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写为本 在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蔡雄辉,现执教于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首届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其主持的国家级课题《话题作文创新研究》获国家级二等奖,省级课题《高中多层组合教学实验研究》获省级二等奖;曾主编或参编了《高考作文90秒突破》、《高中生作文跳级》等6本语文教学参考用书;有《让语文素面朝天》、《千金光阴先作文》等70多篇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中学语文教材往往将阅读和作文分置,教师在教学时也往往读写分离:阅读归阅读,没有直接作用于作文,造成了阅读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作文归作文,教材中的写作元素得不到有效开发,造成了作文资源的极大浪费;偶尔也读写结合,但也是零碎的、片段性的,重读轻写、以读的情况普遍存在。鉴于此,我们应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以评促写、以写促写,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取得实质性进步。
一、深挖教材,以写促读
教材具有丰富的写作元素:多种文体的示范作用,多样写法的借鉴范例,多元思想的引领启迪,多种材料的广泛积累。在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不多的情况下,深入阅读教材中的文本,挖掘其中写作资源,确实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以教材为载体,把阅读、写作、思维三者融为一体,将教材中蕴含的写作资源作相对科学、系统、可操作化的处理,引领学生形成读写结合的意识。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思考四个问题:写了什么(从内容选的择角去度思考,聚焦“物”);怎样写的(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去把握,着意“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从写作效果的角度去欣赏,探究“理”);换一种写法行不行(从践行的角度去体验,创新“变”)。四个问题四个层面,赋予阅读以写作之“眼”,搭建起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真正明白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最难的是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捕捉读写训练的结合点,实现读写结合的“效益最大化”。根据文本特点,教师应在情感激活、语言表达、积材用材等方面开发出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立意深刻。悟其情,滋润心灵,使作文情真意切,个性鲜明。学其法,构段谋篇,使作文思维灵动,构思新颖。仿其言,学会表达,使作文语言得体,准确生动。用其材,积累整合,使作文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就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开发出新的作文教学课型。或一课一“点”,如教学《苏武传》时,教师可选择“直面生命中的苦难”这个主题来训练;或一课多“点”,如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教师可把“反问构段法”、“对比说理法”等作为训练重点;或多课一“点”,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时,我们可联系《孔乙己》、《半张纸》等文章,深人体会“红线串珠”的精妙。下面是一个学生在学习了富尔格姆《信条》之后的一篇习作。
坎坷良心路(饶毅文)
我喜欢老家出山的那条路,我喜欢那条路上的日落。寂静的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那时我还小,父亲还是壮年,一家人拎着大包小包,就是从那条路上走出来,从乡村走向城市,早晨熹微的阳光使那条路看上去一马平川。
到了城市,父亲拿着借来的钱,租了一家小小的门面。在菜市场卖起了卤菜。那年头,卤菜是个新鲜的吃食,父亲生意很好。
早晨四点。父亲起床去进货。把那些新进来的豆腐、鸭肉、鸡爪放在大锅里卤煮,直到将近中午才能出锅,摆在摊上,让买菜的人随意挑选。父亲坐在一旁,怡然自得。他一直相信自己的原料最新鲜。佐料最自然,卤菜最好。
父亲总是念叨,做吃的,就少不得“良心”二字,那时我太小。还不懂。
没过多久,菜市场另一头又开了家卤菜馆。刚开始父亲不以为然,依然按自己从家乡师傅那儿学来的方法做卤菜。但是,渐渐地买我们卤菜的人越来越少了,父亲有些急了。他去那家卤菜店买了两只鸭回来。比颜色,通红发亮;比香味,香得呛人;比味道,入味仅仅三分。父亲百思不得其中道理。后来,同在本地做卤莱生意的同乡透露说,那是用化学品煮卤出来的,成本低,卖相好。父亲满不在乎,在他看来,这事做不得。
“做吃的,少不得‘良心’二字”,父亲说着把两只卤鸭往垃圾筐里一扔,依然切他的佐料。
父亲坚持着他的“良心”,开始与对街卤菜店老板“对弈”。他总以为守住棋子,就能看清人间黑白。岁月如棋盘,光阴是棋子,棋子越下越少,日子越过越薄。有几次父亲与母亲商量,改行或者搬走,但总是犹犹豫豫。父亲就是那么倔,有了“良心”就不让这个理儿。
就在父亲正犹豫着是否搬走之际,质监局的人来了,听说是吃坏了人。对街老板防不胜防,加工间大桶化学品被搜个正着。当然也按例查了父亲的加工间;桂皮、卤豆、香叶、八角……无一不是天然原料。对街老板关了门。父亲的生意又火了。他又信心满满地说:“做吃的,良心二字少不得。”良心,是无上法宝,在这段日子里,我不知道父亲的内心深处有怎样的苦苦挣扎,但幸运的是,良心这一眼清亮山泉,最终滋润了父亲即将干涸的心田:良心这一片人文绿洲,最终回报了父亲的坚守与付出……
每次回老家,父亲拎着包走在那条当年走出来的路上。总显得特别自信。就像当年走出去时的情景一样。落日将父亲的身影拉得那么伟岸。他额头上的皱纹泄露了他内心的坎坷,同那路上的坎坷一样,被映照得灿烂。
作者读了富尔格姆的《信条》,从中认识到人生的信条就是生活中坚守的原则,而平凡的父亲正是这样“有信仰的人”。他用亲切质朴的语言向我们生动地叙述了爸爸的“卤菜人生”。父亲坚守“做吃的,少不得‘良心’二字”的人生信条,让他走得很自信。作者娓娓道来,心理活动生动细腻,字里行间充满着正能量,让读者深受感染。
二、圈点批注,以评促写
通过鉴赏诗文来揣摩章法,感悟文章写作真谛,是―个简捷高效的作文教学策略。常用的练习方法有:一是圈点法,即阅读诗文时,要在书上做上各种符号;二是批注法,即在书本的上下左右空白处写上阅读评点;三是评语法,即在一篇课文教学结束之际,让学生从整体角度在书上随便写下一些鉴赏性或评论性或体会性文字。通过评点鉴赏优美的课内文章和课外文段,学生不断成长,兴之所至,很多人禁不住发起长篇大论来。下面是一篇有关这方面的学生习作。
我说荆轲(周佩君)
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赴秦国行刺秦王,虽未如愿,但因他有“报效燕国”的动机,于是博得“英雄”美称。
何为“英雄”?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而荆轲又何尝有英雄之气呢?
如果他“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他就绝对不会采取“刺杀”的恐怖办法。他会像商鞅一样变法图治,富国强兵:他会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惜的是。他的“文韬武略”就是暗杀!他的所作所为,与孟尝君手下那些鸡鸣狗盗之辈何异?他最多算个江湖侠客,何足为英雄?
他所期待的助手没有来,于是他没有动身,这引起了太子的误会。当太子“再请”时,他却意气用事,草率地带着外勇内怯的秦武阳深入狼邦。由于用人不当,导致秦廷之上孤军奋战,身死人手。如果他有英雄“包藏宇宙”之心胸,就会向太子解释清楚。再多停留几天,等助手到了再整装出发,也许就不会酿成悲剧。虽然在“易水诀别”中有那义无反顾的浩然正气,但这般度量,如此易怒,刺秦之举实乃匹夫之勇,非英雄之所为也!
“识时务者为俊杰”,但荆轲却是个不识时务之人。他既不知道“长期分裂,人心思安”的时代思潮,也没有随机应变的个人智慧。在秦武阳“色变振恐”时,他就应该立即采取先前谋划的“下策”――刺杀秦王,以求秦国内乱。但他却看不到形势的变化,在敌众我寡、剑拔弩张之时仍欲“生劫之”,这就注定了“咸阳殿上空流血”的悲惨下场。
最后,荆轲行刺失败,使燕“始速祸焉”。如果没有他刺杀秦王,采取求和的办法,也许还可让燕“奉守先王之宗庙”:燕太子也不会在这之后被杀,也许他能仿勾践卧薪尝胆的做法,东山再起……
总之,我认为,这样一位胸无大志、腹无良谋、心胸狭窄而又不识时务的刺客,不能以“英雄”称之!
通过读此文,使我们感到该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文本,能深入思考,能批判继承。他就“荆轲是否算英雄’’提出了自己崭新的观点,在评点历史人物时,外联内引,以曹操的“英雄标准”来衡量,以荆轲的表现为依据,观点鲜明,有雄辩之风。
三、自悟自得,以写促写
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悟得知”的。因此,作文教学不能从抽象到抽象,从理论到理论,它需要学生借助感性的资料来认识写作的规律,需要自己动笔写作,在写作的迷雾中得到沉淀,继而“悟”得快、“悟”得深。
写作是靠“自悟得知”的,“悟”的人口,往往是具体的写作实例,是由感性的感觉,逐步上升为知性的知识和理性的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基于写作的广泛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我们一直倡导学生“在高中阶段阅读300篇优秀散文,背诵300首唐诗宋词,深度研读3位作家的作品”。
为了落实写作训练,我们可采取写随笔的方式。随笔强调真情实感,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是学生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笔来书写“我”的生活、“我”的想法和“我”眼中的社会。同时,随笔真诚灵动,它即兴而生,行文如汩汩山泉,顺势而下,意到笔随,不拘一格;思路不拘泥于某一点,如行云流水,条理畅达,题材可大可小,其篇幅可长可短。下面是我的学生李稳在一篇随笔中写的文字。
我对随笔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它不需要正规的体裁,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它不会给你一个范围,让你在里面绕圈子,而是给你整片天空,任你翱翔。随笔是纯粹自由化的,在这里,我可以找到被尘世埋没许久的天性,不受世人的束缚,忘却伪装的自己,将真实的我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思想得到解脱。我想,中学生就应该这样吧!从书海中走出来,让我们早已麻木的神经在随笔中得以更新,让大脑重新启动。
看一片风景,张开双臂,与空气来个拥抱,再闭上眼睛,让思想带我们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旅行,冲入海底奔向月球……还有什么是大脑想不到的地方呢?随笔,就是干渴之后的一杯清泉,是烈日下的一阵清风,是疲劳之后的沙发,总是让你的心灵得到安适,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我爱自己,我爱生活,我爱随笔。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随笔,我把随笔大致分为读书随笔、时事随笔、生活随笔三大类,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进行具体指导。读书随笔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写作视野,在读中悟写,以写化读,读、写、思同步,让学生充实思想,丰富语言。生活随笔需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培养其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时事随笔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用自己的思想分析、评论社会时事,以磨砺思想的锋芒、语言的力道。读书随笔和生活随笔安排在随笔教学的起步阶段,让学生“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让文章充盈生活的清香;时事随笔作为后期的重点,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新闻事件展开。而所有这一切都旨在使学生“心动”;课上注重指导写作,使学生“笔动”;课后坚持检查落实,使学生“行动”。“心动”、“笔动”之后追求‘‘行动”,做到“三动”兼备。比如,我班肖启森同学某天在就餐时突然“心动”,写了这样一篇随笔。
空间的深度(肖启森)
时间的深度在于延续性,思想的深度在于创造性,而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于是。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那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空间呢,它的深度是什么?答案似乎很简单,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如一口井,它的深度便是那十尺竹竿的长。又或是一只盆,它的深度便是那见底浅水的深。换言之,都是物理量的表现形式罢了。
但我绝不是只要这些答案,因为我对“深度”的理解远不仅仅局限于物理量。回过头来看,我竞一不小心想着以思考的方式来解决一个具体的事物。所以答案是什么,或者有没有,都是一个未知数。既是未知数,便不知成与败,关键还是在于思考。
中午,到食堂转了一转。打好了饭,便挑了个位置坐下来。环顾四周,出出进进的人络绎不绝,倒是我这角落显得清静。又恰巧今天没有“陪吃”的同学,所以独自埋头苦干,一言不发。待到饭尽人饱之时,抬起头来,发现人已走了一大半,偌大的食堂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几个人,举目四望,食堂快成了一片望不到边的桌椅之海。我心头猛地一颤,嗬,海的那边是什么?我向着那头瞧去,那边是跟我吃一样菜的人儿,是这万千的一模一样的桌椅将我们拉伸开来……
食堂也是空间,它也有深度,这深度便是这无穷的重叠的组合。
突然间才发现,时间也是一分一秒的组合。思想同样如此,是许多更小思想的产物。我想。我们把事情弄复杂了。我们常常把诸如“深度”一类的词语放得太宽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便变得异常困难了。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放开了来想,若不如此,则它又跌回到了物理知识的层次了。
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质,只有把握了它的深度,抓住了它的本质,才能在万变中不让自己放得太宽或缩得太拢,而这些都需要思考才能做到。
说到底,是思考的力量!
耶,我又懂得了一个道理!
写作,常常是灵光一闪,往往是不期而遇。小作者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随性而为,信笔所至,把自己近乎冥想的思维火花记录下来,让读者既折服他的思考深度,又惊叹他的思维力度,更被他领悟生活、感悟真理的钻研精神所感动,写出了“妙手偶得之”的好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