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我国高校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学术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的一大热点。作者在对学术管理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高校学术管理存在学术管理行政化、学术权力迷失、学术管理组织建设滞后等主要问题,从历史文化、体制和高校自身等角度揭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就加强学术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术管理 问题 成因 建议
从大学发展的历程看,不管社会和大学如何发展,大学知识和学术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本质仍基本不变,高校学术权力的合理性依然是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可见,学术管理作为大学管理的核心,真正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和反映高等教育管理本质,是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诉求。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引入“学术管理”这一概念,不仅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加深了对高等教育管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一、学术管理的内涵界定
对学术管理内涵的界定目的在于避免对问题探讨时出现扩大化或片面化的错误。本文采用广义的定义,即认为学术管理是指对学术事务与活动的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学术管理是以管理内容命名的,所谓学术事务是人们围绕知识创新所做的工作,如学术职称的评聘、科研成果的申报、科研经费的分配、科学研究的布局、科研政策的制定、学术梯队的配置等。而学术活动是指某一学科或某一科技工作领域围绕知识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所进行的科学上的行为。美国当代高等教育理论家欧内斯特・博耶提出了四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学术形式,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扩宽了学术的概念范围,学术管理的内涵也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深化。
对学术管理内涵的界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不是一对对称概念,不能并列同时使用。一些研究者由于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在使用时往往陷入歧见丛生、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二是学术管理的主体由承担学术管理职能的人员充任,可以是行政管理人员,也可以是教学科研人员,还可以由行政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共同充任,具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学术管理的主体由谁充任是由高等教育管理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三是学术管理可以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机制,一般而言有两种,即学术民主管理和学术行政管理。依据大学的性质及其运行逻辑,学术民主管理这一方式应是学术管理的传统,也是良性学术管理的关键标志。四是与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关系一样,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也不是相对称的概念。
二、当前高校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术管理意识淡薄。
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既具有学术管理性质,又具有行政管理性质。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两大系统。然而,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究竟哪些属于学术管理,哪些属于行政管理?认识上并不清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混淆,学术管理自身权责不明确。从表面上看,许多高校都设有学术委员会等似乎与学术紧密相关的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的职能和职责并不明确,对于学术管理的重要性和独立性的认识不够,往往将其置于行政管理系统之下。在实际工作中,学术性机构和学术性委员会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庸”或“幌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大学自身的特点、职能、任务和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学术管理自身权责不清,加之行政管理的强渗透性,往往导致学术管理行政化,学术管理方式异化即学术民主管理和学术行政管理错位、学术行政管理越位等。
2.学术权力的迷失。
学术权力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概念,伯顿・克拉克把学术权力划分成三大部分,即扎根于学科的权力、院校权力和系统权力。根据行使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学术民主管理权力和学术行政管理权力,前者为教师民主管理机构和教师所享有,后者为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所行使。学术权力的迷失包括自我迷失和被动迷失,自我迷失表现为学术权力主动行政化,即将学术民主管理权力等同于行政权力,从而陷入行政管理模式中;被动迷失即行政权力膨胀,不断地侵蚀学术权力空间。具体表现在学校权力过于集中于行政系统,行政权力影响、包办学术事务的现象比较严重,而行使“学术权力”机构亦带有明显的行政性倾向,乃至行政权力泛化,产生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
3.学术组织建设滞后。
从各个高校设置的学术性质的机构与委员会实际情况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组织空置化。在实际工作中,学术性机构和学术性委员会经常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只有“形”而无“神”,没实在意义。主要表现在:(1)只有少部分高校的学术委员会有明确的章程,很多学术性委员会均无章可循;(2)大多数委员会都是不定期活动,而且活动中职责不清、随意性较大的现象比较严重;(3)各种委员会的构成,处长或院长(系主任)之类有行政职务的教授占大多数,而无行政职务的教授委员所占的比例则很小,这就使得“学术机构行政化”倾向非常明显,使得学术机构有形同虚设的韵味。二是学术组织行政化。最能体现大学学术、最能体现大学学术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几乎都是学校、主要职能部门与院系的领导。此外,大多学术机构只作为咨询机构,大部分学术事务最终还是由行政机构来决定。
4.学术评价制度缺陷明显。
学术评价制度是学术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的学术生产中,学术评价无时不在。好的评价制度可以发挥测量、激励、导向作用等。然而,我国大学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存在众多弊端:一是学术评价体制方面,存在着重数量量化、轻质量审核、急功近利的现象。二是学术评定标准方面,存在着过分重视学术载体的级别,重理论成果轻实践成果,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等弊端。三是课题评审制度方面,主要表现为课题申报程序不够科学。四是学术评审程序不透明,申报者无从知晓评审过程是否公正可靠。过于功利和量化的大学学术评价不仅影响学术成果的质量,而且会引发浮躁之风,导致学术失范行为的产生。
1.历史文化因素。
中国在封建社会就有“学在官府、官学不分”的传统,学校是政治的附属物,是统治者教化百姓的工具,学校和学术为官府所垄断。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并非土生土长,缺乏大学作为学者行会的传统,大学自治的根基不深厚。加之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运动的影响,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观念并未扎根,其发展至今也不尽如人意。几千年来的“官本位”的传统观念并没有从人们的头脑中消失,这种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高校的行为方式,导致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不平衡,行政权力掌握大学的各类资源,决定大学各种事务,学术权力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行政权力成为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了管理效率,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大学的精神,完成大学的使命。不可否认,我国大学学术管理也曾有过良好的开端,并且一度有过兴盛时期。但大学根本上缺少学者治学和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缺少自律自觉的文化传统和理性基础上的权力观念和责任意识,加之我国历史沿袭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文化和管理体制影响,使得我国大学内部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行政管理模式,难以反映大学组织的学术特性,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大学内存在严重失衡现象。
2.体制因素。
本文认为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受政治体制的制约。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脱胎于传统体制,受建国以来一段时期内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实行的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管理模式,高等教育被紧紧地控制在机械和行政色彩浓厚的气氛之中,行政权力泛化,高校无法获得自。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过于集中的权力成了高等教育系统运转过程中的最大危险。对权力的任何形式的垄断只能体现部分团体的利益和观点,而其他团体的利益却遭到了排斥。”我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管理模式,使得高校管理体制强调学术行政管理的作用,普遍忽视学术民主管理。虽然高等教育改革在深化,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方式逐步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集权转向分权,采取了精简行政机构等措施,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有些措施操作性不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目前高校依然是学术行政管理泛化,学术民主管理缺乏。
3.高校自身因素。
高等学校作为一级组织,实际上是一个由学科和行政机构组成的矩阵结构。正是其所具有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前学术管理作用的发挥。表现在:一是高校组织科层化与专业化的双重属性。高校具有松散结合的组织特性。一方面,行政系统是高校管理不可缺少的组织体系,公正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目标。其权力结构自上而下逐级分层递进运作,要求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高校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学院、系、专业所组成,它们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需要处理各自范围内的事务。由于学术行政管理系统具有科层制特征,学术民主管理系统具有专业化特征,因此,学校组织结构的科层制特征与专业化特征之间存在冲突。二是思维方式和亚文化差异造成沟通障碍,包括各学科之间的学科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以及学术管理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沟通障碍。大学的“学术人”和“管理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群体性特点有着显著差异,这就使沟通成为协调学术生活和管理决策内在矛盾的关键。此外,行政管理及其效率要求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直接支持学术活动,有时双方互不理解,甚至发生冲突。
四、加强我国高校学术管理的若干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学术权力的地位,增强学术民主管理。
我们应当解放思想,确立学术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明确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作为高校两大管理系统并不是对立的,二者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缺一不可,应当对二者进行准确定位并使之协调运行。正确处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及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实现大学内部管理模式从管理学术型到学术管理型的转型,进而将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向管理机构流动和倾斜。首先,应当恰当划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界限和领域。作为学术民主管理的重要主体――教师,尤其是教授团体应尊重学术权力,明晰权责,将学术管理作为本职使命,只有“学术人”的广泛参与并实际赋予相关权力,学术管理才能落到实处。而作为学术行政管理主体――行政领导及相关人员,尤其需要转变观念,消除“官本位”思想,适当下放权力,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被动、对既得利益有所放弃的选择,但这是行政管理向学术管理转变的关键举措。其次,要重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从权力要素上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在学术管理中以学术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运行要符合学术权力的要求,并为实现学术权力的意志提供行政保障。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那些想用各种行政管理规则取代专业规则的做法将使学术职业趋于衰退;明智的专家意识到只有专业的概念和实践才是根深蒂固的。然后他们一起形成专业灵感与自律的条件。在国家、市场和学术专业化之间的位置,无论其如何分化,都保持着高等教育运行与进步所必需的基础。”
2.完善学术管理组织建设。
首先,改革和完善传统的学术委员会,制定章程,明晰权责,以确保学者专家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利落到实处。从法律上赋予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学术事务中的最高决策权,保证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将大学校长及主管学术事项的副校长,教务、科研、研究生教育等业务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各学院院长或系主任等,纳入学术委员会中。同样,为了发挥教授参与学术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影响和专业智慧治理学校,同时防止学术组织的行政化倾向,未担任行政职务且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教授在学术委员会中的比例必须合理增加。其次,建立各专业委员会及学科委员会,如教学委员会、科研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以及各下级委员会,以弥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决策和管理中的不足。此外,还应成立教授会,发挥教授群体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还可适当引进社会机构监督学术管理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学术管理机构,保证学术权力的有效行使,促进学术管理良性运行。
3.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导致学术失范的原因很多,但一般都是通过学术评价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对于学术评价,当下学界有着不同的具体操作与执行方式。有学者认为,当前应当实行“弹性化机制”的学术评价制度,但“弹性化机制”也只是一种概称。本文认为,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本质精神即在于帮助学者能够从以数字化、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现代性”中突围出来,能更加宽容地使学者有从容优游、沉潜反复的问学空间,使学术更多地遵循“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具体而言,如建立有利于学术创新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建立同行评价制度,保证公开透明,避免学霸式和官僚化评价;实行定量和定性标准相结合,建立评审专家档案,等等。
4.建立良好的的学术组织沟通机制。
如果让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两个系统封闭的运行,各自为政,那么学术系统将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再者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在职业特点、工作方式、职业忠诚感和信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果二者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信任和沟通,将导致双方的误解、冲突等状况长期存在,势必加重高校组织的内耗,显然是不利于学术管理的。完善沟通机制搭建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互动渠道,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以学术文化作为纽带,强化教师和行政人员群体之间的联系。二是充分利用谈判这一处理教师和行政人员冲突的有效手段。对待冲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冲突双方的联系和沟通,使彼此消除偏见、猜疑和对立情绪,形成共同的情感和认识,最终建立起以理解和信任为基础的关系。三是充分发挥双方关键人物的枢纽作用,切实发挥高校校长的协调作用,正确处理学术带头人与行政负责人的关系。
四、结语
大学的生命在于学术上的进取,学术发展是大学欣欣向荣的源泉,学术管理事关大学的成败兴衰,立足于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努力追求学术声誉已明显成为当代大学战略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任何时候,学术管理都应当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任何时候偏离这个方向,就会导致大学性质模糊,失去大学本来的目的和传统。学术管理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必须遵循高等学校学术活动的内在规律。在大学学术管理活动中,必须确立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当然,确定学术权力的主导作用不等于对其不加限制,任何权力都需要制约,学术权力也不例外。它同样需要程序的约束和限制,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和限度内规范、有序、良性地运行,才能避免学术权力行使过程中的绝对性、无序性和随意性。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45-48.
[3]王恩华.我国大学科研学术管理需要明确四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44-46.
[4]张铁牛,张笑涛.从大学的本质看我国大学学术管理制度建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2):59-63.
[5]张九海,叶军.在学术和政治之间――高校“学术行政化”倾向探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1):16-18.
[6]张东海.2005年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研究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32-35.
[7]周巧玲.基于沟通的决策:学术管理科学化的关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57-61.
[8]邓毅.完善学术评价制度有待深化细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