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蚁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摘要 纤维素是地球上蕴藏最多的可再生资源,白蚁是自然纤维素的主要降解者。介绍了白蚁纤维素酶对纤维素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并就白蚁纤维素酶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关键词 白蚁;纤维素酶;纤维素;降解

中图分类号 Q5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35-02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蕴藏最多的一种天然可再生聚合体。自然界年产量纤维素超过1011 t的,按能量换算约等于近7×1011 t石油,而且纤维素无污染可再生,能循环环保使用[1]。白蚁遍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全世界已知有3 000多种白蚁,初步统计总量超过3.5×1017头,纤维素年均消耗量约7×108 t。目前制约纤维素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是纤维素酶的酶稳定性差、催化效率低、人工提取和表达的酶纯化难度较大、进行工业化大规模经济生产较难。白蚁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开发利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白蚁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1 白蚁纤维素酶简介

纤维素酶是一组能够水解纤维素的葡萄糖苷键并转化成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的总称。纤维素酶包括内切酶、葡萄糖苷酶和外切酶。纤维素需要这些酶的共同出现并且协同作用共同催化才能完全被降解。到目前为止,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的催化降解机理仍未得到完全阐明。微生物(包括原生动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植物和节肢动物等都能分泌产生纤维素酶[2],但白蚁是分泌产生纤维素酶的最大群体。

白蚁纤维素酶主要包括外源纤维素酶和内源纤维素酶。外源纤维素酶由白蚁消化道特别是中、后肠共生的微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和细菌及高等白蚁巢体真菌分泌产生。目前,还有部分白蚁暂无内源纤维素酶发现的报道。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动物自身不含纤维素酶,以纤维素为食的动物是通过体内共生微生物来降解纤维素的。1963年,Marshall et al首次检测到动物能分泌产生内源纤维素酶。1998年,Watanabe et al在白蚁中克隆到内源纤维素酶,从而证实了白蚁自身也能分泌产生内源性纤维素酶[3]。

到现在,研究发现白蚁内源纤维素酶包括内切酶和糖苷酶,主要在白蚁中肠的上皮细胞和唾液腺分泌产生[4],暂时还没有关于外切酶的报道。一些研究发现:白蚁纤维素酶的酶学特性、稳定性、含量、组成成分及其分泌部位等与白蚁的品级、产地和种类等相关。白蚁体内的纤维素酶存在着动态的协调平衡。绝大部分白蚁通过内源和外源纤维素酶的协调催化降解作用,在体内形成高效地纤维素酶降解催化体系,在其独特的肠道结构和共生微生物的帮助下,将纤维素转为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以维持自身和共生微生物的生长。白蚁内源纤维素酶与外源纤维素酶的相互协同降解机制,白蚁与其体内微生物的共生关系现未得到完全阐明。

全文阅读

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综述

摘要 本文介绍了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其来源,对纤维素酶在食品、畜牧、制浆造纸及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新能源;纤维素酶;应用

中图分类号Q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8-0096-01

随着资源枯竭、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开发新能源。纤维素是植物材料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上数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但是这些纤维素大部分没有被利用,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造成环境污染。纤维素酶是一组能够降解纤维素生成葡萄糖的酶的总称。利用纤维素酶将纤维素转化为人类急需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对于人类社会解决上诉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1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其来源

纤维素酶的组成比较复杂,根据其催化反应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内切葡聚糖酶(1,4-β-D-glucan glucanohydrolase或endo-1,4-β-D-glucanase,EC3.2.1.4),来自真菌的简称EG,来自细菌的简称Cen、外切葡聚糖酶(1,4-β-D-glucan cellobilhydrolase或exo-1,4-β-D-glucannase,EC.3.2.1.91),来自真菌的简称CBH,来自细菌的简称Cex)和β-葡聚糖苷酶(β-1,4- glucosidase,EC.3.2.1.21)简称BG。

微生物是纤维素酶的最主要来源,其余生物生产的纤维素酶缺乏大规模应用的实际意义,采用微生物生产是最为方便和有效的方法[2]。不同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酶在组成上有显著的差异,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也大不相同。细菌与放线菌生产的纤维素酶产量均不高,在工业上很少应用。而真菌具有产酶的诸多优点:产酶能力强,产生的纤维素酶为胞外酶,便于酶的分离和提取,且产生纤维素酶的酶系结构较为合理;酶之间有强烈的协同作用,降解纤维素的效率高, 是工业生产的主要菌种[3]。如木霉属(Trichoderma)、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和枝顶抱雄属(Acremonium)的菌株等就是对纤维素作用较强的菌种。

2 纤维素酶的应用

全文阅读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选育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吉林 吉林 132101)

摘要:从腐烂秸秆畜禽粪便土层分离得到一株产纤维素酶细菌,经初步鉴定为谷草芽孢杆菌,其产纤维素酶活力在培养42h后达到最大72.18U/ml,最佳pH为7.0。

关键词:腐烂秸秆;纤维素酶;细菌分离

中图分类号:S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70-1

0 前言

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为丰富而又可再生的一种多糖类物质,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纤维素类物质高达15.5×1010t[1],纤维素酶在食品、饲料、纺织、造纸、制药、能源和环保方面有着重要应用价值[2]。纤维素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小分子可被利用的葡萄糖,用于食品、饲料生产,还能作为生产乙醇的原料,纤维素被分解后形成的L-乳酸,可用于生产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目前很多研究说明很多真菌、细菌和放线菌都能产生纤维素酶。因此,分离筛选出高效生产纤维素酶的菌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全文阅读

纤维素酶解的研究进展

摘 要: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水解纤维素的β-1,4-葡萄糖苷键生成葡萄糖的多组分酶总称,其作用的底物比较复杂,各组分功能也存在差异。本文对纤维素酶以及各组分酶的功能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木质纤维素;纤维素酶;纤维素酶解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185

1 引言

木质纤维素原料来源十分广泛,是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1]。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该类物质约200×109吨,其中有90%以上是木质纤维素类物质,而它们当中有8~20×109仍具有潜在的可利用性[2]。包括农业废弃物(秸秆、蔗渣等)如何处理,对环境压力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生物燃料、生物基化学品、分子材料、食品等领域这些廉价及丰富的木质纤维素,都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纤维素的结构单位时D-葡萄糖,其分子式为:(C6H10O5)n,式中n为葡萄糖基数目,称为聚合度。经长期研究,已证实天然纤维素中D-葡萄糖基以吡喃环的形式存在,并且相互以β-1,4糖苷键构成分子链,因为这对吡喃式D-葡萄糖具有最低的能态,这也是其二聚物(纤维二糖)及共衍生物的真正形式。由于葡萄糖上带有多个羟基,因此纤维素分子间容易形成氢键,进而使得链与链之间氢键紧密连接易于聚集成结晶性的原纤结构。如图1所见,大量氢键网状结构中存在着相对规则的结晶区,其阻碍了纤维素分子的进一步利用,故纤维素水解前需进行预处理,破坏它的氢键及结晶区,以便更好地水解纤维素,从而增加它的酶可及面积。

2 纤维素酶作用机理

纤维素酶是指能够水解纤维素β-1,4-糖苷键,进而生成葡萄糖的一类酶的总称,它是由几种酶共同协同作用,而不是单一的酶,其中主要包括外切葡聚糖酶(CBH,C1)、内切葡聚糖酶(EG,Cx)和β-葡萄糖苷酶(CB,纤维二糖酶)。长期的研究表明,结晶纤维素的彻底降解至少需要这3组纤维素酶的协同作用,如图2所示,Cx能容易地降解接近类型的纤维素或衍生物,Cx只有和C1组分结合时才可以利用晶形式的纤维素。C1酶首先作用于结晶纤维素表面,使其形成结晶构的纤维素键断开,长链分子末端游离,从而其转化成可被Cx酶作用的形式,Cx酶水解非结晶或纤维素、可溶性纤维素转化为纤维二糖,最后由β-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三水解为葡萄糖。

全文阅读

纤维素酶协同机械法制备微/纳纤丝

摘 要:以杨木纸浆纤维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水解法协同机械处理法制备出微/纳纤丝(Micro/Nanofibrils)。酶处理制备微/纳纤丝的影响因素按大小依次为:时间、加酶量、料液比。最佳工艺条件:处理时间为36 h,加酶量30 FPU,料液比为1∶40。酶解后纤维的结晶度为84.2%,纤维素含量为95.26%,再经过纤丝进行超声和高压均质间歇式处理来制备微/纳纤丝。从SEM图可以看出,纤丝表面起毛、分丝帚化,次生壁中层S2上微纤丝暴露,分离出了细小纤维。纤维的直径分布在25~55 nm,宽度方向已经达到纳米级纤丝要求。

关键词:纤维素酶;微/纳纤丝;机械处理

中图分类号:TQ340.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02

21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的严重匮乏和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具有了重要意义[1]。纤维素是地球上极为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之一,占地球总生物量的40%[2-3],广泛应用于造纸、塑料、炸药、电工及科研等方面。从天然纤维中分离出的微/纳纤丝具有高强度、高结晶度、高纯度、生物可降解、亲水性强等特性,因此,微/纳纤丝在高性能复合材料中显示出广阔应用前景。微/纳纤丝(micro/nanofibrils)包括微纤丝(microfibril)和纳米纤丝(nanofibril)两种。微纤丝被定义为直径在0.1~1 μm,长度在5~50 μm的纤维,纳米材料则包括至少一维空间的尺寸为纳米级(1~100 nm)[4]。

微/纳纤丝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法、机械法、生物法、人工合成法、静电纺织法、酶处理法等[5]。相比较来说,酶处理法制备微/纳纤丝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设备要求相对简单、经济环保等优势[6],且所用的试剂酶与纤维素酶均为可再生资源[7],因此,酶处理工艺更适合今后的大量生产微/纳纤丝。

本研究以杨木纸浆纤维为原料,通过纤维素酶协同机械法处理,致力于以环境友好方式制备出微/纳纤丝,运用高效液相色谱、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备出的微/纳纤丝进行表征分析,研究其细化后的性能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全文阅读

纺织品纤维定量分析:纤维素酶催化溶解法初探

摘要:基于酶专一性催化机理,通过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纤维的选择性降解/溶解过程,本文首次探讨了纤维素酶在纤维素纤维含量检测上的应用前景。以棉贴衬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案设计,获得了最佳酶催化条件。进一步在最佳催化条件下,通过称重法、SEM、ATR和XRD等手段考察了纤维素酶催化过程中棉贴衬和粘胶贴衬的质量损失曲线,纤维表面形貌、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变化,并通过对腈纶贴衬、涤纶贴衬和羊毛贴衬的降解试验验证了纤维素酶专一性。初步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有望应用于纺织品中粘胶纤维含量的检测,为建立新型纺织品纤维定量分析的绿色酶法开辟了新思路。

关键词:纤维含量;定量分析;纤维素酶;酶法检测

1 引言

纺织品中纤维成分含量,是评价纺织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纺织检测机构业务量占比最大的项目之一。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为化学溶解法[1],其利用不同纤维成分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通过溶解去除可溶组分同时不损伤其他纤维(即选择性溶解),进行质量比例分析。委托样品中又以天然纺织原料纤维素纤维如棉、麻、粘胶纤维、莫代尔纤维等居多,与之相关的主要有硫酸法[2]、锌酸钠法[3]、甲酸-氯化锌法[4]等3种。

但是目前化学溶解法测试纤维素纤维含量存在一些问题。以硫酸法为例,它所使用的溶剂为浓度为75%的浓硫酸,具强腐蚀性以及接触皮肤脱水碳化危险,清洗过程中必须保证将硫酸完全去除,否则干燥过程中残留微量硫酸浓度变高就会将残留样品碳化,因此清洗过程需要用大量清水进行冲洗,并用氨水进行中和,气味强烈。硫酸使用量很大,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废水排放,废液处理成本较高,还会腐蚀仪器设备。此外75%硫酸溶液溶解能力强专一性差,可溶解蚕丝、腈纶、锦纶、氨纶、维纶等,使得对三组分及以上纺织样品的含量测定困难。鉴于此,发展一种绿色无害、条件温和、过程简单、溶解专一性好的纤维素纤维含量检测方法十分必要。酶是一种高效生物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专一性。同时酶促反应多在常温常压、弱酸弱碱或中性条件下进行,反应溶剂多为水,无腐蚀性。酶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纺织纤维成分的定量检测领域有潜在应用。

纤维素酶Cellulase,编号EC3.2.1.4,是由多种水解酶组成的一个复合酶系,主要包括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葡萄糖苷酶,可将纤维素选择性降解成葡萄糖。纤维素酶的降解作用机制,主要有C1―Cx假说、顺序作用假说和协同降解假说,目前普遍认可的是协同作用模型:内切葡聚糖酶随机切割纤维素多糖链内部的无定形区,产生不同长度的寡糖和新链末端;外切葡聚糖酶作用于这些链末端,产生纤维二糖或葡萄糖;葡萄糖苷酶水解纤维二糖产生两分子的葡萄糖[5]。纤维素酶为我国第一大工业酶种,国内年产量在2000吨以上,其用于处理废旧纤维素制品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报道[6]。目前纤维素酶已广泛应用在纺织品加工领域,如棉麻织物后整理、牛仔布酶洗、织物减量处理、生物抛光等,需要控制降解程度,使得在不损坏纤维强度的前提下,改善纺织品性能。纤维素酶的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生物燃料乙醇,利用纤维素酶将生物纤维质如稻草秸秆、玉米秆、木渣等完全降解为葡萄糖后,用于发酵生产[7]。对于纺织品含量检测而言,并不需要将棉、粘胶纤维等完全降解为小分子糖类物质,只需将纤维素成分部分降解为能溶解在水中的寡糖片段,能进行简单分离即可,此工作尚未得到大家关注。

本文利用纤维素酶的专一催化降解特性,首次探讨了其在纤维素纤维含量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对最佳酶催化条件、酶催化过程及催化专一性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建立一种新型绿色酶法纺织品成分定量分析技术,取代现有危险性有机溶剂浓硫酸的使用。

2 试验部分

全文阅读

纤维素酶诱变和产酶的改进

本文作者:宋鹏 李爱江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植物纤维素是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借助纤维素酶的水解作用,将纤维素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资源与能源,可以缓解能源危机以及化石能源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农业剩余资源的高效利用。目前,纤维素酶在食品发酵、生物饲料、工业洗涤等各个领域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由于细菌产纤维素酶有着生长迅速、容易培养、不产生孢子等优点,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需求量不断提高,高效产酶菌种的分离筛选和诱变育种显得极其重要[1-3]。本研究以一株产纤维素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HAS-8为出发菌株,通过He-Ne激光诱变,选育产酶能力更强、生长更迅速的菌株,并优化其发酵条件,以期扩大纤维素降解菌种的范围,为纤维素发酵生产提供优良菌株。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菌种从洛阳国家牡丹园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HAS-8,其刚果红纤维素酶筛选平板透明圈HC值为1.6,纤维素酶活力为385.97U/mL。1.1.2培养基种子培养基:牛肉膏3.0g,蛋白胨10.0g,NaCl5.0g,pH7.0,水1000mL;筛选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10.0g,蛋白胨10.0g,酵母粉5.0g,KH2PO41.0g,MgSO47H2O0.2g,葡萄糖2.0g,NaCl10.0g,琼脂20.0g,水1000mL,pH7.0;纤维素酶发酵培养基:麸皮10.0g,玉米粉10.0g,牛肉膏1.0g,蛋白胨2.0g,NaCl1.0g,KH2PO41.0g,K2HPO41.0g,MgSO47H2O0.5g,水1000mL,pH7.0。

1.2方法

1.2.1He-Ne激光诱变以1%的接种量将菌株接种于种子培养基中,30℃培养20h。取10mL,3000r/min离心20min,弃去上清液,将菌体沉淀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重复洗涤两次。最后将得到的菌悬液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控制菌体浓度约108CFU/mL。选择激光器的输出功率为15mW,将0.5mL菌悬液置于已灭菌的试管中,并使其位于激光器的正下方30cm处,照射20min[4-6]。诱变结束后,根据筛选培养基平板上的透明圈与菌株直径的比值(HC值),选择HC值大于1.6的正突变菌株。

1.2.2正突变菌株的酶活力测定及遗传稳定性分析将从纤维素酶筛选培养基平板上挑选5株HC值最大的正突变菌株测定其纤维素酶活力,筛选出性能最优的目标菌株。将最终获得的正突变菌株在斜面培养基上连续传代30次,每5代接入酶发酵培养基中测定纤维素酶活力,分析其遗传稳定性。

全文阅读

纤维素酶提取水溶性膳食纤维工艺的研究

摘要:目的以番茄不溶性膳食纤维为原料,用酶解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SDF)。方法经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在优化条件下循环提取。结果制备SDF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10 %,酶解时间6 h,酶解温度60 ℃,pH 4.0;以最佳条件连续反应,产率可达31.1 %。结论确定了酶提取SDF的最佳工艺;证实循环工艺可以提高提取效率。

关键词:纤维素酶;膳食纤维;番茄;改性

中图分类号:TS2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8)07-0032-03

Technology Study on Water-soluble Dietary Fiber Extracted by Cellulase

LIU Shao-peng, CHEN Wen, MU Chun-hai

(Key Laboratory of Xinjiang Phytomedicine Resources, Shihezi 83200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tract the water-soluble dietary fiber (SDF) from tomato insoluble dietary fiber (IDF) by cellulase. Methods The optimal technology was obtained by orthogonal test, then, the circulating extraction was arranged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 Results The optimum condition of SDF extraction was as follows: 10 % cellulose for 6 h at 55℃ with pH 4.0.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 the circulating extraction was performed with a higher yield of 31.1%. Conclusion The optimal extraction technology can be obtained and the circulating extraction can be used to increase the extraction rate of SDF.

Key words:cellulase; dietary fiber; tomato; modification

全文阅读

纤维素酶法提取祁门毛竹原纤维工艺的研究

摘 要:首先采用物理法从祁门毛竹中制得竹原粗纤维,然后以减量率和细度变化率为主要考核指标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探讨处理工艺对纤维素酶法脱胶效果的影响,得到其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浓度为3%、pH值为5.0、温度为45℃、时间为60min,并且采用最佳工艺后竹原纤维的减量率为10.8%,细度变化率为33.97%。

关键词:祁门毛竹;生物法;纤维素酶;工艺

中图分类号 S7-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19-03

竹原纤维,又称为原生竹纤维,是一种直接从竹子中提取出的天然纤维素纤维,是继棉、麻、毛、丝之后的第五大天然纤维。竹原纤维的天然特性有瞬间吸水性、良好的透气性、良好的染色性和较强的耐磨性等,其功能有天然抗菌、抑菌、除螨、抗紫外线、防臭和天然保健等[1]。竹纤维纺织品因其完整地保留了竹纤维的天然特性及功能,因而倍受消费者喜爱,产品需求量逐年上升。目前,物理法[2]、化学法和生物法是制取竹原纤维的最主要的3种方法,其中以化学法为主。物理法操作简便、工艺简单,但制取的纤维较粗、较硬,线密度较大;用化学法制取的竹原纤维线密度较好,但其严重污染环境,且成本较高;而生物法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和专一性强等显著特点[3],并且制取的竹原纤维的性能和化学法制取的竹原纤维类似,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其提取工艺还不是很完善,有待优化[4]。笔者首先采用物理法从祁门毛竹中制得竹原粗纤维,然后再用纤维素酶对竹原粗纤维进行脱胶,以减量率和细度变化率为主要考核指标,探讨处理工艺对纤维素酶脱胶效果的影响,从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生物法制备新型纤维材料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药品 3a生祁门毛竹(祁门县西武岭林场毛竹),纤维素酶(北京东华强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精酶,分析纯),36%乙酸(扬州沪宝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尿素(分析纯),氨水(分析纯),pH试纸(精密试纸,pH0.5~5.0,上海三爱思试剂有限公司),pH试纸(精密试纸,pH5.5~9.0,上海三爱思试剂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HH-S恒温水浴锅(江苏国胜实验仪器厂),DNG-9240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密实验设备有限公司),JA3003N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调节式万用电炉(南通市长江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全文阅读

R2工程细菌纤维素酶酶活影响条件初探

摘要:以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纤维素酶活力,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Tween 80)、不同缓冲液、不同pH对R2工程细菌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 ℃、Tween 80浓度为1.6%、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 4.8的条件下纤维素酶酶活最高, 是对照的1.47倍。

关键词:纤维素酶;Tween 80;pH;表面活性剂;缓冲体系

中图分类号:Q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486-03

纤维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资源,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1]。纤维素是经β-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直链高分子,具有很强的结晶性,糖苷键能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发生水解。可以通过纤维素酶系来分解纤维素,使之转变为可被利用的D-葡萄糖,再进一步发酵为酒精,对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2]。

纤维素酶酶解反应过程主要受到温度和pH[3,4]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表面活性剂可以使高分子聚合物变成复杂的亲水性化合物,使纤维素与纤维素酶有效结合,从而提高纤维素酶的酶解效率[5-7]。试验将表面活性剂、缓冲液和pH对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得到纤维素酶适宜的酶解条件,更高效地转化和利用纤维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仪器

卡那霉素、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Tween 80、3,5-二硝基水杨酸(DNS)、苯酚、CuSO4·5H2O、CaCl2·6H2O、ZnSO4·7H2O、葡萄糖均为分析纯;R2工程细菌由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实验室提供[8]。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