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蜗牛的歌 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蜗牛的歌 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正如马拉古奇所说:“幼儿通过记录,看着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时,会更加好奇、感兴趣以及有自信心。”由此可见,记录是幼儿学习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晨间活动过后,我带领幼儿来到了我们的种植园地。突然,有一位小朋友叫起来:“你们看,这是蜗牛的化石。”“不对,恐龙才有化石呢,这是蜗牛的贝壳。”……孩子们一下子把话题切入到蜗牛身上去了。对于幼儿来说,蜗牛可能是一个神秘而又特感兴趣的动物,它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于是“蜗牛旅行记”开始啦,我们引导幼儿记录探索过程,并仔细分析幼儿的记录结果,从而让活动的痕迹更深、更精彩。

序曲:蜗牛在哪里?

第一次寻找踪迹:

我们经过讨论决定将幼儿分成三组探索,并记录本组寻找蜗牛的情况。这样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幼儿不同的知识发展水平,同时为生成活动提供线索。幼儿开始在三位教师的带领下在幼儿园室外的每个角落寻找。

第一组最先冲到大树下,有的手拿小树枝寻找,有的趴在地上耐心观察,有的拿起树枝上下看个遍……很长时间过去了,他们没有一点收获,一个个失落而归。

第二组幼儿比较大胆,一下子冲到车棚后面的种植园地,因为曹圣卓说:“我好像听妈妈说过,没有太阳的地方可能有蜗牛。”有的孩子蹲下来仔细观察,有的孩子用两手轻轻拨开种植物。曹圣卓的经验似乎比较丰富,干脆趴下来看,“你们快来看呀,一只小蜗牛在爬呢!”说完,调皮的曹圣卓用手捉住了它,兴高采烈地炫耀着。

第三组幼儿在原地寻找,他们找来找去,似乎只找到了刚开始看到的干外壳。一个一个沮丧着脸:“怎么没有呢?”也是一无所获。

大家集中到一起,一个个对曹圣卓的收获极为羡慕和欣赏,分别在议论着,哪儿才有蜗牛的家。

分析:幼儿经过不停地尝试,在盲目寻找失败之后,他们对曹圣卓的收获展开了讨论。经过曹圣卓已有经验的引导,大家一致认为蜗牛可能喜欢生活在没有太阳、潮湿的地方。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寻找踪迹:

幼1:下雨天,大树下的叶子旁有小蜗牛。

幼2:乡下潮湿的田野里有小蜗牛。

幼3:砖头底下也有小蜗牛。

幼4:菜叶上有小蜗牛。

幼5:潮湿草丛里有许多小蜗牛。

结论: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的环境中生活,调节体内湿度和吸取部分养料,时间可长达12小时之久。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

分析:开始的时候,幼儿对间接了解的经验并不满足。接着,他们回家和大人一起寻找了小蜗牛。我们收集和展示了幼儿的调查答案,并引导幼儿进行整理,从中找出较为合理的答案。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大人的帮助下不停地尝试、观察,积累了经验,知道蜗牛的活动场所。而且有的幼儿还坚持饲养小蜗牛,放在我们的自然角。接下来,他们的记录本上会更丰富。

插曲:蜗牛的秘密

在找到蜗牛后,幼儿互相比较各组饲养的小蜗牛。受幼儿的启发,我找到了新的切入点。我请幼儿看一看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并引导他们将每次不同的发现记录下来,一周后进行统计。

讨论结果:

幼1:蜗牛没有眼睛,也没有嘴。

幼2:它有眼睛,我妈妈说它的触角就是它的眼睛。

幼3:对,爸爸说触角能帮助它辨别方向。

幼4:我知道蜗牛喜欢吃青菜,那天朱老师喂给它吃的。

幼5:我们喂水给它吃,可惜都淹死了,只有躲在上面的没死……

结论:蜗牛是杂食性和偏食性并存的动物。喜潮湿怕水淹,如果在潮湿的夜间投入湿漉的食料,蜗牛的食欲活跃,但水淹可使蜗牛窒息。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修复肉体和外壳,具有很强的忍耐性。

分析:幼儿用具体形象的绘画方式记录,同时辅以家长的文字说明,达到了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的效果。所以,教师对幼儿探索记录的把握很重要,如果不能从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活动就会陷入僵局,活动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在这一活动中,幼儿由于有了前期的成功探索和记录经验,因此他们对下一个探究活动充满信心。

间奏曲:蜗牛生宝宝

饲养了小蜗牛后,幼儿对于蜗牛的知识有了更强烈的探索欲望,记录的兴致也提高了。孙思远提出:“老师,那黑黑的是什么东西?”孩子们一致认为是蜗牛排出的粪便。孩子们继续提出疑问:“蜗牛是怎样生宝宝的?”于是新的探索有了方向。

经过孩子们的讨论,答案多样,结果不能确定。为了保持幼儿的信心,我鼓励他们将问题带回家和大人一起寻找答案。一周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记录表上终于看到了蜗牛生宝宝的图片和资料,幼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同伴分享。

结论:蜗牛有4个成长时期:孵化期、幼螺期、成螺期、种螺期(生长满6个月以上的蜗牛)。而且小蜗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不要母体照顾。

分析: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幼儿对于蜗牛生宝宝的知识是一无所知的,但我还是鼓励他们自己去尝试、操作记录,发挥主观能动性。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学会了等待,学会了相信自己和信服别人。而且,幼儿和家长一起做的记录表更丰富、更精彩,不但有大人的智慧,还有幼儿的操作痕迹,这对于幼儿来说是最大的收获和喜悦。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述:“小组探究共同的主题和内容,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的机会,他们会不断遇到分歧,需要不断经过协商达成一致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和重新认识同伴的许多长处和价值。”

尾奏曲:我的思考

活动记录是一种对现象的观察、记忆、记载和回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引起思维的一种直接的反应,是人们对事物现象进行思考和归纳的凭据和工具,更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幼儿的记录是原始状态的,其中也有好多是错误的想法,但它们充分展现了幼儿的真实想法和思维过程,在这无形中,许多幼儿经历了无意――兴趣――有意――有目的、有侧重的观察记录过程。如果一开始教师就否定他们的提议,那么所有的记录、尝试、探索都不会发生,幼儿也会失去一个很好的主动学习的机会,更别谈培养刨根问底、深入探究的精神了。

一直以来我都尝试着让幼儿在活动中对活动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记录,并将活动记录的范围进行拓展。记录的内容从刚开始的只局限于常规的科学探索活动和科学游戏活动逐渐扩展到每日的区域活动,再延伸到平时的生活活动,如:自选活动中的有目的地观察和发现、自然角中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操作玩具过程中的发现……教师只有给予充分的机会和时间,才可能知道幼儿的真实想法,才能真正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