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蜗牛教案

小蜗牛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园优秀教案-懒惰的小蜗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情节,并运用合理的想象来发现角色的心理变化。

2、锻炼幼儿能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连贯的讲述。

3、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列并讲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大挂图、每组一套故事图片、音乐磁带。版权所有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列并讲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求异思维。

全文阅读

小蜗牛慢慢爬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孩子们喜爱的小蜗牛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学习用画、剪等方法组合装饰,完成一只小蜗牛手工作品,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了在低年级孩子心中种下浅显的“设计”意识种子,教材增加了“添画花边”这一活动,提示学生可在细长纸条的两面画上重复排列的图形,这样制作出来的纸蜗牛更具美感与童趣。“添画花边”是二方连续纹样的简易表达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花纹图形,在纸条上重复排列即可,至于大小、方向、色彩等教师可稍作提示,不必过分拘泥。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制作方法,能运用画、卷、折等方法制作一只小蜗牛。

2.在制作中感受创造活动的乐趣,养成浅显的设计意识。

3.认识蜗牛,体会卷折纸条与“螺旋形”之间的联想与创造,激发对自然的探索与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

蜗牛的制作。

全文阅读

蜗牛的眼睛

教学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来比较两组蜗牛的多少。突然,黄乐山说:“老师,我妈妈说蜗牛没有眼睛!”胡却凡赞同道:“对,蜗牛没有眼睛,那是蜗牛的小犄角!”何意立刻反驳:“蜗牛有眼睛!要不蜗牛怎么走路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了起来,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无法继续。于是,我请孩子们回家让爸爸妈妈帮忙想’办法,并在“家长园地”里把今天的争论告知家长。

后来在区域活动时,在图书区看书的李欣然突然大叫:“老师,书上有蜗牛,蜗牛有眼睛!”我接过书一看,《蜗牛送信》的故事里蜗牛的确有眼睛,而且是长在脑袋上的,还形象地画了眉毛。我对欣然说:“你让黄乐山看一看!”黄乐山看了说:“不是眼睛,那是眉毛!我妈妈说蜗牛没有眼睛。”

第二天早上来园时,家长和孩子们纷纷告诉我自己回家找的答案。李欣然肯定地说:“我妈妈说蜗牛有眼睛,书上也看到蜗牛是有眼睛的!”王俣睿激动地说:“我和妈妈在电脑上看到了蜗牛有眼睛,就跟头发一样,掉了还能长!”我问:“蜗牛的眼睛长哪儿呀?”于是。又引发了一场小小争论。“眉毛下面!”李欣然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说:“图画书上的蜗牛眼睛就长在这儿!”立刻有人反对:“不对,蜗牛的眼睛长在犄角上!”王俣睿赞同道:“对的,电脑上看到蜗牛的眼睛长在触角上。”

我早就知道答案,但让幼儿继续争论下去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第一,作为教师要“心中装着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要接纳幼儿随时产生的兴趣,权衡教育价值,灵活调整预成的活动安排。同时,支持幼儿主动探索,通过“那我们要怎么样才知道蜗牛到底有没有眼睛呢”“蜗牛的眼睛长哪儿呀”来引导幼儿自己寻找答案。第二,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对“蜗牛有没有眼睛”这个问题,幼儿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碰撞。这种同伴之间的争论给孩子创造了相互交流,相互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发挥了同伴间的良好互动,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经验。第三,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理念与言行直接影响着幼儿。此次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家长园地”进行家园合作,形成合力,幼儿获得了最优发展。第四,给幼儿看的图书,画面要科学严谨,在做拟人化或艺术加工的同时,应严格遵循科学,以免对幼儿产生误导。

全文阅读

让蜗牛为学生的智慧导航

案例背景:

《观察蜗牛》一课学生会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抑制的探究欲望,摆在我面前的是: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观察蜗牛,了解蜗牛;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

为此,课前我让学生捕捉蜗牛,喂养,写出观察日记,提出问题。我自己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作了精心的准备,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到底会指向何处,却心里没底。

案例描述:

当我一走进教室,发现这里简直就是蜗牛的集中营,学生们不是来上课而是来过狂欢节的。学生看见老师来了,略微收敛了一点放肆的行为,但明显感到一股涌动的暗流,我知道任何的阻拦都是愚蠢的。

此景早在意料之中,趁着短暂的安静,我迅速地宣布:请爱护你们的小宠物,用老师发的放大镜观察,按老习惯分组(四人一组)。

就在我分发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向我炫耀。

学生1:老师,我的蜗牛下蛋了。

全文阅读

浅谈《蜗牛的奖杯》课题的导入

一篇文章,题目是“文眼”,是阅读文章的关键。一堂好课,导入是“课眼”,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如果能把握好文题,用心打磨好“导课”的艺术,往往能事半功倍,下面以《蜗牛的奖杯》一课为例,谈谈导入的优化。

一、 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低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刚刚起步,需要从心理、能力的角度把生活这个资源引进课堂,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要重视课题中的重点、难点词语,联系生活,突破学生认识上的薄弱环节。我们来看一位教师的导入片段:

师:哪位小朋友来读读课题?(指名读)

师:出示插图,这就是蜗牛,看到过的请举手。

师:奖杯是什么东西呢?(教师在课题旁边画一个问号)

生:奖杯是一个大大的杯子。

师:是个普通的杯子,能喝水吗?

全文阅读

蜗牛的歌 1期

正如马拉古奇所说:“幼儿通过记录,看着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时,会更加好奇、感兴趣以及有自信心。”由此可见,记录是幼儿学习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晨间活动过后,我带领幼儿来到了我们的种植园地。突然,有一位小朋友叫起来:“你们看,这是蜗牛的化石。”“不对,恐龙才有化石呢,这是蜗牛的贝壳。”……孩子们一下子把话题切入到蜗牛身上去了。对于幼儿来说,蜗牛可能是一个神秘而又特感兴趣的动物,它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于是“蜗牛旅行记”开始啦,我们引导幼儿记录探索过程,并仔细分析幼儿的记录结果,从而让活动的痕迹更深、更精彩。

序曲:蜗牛在哪里?

第一次寻找踪迹:

我们经过讨论决定将幼儿分成三组探索,并记录本组寻找蜗牛的情况。这样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幼儿不同的知识发展水平,同时为生成活动提供线索。幼儿开始在三位教师的带领下在幼儿园室外的每个角落寻找。

第一组最先冲到大树下,有的手拿小树枝寻找,有的趴在地上耐心观察,有的拿起树枝上下看个遍……很长时间过去了,他们没有一点收获,一个个失落而归。

第二组幼儿比较大胆,一下子冲到车棚后面的种植园地,因为曹圣卓说:“我好像听妈妈说过,没有太阳的地方可能有蜗牛。”有的孩子蹲下来仔细观察,有的孩子用两手轻轻拨开种植物。曹圣卓的经验似乎比较丰富,干脆趴下来看,“你们快来看呀,一只小蜗牛在爬呢!”说完,调皮的曹圣卓用手捉住了它,兴高采烈地炫耀着。

第三组幼儿在原地寻找,他们找来找去,似乎只找到了刚开始看到的干外壳。一个一个沮丧着脸:“怎么没有呢?”也是一无所获。

全文阅读

走进生活 探索科学

我们很多教师常常注重精心设计“科学活动”,让孩子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使他们能够根据老师设计的活动得出结论或模仿老师的操作,但是这样做容易减弱孩子对科学探索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并不高。小孩子天生好奇、好问,但这并不是说,孩子对科学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孩子对科学本身的探究欲望从何而来?来自于教师的引导与培养。情感不能灌输,不能手把手地教,只能靠不断地体验,形成心理“积淀”而成。所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重在直接体验,重在幼儿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只有让幼儿直接与科学现象接触,以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才能使幼儿产生探究的需要。科学的情感正是源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需求。教师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实验,才能使其萌发有益的情感体验。

笔者在此谨以《大家一起找蜗牛》主题活动为例,谈谈自己的教育实践与体会。

一、“神秘”的小花坛

这些天,一群孩子经常围在走廊边的小花坛上,他们有的只是趴在花坛上东看西看;有的用小手摸来摸去,一会儿摸摸树叶,一会儿捡花坛里的树叶;还有的爬进花坛里玩,像是在花坛里找什么宝贝似的。很多时候,他们一边玩一边议论纷纷。特别是几个比较调皮的孩子,每次最先跑过去的就是他们。

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三五个孩子的举动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只是提醒他们要爱护我们的小花坛。可是,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过去围观后,孩子们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小花坛上,有的孩子还因此影响了正常的集活动的开展,我开始制止孩子们经常性地围到花坛边去玩。在老师的阻止下,这一现象虽有所好转,但仍时不时地有孩子过去玩,而且爬进花坛的现象时有发生。孩子们像是寻宝一样,在小花坛里看呀,找呀……这引起了我的重视,我疑惑着:这个小花坛究竟有什么吸引孩子的宝贝呢?也逐渐意识到真正关心、了解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才能解决问题。

孩子们对小花坛的着迷让我不解,我不明白是什么吸引着他们。在尝试提醒、制止后,我开始意识到,在不影响孩子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及孩子的安全问题的前提下,老师不应一味地严厉制止,而是尝试着去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点,发现问题、现象的本质,再实施相应的教育措施。事实证明,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二、发现蜗牛壳

“我找到蜗牛壳了!”这一叫声立刻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经常在花坛边玩的几个孩子纷纷围了上去。徐子程(本文所涉及的孩子皆为化名)等几个孩子兴高采烈地举着手中的蜗牛壳向我们奔过来,边跑边说:“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蜗牛壳!”孩子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一时,找蜗牛壳引起了不少孩子的兴趣,连以前没去过的孩子也跟过去了。小花坛成了孩子们课余休息的乐园,可以说他们是乐此不彼,只要一有空就往那儿钻。很多孩子开始互相讨论蜗牛和蜗牛壳,他们还把自己找到的蜗牛壳拿给老师、同伴看,有的孩子还把蜗牛壳放进自己的小口袋里当成宝贝一样。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大家一起找蜗牛》的主题活动。

全文阅读

与蜗牛的约会

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就应该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可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刻板地依据教材的习作编排,死板的从理论和结构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最终形成了老师指导倦,学生习作愁的不良循环中。可见,教师行之有效的指导在习作中显得极为关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抓住恰当的教学契机,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组织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才能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表达自己生命的真情实感,让心灵与作文亲密无间!基于这种认识小学语文,我在习作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九月一连下几天的毛毛细雨可真不多见,阴沉沉的天气让人烦闷。下午第二节课我来到教室,准备指导第一次日记《难忘的暑假生活》。上课铃已响了好一会儿,几个头发湿漉漉的男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这是干什么去了?怎么迟到了?”我不满地大声问道。他们几个还没回答,其他的孩子就七嘴八舌说:“老师,他们下去抓蜗牛了。”“蜗牛?”我疑惑起来。调皮鬼于泉涌把掌心慢慢伸开,几只小小的蜗牛正在他手心中探出脑袋东张西望呢!“哦!”下面的同学瞪大了眼睛惊叫了起来,另外几个男孩也伸开掌心,几十只小小的蜗牛立刻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眼光,他们忘记了他们的老师正在生气,一齐围拢到我和这几个迟到者身边,争先恐后地来观赏这些课堂的闯入者――小蜗牛。几个迟到者此时仿佛成了英雄,骄傲地举起他们的蜗牛向大家展示着。看着孩子们喜悦的面容,热切的眼神,听着他们七嘴八舌好奇的提问,刚才不悦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了。我眼前一亮:多自然的童真的流露!这不是很好的指导习作的机会吗?可转念一想:这是开学的第一周,按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按照往年的惯例都应该写《我的暑假生活》的,再说已经和各位老师讨论了指导的思路,还写出了指导的教案,现在丢掉它,行吗?我犹豫了。“老师,蜗牛的触角都有什么用啊?”“它们的家在哪里啊?”“老师,小蜗牛吃什么呀?”……听着孩子们兴味盎然的提问,看着孩子们兴奋而涨红的脸蛋,我终于下定了决心:先丢开已写了几年的暑假见闻,让小小的蜗牛牵线,引领孩子们走进蜗牛奇妙的世界,让他们眼看,耳听,手摸,心感,嘴说,笔写!想到这里,我竟跟孩子们一样激动兴奋起来。迅速组织好课堂后,我将迟到男孩抓到的几只蜗牛放在手心,微笑地问道:“同学们,喜欢小蜗牛吗?”“喜欢!孩子们响亮地回答道。“那这节课我们就与小蜗牛来个约会,走进它们奇妙的世界,去感受它们独特的生活与情感,好不好?”孩子们一听就欢呼雀跃起来。“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答应了,咱们才能下去与蜗牛约会,否则――”“老师,您就快说吧!我们一定按要求做。”孩子们的眼中闪动着热切的光芒。“同学们,蜗牛的世界是和谐安宁的,它们喜静不喜闹。所以老师希望你们与蜗牛约会时能安静而文明,细细地观察,轻轻地触摸,静静地遐想,把自己当做它们中的一员,真正融入到蜗牛的生活中去小学语文,好吗?”看着在我手心安静呆着的蜗牛,孩子们深深地点了点头。

五彩的伞花在校园中绽放,孩子们与蜗牛的约会开始了。他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有的蹲在平坦的甬路,专注地盯着那正在长途跋涉的“旅行者”;有的站在冬青树边,探下身子用目光追寻那些“登高者”的足迹;还有的不顾满地的泥水,干脆趴在花坛的边角石上,用手拨弄着地上的杂草与树叶,直接游历蜗牛的村落……孩子们的神情是那样专注而陶醉。此时,他们已真正与蜗牛那神奇的世界、奇妙的生活融为一体。

回到教室,许多孩子的衣衫头发都湿了,因为专心赴约而忘记了那绵绵雨丝的存在。孩子们意犹未尽,满脸是新发现后的兴奋与激动。我知道是时候让他们开口说了。“看来,你们与蜗牛的约会很成功。在约会中你有什么新发现,新感受,快和小组同学畅谈一番吧。”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聚在一起热烈地交流起来。那争先恐后的场面,那滔滔不绝的话语,那充满童真的奇思妙想,让我惊奇更让我惊叹:

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才是学生习作灵感的源泉。当天晚上的作业就是写与蜗牛的这次约会。布置作业时,没听到长吁短叹声,没有看到眉头紧锁的脸,没有询问写多少字的无奈,孩子们带着欢快,带着愉悦离开学校。

第二天孩子们的佳作便摆在我的桌前。他们与蜗牛的约会时的所见所闻所想从笔尖倾泻而出,跃然纸上。看看这些可爱的题目吧:《我与蜗牛有个约会》、《相亲相爱的一家》、《树叶上的精灵》、《奇妙的蜗牛世界》、《两只蜗牛的悄悄话》……灵动而充满个性,童真而溢满真情。性格恬静的孙优悦写到:“在无限的静谧中,我走进了蜗牛的世界。此时,我仿佛已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优雅而娴静地漫步在细雨中……”活泼的张红阳写到:“我终于清楚地看到了蜗牛的庐山真面目:它洁白的身躯上通体透明,犹如光滑而圆润的玉石做成的。头顶上两只长长的触角上长着两只灵敏的眼睛,随着触角的延伸,周围的一切都在它的监控之中。好厉害的小蜗牛!还自带雷达呢……”心细的孔海婷写到:“今天我有个新发现。在冬青树下的草丛中,两只蜗牛将它们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身体拉长、挺直,然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是那样深情,那样热烈,根本没把我这个不速之客放在眼里。我想:他们一定是对久别的恋人。原来蜗牛的世界也跟我们人的世界一样,蕴藏着无尽的亲情与矍榘。 …”一篇篇角度奇特,感受真切,充满奇思妙想的习作深深吸引了我,让我陶醉,让我欣慰。

全文阅读

碰撞智慧火花 同构精彩课堂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不同,所预计的课堂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教学特色,使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案例背景

这是一组校内赛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蜗牛的奖杯》第二课时,执教者分别是二年级两位语文教师。

课堂实况

一、导入新课 ,散发异彩

教师A

1.这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有意义的寓言故事——《蜗牛的奖杯》,一起读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课文中的词语朋友,现在它们都排着队站在这里了,你还认识它吗?谁能来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指名学生回答并出示词语)

全文阅读

从喜宴中感悟“以学定教”的课堂

元旦,我没有外出旅游,而是接二连三地吃包席。连续几天的包席,没一次吃饱过,是菜品不丰富?不是!一桌的菜肴,五花八门,很多菜品我都叫不出菜名。或许正是因为菜品太丰富的缘故,令人眼花缭乱,不知道吃什么好。

包席菜肴的品种、数量、质量由主人家和餐馆敲定,客人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调换菜品。如果采用点菜自助的方式,餐厅按照主人家的要求将各种菜品制作好,有序排列,供客人自己选择菜品和掌握份额,菜品也可不统一放调料,而是将各种调料准备好,由宾客按照需求自己搭配调料,众口难调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既有各尽所能的才华展示,还有各取所需的愉悦心理。对学生来说,以教定学的课堂犹如包席,而以学定教的课堂则犹如点菜自助。

我曾经也是“麦霸”,整节课洋洋洒洒数万言,就是没有学生说话的机会。现在看来,与包席的主人家一样,花了血本(准备详实的教案、自制相关的教具、编制海量的习题)、满怀真诚(真心希望学生能在一节课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却适得其反(课堂沉闷,毫无生机、收效甚微)。

执教《蜗牛(一)》时,我没有采取大一统的包席式的授课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点菜”,实现以学定教。课前,我将教案和课件传到班级QQ群共享,学生利用它充分预习,这个环节相当于菜谱,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吃的菜品,即渴望学习掌握的知识点和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第二天到校后,分小组交流心得,统计并整合相关意见,然后,学生通过竞聘担当执教者,老师只是旁听参与。

课堂安静而又繁忙,孩子们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有的小组合作用蜗牛做实验、有的独自一人静静地观察着蜗牛。

“哇!蜗牛化成水了!”淼淼的自言自语让教室瞬间沸腾起来。

“真的耶!”“哈哈,我这儿的蜗牛也化了!”……

在像模像样巡视一圈后,小黎示意大家安静:“小组讨论讨论,蜗牛是化成水了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地讨论起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