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应急治理

社区应急治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急诊急救特点探讨

摘 要 目的:分析社区急诊、急救的特点探讨应对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年5月~8年1月58例急诊急救记录资料分析急诊急救病人的来源、急症排序、近期转归等特点。结果:本社区急诊急救的特点是:病人来源以辖区居民(含暂住户)为主占79.%非辖区居民占.7%;前三位急症是小儿高热惊厥占1.%损伤占.69%高血压危象占1.79%;近期转归(6小时内):转送上级医院占58.6%(转诊率)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观察治疗占1.8%。结论:社区是院前急救的一部分加强社区急诊急救功能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在患者身边的优势。

关键词 社区急诊急救 特点 院前急救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资料来自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急诊急救记录从6年5月~8年1月的58例社区门诊急诊抢救病例男8例(8.8%)女例(51.7%)男女比例为.9年龄8个月~78岁。

方法:分析急诊急救记录资料的病人的来源、急症排序、近期转归等。

结 果

急诊急救病人来源:急诊急救病人总例数58例其中辖区居民(含暂住户)6例(79.%)非辖区居民1例(.7%)。

急症排序:见表1。

全文阅读

自治区应急管理论文

一、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做法

面对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的严峻形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下,各地区、各部门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深入推进“一案三制”为抓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狠抓应急管理各项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妥善处置近些年发生的各类各级突发事件,自治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一)注重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强化工作基础内蒙古自治区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着力加强全区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2005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总值班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与原有的政府总值班室合并,机构升格为办公厅内设的正处级行政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应急管理工作和总值班工作。2011年4月,为加强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自治区编委又批准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服务中心,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在此基础上,12个盟(市)及2个单列市分别建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部分旗县也根据当地的实际,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进一步规范了各类机构的工作职责。

(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内蒙古自治区近些年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应急预警、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并严格执行主要领导现场组织指挥重特大突发事件制度,提高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水平,健全突发事件报送系统、广泛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成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一期工程等。

(三)深入开展风险防控工作,强化预防准备工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内蒙古自治区近些年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大力加强风险防控工作,不断做实做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从数量、质量各方面逐步深化。截至目前,全区共编制各类预案2.8万余件,全面覆盖了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从2013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对正在实施的应急预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注重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卫生、气象、地震、水利、地质灾害、环境、森林防火、传染病疫情、农林病虫害、煤矿瓦斯等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建成。

二、完善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2014年4月2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守好祖国边疆要强化应急处突准备,按照实战实用实效的原则细化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指挥、联动处置、舆论引导一体化的应急处突机制,强化综合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尽快平息事态,控制局面。”为自治区下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与问题导向,不断做实做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水平。

(一)要突出共同参与,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和各层各级的作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要强化军地协调机制,完善军地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加强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的军地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良好对接。要根据我区的实际,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模式,全面落实与强化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理顺应急委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理顺应急办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适当提升办事机构规格,增加应急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提升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组织协调的力度。在大力整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同时,组织规范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各类主体的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当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协助人民政府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全文阅读

社区卫生服务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初探

【摘要】 目的 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在院前急救中作用,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网底的院前急救体系。方法 对医院与对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双向转诊的51急诊例患者在院前处置、抢救成功率、卫生宣教、后期康复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置过的病患者在抢救成功、康复程度有明显提高,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效能。结论 在院急救中社区卫生服务发挥医疗网底作用,可提高危急重病患者的处置率、抢救成功率、康复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院前急救;作用

作者单位:518102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河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卫生服务的基层组织,具有方便、可及、连续、综合的优势,其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1]。社区卫生服务与院前急救体系的结合,将对提高社区急、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2]。现对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与对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双向转诊的51急诊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中,男13例,女38例,年龄14~83岁,平均30岁。受伤种类:创伤休克5例、电烧伤3例、脑血管意外43例。病情临床治愈后转诊同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期康治疗,医院医师在患者后期康复中提供定期巡回查房指导的医疗服务。

12 社区医疗在救治中的作用 ①初始院前急救:社区医务人员5 min以内达到现场47例、10 min以内4例,进行初始院前急救。51例伤员全部经过心肺复苏或抗休克或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47例建立了静脉通道或口服补液,全部及时撤离现场通过120急救网络安全上送至医院。②治疗过程中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社区医生充分利用覆盖面广、地处小区内、和社区内居民接触频繁、彼此熟悉、沟通容易接受、上门服务方便快捷等独有优势,及时向伤员及家属进行急救知识宣教、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心理疏导,减轻家属的焦躁情绪,积极主动配合和支持理解。③协助医院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收集、整理伤员及家属对伤病态度、治疗护理需求、家庭经济情况以及伤员文化背景、习俗、既往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并反馈给接收医院,提出救治建议并被采纳的有17例。入院后进行沟通、制定救治措施针对性明确,合理性也更强,本组伤员或家属几乎都能主动配合,是同期其他伤员无法比拟的。④把握转送原则,合理分流伤员:29例由社区医务人员护送至我院,由院前急救小组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救护回院的22例。⑤后期治疗:基本治愈后,转诊回社区生服务中心,由社区医师提供“一对一”、我科定期巡回在房指导的医疗服务。包括建立残余创面处理、心理治疗、中医药、推拿、针灸、理疗、康复指导、治疗计划和伤员需求、满意度调查等内容登记册;有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面对疾病,消除悲观情绪;指导并督促患者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甚至上门实施康复理疗;督导记录在家庭健康档案适时接受专科医师复诊、家庭访视等形式治疗。

2 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心肺复苏、抗休克、补液、去伤源创面处理等院前急救方法正确率为76%,较2008年1月以前的2087%明显提高。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9家认为:医务人员综合救治能力提高与双向转诊有直接关系。本组伤员的满意度:满意43例、基本满意6例,满意度为83%,比I司期伤员高139%。

全文阅读

社区患者100例急救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患者的急救过程和特点,更好的建立适应患者需要的社区急救体系。方法 将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我社区急救患者100例分成社区组和中心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急救特点。结果 两组急救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种构成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社区门诊和急救中心对同一社区内的急救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对社区患者的急救过程和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建立适应患者需要的社区急救体系。

[关键词]社区患者 急救 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8―47―02

急救即紧急救治的意思,是指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临时及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的初步救援及护理,然后从速送院。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公共管理视角下现代院前急救体系的构建,居民的急救不在单一的依赖于急救中心和大型医院,社区医疗服务单位同样也承担了众多患者的急救任务。为了探讨社区患者的急救过程和特点,更好的建立适应患者需要的社区急救体系,笔者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社区进行急救的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收治的我社区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的急救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5~84岁,平均40.2±6.9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意外伤害等。根据急救患者的呼叫途径不同分为社区组60例和中心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全文阅读

社区应急管理思考

[提要] 当前,随着政府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推进,政府应急管理的重心下移已是必然趋势。社区作为现代城市公共治理系统末梢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单元。社区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区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功能的发挥,直接延伸和扩展着城市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对于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精细化的公共安全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我国城市社区危机减缓、准备、响应、恢复,即全过程的、全主体的、社会化的、协同管理的应急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危机;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9月27日

社区作为现代城市公共治理系统末梢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单元。社区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越来越凸显,危机管理过程中社区功能的发挥,直接延伸和扩展着城市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

一、我国社区在危机管理中现状描述

目前,“减灾社区”和“安全社区”的这两个概念已被引入国内。安全社区是指针对所有人、环境和条件的积极的安全预防项目,具有包括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的地方社区。我国的城市区划结构一般有如下两种情况:一是市―市辖区―街道结构;另一种是市―街道结构,在这两种结构中,街道俨然已经成为连接国家与社会的交点。

我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办都有自己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而街道行政办公室是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当危机事件爆发时,协调消防队、派出所、市容、环境卫生作业队、工商、食品、安监、人防、居委会等部门。街道办虽然有自己的应急领导小组,但日常的预警机制还不完善,针对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地震等,以及公共卫生疫情如非典、流感等一般都是在接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通知后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反应滞后不及时。

全文阅读

研究室应急管理工作汇报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仲彬为推进加速开展,嘹亮提出了“促进大开放,融入西三角”的严重计谋决议计划。若何有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情,进步社会治理程度,为融入“西三角”营建一个优越的开展情况,是我们必需仔细考虑的问题。

一、深化思维看法,加强应急治理的紧迫性

跟着“大交通”的构成,的瓶颈制约将被打破、区位劣势将逐步转化为生态和资本等后发优势,我们将迎来加速开展、打好老区建立开展翻身仗的黄金时机期。要加速开展,打好老区建立开展翻身仗,我们就必需充沛应用处于“西三角”经济圈腹心肠带的有利前提,结实树立开放协作和竞争拼搏的认识,自动融入“西三角”,盲目承受成都、重庆和西安的辐射带动,鼎力施行借力开展、对接开展、区域开展和错位开展计谋,顺水推舟,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扎实抓好包罗应急治理在内的各项任务,力争在开放协作中凸现新优势、在加速融入中完成新打破。

应急治理任务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事关变革开展不变大局,具有严重的实际意义。往后,跟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疾速聚集,我市将面对观念碰撞、经济开放、社会转型等惹起的各类风险和矛盾,社会治理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要求越来越高,应急治理任务将面对愈加严肃的应战。我们必然要深化看法,一致思维,结实树立忧患认识、大局认识、民本认识、超前认识,对峙科学应急、依法应急和系统应急的准则,积极与成都、重庆和西安交流协作、互联互通、共促共建,进一步推进我市应急治理任务从过后型、管理型、惩办型和限制型治理向事前型、能动型、自动型和积极型治理改变,完成应急治理任务决议计划科学化、保证统筹化、运作标准化、防备系统化和治理准则化,起劲为我市经济社会超凡规开展营建优越的情况。

二、健全体系体例机制,构成应急联动的全体性

在融入“西三角”的历程中,我们面对大开放、大交融所带来的各类风险,需求有愈加完美的应急治理体系体例机制,对应急力气和资本进行最优化组合、最大化应用,构成措置各类突发事情的全体联动合力。

完美组织批示系统。树立强有力的组织系统可以有用躲避决议计划抵触触犯,增强统筹协调力度,进步措置效率。调整充分市、县(区)应急委员会和天然灾祸、平安出产变乱、突况变乱、食物药品平安变乱、突发公共卫惹事件和突发社会平安事情等专项应急批示部建立,加速完美应急救援批示、现场措置、后勤保证等准则性建立,做到组织批示系统健全,反响疾速矫捷,应对措置有力。

强化应急治理机构。仔细贯彻落实《突发事情应对法》和《四川省突发事情应对方法》等司法律例,依法增强市、县(区)及乡镇、社区应急任务机构建立,增设人员编制和职级职数,付与需要的行政权利,加强需要的任务伎俩,增添需要的应急配备,进步应对突发事情的综合协调才能。

全文阅读

区域公共危机视域中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文献综述

摘 要:现今区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学者开始意识到公共危机跨界传播,并认识到实现对跨界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从相关概念的界定、区域公共危机治理研究、区域公共危机治理个案研究、区域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研究四个部分进行文献综述,为今后区域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12-03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府际合作治理

从府际合作治理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对府际合作治理的界定大多以府际关系为焦点。何精华认为府际合作治理是构建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营利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战略伙伴关系,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或增进公共利益[1]。汪伪全基于谢庆奎教授提出的“四重关系”[2]的府际关系理论,认为府际合作治理的本质是包括政治、经济、甚至生态环境等多重利益诉求,它也是府际合作治理的基础[3]。王蕾指出地方利益在不同领域具有差异性,但它们都可以划分为一致性利益和差异性利益两种,而府际合作治理是对政府间的一致性利益构建合作双赢机制的治理方式,而对地方差异性利益则应构建良性竞争机制[4]。一些学者认为府际合作治理是府际关系和现代治理两个理念交融发展的产物,因此,他们从府际关系和治理这两个概念解读来界定府际合作治理。还有学者从博弈论视角界定府际合作治理,认为府际合作治理是一种从“零和博弈”转向“非零和博弈”的治理。例如刘祖云提出了政府间关系的“十字型博弈”框架,她认为政府间关系不仅仅是纵向的上下级政府间关系,也不仅仅是横向的同级政府间关系,而是一个十字型的关系模式,府际合作治理是在这种政府间博弈关系中实现从“零和博弈”转向“非零和博弈”的治理[5]。何精华、张明军等对府际合作治理的特点进行概括,何精华认为府际合作治理具有不可分割的公共性、跨越区域的外部效益、政治性特点,府际合作治理的属性可以概括为府际合作治理的权力主体趋于多元化、府际合作治理是作为工具的治理、府际合作治理是一种制度设计、府际合作治理是一种网络治理、府际合作治理是一种多中心治理、合作与协调是府际治理的主要管理方式[1]。有西方学者将府际合作治理的基本目标概括为:促进政策的传送、发展政策能力、建构社会资本、创制备选的政策工具[6]。

(二)区域公共危机

对于公共危机特征的研究,其不确定性、突发性、公共性、威胁性、无序性、紧迫性、变异性、破坏性、隐蔽性等是研究者们的共识。杨龙、郑春勇对区域性公共危机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区域性公共危机是公共危机的一种,是在中观层面从地理范围意义上对公共危机的一种界定。他将区域公共危机的形成分为四种情况并将区域性公共危机的特点概括为具有跨行政区分布、管辖权难以确定、超出应急预案、存在溢出效应和涟漪效应等特点[7]。随着理论界对公共危机认识的深入,更多学者们开始注意公共危机的跨域特征。杨安华将公共危机跨边界传播作为公共危机的本质特征,这是对公共危机认识的一次重大转变[8]。有些学者也将公共危机的这种特性称为“涟漪反应”或“连锁反应”,并指出如无法进行准确的“外科手术般的针对性”消解就必然形成“负外部性”式的危机蔓延[9],在这一点上美国灾害社会科学的集大成者、灾害研究中心(drc)的创始人恩里克·克兰特利(enrico l. quarantelli)等用“跨系统社会断裂”(trans-system social ruptures) 来描述这类扩散速度极快、破坏力巨大的危机,旨在强调这类危机跨越不同的社会边界、瓦解不同社会系统结构的特征[10]。荷兰知名危机管理学者阿金·伯恩(arjen boin) 将跨边界危机特征描述为形式复杂多样,生命维持系统、功能或基础设施受到严峻威胁以及失效原因或补救方案尚未清晰[11],从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我们可以发现公共危机的跨边界传播成为其很重要的一项特征。阿金·伯恩将其特征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极易跨越地理边界、功能边界和政治边界,传播速度快,破坏潜力巨大;第二,对关键基础设施具有潜在的影响;第三,难以界定明显的起点和终点,没有明确的(至少不是一个)归零点(ground zero) ;第四,现有的政治社会结构决定了人们难以对

全文阅读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计划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范围都将随着工作的深入而不断的增加和扩大。根据西安市及未央区卫生局的要求我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服务计划主要有:

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继续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

在社区继续进行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达到上级要求。并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健康检查。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

个案管理员,每月有电话或入户随访,并按时网络直报。每季度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进行随访,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四、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全文阅读

社区医疗急救网络建设的构想

社区医疗急救是指伤病员在突然发生危重急症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下,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尚未到达现场,而在社区获得最及时最有效的初步紧急医疗救助。它是院前急救的必要延伸,是院前急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与任务

开展院前现场紧急救治和危重患者的途中监护转送;做好与院前急救机构和综合医院急诊科之间的衔接关系,建立通畅的绿色通道,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救治;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作为临时紧急医疗救治场所或转运站;建立居民基本信息库,高危因素居民专案管理;担负对社区居民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任务。

建设的构想

社区医疗急救网络的建设必须依据其功能任务的定位来进行,使之能在各项能力上适应和保证其特殊任务的完成。

社区紧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尚好,但对突发危重急症的处理和各类传染病、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我防护和治疗欠缺。重点需要提高其基础生命支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对危重急症的应急处置,提高对传染病、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急性中毒等伤害的自我防护与急救的能力,扭转不做现场急救或不敢做现场急救的局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在熟练掌握基础生命支持的技能后,再进行高级生命支持的技能培训,直到熟练。

社区医疗急救装备的建设: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所使用的医疗设备相对较少,而又能够在现场抢救伤病员的医疗设备非常少,甚至没有。配备以现场救治危重急患者为主的相关医疗设备,如出诊箱、氧气袋、便携式自动除颤仪(有心电图)等。

社区医疗急救制度的建设:社区医疗急救也要突出“快”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出诊制度和各项医疗急救流程,制定急救半径与急救反应时间的标准,紧急绿色通道机制,院前急救衔接对口医院,制定社区医疗急救统一的急救设备、急救车、应急通讯设施的标准。

全文阅读

社区急诊急救特点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社区医院接受接诊急救的患者发病特点,并总结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急诊急救类型和例数,计算每种类型的疾病的占有比例,并提出我社区医院的治疗方法。结果:中毒3.61%,昏迷16.86%,高热40.75%,咯血7.17%,休克5.44%。其中高热例数和占有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种类型疾病(X【sup】2【/sup】23.103,P<0.05),昏迷例数和占有比例显著高于中毒,咯血和休克(X【sup】2【/sup】11.924,P<0.05)。结论:中毒和昏迷是社区急诊急救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社区医院中应该提升和加强这两个方面的抢救硬件和软件措施。

关键词 社区医院 急诊急救 昏迷 高热

2008~2009年收治急诊急救患者2189例,根据历史资料和临床诊断结果总结各种急诊急救类型以及计算各种类型的占有比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2009年收治各种疾病的急诊急救患者2189例,男1025例,女1164例,平均年龄47.5岁。

诊断标准:①中毒诊断标准:根据GB4798和GB5009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患者在短时期内使用某种食物后发生的呕吐,全身过敏,昏厥等不良症状,病程较短,且按照适当治疗可立即恢复的一类症状。②昏迷诊断标准:观察昏迷状态,对外部刺激无反应或稍有反应。脑神经和肢体运动检查发现意识完全丧失,感觉、运动、反射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伴大小便失禁,但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心跳)尚存在。③高热诊断标准:体温超过39℃以上的发热为高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高热。感染性发热病程短,发病快,可伴寒战等,中毒症状明显且伴有酸痛,乏力等。感染的器官和组织部位有特定位置的症状。如外周血白细胞高于1.2×10【sup】9【/sup】/L,可怀疑为细菌性感染;若外周血白细胞低于0.5×10【sup】9【/sup】/L,可怀疑为病毒性感染。非感染性高热发病病程长一般超过2个月,外周血血检白细胞无任何异常,无淋巴结肿大,可有肝脾肿大。④咯血诊断标准:下呼吸道部位出血,血液经口腔排除为咯血。血液是伴随着咳嗽动作咯出,且喉痒或胸闷,同时鲜血鲜红,伴随泡沫。血液检查偏碱性。⑤休克诊断标准:根据1981年全国“三衰”急救专题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首先有诱发休克的具体原因,然后诊断意识障碍,脉象微弱或超过100次/分,或尿量少三者之二,收缩压<10.7kPa,脉压<2.7kPa和收缩压较原水平下降30%三者之一,加起来可诊断为休克。

统计学分析:所有计数资料用SPSS12.0软件进行X【sup】2【/sup】检验。统计结果用X【sup】2【/sup】和P值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或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