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仿写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摘要: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听障生因为生理缺陷,无法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而通过系统的模仿现成的词、句、段以至篇,不仅可以帮助听障生积累语汇,习得准确的语法,还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仿写,提高听障生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关键词:听障生;仿写;写作能力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五)》中明确提出要让听障生与普通人“基本达到无障碍交流”,“为他们融入和适应主流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聋人与普通人交流的主要方式还是书面交流,因此,提高听障生的写作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听障生的写作能力呢?健全儿童因为具有健全的听觉,从出生之日起就能接受人类的语言信息,并进行模仿运用。听障生因为生理缺陷,很多概念和基础词汇的内涵与外延都很模糊。而通过模仿现成的词、句、段以至篇,不仅可以帮助听障生积累语汇,习得准确的语法,还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培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仿写,是提高听障学生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一、仿词—积累词汇

如果把写作比成是烹饪的话,词汇就是食材,如果食材不够就很难做出一桌丰盛的菜肴,即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词汇量不够也写不出好的文章。听障生由于无法通过听觉接受信息,掌握的词汇大多数是具象的,再加上听障生所使用的手语不但不像有声语言那样词汇丰富,还有大量的“兼代现象”,如“美丽”“好看”“漂亮”用的是同一个手势。而且,听障生长期住校,生活环境单一,使用的词汇量较少,导致听障生词汇面窄,甚至很多词语意义不准确。如第十一册的《亲人》中有这样的句子:“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笑眯眯地说。”其中的“热乎乎”“笑眯眯”是ABB结构的词,把老奶奶高兴的心情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我先让学生找出“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然后把这些词都扩成ABB形式,并且把这些ABB的词变成短语,如“冷冰冰”可以接“冷冰冰的雨”“冷冰冰的脸”“冷冰冰的鞋子”等,再进一步找出其他ABB的词语一起写在“花蜜集”(让学生准备的好词好句本)中,最后还让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找找有没有可以变成ABB的词。有位学生原来日记中是这样写的:“学校里有红的花,有黄的花,有白的花,很好看。”修改后成了:“学校里有红彤彤的玫瑰花,有金灿灿的小,衬着绿油油的叶子,漂亮极了。”同样,遇到“开开心心”}AABB}“美美的”AAA的)“商量商量”}ABAB}“半喜半忧”CABAQJ等结构的词语时,也是采用一样的方法进行积累、归类和运用。

二、仿句—掌握语法

句子是语言基本运用单位,只有掌握句子的表达方式,才能不断地发展语言。因为听障生通常用一个词代替很长的一段话,还不分主语宾语。例如在说“月亮掉到井里了”时,听障生习惯用三个手势“井,掉,月亮”表达。这种表达习惯的后果就是在书面表达时出现意思不准确、词语前后颠倒、词语搭配不当、句子顺序混乱等语法错误。因此,在进行仿写句子时,我没有像普校教师一样重点关注文采,而是把仿写重点放在语法上。在低中年级的语文书课后作业中有不少仿写句子的练习,这些句子从简单主谓句到逐步加入定、状、补语,再到关联词的使用,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科学了,但是训练的量不够,学生对这些句式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个句子上,不会迁移变通。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们可以把仿句穿插在整个上课时间里。此外,我们还可以把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句式的变化,训练把字句变为被字句,肯定句变为否定句,陈述句变为感叹句。在练句式的同时也听障生促进了对句子、课文的理解。

三、仿段—培养逻辑思维

全文阅读

在读写中强化写作能力

现实中,习作教学总是在低效的困境中徘徊。如何给习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习作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写作之中,成为教师教学需要攻克的壁垒。

习作教学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读中感悟写法。在读中使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提高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在读中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进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读中使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应用于写作实践。这样,学生们的写作就会做到言之有物,做到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清楚地表达出来。

阅读积累、厚积待用

习作是沟通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当人们想说什么,表达感情时,这就需要恰当的语言。语言是习作的基础,所以,引导学生阅读,积累优美语言,对于习作教学来说很重要。

语文教师要利用平日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读的目标,有意识地通过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挖掘生动的、优美的、表达课文中心思想的语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优美语言建立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积累习作语言的目的。教师要把好的品词赏句的方法逐步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推及于课外阅读中,充分地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W生得到美的熏陶,在书的海洋中汲取知识,积累优美语言,厚积待用,为习作打好语言基础。

阅读感悟、 品味写法

新课标中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整体地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带领学生联系实际、观察生活,使学生善于把文章的内容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系,品味作者的写法。最后愿意付诸实践,运用自己的阅读积累、思想感悟,主动习作,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对书本的感性认识过渡到对实际的理性认识,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习作创造性。

全文阅读

以批促写 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年来,我在作文批改中坚持主体性原则,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出发,采取重批轻改的方法,将作文批语当作不见面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点拔指导,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自觉地去修改,在反复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给学生习作写批语一般分为眉批和尾批。眉批,即随阅随批;尾批,即阅完后进行总批。眉批的针对性强,且具体,更具指导性,也不需反复推敲,笔墨不多而写来省时。所以我就以写好眉批为主,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做法是:

一、眉批诱导,启迪思维

在教学了《草原》、《梨花满咸阳》等一组课文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我就抓住这一重点进行写作训练。布置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野餐》。在作文批改时也围绕这一重点作眉批,启发诱导,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动手修改作文。比如有的学生在习作中忽视了当时的环境描写,我就在该交待的地方加了一个眉批:“这里的环境怎样?”有的学生在写师生共进午餐时,只笼统地写“老师和我们一起吃饭,非常亲热”,没有写具体。我就在这句话的开头批下一句:“从哪看出来的?”有的学生叙述了师生互相关心的事,但却不生动,我就通过眉批进一步提示他:“师生说了些什么话?怎么说的?”有个学生写组长做饭很老练,做的饭很好吃,叙事比较具体。我就进一步启发他思考:“组长像什么?能打个比方吗?”有的学生开头写道:“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我就批道:“秋天的阳光洒在身上会有什么感觉?在远处看郊外的景物又是怎样的?”看到这些批语的提示,学生就会动一番脑筋想想,把缺掉的或不足的内容补写出来,使作文的内容更充实、更完美。经过长期训练,就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在阅读课上学到的写作知识在作文实践中得到巩固和运用,他们作文的篇幅加长了,内容更丰富了。

二、比较鉴赏,培养能力

每当学生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的时候,我一般都不直接予以改正,只标出错别字符号,在旁边写下这样的批语:“请查查字典,看一下该用哪个字?这两个同音字(或形近字)意思有什么不同?”或者批道:“请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字错在哪里?”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自我改错,就可以辨析大量的同音字或形近字,主动改正一些常见的错别字,扫清写作的文字障碍,提高写作的速度和用字的准确性。

每当学生作文中出现用词不准确或该用而未用的情况,我就帮助他们纠正过来,并写下这样的批语:“请比较一下这两个词,用哪个比较恰当?”或“请比较一下,在这句话中加上这个词与与不加这个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有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描写雨下得很大,写道:“霎时间,倾盆大雨就落下来了。”我在批改时,把句中的动词“落”改为了“降”,并让他比较这两个动词选用哪个比较恰当。还有一位学生在《记一个热爱学习的同学》作文中写有这样的一段话:“今天,我起得很早,心想:今天一定是我第一个到校早读的。不料当我来到学校时,发现教室门开了,小红同学正在教室里早读。”我在“开了”前面加上了“早已”二字,并让比较加与不加这个词,表达的效果会有何不同。通过这样的启发和诱导,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有时同样的一句话,由于词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就不同。我就根据学生的写作意图帮助他们做适当的调整,并提示学生将调整前后的两个句子加以比较,仔细品味。如有个学生写《瑞雪》,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一场大雪多好啊!”我根据他作文的中心意思,将这句话改写成了:“多好的一场大雪啊!”让他比较一下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感情效果又有何不同?通过启发学生辨析鉴赏,就可以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

全文阅读

读写结合 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写作如果离开了阅读,它就成了无源之水;阅读如果不与写作联姻,那阅读就成了一个空壳。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着力抓好阅读与练笔,让学生畅游语文王国,兴趣阅读,快乐表达。

一、精彩句段模仿写

新教材选入的课文文质兼美,颇有吸引力。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模仿力极强,教师应善于利用其优势,抓住教材中的精彩语段或优美诗歌让学生进行仿写练笔,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描写:“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子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笔者鼓励学生抓住本段的写作特点对这一精彩语段进行仿写,一位学生仿写的是《春雨》:“牛毛一般的雨,绣花针一般的雨,丝线一般的雨,从空中飘洒而来,大地湿润了。小草像调皮的儿童仰起笑脸贪婪地吮吸着妈妈的甘甜乳汁;野花像美丽的小天使在雨中欢快地舞蹈;绿树像一位位英姿飒爽的军人昂首挺立”。多么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的描写!再如《长江之歌》一文,作者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形象、凝练地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表现了中华儿女对长江,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学生通过朗读产生了感情共鸣,笔者借机让学生仿写一首诗歌,有的写《小河之歌》,有的写《教师之歌》:

《小河之歌》

你从深谷走来

清澈是你的风采

你向远方奔去

不息是你的气概

全文阅读

仿写、续写、改写,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在语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高年段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会写、乐写、善写呢?我想还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入手,将学习、积累与应用相结合,通过仿写、续写、改写入手,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途径。

一、仿写,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摹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仿写降低了写作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用阅读中的收益来指导写作,并在写作实践中巩固阅读的收益,能够打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写出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仿写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仿写体裁的多元性

小学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多种文体,每一种文体都代表一种写作方式,在低年级的仿写训练中,教师在体裁上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教师应当尽量多提供给学生多元的仿写体裁,比如记叙文、童话、儿童诗等,只有学生接触到的体裁多,他们创作的空间才会大,对今后的写作帮助也会越来越大。

2.运用多种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

在仿写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思维受限,教师要有计划地运用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如开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实物、视频、范例、创设情境等,帮助学生建立感性通道,这样学生就能写出内容新颖、丰富的作品。

例如:在教学《家》这一课的时候,我根据课文设计了“ ( )的家是( )……”这样一个仿写环节,由于学生思维没有打开,仿写大多围绕课文内容和身边的事物进行,后来我有目的地给他们播放了视频,借助这些画面,拓宽了学生思维,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首精美的小诗。

全文阅读

以写为本 在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

蔡雄辉,现执教于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首届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其主持的国家级课题《话题作文创新研究》获国家级二等奖,省级课题《高中多层组合教学实验研究》获省级二等奖;曾主编或参编了《高考作文90秒突破》、《高中生作文跳级》等6本语文教学参考用书;有《让语文素面朝天》、《千金光阴先作文》等70多篇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中学语文教材往往将阅读和作文分置,教师在教学时也往往读写分离:阅读归阅读,没有直接作用于作文,造成了阅读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作文归作文,教材中的写作元素得不到有效开发,造成了作文资源的极大浪费;偶尔也读写结合,但也是零碎的、片段性的,重读轻写、以读的情况普遍存在。鉴于此,我们应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以评促写、以写促写,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取得实质性进步。

一、深挖教材,以写促读

教材具有丰富的写作元素:多种文体的示范作用,多样写法的借鉴范例,多元思想的引领启迪,多种材料的广泛积累。在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不多的情况下,深入阅读教材中的文本,挖掘其中写作资源,确实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以教材为载体,把阅读、写作、思维三者融为一体,将教材中蕴含的写作资源作相对科学、系统、可操作化的处理,引领学生形成读写结合的意识。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思考四个问题:写了什么(从内容选的择角去度思考,聚焦“物”);怎样写的(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去把握,着意“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从写作效果的角度去欣赏,探究“理”);换一种写法行不行(从践行的角度去体验,创新“变”)。四个问题四个层面,赋予阅读以写作之“眼”,搭建起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真正明白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最难的是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捕捉读写训练的结合点,实现读写结合的“效益最大化”。根据文本特点,教师应在情感激活、语言表达、积材用材等方面开发出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立意深刻。悟其情,滋润心灵,使作文情真意切,个性鲜明。学其法,构段谋篇,使作文思维灵动,构思新颖。仿其言,学会表达,使作文语言得体,准确生动。用其材,积累整合,使作文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就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开发出新的作文教学课型。或一课一“点”,如教学《苏武传》时,教师可选择“直面生命中的苦难”这个主题来训练;或一课多“点”,如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教师可把“反问构段法”、“对比说理法”等作为训练重点;或多课一“点”,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时,我们可联系《孔乙己》、《半张纸》等文章,深人体会“红线串珠”的精妙。下面是一个学生在学习了富尔格姆《信条》之后的一篇习作。

坎坷良心路(饶毅文)

我喜欢老家出山的那条路,我喜欢那条路上的日落。寂静的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全文阅读

小学作文写作能力培养

一、细观察

历来有经验的教师都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据说英国医学院的一位教师,为了纠正学生漫不经心,粗枝大叶的观察习惯,曾经做了这么一个试验:上课时,他用手指蘸着糖尿病人的尿,并用舌头舔了舔。而后要每个学生照样行事。学生们尽管愁眉苦脸,还是照办了,之后一致报告:尿有甜味!老师突然问:“我这样要求你们是为了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种尿是甜的!”“不对!”老师笑了,“是要教育你们细心观察,我伸进尿里的是拇指,而舌头舔的却是食指!你们都没有照我的样子做!”此后,同学们再也不敢粗心大意了。许多名人学者的成功,都是得自观察。观察力是认识事物的门户,是智力的窗口。离开了缜密的观察,对事物的了解只能是“瞎子摸象”。作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美、丑、色、形,都由观察中得来。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因而,观察是言之有物的基础,也是文章素材的不竭的源泉。儿童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粗放型的,做到全面、细致、有序的观察,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或由近及远,或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上下,左右,前后,总之,要选准一个“视点”,力求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把事物的形状、特征、范围、环境形象地反映出来。要有达•芬奇画蛋的神韵。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可以开展观察比赛活动,比一比,看谁的观察细致;赛一赛,看谁的观察日记写得具体生动、有条理,这也是强化训练的一种好办法。评出的优秀作品可以写到“班报”上,也可以张贴在班内的“习作展览”专栏里。鼓励和促进学生更好去观察和习作。

二、广阅读

表达要有词汇,词汇来自阅读;表达讲究技巧,技巧借鉴于范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读好课本。课本的文章都是从浩瀚文海中遴选的精品,应当细细品味,所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但是也不能把学生圈在一个孤陋寡闻的小天地里,只要求学生“啃课本”,限制阅读课外书的办法,是不妥当的。有的教师却不,他们只把课本作“导航仪”“催化剂”,大力倡导儿童到自己喜欢的天地里去“遨游”,去“觅食”。各种各样的优秀作文、儿童报刊,人人至少一份!班级还有供随时浏览的图书角。每一本新书都像一艘船,把孩子们从狭隘的地方,领进广阔的生活海洋。学生借助课内所学,在绚丽多姿的世界里,自由地汲取营养。实践证明:读书多的学生作文好,订刊多的班级作文的总体水平高。古人说:“必读尽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博览群书,方能出口成章;知古通今,才可笔下生风。

三、勤练笔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这就肯定了“练”的重要性。作文也同样要通过“练笔”来活动写作技能。练笔就是用自己的笔说话。作文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从来都不是单靠“看”出来或“听”出来的,主要的是靠勤奋不辍地“写”出来的。勤写,要有兴趣做支柱。写作的兴趣来自阅读教学的熏陶感染,来自现实生活的激励和触发。描情状物的语言美,风光山色的景观美,人物造型的形象美,激励着学生去欣赏、追求,进而产生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多练,不是搜肠刮肚地“做”作文,而是愉快地写,自觉地写,经常地写。练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除了按教学计划两周一篇的“大作文”,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练笔”:缩写、扩写、仿写、续写,看图写,写片断,写局部,写日记、周记等等。小至家庭琐事、身边动物,田园蔬菜,同学交往,大到社会新闻、人物、事件……它的特征是:小范围,小篇幅。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甚至只写人、事、物、景的某一点,如写人,小到只写一个人的肖像,或心理,或语言,或动作表情的有特色的方面。长则三五百字,短则一二百字,表达一个传神的细节,展示一个精彩的镜头。因其“小”,最能表现“童趣”,最符合儿童特点;因其“小”,易把握,有兴趣,学生易做,教师易改。五、多修改文章频改,功夫自出,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其实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了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修改后的作文,细细琢磨增、删、改、调的原因,从中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篇章结构的程序性。其次是指导学生自评自改。要自己提问:选材是否集中,有无增删的可能?段落层次是否合理,调整一下是否更好?造句是否通达、形象?用词是否准确、精炼?……要力戒马虎草率的思想作风。总之,写作能力从何而来?依我看就是这15字诀:激兴趣,细观察,广阅读,勤练笔,多修改。据此,作为教师该怎么做,也便不言而喻了。

作者:黄小红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

全文阅读

读写结合,以改促写,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写作文的最好 “例子”,同样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评改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了解了作者布局谋篇、遣字造句等多种写作方法,我指导学生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把学到的方法恰当的运用到评改作文、写作文中来,坚持读写结合,以改促写,不断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以改促写;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明确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写作要求和练笔的量,这是对写作教学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定。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在课余时间认真练习写作的寥寥无几,根本无法完成课标所规定的训练量。于是,我的写作教学陷入了学生写作难、老师批改难、教学效果差的困境。那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让学生觉得写作文不是一件很难很痛苦的事呢?

既然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写不了600字,那我们可以帮学生找素材啊,写不了600字的大作文就先从200-300字小作文练起,没时间写,可以挤时间在课堂上完成,而不用带回家变成学生的负担。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最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在每篇讲读的课文中挖掘写作的切合点,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教材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随文小练笔的写作训练。读写结合的小作文是围绕课文进行小范围、短篇幅的写作练习。它可以减缓写作梯度,一般可以当堂完成,没有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把阅读和写作文结合起来,提供一定的范文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类作文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这比任何讲解都清楚明白而易学、易写。“例子”就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的表达。经验告诉我们,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有重点地读,边读边理解,其效果远远胜于全文漫无目的地翻来复去地读。它耗时少,训练集中。而且“读写”目标明确。让学生从读到写,这是从学习理论到实际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导可以启发学生选准练笔对象(写什么),找到写的突破口(怎样写)。学生在规定的范围中自由地选择内容写,可以自由发挥,不拘一格。有范围,没有具体内容规定的练笔,练有方向,但不受限制而让学生喜欢。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有效的读写结合,不仅让学生完成了课标中要求的写作量,而且让写作的形式丰富多彩,让学生不再从心理上畏惧、抗拒写作文,甚至喜欢上了写作文,我相信最终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余映潮老师认为教材研读是一切阅读教学的开端和奠基,而阅读与写作又是相辅相成的,教材研读的领悟程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所以,我们老师要精心地、潜心地、耐心地研读欣赏教材,发现教材中精美的读写训练材料,以用于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

全文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 培养写作兴趣

摘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写作能力 写作兴趣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也是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在这方面许多同仁们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积累素材,学以致用

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地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平时很少看课外书,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书籍。有的甚至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课外阅读材料,很少看书读报,写作的知识贫乏,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不知所云,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为了能改变害怕作文的现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平时要多进行阅读,多积累写作素材。我们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多读,包括经史子集、诸子百家,五花八门的书都要看,多多益善。看的时候当然不能囫囵吞枣,但也不必死记硬背,只大体上理解即可,读得多了,自然就会有自己的积淀。知识像大海,穷其一生又能涉猎多少?所以,要想加大阅读量,自然就不能摇头晃脑、咬文嚼字。而如果只对一小部分的“精品文章”反复咀嚼,即使吸收得再好,也还是人家的东西,写出作品来也难以摆脱别人的影子。相反,在大量的阅读中,有许多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你自己的思想,这才是你真正的知识宝库。

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精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基础上要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使作文内容应笔而生,犹如涌泉,滔滔不绝,内容充实有力。

七年级,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勤记笔记的习惯。我曾经进行过三年跟踪试验教学。初一年级刚开学,我就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一本笔记本,让他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好句子、好词汇抄在笔记本上,而且要求他们多看课外书,把课外书上学到的名言警句和优美文章分门别类地摘抄到笔记本上去,只要他们认为好的,都可记在笔记本上,这样,他们在写文章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因为记笔记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

全文阅读

挖掘写作源泉 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厌其烦地讲,学生反反复复地练,而效果始终不佳。那么如何挖掘写作源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

一、感悟社会、思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充分利用自己生活资源的同时,开拓生活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丰富人生,了解社会。学生总认为作文只能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似乎这样的事才是有意义的,而对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则感到不必要写,因此,一写作文,就常常感到“无米下锅”。其实,周围生活的各种人,发生在身边的许多小事,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

如何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呢?首先,从生活的小事观大节。“于细微处见精神”,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如果把小事放在大的背景中去透视,文章就有了深意。如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喜欢喝饮料,饮料瓶扔得到处都是。一位同学提议是否将这些塑料瓶收起来再卖掉作为班费,老师答应了,同学照做了。后来,同学们把这件事作为一个素材写进了题为《呼唤回归》的文章里,并且在结尾写道:“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谁还在乎这些不值钱的饮料瓶!想到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一掷千金,浪费成性,铺张成习,我真为他们感到脸红。因此,有位同学大声疾呼:归来吧,节俭之风!再忘,也不能忘本!”这位同学就关注了生活中的小事,并把它放到了透视社会现象的大背景中,才使文章警策有力,耐人寻味。

其次,“处处留心皆学问”。读报纸、看电视也有许多写作方面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积累学习。如广告语(坚持就是胜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影视台词、时事热点(韩寒现象、抗击“非典”、猪流感)、流行时尚、时人新语(非典、象牙塔、刷卡、股民、托福、体彩、奥运)……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词汇、现象都值得我们去搜集整理,并在平时多谈论、多应用,作文时自然就会轻松流露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感悟社会,思考生活,对身边发生的无论是大事或小事都加以感悟和思考,既要把生活看成是提供习作材料的源泉,更要把生活看成获得人生营养、体会生活内涵、寻觅生活底蕴的广阔天地,这样,就一定能在生活中受到熏陶、启迪,产生宝贵的情感,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

二、把握文体、遴选材料是写作的基础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选择材料。无论是现行的语文教本,还是修订后的教材,记叙文都是多种体裁文章训练的基础。材料的高低关系到作文的成败,但一定要记住,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怎样选材呢?首先,组织材料力求精当。要做到“精当”,必须注意材料不能游离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组织的材料一定要契合文章主题。必须注意材料不能胡编滥造,这就是说,组织材料应力求真实、准确。那种“一个人将几个小偷打跑”的情节是虚假的,那种“拾到东西一等几小时”的事例是经不住推敲的。胡编滥造的材料只会弄巧成拙,影响文章的质量。还必须注意材料不能过于狭窄。不要一写“奉献爱心”,就是给“捐款”“扶贫”;一写“母爱”,就是雨天送雨伞,晚上热牛奶;一写“老师”,就是补功课,下班后家访;不要动不动就将写作的材料与“学习”联系……生活是非常广阔的,方方面面都有作文素材。

其次,遴选材料力求新颖 。组织材料后,接着就是对材料进行挑选,这一过程包括鉴别、比较、筛选、取舍等方面。选材料应力求新颖,那怎么才是“新”呢?材料要新,比如《我爱家乡的秋天》,很多同学选材不外乎“秋天景色如何迷人”、“秋天硕果如何喜人”、“秋天收获如何醉人”等。而有个同学却选用了这样一则材料:秋季的某日,全家人高高兴兴去参加为申奥举办的登高比赛。妈妈、爸爸精神抖擞,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也努力结伴同行。无数人参加全民健身,支持国家申奥。小作者由此感受到了民族的活力,充满了民族的自豪,他认为这是最值得讴歌的“金秋”。好一则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所以说只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写出来的文章发自内心才有真情实感。反之,离开生活,随意编造,又怎能谈得上感染力呢?只要我们把心真正地放到学习上,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既勤学多问,又勇于实践,在写作中探索、发现,把课外学到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一切问题都是不难解决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