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时期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思路分析

【摘要】普惠金融就是支持弱势的金融。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果显著,学者们也对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和制度创新情况进行了不断梳理和完善,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现状、效果和思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从经济协调发展的均衡性目标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金融创新

一、引言

普惠金融就是支持弱势的金融。在我国,受长期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相比城市是弱势的,农业跟工业相比是弱势的,农民相比城里的多数人是弱势的。因此,农村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地。三农问题是普惠金融的重点,解决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的逆流问题,极有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将在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现状、效果和思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从经济协调发展的均衡性目标出发,提出完善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议。

二、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普惠金融就是支持弱势的金融。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果显著,学者们也对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和制度创新情况进行了不断梳理和完善,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国际上对普惠型金融体系的定义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来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尤其是要为那些金融体系现在还没有覆盖到的穷人,或者是社会低收入阶层提供服务。

不过,我国现在的农村金融体系离这种普惠型的金融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是对农业龙头企业、粮棉收购企业以及一些资质比较好的私营企业提供资金,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给有抵押、有担保的农户以及一些企业提供贷款。可以看出,缺乏抵押品、难以获得担保的大量小农户和小企业是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的,这反映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普惠精神:浙江农信的正能量

普惠精神传承于浙江农信历史根脉,孕育于浙江农信道路选择,破茧于浙江农信普惠征程,是浙江农信人共同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集体人格,激发浙江农信人主动投身普惠金融的时代洪流

浙江省联社理事长

浙江农信在之江大地辛勤耕耘六十多年,一直默默担负着支农支小重任,自觉探索普惠金融。2013年,浙江省联社审时度势,全面启动普惠金融工程。持之以恒、一往无前推进普惠金融工程,须深入探究浙江农信普惠精神的内涵外延,贯通浙江农信人思想精神上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浙江农信金融服务物理距离上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推进新型浙江农信建设。

普惠精神的形成轨迹

浙江农信普惠精神并非“白手起家”,而是合作精神、背包精神和“三水”精神等历史文化的传承升华,以及实施“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战略构想的升级版,在发展普惠金融的新阶段化蛹成蝶。

传承于浙江农信历史根脉。历经艰难初创、动荡岁月和改革开放,浙江农信人始终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背后跳动着、支撑着和推动着的力量,就是资金互助的合作精神、进村入户的背包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三水”精神等优良传统。时过境迁,金融服务对象在变,金融服务方式在变,金融行业态势在变,但浙江农信的企业精神却在传承中不断升华,为普惠精神积淀了丰厚底蕴。

孕育于浙江农信道路选择。回顾浙江农信的发展历程,部分行社曾经一度定位偏向、脱农进城和嫌小爱大,付出了沉痛的代价。2008年以来,浙江农信在“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战略构想的指引下,坚定主方向、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四主定位”,坚持“只做实不做虚、只做小不做大、只做土不做洋”,积极回应“三农”“小微”的呼声,反“二八定律”而行,专注做“八”、做“小”、做“散”,倾力扶持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实践证明,“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战略构想作为浙江农信正确的发展方向、转型路径和创新之道,既奠定了发展普惠金融的扎实基础,又孕育了浙江农信普惠精神。

破茧于浙江农信普惠征程。2013年以来,本着报效社会恩泽、引导价值取向和凝聚系统力量的初衷,凭借独特的体制架构、匹配的产权结构、牢固的市场基础等优势,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市县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下,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全面起步,踏上转型升级的新征程。发展普惠金融,标志着浙江农信进入了社会企业义利并举的新境界,普惠精神日渐清晰。2014年5月,在中国普惠金融(浙江)高峰论坛上,浙江农信普惠精神正式面向社会公布,其超越技术、政策和理论的文化高度,令普惠金融的理论界、实务界耳目一新。

全文阅读

农村金融普惠的云南调查

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在农村增加存取汇等基本的金融服务,农户能够明显地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G20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平均每贷款1元,可以增加其人均收入0.2018元,人均贷款1.1万元,收入增长相当于增加一个外出务工人员给家庭带来的人均纯收入,或人均增加3.2亩耕地带来的纯收入。”农村普惠金融对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而且中央高层也在深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国家战略。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普惠金融表述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显然,农村普惠金融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一。

阻碍云南普惠金融发展的路障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非生产性借贷、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特质性成本与风险四个特征,云南也不例外。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在地理资本短缺的地区生活的农户,多年来生活水平基本没改变,存在空间上的金融排斥。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截至2016年末,129个县中有88个贫困县,4700万人口中有574万人是贫困人口,民族和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因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缺失和市场失灵,导致金融资源不能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到需要服务的农户,进而因农户的金融资源非常匮乏,降低了这些农户对金融的认知能力,陷入行为上被金融排斥。

从金融机构视角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经营商业性和普惠金融政策性比较难平衡。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主要通过净利润指标来实现,因此追逐利润是其本性。然而,普惠金融要求既要体现“普”――普通农户要能容易获得金融服务,又要体现“惠”――农户能以负担得起的成本获得服务。理论上讲,农户人均收入比城市低,贷款利率和金融服务价格应比城市低,应具有一定“社会福利”的性质。其次,农村普惠金融投入产出效益不如城市大。由于农村贷款风险大,农户贷款金额单笔相对较小,贷款损失发生的概率比城市高。其他综合金融服务因地理分散,人口密度不如城市大,经营成本比城市高,如果城市还有市场增长机会,从机会成本角度看,金融机构宁愿在城市开展金融业务。

虽然在农村开展普惠金融有这么多路障,然而在云南的农村普惠金融业务还是发展得风生水起,除了政府扶持普惠金融发展和“三个不低于”的硬性考核外,还有哪些可以探寻的解释呢?本文依据2016年10月~2017年1月在云南昆明、昭通、曲靖、文山和大理的金融机构调研的资料和数据,希望从实践调研中来回答这个问题,以期为普惠金融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借鉴。

云南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描述

经过对云南部分地区进行实际调研,将云南现阶段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汇总描述如下。

涉农贷款总额和行政村金融覆盖率

全文阅读

“互联网+”视阈下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普惠金融旨在使所有有金融需求的人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务,通过对国内互联网环境下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互联网能够有效解决交易成本、不对称信息以及区域限制性等问题。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契合点,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在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低成本性、以及广泛性等特点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以保障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在“互联网+”视野下,普惠金融的发展仍须不断进行征信体系、国家政策、投入互联网产业资金技术方面的完善,以实现其创新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 普惠金融 发展路径

随着百度、腾讯、阿里三大集团强势介入我国的传统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正逐渐改变着大众的传统思维,各种金融机构纷纷选择将互联网思维与金融行业进行充分结合,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代替传统的金融模式。同时,互联网具有低成本性、开放性和草根性等独特优势,符合普惠金融的理念,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以提高普惠金融的发展效率。

一、互联网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有助于普惠金融的普及

互联网的开放性有助于普惠金融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而不受居民身份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既体现了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也是普惠金融的服务宗旨。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和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将广大社会成员作为服务对象,有效解决了传统金融的差异化服务问题。互联网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其开放属性满足广大居民的利益诉求,这与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因此,互联网有助于普惠金融的普及,互联网视阈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将更具开放性。

(二)有助于普惠金融拓展有效客户

其次,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使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也使普惠金融的服务更加便利。相较于传统金融服务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批过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能有效平衡金融供给。例如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的接入端口,这也使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得到了普及,互联网金融的覆盖范围在传统金融物理网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实现了拓展有效客户群体的目的。

全文阅读

低收入群体的经济生活及应对机制研究

【摘 要】低收入群体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我国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合计占总人数的64.30%,文章以浙江平湖地区的低收入群体为例,阐述平湖地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及消费现状。同时,国家提出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力求让更多的社会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力求公平公正。文章正是基于普惠金融的新思路,为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经济生活出一份力。

【关键词】低收入群体;消费;普惠金融;应对机制

一、平湖市低收入人群经济生活基本情况

低收入群体主要是指城市中没有工作、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他们在社会中是一群弱势群体,他们的工资收入也比国家和政府规定的平均水平更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或者是失业状态,都是对技术要求比较低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的收入往往都不高,因此从收入水平来看,低收入群体相对贫困,所以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弱,恩格尔系数在50%左右,消费能力尚处为大宗购买积聚力量的状态。其收入状况决定了消费行为比较谨慎,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于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虽有愿望和要求,但往往力不从心。这一群体的消费潜力大,由于收入水平低,制约了潜在消费的实现。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收入也在逐渐增加,但是在社会整体中也仍然处于底层位置,国家和政府对这类人群有一些政策上的帮助,这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调查显示,低收入人群的经济生活主要表现为,收入比较低,月工资平均为1800左右,居住的环境主要是租住的房屋,住房面积比较小,平均在35平米左右,不过住房面积上差距比较大,还需要视家庭人口数量来定;平常的食物也比较简单,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的考虑因素,营养均衡等因素考虑的比较少,有些受调查也表示如今的菜价也在日益上涨,越来越不敢买了;平常的出行主要是靠自己的交通工具,自行车,电动车为主要的选择对象,较少有低收入者拥有私家车,日常生活也主要是去往工作场所,几乎没有什么旅游,对他们来说旅游只是一种向往;而且也有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日常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也是非常忙碌的,每月的休息日很少,只有4、5天。

二、“普惠金融”政策提出,力求公平公正

调查显示,15.6%的被调查者中表示对金融服务不感兴趣,感觉离自己的显示生活太遥远,6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希望了解金融服务,但是由于一些金融服务对于他们而言门槛太高,因此也对自己生活没有帮助。还有少数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办理过一些金融业务,尤其是孩子正在念书的家庭,他们表示办理过助学贷款,对他们的帮助很大,减轻了很多生活压力。而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也表示,虽然其解除金融服务的接触不多,但仍希望能有机会享受到金融服务,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普惠金融政策的提出可以有效的改善上述问题。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平湖市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团结,还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

全文阅读

传统金融机构普惠化转型思考

【摘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对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冲击。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使整个社会福利得到了改善,提高了金融的普惠程度。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金融机构建设普惠金融的路径选择值得审慎思考。

【关键词】

“互联网+”;普惠金融;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

普惠金融是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率先使用的词汇,其含义是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其一,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其实质是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其二,普惠金融是一种创新,为了实现广泛、公平、平等的金融服务,必须采取一些新的手段;其三,普惠金融是一种责任,服务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低端客户①。普惠金融作为和谐金融的一种表现,体现的是“小贷款,大战略”,有利于低收入人群获得改善生活的机会,最终提升其能力、减少和消除贫困,这与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一致的②。普惠金融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缓解贫困、解决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融资困难的一种有效金融制度安排,有利于帮助低收入人群抓住投资机会,改善收入分配和减轻贫困,带动经济增长。

一、从普惠金融角度看我国传统金融体系的问题

就普惠金融而言,提供的应该是基本的金融服务,比如存、取、汇、小额贷款和小微企业融资以及适当的网点和自助终端服务等。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成年人正规金融机构账户覆盖率已达到63.3%,在发展中国家是较高的水平,因此,当今中国普惠金融最主要的矛盾就集中在信贷融资方面,如何为众多的小微企业、三农、城市低收入阶层等弱势群体提供广泛、优惠、可持续的信贷支持,逐渐成为中国普惠金融工程的重中之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城乡金融失衡问题迟迟无法解决。尽管小微企业年均银行贷款金额的增长速度大于全部企业的年均银行贷款金额的增长速度,但是我国小企业所显示的融资满足率很低。而在信贷方面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思想存在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普惠信贷强调社会性、公益性,而传统金融注重盈利性。中小企业的贷款因其抵押担保的信用程度较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高,贷款机构的风险成本相对较高,由于逐利性的本质,传统金融机构自然不愿意借款。政府为推进普惠金融而采取的很多奖励措施根本不足以弥补金融机构因此产生的风险及效率的损失。另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地区发展不均衡,致使传统金融机构向落后地区提供金融服务难度增大,加之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匮乏、农村居民信用资料的缺失、管理顾客合同的高成本,造成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

二、普惠金融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

全文阅读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党的十重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以其坚定的决心和信心,极大鼓舞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脚步。“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实的支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目标,着力推动金融服务均等化,构建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就是在金融领域构建“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然而,普惠金融是一个貌似简单实则最难解决的问题。之所以“貌似简单”,在于普惠金融仅仅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使每一个经济个体都被包容于金融服务范围内。之所以“最难解决”,在于无差异的包容性势必颠覆整个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即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金融资源总是试图寻找最具资源使用效率的融资者。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并不容易,需要解答的是如下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普惠金融的包容性问题。普惠金融不容置疑地应该包容弱势群体――农户和小微经济主体。但实际上,不同禀赋、偏好和能力的个体,很难获得资源、要素配置以及市场准入的均等机会,不同个体只能获得不同程度和质量的金融服务。可以说,当前金融层面最大的非普惠性或许在于,诸多小微经济主体承担着资金低成本供给者角色,而不具备低成本融资者身份。由此,与其想当然地把各种金融服务赋予弱势群体,不如首先研究“恰如其分”的普惠金融,即首先研究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而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和服务体系。

第二,普惠金融的包容度问题。普惠金融绝非为融资而融资,而是通过融资改变弱势群体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由此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的生存状态,并进而实现普惠金融实践者自身的可持续性。因此,只有共生才可能实现普惠金融的自发性成长,也就是说,普惠金融的实践者只有确认其操作有利于实现弱势群体能力、收入以及财富的可持续增长,这样的设计才可能衍生为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

第三,普惠金融主体的多元性问题。一是最基础的普惠金融仍然是合作金融,通过弱势群体之间的金融合作,解决富者用杠杆而恒富、贫者贡献存款资源而恒贫的局面,这是成功的国际通例;二是商业性金融应着力发展要素金融,即资金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密切结合,通过向农业企业提供融资,再由企业向农户提供商业信用类金融服务,解决技术性融资和创业性融资缺乏的局面;三是完善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应通过中央银行以定向低息再融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激励金融机构从事普惠金融操作。

值得重视的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因其天然的草根性和区域性特征,具备贴近“三农”、小微等弱势群体的天然优势,他们更清楚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真正实现有针对性的普惠金融服务,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然,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家可以独立完成。在需求导向前提下实现恰如其分的金融服务供给,在平等融资中实现金融机构与客户的动态共赢,在体系建设上发展合作金融、要素金融和政策普惠,应该是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基本设计思想。尽管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陆磊

全文阅读

兼顾效率与公平

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在兰考落地,河南省实现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零的突破。从提出到推动,再到执行,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做了大量工作,日前,《金融博览》就相关情况采访了人民银行郑州中支徐诺金行长。

兰考的独特优势

《金融博览》:人行郑州中支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思考建立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

徐诺金:2015年的时候,我们最早提出过一个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方案,在向总行潘功胜副行长汇报的时候,潘行长觉得支持实体经济宽泛了一些,他当时正在参与国务院普惠金融方案的制定,于是建议我们改为普惠金融。我根据新的思路写出了一个报告,报送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当时是下午,结果晚上就得到了批复,肯定了我们的工作,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形成方案。这样,到2015年底2016年初的样子,方案基本形成,通过省政府报送国务院,一周的时间方案就得到了批复并发转人民银行总行,由人总行牵头各部委进行研究提出意见。

这其中很多领导都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尤其是陈雨露副行长,在第一次听取申建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有关汇报的时候,充分肯定了试验区的意义,并在其后的严格完善、协调推动方案设计中给予了许多的支持和指导,付出了很多心血。具体方案于2016年2月由省政府上报了国务院,到12月26日成功获批。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月时间,在这期间,人行、财政部、发改委等五个部委、四家金融机构总行,上上下下进行修改。国务院还专门对各部委进行跟踪。

《金融博览》:做普惠金融的探索,兰考有什么独特优势?

徐诺金:兰考具有微缩河南、微缩中国的普惠金融样本价值。其作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是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三次考察兰考,要求兰考大胆实践,在县域改革中走出一条好路子。认真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金融助力兰考率先脱贫、率先致富,完成焦裕禄同志的未竟事I,是当前金融发展必须助力完成的历史使命。二是兰考是国家级贫困县、传统农业县,具有微缩河南、微缩中国的典型代表性,在兰考探索出一条金融扶贫、金融普惠、金融支持县域发展的新路,助力兰考实现“率先脱贫、如期小康,争当县域发展的排头兵”目标,对河南乃至全国都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三是国家已先后赋予了兰考多项改革试点政策,兰考是全国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综合性示范县,以这些先行政策为基础,再辅以金融改革,有利于形成经济改革、金融改革良性互动、互相支撑的良好局面。加之兰考富民强县战略正有序推进,全县经济蓄势待发,这些都为兰考开展金融改革试验提供了坚实基础。

兼顾效率与公平

全文阅读

激活农村发展一池春水

威宁自治县石门农村信用社始终将金融精准脱贫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创新举措助推金融精准脱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今年6月25日至27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到石门乡蹲点调研,当听取威宁自治县副县长、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汇报石门乡贷款余额增加1600多万元,特惠贷以及其他类型的惠民贷款正在为农村脱贫攻坚注入金融活水时,陈敏尔高兴地说:“要造血,要致富,要靠体制机制改革,搅活农村一池春水”。

地处乌蒙山深处的石门信用社,是威宁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支“金融突击队”。他们始终牢记嘱托,不忘支持贫困地方发展的初心,将金融精准脱贫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创新举措,全力助推金融精准脱贫在石门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强化队伍建设打硬仗

2016年1月,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威宁联社通过开展中层后备人才公开竞聘,组织80余名员工开展“威宁要脱贫,我该怎么做”大讨论活动,从中选拔任用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基层网点锻炼,为更好地助力威宁金融精准脱贫注入新的活力。

黄胜,一个80后的年轻人,通过这次人才竞聘脱颖而出,被选拔成为石门信用社负责人,成为这支深山“金融突击队”的队长。为了工作,黄胜将自己的家人一起带到石门,目的就是让自己能安心工作,带领队伍更好地助力石门乡打赢脱贫攻坚战。

截至今年11月30日,石门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8861.3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573.31万元。目前,石门信用社已超额完成全年各业务指标。

金融普惠扶贫扶智

全文阅读

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探析

摘要: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政府聚焦和改革的重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普惠金融”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何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难道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关键。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为我国金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为解决农村金融难题、促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研究农村普惠金融,从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入手,提出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分析对农村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为利用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农村金融

一、引言

当今,中国从工业时代转型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的潮流和宠儿。中国的金融对内和对外改革仍在继续,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完成了对外改革这一里程碑的事件后,对内金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十三五期间政府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普惠金融。2005年联合国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后被世界银行积极推出。我国自小额信贷提出后,就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第一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目前,发展普惠金融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是其根本所在。因为普惠金融实质上一个扶持弱势群体的金融体系,公平、正义的普及到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和地区。农村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农业应作为其服务的主要产业,农民应成为其服务的主要群体,农村应成为普惠金融的根本。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