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党的十重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以其坚定的决心和信心,极大鼓舞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脚步。“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实的支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目标,着力推动金融服务均等化,构建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就是在金融领域构建“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然而,普惠金融是一个貌似简单实则最难解决的问题。之所以“貌似简单”,在于普惠金融仅仅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使每一个经济个体都被包容于金融服务范围内。之所以“最难解决”,在于无差异的包容性势必颠覆整个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即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金融资源总是试图寻找最具资源使用效率的融资者。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并不容易,需要解答的是如下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普惠金融的包容性问题。普惠金融不容置疑地应该包容弱势群体――农户和小微经济主体。但实际上,不同禀赋、偏好和能力的个体,很难获得资源、要素配置以及市场准入的均等机会,不同个体只能获得不同程度和质量的金融服务。可以说,当前金融层面最大的非普惠性或许在于,诸多小微经济主体承担着资金低成本供给者角色,而不具备低成本融资者身份。由此,与其想当然地把各种金融服务赋予弱势群体,不如首先研究“恰如其分”的普惠金融,即首先研究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而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和服务体系。

第二,普惠金融的包容度问题。普惠金融绝非为融资而融资,而是通过融资改变弱势群体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由此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的生存状态,并进而实现普惠金融实践者自身的可持续性。因此,只有共生才可能实现普惠金融的自发性成长,也就是说,普惠金融的实践者只有确认其操作有利于实现弱势群体能力、收入以及财富的可持续增长,这样的设计才可能衍生为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

第三,普惠金融主体的多元性问题。一是最基础的普惠金融仍然是合作金融,通过弱势群体之间的金融合作,解决富者用杠杆而恒富、贫者贡献存款资源而恒贫的局面,这是成功的国际通例;二是商业性金融应着力发展要素金融,即资金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密切结合,通过向农业企业提供融资,再由企业向农户提供商业信用类金融服务,解决技术性融资和创业性融资缺乏的局面;三是完善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应通过中央银行以定向低息再融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激励金融机构从事普惠金融操作。

值得重视的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因其天然的草根性和区域性特征,具备贴近“三农”、小微等弱势群体的天然优势,他们更清楚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真正实现有针对性的普惠金融服务,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然,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家可以独立完成。在需求导向前提下实现恰如其分的金融服务供给,在平等融资中实现金融机构与客户的动态共赢,在体系建设上发展合作金融、要素金融和政策普惠,应该是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基本设计思想。尽管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陆磊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