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项目资金平衡方案

项目资金平衡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项目资金平衡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项目资金平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市场化运作;规划设计;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1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

目前,城中村改造主要有政府主导、村集体自行改造以及市场化的公私合作开发三种改造模式。在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中,地方政府作为城中村改造的主体和责任人,全面负责城中村改造政策、村民住宅拆迁补偿和村民安置方案、村民安置过渡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在村集体自行改造模式中,往往是村委会自行筹资开发,完成拆迁安置、回迁建设和商品房建设的全部工作。改造完成后,村集体将多余的房产进行市场运作,形成滚动开发。在市场化的公私合作开发模式中,政府、村委会和开发商三方合作,由政府完成土地转性及户籍调整,由开发商出资完成旧村改造建设,并通过结余土地的增益来平衡投资成本。本文所研究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即为第三种改造模式。

2 市场主导的城中村改造的主要特征

2.1 以村为单位的就地改造方式居多

虽然政府对城中村改造已有一定的规划安排,但由于城市建设的持续性,城中村改造就地改造的方式居多,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大多数的城中村安置点在短期内不能满足建设条件,难以实现集中安置;②由于多数城郊村村民希望原地回迁,不愿离开自己已经熟悉的环境;③由于各村之间的经济条件差异较大,适合改造的时机也有所不同。由此可见,以村为单位的就地改造居多。

2.2 需要通过土地收益平衡支撑城中村改造

虽然城中村改造会获得政府适当的经济支持,但对于建设工程来讲仍然是杯水车薪。因此,在城中村改造中,势必需要集约使用土地,将多余土地进行收益平衡才能完成改造工程。为了保证正常的市场运作,一般需要将土地性质转为国有后才能进入常规的房产开发程序。

2.3 需要对局部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作为城中村改造中规划主管部门的管理依据之一,无疑需要对其进行严格执行。由于城中村改造的权属复杂、矛盾较多,而控规无法在各个方面(短期需求及长期控制之间)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往往在城中村改造可行性报告初步确定后,还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可,并进一步对控规进行局部调整,提供完善的规划设计条件。

2.4 需对失地的回迁居民提供生活保障

城中村改造的目的不仅仅是从户籍上将村民变为城市居民,最重要的是引导村民适应城市的生活形态。由于本身的技能原因,村民在城中村改造后将面临一系列生存问题。因此在城中村改造中,往往是通过增加商业出租房或者增加集体物业等方式对居民的日后生活提供生活保障。

3、市场主导的城中村改造的规划设计难点

3.1 传统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的不适性

由于市场化的城中村改造多是在原地拆迁、原地资金平衡的条件下完成,其控规指标的不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一村一策”的实际操作需求,造成规划管理部门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控规指标的需求具有模糊性;

②开发单位经过利益平衡后带来了控规指标需求的变化;

③城市区域开发强度变化后引起了城市空间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变化,从而引起控规的调整。

3.2 规划技术管理规定中部分指标的不适性

由于城中村本身是在按照规划标准建设的城市规划区内自行建设的区域,自其形成时就存在土地属性混杂、与城市管理规定相冲突的问题,加之在城中村改造中必须实现资金平衡,故在规划实施中往往需要对城中村改造提出专项的控制指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城中村用地的混杂性造成土地使用效率的降低;②基地周边现状建筑或设施引起了建筑退界的变化;③改造的资金平衡以及对商业用房后期经营收益的需求使开发强度得到增强,进而产生用地属性的复合性,并带来了传统居住区概念的变化;④住宅高强度的开发带来了对周边建筑的日照影响。

3.3 传统规划设计思路的不适性

市场化的城中村改造涉及市政府、区政府、开发商和村集体等多方利益,实施中又存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协调问题,因此简单的“设计条件―规划设计方案―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的设计流程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多采用“专项规划―设计条件―总体规划及建筑概念设计―分期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流程,以适应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改造村民有多种多样的诉求,要相对明确的回迁方案,这样他们才会支持拆迁工作;②回迁房区域是否转为国有土地后与商品房区统一开发,以及未来回迁房的产权及管理等问题,各地均有不同的计划安排;③城中村改造是自我滚动的平衡开发,分期的资金平衡及规划的可实施性将成为项目成败的重要标准。

3.4 传统改造利益群体的不适性

城中村改造除涉及开发商和村集体等多方利益,由于改造主体――村民的话语权较大,以往的改造通常过多的集中在村民的改造补偿问题上。大把改造更涉及到广大社会群体――外来中低收入租赁者的利益,改造完成后,城中村往往摇身一变成为高档居住社区,将中低收入租赁者拒于门外,租赁者只能往更为偏远的城中村移居,而城中村房源因改造而逐渐短缺,造成中低收入群体的成活成本大幅上涨,最终导致城市的包容性及竞争力下降。

4市场主导的城中村改造的规划设计对策

4.1 通过城中村专项规划来保证相关

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政策城中村的市场化改造往往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改造,一是政府积极引导,通过公开招标形式进行自上而下的项目改造;二是村集体自行招商,在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后,自下而上完成项目改造。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民认同”的原则以获得共赢。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由开发单位编制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从经济、政策和城市协调等方面全面分析项目的成本及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尤其应在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方面做深入研究,了解该项目的最低改造成本及最大承载力,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一村一策”提供改造政策。

4.2 从城市功能的角度引导市场化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是存在环境差及安全隐患等问题,但不能因此而对其一味地否定,应该肯定其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房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城市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廉租房的功能。因此,如果简单地将其视为毒瘤,通过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高端居住社区而改善了环境,实际上是破坏了其重要的城市功能,因此,对其实用功能及设计中应注重对城市层面的分析研究,以公共利益与市场利益的平衡作为基本原则,避免由于市场化引起的利益最大化效应而带来的对城市发展的损害,应将改造后的城中村纳入保障住房体系。

4.3 形成规划管理与多方公众参与并重的机制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规划设计不仅需要满足相关的技术管理规定及改造地的业主村民的需求,从城市综合利益出发,更应倾听现状大量的租赁者意见,以确保改造项目符合各方利益要求地进行。

4.4 分期开发,稳步推进的改造思路

对于城中村改造来讲,通过全村改造一蹴而就确保全体村民利益的改造模式是理想,但面对现实多方不一的意见,往往造成项目难以推进,影响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整体改造分期实施,通过细化制定分期开发的改造方案,在规划设计中平衡近期及远期的利益,成熟一块改造一块的改造模式更值得推荐。通过让部分人先体验到改造的成效,增加村民对改造的信心,更利于推进全村改造及实现保障村民近期及远期的利益。

4.5 充分运用社区模式打造混合住区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短期内可能会产生集体用地与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土地与有偿使用土地并存的情况。同时,在居民生活方面,也会存在回迁居民、租赁者、普通城市居民和富裕城市居民的分区管理问题。虽然改造在短期内对土地价值及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却给了我们打造阶层融合、创造活力社区的机遇。

(1)“大社区、小组团”的社区模式适

用于市场化开发多物业类型的需求。在城中村改造中,由于品质及客户人群的不同,回迁房与商品开发房之间需要进行适当的分隔,即使是在回迁房之间,由于各村管理方式的不同,各村的回迁区域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分隔。因此,采用“大社区、小组团”的社区开发模式将适用于多数城中村改造区域,即公共区域将各组团联系为一个统一共享的整体,并提供各组团之间交流的平台;各组团实行独立封闭管理,以保证各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并利于未来的管理。

(2)“社区中心―组团配套”模式适用于市场化开发多层次的居住配套。

在城中村改造中,一般都需要设置适量的村民公共配套物业,作为村民未来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该类物业往往以临街商业形式出现,其主要功能也仅限于中低档的出租商业业态。另外,商品开发区需要较高档次的物业配套,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通过多层次的社区配套,并根据城市建设的发展进行配套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居住氛围。

项目资金平衡方案范文第2篇

为此,公司各部门及全体员工在巩固20*年良好工作开局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精诚团结、克难攻坚、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严谨、严细、严格”的工作态度,注重发挥整体效能,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力争管理出成绩,效益上台阶。现将公司的明年的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以创新创业新天地、二化纤、蓝孔雀等做地项目为主要任务,当好做地主体,做强做地主业。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明年,公司做地项目多、任务重、工作紧,四家企业做地面积1366亩,占全市6000亩供地指标的23%之多。要按照“争做地、能做地、做好地”的目标和要求,一方面将做地与推进企业搬迁结合起来,主要是科学合理地用好公司做地企业土地出让金的45%,建立必要的资金平衡系统,解决企业搬迁的筹资难题;一方面将做地与盘活城市土地资源结合起来,主要是通过市区供地挖潜和企业新址用地节流,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添破解我市“做地、供地。用地”难题的方法和途径。

2、摸索方法,积累经验。

加强经验积累。要善于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做地业务流程,分析研究重点环节,尽早形成一套高效、实用的工作方法;加强业务学习。要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通过查阅资料、书籍及邀请相关部门领导、专家上课等多种方式,迅速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工作联系。要向国土、规划、房管等职能部门多汇报、多联系,取得理解和支持,逐步建立有利于公司工作开展的良好工作关系。

3、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1)、紧抓创新创业新天地项目3个重要节点。加强对创新创业新天地项目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严格按照20*年10月9日王国平书记在新天地设计方案汇报会上关于3个重要节点的要求,抓紧落实土地储备、出让的各项前期工作,为项目按期开工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加快与重机厂、相关街道(村)及产权交易中心的工作协作。争取在20*年1月中旬前拆除厂内部分仓库,筑墙封闭费家塘路段空地,确保1月28日创新创业新天地基础设施项目开工仪式顺利举行。

第二、加快创新创业新天地项目土地储备前期的各项申报审批进度。争取在20*年春节前,完成宗地测绘、环保评估,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用地批准书及房屋拆迁许可证,确保实现20*年上半年期货出让“重机”东片地块的节点要求。

第三、加快与区政府、相关街道的对接与合作。全面掌握拆迁带征地块情况,测算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签订委托拆迁协议,制定拆迁进度计划,倒排拆迁时间进度;进一步分清工作职责,既能调动区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又要建立有严格制约的合作模式和合作手段,将各项责任落实到位、落实到人,确保实现2009年一季度全面完成征地拆迁的节点要求,力争提前完成。

(2)、有序推进做地项目全面展开。对列入公司20*年搬迁做地计划的二化纤、蓝孔雀、照明电器等地块,要成熟一块,推出一块,实现滚动做地,为加快做地节奏,着重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抓紧解决搬迁企业的股权归属、新址用地、迁建论证及资金筹集等前置问题,为公司做地扫清障碍,赢得时间。

二是抓紧落实做地前的基础准备工作,如委托相关单位完成企业搬迁规划资料整理,对取得的地块容积率、土地出让量等重要数据进行分析,正确估算做地成本和收益,为公司领导谋划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抓紧制定和完善做地业务流程,对纳入正常审批程序的项目,落实专人跟踪管理,及时解决矛盾困难,在空间上消除盲区,在时间上杜绝断点。

四是抓紧地块“毛地”变“净地”过程,确保地块净地出让。根据杭政办[20*]7号和杭政函[20*]129文件精神,对企业搬迁后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使储备土地推向市场时能够更好地显化土地价值,增加政府和公司收益。

二、以加快企业搬迁工作为主要目的,发挥融资主体作用,做好资金保障。

1、拓展融资渠道,确保资金供给。继续做好向金融机构融资工作,通过银企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沟通联系,争取信贷额度,确保项目进度与资金供给不脱节;借鉴市城市土地发展有限公司拟发行土地债卷的做法,深入研究发行公司债劵的可行性,拓展低成本筹集渠道;要合理利用土地出让金的45%,建立做地周转基金,确保资金运转顺畅。

2、做好资金测算,确保重点投入。根据年度企业搬迁和做地计划,详细制定搬迁补偿资金支付预算和做地成本收益预算,重点确保杭重机械项目(搬迁,做地)12亿左右的资金投入,二化纤项目(做地)4亿左右的资金投入。

3、加强运作管理,确保资金平衡。围绕资金平衡,加强项目的资金管理和资金运作监控。项目决策时,要进行项目论证与评估,进行资金投入与收益分析,确保资金平衡;项目进行时,要加强对资金流转的监控,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完成时,要进行成本核算,力争盈余。

三、做好不可搬迁设备(资产)的处置工作,挖掘提升设备价值,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认真履行政府赋予公司处置有关资产的工作职能,按时保质完成杭重机械、庆丰农化两家企业不可搬迁设备的处置任务。要加强领导,成立公司、搬迁企业及产权交易中心组成的处置不可搬迁设备(资产)工作领导小组,集中领导,统一协调;要明确责任,企业要保全设备、按时移交,公司要加强指导、及时督促,产权中心要核对清点、实物变现。要落实举措,建立沟通、会议、督查等工作机制,抓时间进度、抓协调督促、抓保值挖潜。

四、深化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抓员工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着力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

1、抓制度建设,增强责任意识,增强效能意识。

一是以建立规范、有序、高效、优质的总体运行机制为目标,深入研究工作的内在规律,一手抓管理。一手抓业务。既要建立符合公司运作规律的行政、人事、财务、合同等管理制度,又要制定利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工作目标责任制、项目管理责任制、拆房工作和围墙工程招标制度、地块安全管理制度等业务机制。

二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细化部门及岗位职责,建立员工责任和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得人人知目标,人人有责任,人人作贡献。

三是以发挥整体效能为目标,强化各部门的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团结意识,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加强相互协作,做到分工不分家,凝成一股绳,工作齐上阵。

2、抓思想作风,提高整体素质,提升业务水平。

一是狠抓员工的思想作风教育,提倡“肯吃苦、讲奉献,重实干”,强化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提倡“多学、肯干、勤思、善问”,既做好具体工作,又善于理性思考。

项目资金平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 路桥工程 成本控制 管理机制

1 路桥工程投资控制管理

公路和桥梁工程投资控制管理又称之为一种对工程项目的“事前”行为,是本着对业主负责的服务角度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有专业的人员对投资的最佳机会和方式等进行分析研究,对整个项目投资额度进行估量测算,以选择并制定出最经济的投资方案,以更好的分析和得出工程投标标底的编制、投标价的审核、投资额的变更控制、竣工决算审查、项目建成后的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核定、投产项目投资效果的分析考核和项目使用费的经济分析与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总之工程投资成本的控制是对整个工程项目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的审核分析贯穿,是路桥工程领域中最基础和关键的组成部分。

2 路桥工程项目成本造价控制管理

路桥工程的成本造价控制则是对工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后,是路桥的施工阶段,即,“事后”控制。将这种成本的控制意识渗透于施工技术、管理和方法的各个阶段,并随时对资源、资金等进行分析、控制和协调,以便确保所有投入能够在业主的计划投入支出的范围内,进行工程成本以及各项目成本造价控制管理。

3 路桥项目工程控制管理

路桥工程质量和效率是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两方面,实现其提高需要相应两方面的协调促进。一是合理科学的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是降低投资建设成本。

3.1 路桥工程的投资控制管理阶段 任何工程投资控制都关系到项目投资效益,在建设项目前期决策中,相关部门应作深入而反复的调查研究,全面评估,最后可行性报告和各项目的投资估算进行审批。①对工程设计进行科学优化,是工程投资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②对预算进行有效而全面的监管。施工图纸是施工计划、统计工程进度、办理工程结算、进行成本计算的依据。而对于已开工的项目,应在一个月内做出预算并上报分公司审核、批准,并作为今后资金成本参考依据。

3.2 工程的成本控制阶段 从工程投资的控制来看,其实际的项目成本控制主要是在设计以后,被称为“事后”控制,控制路桥工程成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认真核定工程投资,实施项目承包。承包内容包括投资、工期和质量三部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成本控制。②实行会计核算制度,加强资金平衡,管好、用好有限的资金。通过加强资金平衡,强化资金的控制,确保各个项目进度用款和确保项目各阶段的用款标准,从而控制工程的成本。③加强对工程成本的管理控制,对整个工程进行有效监控,抓好工程中的最佳工期,处理好工期和质量的关系,多管齐下,实现工程成本的降低。另外,在工程中加强对员工要求和培训,提高其成本控制和节约意识,也是尤为必要的。

4 加强多方面管理机制的运行

4.1 坚持生产例会制度 把生产例会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坚持定时的进行研讨,重点解决下一步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施工。经理部加强施工在动态上的管理,并对机械设备的运转、劳动力、材料供应等进行分析,及时进行协调、补救。

4.2 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 在施工中,注重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以预防为主;而在组织结构和职能分配上,需要加强部门以及项目经理为首的质量责任体系。从不同项目段、工程的实际条件和要求出发,因地制宜,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程序和质量的监督、检查和验收。

4.3 强化成本管理 经理部实行目标成本控制。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成本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好的作用,采取“责任成本”和“目标成本”的管理办法。教育和培训员工的成本意识、责任意识,变单一的管理为多方控制,全过程控制代替阶段控制,提高了经济效益。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①坚持以预防为基础对各队担负的工程项目费用进行预测分解,测出每项工程应达到的目标值,编制成本计划,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实现超前控制。②将责任融入到成本管理法中,建立成本保证体系及控制图。③控制材料消耗,从工程实际的进度、现场要求标准为出发点,科学控制原材料消耗,实现定额与限额管理相结合,节省但不降质。④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从实际的施工情况出发,做好不同工种检人员的余缺调剂,减少人工费的支出。

4.4 强化安全管理 项目安全控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项目经理部必须把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一项重中之重进行建设和落实。项目经理部从每一个项目的特点出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施工设计和技术措施,对施工中人、物和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进行必须且必要的管控。根据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

总结和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的造价管理方法,把路桥工程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推向更高的水平,同国际接轨、与国情结合,积极有序地推进路桥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工程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切实降低工程项目成本,使之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郑树荣.路桥施工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公路与汽运,2003(06).

项目资金平衡方案范文第4篇

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开拓创新,提出了“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和“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围绕“两转三化”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十一五”期间财务工作总体想法和工作重点。为适应实现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十一五”期间财务工作的总体思路一是提高财务集团化运作能力;二是提高财务集约化程度;三是提高财务精细化水平。为切实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机制,积极推进预算管理由财务控制向战略保障转型,由经验管理向标准管理转型,由指标考核向综合评价转型,由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型,不断拓展预算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有必要努力探索预算管理的新途径。这既是提高财务精细化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今后一个时期财务工作的重点。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新策略、新任务下的新思维,新目标下的新方法,新要求下的新途径。

一、目前电网企业在预算管理中实际执行的流程

(一)各基层单位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和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预测对电力的需求,结合电网供电能力能满足的程度,以及要满足电力供应新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项目,编制项目预算,提出实施该项目的资金需求报送上级管理层;上级管理层分析汇总后,运用专用方法进行资金平衡,提出初步意见呈报决策层;决策层依据来源于各方面的大量信息,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取舍,决定是否实施;预算批准后管理层以一定方式下达项目预算。基层单位作为执行层,接到上级批准的项目预算后开始组织实施。

(二)执行层一方面编制外购材料清册,另一方面编制实施方案报管理层准备招标,利用量大、面广、技高的优势吸引厂商和提供劳务商,招标完成后受管理层的委托与中标者签署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从货物验收到组织项目完成,这个过程既是项目质量的控制过程,也是与预算出现差异较大的过程,更是现金流量控制的过程,也是最能体现执行层才艺的过程。

项目完成投运后,编制项目结算和决算,与批准的预算进行对照求出差异、上报差异、等待预算调整的批复。一般情况下,若批准的预算大于决算,执行层会想方设法将节余资金消化后决算才能完成,或将节约资金虚挂往来进行清算编制。若决算大于预算,决算还不予编制,等待预算调整的批复,这个时间拖的较长。

二、目前预算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一)流程没有形成闭环

以上实际执行的管理流程从调研、项目建议、预算编制上报、预算的批准、招标、实施到结算以及与预算差异的处理等环节,是一个开口的运行轨迹,监督和预算调整这两个环节没有跟进。制度规定节余资金应该上缴,不是部分应该调整,但往往被管理层所忽视,带来的后果是不可低估的。

(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流程不闭环,使得某些项目在财务决算过程中虚列工程成本,或不应该在此项目中列支的归属到此项目,形成的资产价值与该项目的历史成本不符;另一方面超预算的项目又得不到及时调整,决算迟迟不能上报,资产入账时间一推再推,有的基层资产的使用寿命已经终结,资产还在入账。负责任的执行层能按规定时间入账,但也仅仅是预算权估价入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失真。

(三)影响了企业的资本积累

企业的资本积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税后利润,二是企业的折旧。电网企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又是社会公益性质的基础性产业,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很低,因此税后利润额很少,用这些资本来扩大电网规模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折旧是通过销售转入生产成本的,相对而言折旧数额较大,成为企业设备更新,扩大规模,强化电网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如果形成的资产得不到及时入账,势必影响固定资产总值,折旧得不到及时提留,影响了企业的资本积累。

(四)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杜绝计划外项目的再度发生

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执行层在上报建设项目和预算时,往往把急需解决的问题排序在最后,或者推后上报,使管理层和决策层在批项目和预算时忽略了应该立项而未立的项目,待资金平衡完后,必须解决的项目才报上去,不做不行,做又形成预算缺口;要么管理层口头答应先做,下年度再列,要么执行层就来个先斩后奏。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资本的积累产生一定的影响,使预算的刚性大打折扣,因此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迫在眉睫。

三、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强化精细化管理

“穿不穷、吃不穷,计划不到受了穷。”这句谚语通俗易懂,直接明了,道出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折射出预算管理的精髓和本质。流程一词适应于每一项经济事项,而每一件具体的经济事项又有它特定的流程。科学合理的流程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节约人力、物力、体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设计与每项具体业务相匹配的具有科学、合理的流程,这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推陈出新的长期而赋有哲理的过程。

(一)建立更加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型

1.执行层在上报建议项目和预算后,管理层要针对提出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同时要了解影响企业发展细节的情况,取得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汇总,运用专用方法进行资金平衡并提出初步意见呈报决策层。

2.决策层依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市场情况决定取舍,在决策时首先要考虑企业发展中的细节(因为这些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少,而又必须要办,同时在预算总量的安排上面要有余度),否则会形成资金缺口。

3.执行层在执行中要严格进行过程控制,遇到类似市场价格变化,隐蔽工程估计不足要及时向管理层报告。报告要详细、真实,必要时附音像资料,以供管理层和决策层进行决断。

4.项目实施中管理层的现场监督要跟进,诸如审计、监理等。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审计,确定其资金开支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5.管理层要依据执行层上报变更的情况和审计结果及时调整预算。任何预算与实际执行都会有偏差,不是多就是少。影响偏差的因素很多,诸如市场、地质、社会发展水平、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而预算在实施时需要时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不可能在预算批准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差异的出现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认可差异,调整差异。但是由于受到人力、物力和时间空间的限制,这项工作量又很大,因此可以允许决算与预算差异在规定的幅度上报决算,同时要说明引起差异的证据,以使得决算得以正常编制。

6.结算批交既是项目实施终结的一个标志,又是预算执行情况的一个评价。为了满足社会监督的需要,须同时附上预算调整的批交,使预算管理形成一个闭环,形成从建议预算开始到预算调整批交结束的一个小循环。

综上所述,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可用简图表示,见图1。

(二)全面预算管理流程模型评价

1.流程闭环后,开口流程状态下的弊端从理论上讲可以得到有效地约制,节余资金可及时结算,不足部分及时得到补充,使得预算管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2.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升,会计信息的失真逐步改善。无论是收益性预算还是资本性预算,伴随着全面预算管理流程的启动,资产的历史成本将进一步夯实,入账时间缩短,入账率提高,经济业务事项与账务处理上趋于同步,虚列或不实的现象可以消除。

3.企业的资本积累得以正确、合理的提留。资产实、提留足这是一个常理。固定资产原值及使用状态反映真实了,折旧的提留也就能足额到位,用于扩大电网规模及设备更新的资金从折旧的角度可以充分供应,企业资本金的效益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同时会计制度也能正确贯彻执行。

4.企业的经济运行秩序进一步规范。作为企业应未雨绸缪,也就是说预算管理是全面的,工作的方向就是要向预定的方向努力。如果预算外的项目过多就可能打乱企业的部署,使经济运行出现偏差。该流程模型较原实际运行流程增加了实地调研和企业发展中细节的了解,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大的偏差。

5.这个模型在过程上,人力、物力的投放上都较前流程可能要大一些,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大大加强,可以有效防止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促进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全面预算管理流程的保证措施

流程就是路线、工序、轨迹。全面预算管理流程是为全面预算管理而设计的科学、合理的特定流程。为防止流程的停路和出轨,确保流程的正确运行和流转,必须建立一套保证措施来规范其轨迹。

(一)建立全面预算管理领导机制和有序的运行机制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的重点是预算管理,每一项经济业务都离不开预算,科学合理的预算对提高每项经济业务的质量和效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是全员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建立以经理为首的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领导机制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才能确保流程的轨迹正确。构建各部门、各班组长兼预算员网络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落实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一支作风正派、业务过硬的预算员队伍

无论办什么事,都离不开人,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最具潜力的因素。要以人为本,建立一支作风正派、业务过硬的预算员队伍,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要培养一种能在复杂理财环境下应对复杂问题能力的人才;培养一种视野开阔、理论扎实、业务精通、特长明显、引领预算机制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一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技能扎实,能够胜任全面预算管理要求的人才。

项目资金平衡方案范文第5篇

(1)创新企业的融资方式

第一,对于那些涉及的资金超过了自身资产规模的项目,或者是企业在同时的开发多个规模相对较大的项目时,可以使用项目融资的方式,利用企业有限的资金撬动更多投资项目,从而有效地分散项目投资风险。第二,由于项目融资属于资产负债表的表外融资方式,虽然可以为企业进行其他方式的融资提供一些便利,但是,该融资项目的成本高、消耗的时间长,项目完成后,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且不利于企业资金的良好流动。所以,对于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单个或者是多个项目,还是使用企业融资的方式更加合适。

(2)解决房产企业开发资金的措施

房产企业应该做到:首先,全面地分析企业目前各项目的经营现状以及各个项目当前的具体情况,这些情况包括公司当前资产负债情况、近期开发的总的项目数量、已经开发了的各个项目规模的大小、能够接受的最大融资成本以及对于资金需求的紧迫程度。其次,综合性的利用公司融资与项目融资两种融资手段,要注意,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以便用最经济和安全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的开发,提高企业财务的杠杆效用。

(3)根据项目可行性进行资金管理

第一,在多项目的开发模式下,需要将该报告当成企业经营的一项日常的工作任务。企业应该就此方面的工作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或者是设置一个专门的岗位,让专业人员来对市场上的土地和楼盘的价格变化进行实时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具有较大开发价值且适合本企业经营的地块,要密切地关注,为企业寻找最佳投资机会。第二,加强市场调研力度,就投资项目的周边环境、配套设施、市场竞争和供需情况进行客观、全面、深入地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方案。第三,在撰写可行性报告时,要突出重点,明确目标。

(4)以企业整体发展为视角制订资金平衡计划

在多项目的房产开发模式下,企业在制订项目的开发计划时,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要具备全局观,依据企业全局发展观来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不能够只从项目的角度来制定资金的调配计划。首先,房产企业应该要明确项目开发的顺序,即不同地块的项目与统一地块的项目分批次的开发顺序。只有制定出正确的开发批次,才能够利用多项目的开发优势,利用某些项目销售后回笼的资金来弥补其他项目存在的资金缺口,从而实现资金的科学性流动,最大化利用资金。其次,当项目的开发批次明确后,要对该项目中一些涉及比较大的资金的关键点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在项目运行时,要密切地关注资金的流向、流速和流量,从而为各项目之间资金的流动的调配做好准备。

(5)优化融资决策程序

从房产企业多年来进行融资的实际情况来看,其融资程序主要可以分为五大阶段: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分析融资的结构、进行融资谈判以及对融资结果全面的执行。在整个的融资程序之中,融资决策属于该程序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房产企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时的最重要的一项组成内容,与该程序中的投资分析相互产生影响,并对项目投资是否具有经济方面的可行性进行最终的决策。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性的房产融资分析是可以同项目投资分析产生双向互动的,所以,房产企业需要在做完全面的投资分析之后,要以分析的结果为基础,不断地调整、分析以及再次地调整融资决策,保证最终确立的融资方案和结构都是最佳的。

二结论

项目资金平衡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程质量

施工单位要对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多作研究,这样才能在接到施工任务后合理组织安排,有条不紊地完成施工任务。施工单位进场,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现场管理机构的组建和职责划分

工程的施工是集体人员配合完成的一项工作,因此组建现场管理机构和明确各方职责非常重要。按照目前我国的一般做法,是成立现场管理项目部,确定项目经理,负责全部项目的组织、施工和协调工作;在项目部内部分设几个部门,分别对技术资料、物资采购、施工组织、质安机构、后勤等行使职责。设立机构、明确职责,使每个参与者都能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避免了多人管一事和事事无人管的现象发生。当然,成立项目部,项目经理负责制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如对一些工程量小、施工技术简单的工程来说,完全可以采取包干和其他方式灵活处理。

2 认真研究相关技术资料

任何一个工程都有其特殊性,其施工工艺、施工材料都会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当今科技发展,提倡环保社会,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以及现场的客观要求都会十分复杂。这要求我们作为现场施工管理的人员务必做好技术准备。

(1)对业主下发的图纸认真研究,做好图纸会审的前期工作,针对图纸存在的缺点做好记录。

(2)根据工程特点,经过详细的技术论证,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要求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必须经审批后实施,技术交底及时准确并有针对性。

(3)根据工程情况,及时计算各种施工物资(主要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用量。按有关规范进行试验工作,对现场的试验做好一个预控计划,以便有条不紊地做好度验工作,真正把好原材料及其制品的质量关,防止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项目上,以保证工程质量。

(4)测量人员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高程及坐标位置,做好工程控制网的测量定位,同时做定位的闭合工作,并做好标志加以保护。

(5)提前做好模板设计样图及钢筋放样工作。

3 做好施工准备

(1)做好施工现场道路、水、电、通信工作,根据临设、临电、设计方案,搞好雨期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用水管线敷设工作,修建并硬化场地临时道路,修建办公、生活、生产临时设施,安排好各机械设备加工操作场地,进行合理场地规划。

(2)根据计划组织劳动力、材料、工具及各种钢筋加工、机械设备进场,并安装调试。

(3)根据结构特点、业主的工期要求,合理组织一支强有力的施工队伍进场,要求队伍自身管理水平高,施工能力强,既有利于施工和生产的连续,又可保证工程的工期及施工质量。

(4)做好施工管理人吊岗前的岗位培训,保证掌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培训,学习新规范、新法律、法规。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施工交底、季节性施工交底,使全部管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5)根据图纸设计要求,提前进行施工图预算,提出各种材料的需用量计划,对材料进行质量、价格方面的考查,建立合格的供方名册,使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6)根据工程的需要及进度计划的要求,提前制订机械需用计划,组织人力提前进行维修保养和调试。

4 精心安排施工

施工是一个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项目管理的一切工作全部围绕工程施工进行,项目机构要本着为工程施工服务的宗旨运行。施工材料的管理要满足施工的需要。施工中要严格按照监理单位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执行。

(1)工程质量。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在工程施工中必须保证工程质量,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来完成每一工序,严禁偷工减料。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专检、联检,通过层层的检查、验收后方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2)工程进度。工程进度是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进度受多方面的因素约束,主要是合同工期的约定。在实际施工中还要受到气候、地质变化以及工程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如村民干扰、国家政策变化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工程进度管理的原则就是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施工。

(3)资金管理。资金是工程施工的源泉,没有相应的资金准备,任何工程施工都是空谈。资金管理包括启动资金的筹措、进度款的申请、材料款的支付、设备费用的支付、劳务支出和项目日常开支。在项目施工前要根据施工需要制订资金管理计划,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达到收支平衡。在实际施工中,前期由于有启动资金、业主预付款,加之项目的供货商以及劳务人员对资金要求不是十分迫切,资金平衡问题往往不是十分明显。但到施工的中后期,资金问题就成了制约工程施工的主要问题。因此一定要加强注意,资金管理要未雨绸缪,要在矛盾没有发生之前就做好准备,保证工程正常施工。

(4)施工安全。工程施工是“百年大计、安全第一”。施工安全在工程施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施工中一定要考虑各种安全措施,遵守国家和各项安全规定,不要图一时的省事或考虑节约而放弃,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环节。

事实上,这4 个方面的问题是紧密相关的。比如工程安全如果发生一点问题,工程进度一定会受到影响,而为处理安全问题,也会影响到工程的资金问题,如果工程资金平衡发生问题,则进度、质量和安全也就全部无从谈起。

5 重视协调工作

施工的过程是合同相关几方协调配合完成一项工作,各方的利益会有差别,但各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有互相配合、相互谅解,才能使各方都得到自己的利益。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与业主和监理的联系。保持与业主和监理的密切关系和及时沟通是一个合格施工队伍必备的条件。得到业主和监理的支持,会提高工作效率,对工程的施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6 加强施工队伍管理

在工程施工中,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对施工队伍的管理关系到工程施工的成败。

(1)要将各专业人员配备合理,按施工计划认真调配,将任务安排饱满,尽量避免出现窝工现象。

(2)完成工作与收入挂钩,尽量采取计件的管理办法,加强质量管理,对于由于质量问题造成损失的人员一定要进行处罚。

(3)按时发放工资,工资发放不及时往往会导致很多其他的问题,会给工程管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4)加强工地的安全管理,工地往往会发生施工物资的丢失现象,要对施工队伍加强思想教育,同时采取严格的制度,一旦发现有内部人员参与,一定要严肃处理。

7 资料收集与整理

工程的竣工不只是实体工程的完成,还包括施工资料整理。施工资料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日常施工的记录,而不是在验收前才需要准备的。施工资料包括图纸、设计文件、变更文件、原材料合格证检验资料、现场试验资料、工序单元工程分部工程的验收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主要是靠日常的认真细致的工作,现场的文件资料管理一定要由专人负责,技术领导要随时关注现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与现场监理加强联系,对监理和质量部门提出的与资料相关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整改,这样才能避免验收时由于资料问题所引起的麻烦。

8 建立纠错机制

项目资金平衡方案范文第7篇

农户生产经营计划是农户根据国家指导和市场需要,对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所做的统筹安排,是农户经营决策的具体化。

农户生产经营计划具有以下特点:

1. 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核心。农户经营计划“为卖而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农户经营计划的基础。农户在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统筹安排时,围绕销售计划安排其他相关活动。

2. 以利润为目标。农户经营计划强调经济效益,以提高资金利用率为中心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始终以追求合法的经营利润为首位目标。

3.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农户一般经营规模不大,农户经营计划在时间上可长可短,在内容上可多可少,遇到特殊情况可随时调整生产经营计划,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一特点也是由农业生产特点决定的。

4. 计划的不规范性。农户受文化水平限制以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比较喜欢粗略的非书面计划,往往是一家人一起议一下大致的经营方向,一般不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产品计划、销售计划。这种不规范性存在很多漏洞,有时可能导致整个计划搁浅。

二、农户为什么要制定生产经营计划

生产经营计划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确定生产经营目标,明确生产经营方向,并合理利用资源,有效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其次,生产经营计划作为各生产经营环节共同 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可使农户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第三,生产经营计划本身具有控制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标准和尺度的作用;同时,生产经营计划是沟通生产经营活动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的桥梁。因此,农户应认真制定生产经营计划。

农户生产经营计划按计划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阶段(季节)计划,这三种计划彼此相互补充、相互联系。

长期计划,一般指5年以上的计划,指明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向、生产规模,主要是将重要的经营发展项目和措施确定下来,树立长期的奋斗目标。长期计划包括的内容有:概述农户生产经营的现状和发展基础;确定农户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制定发展目标和收入指标,如固定资产投入、生产产量、商品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金成本和利润等;实现长期计划的措施,主要是土地利用、农业基本建设、农机设备配置、经营管理、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计划。

年度计划,指农户在计划年度内应该实现的经营目标,包括产品品种、产量、产值、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物质消耗、成本、利润及其他应达到的目标。农户的年度计划由生产计划、物资供应计划、产品销售计划、技术措施计划、财务收支计划等计划构成。年度计划是长期计划的具体化表现。

阶段(季节)计划,主要是根据年度计划的要求与农户在不同阶段(季节)的实际情况来编制,阶段(季节)计划的内容比较具体,可根据不同的生产项目的阶段和联系性划分不同的阶段(季节)。阶段(季节)计划是年度计划的具体化。为使阶段(季节)计划得到有效的执行,农户主要经营管理者可采用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把阶段(季节)计划下达到作业人,用计划来指导生产活动。

三、农户编制生产经营计划应做好哪些基础工作

农户编制生产经营计划应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1. 认识环境,分析条件,估量机会。环境是农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条件,是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通过对环境的认识,把握机会,减少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同时,认识环境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增强农户的应变能力。

农户通过对生产经营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的状况,及技术、设备、管理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初步考察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了解得到这些机会的能力,根据自身的条件,为制定经营计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 做好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原始记录是指作业日表、物资领料单等。统计工作主要是把原始记录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是制定定额、编制计划的依据,也是监督计划执行的工具。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应做到全面、准确、及时,应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

3. 制定和修改各种定额。定额是计算各项资源需要量的依据。定额包括人员配备定额、劳动定额、物资储备定额、物资消耗定额、资金占用定额、费用和成本定额等。

四、农户编制生产经营计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 实事求是。农户制定经营计划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到自身经济实力、技能水平、自然条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2. 讲求效益。在编制生产经营计划时要认真核算消耗和成果,评价计划方案,尽可能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农户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农户在编制生产经营计划时要全面考虑,使各方面得以统筹安排。同时,要明确重点,在资源投入上既保证重点,又兼顾一般。

4. 灵活应变。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受到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户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时要留有余地,对常见的不确定因素要有应变措施,使计划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增强在计划执行中的应变能力,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五、农户编制生产经营计划的基本方法

农户制定生产经营计划的基本方法有定额法、比例法、平衡法、滚动计划法、甘特图法等。

1. 定额法。定额法是根据有关定额来计算、确定计划指标的方法。如根据物资消耗定额和产量定额计算原材料需要量等。

2. 比例法。比例法就是利用两个相关的经济指标之间长期形成的比例,推算并确定有关的计划指标的方法。如依据辅助材料消耗量和主要材料消耗量的比例,根据计划期内主要材料消耗量来确定辅助材料的需要量。

3. 平衡法。平衡法是从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出发,根据各环节、因素、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平衡表的形式,在数量上协调各个环节和生产要素间平衡关系的方法。

平衡表的基本内容一般是由需要量、供应量、余缺和平衡措施四部分组成。平衡表的格式如下:

在平衡表上通过“需要量”、“供应量”、“余缺”三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行比较、试算和调整,可以对生产经营各方面的资源与需要、社会生产与市场需求、家庭生产与生活需求的情况进行预算,实现基本平衡,进而确定农户经营计划的基本指标和基本比例关系。

其中,农户生产经营计划中平衡表主要有:

物质平衡表。物质平衡表是以实物形态反映物产品的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关系,按各种主要产品,如粮食、饲料、化肥、农药、种子、燃油等分别进行编制。

劳动力平衡表。劳动力平衡表是反映农户对劳动力资源需求及利用情况的平衡表。

资金平衡表。资金平衡表是用货币形态反映农户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的平衡表。

滚动计划法。滚动计划法是根据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修改计划以适应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把近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的一种计划方法。

滚动计划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编制一个长期计划;根据长期计划第一年的实际完成情况结合具体的环境变化,找出影响计划完成的因素;最后修订一个新的更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长期计划,这样使计划经过逐年调整而更接近实际。下图以5年计划为例说明滚动计划的法编制过程。

5. 甘特图法。甘特图法是用线条来表示工作进度的一种计划方法。格式如下:

项目资金平衡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建设基金 需求规模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概述

城镇化建设基金,主要指立足国家推进城镇化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以未来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项目融资为对象,利用资本市场手段将基金、银行、证券、信托、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结合成金融服务团和融资担保联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持续稳定资金,保障与推动城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融资模式。作为一种按照市场化运作、政府提供服务的新型融资模式,城镇化建设基金能够在确保城镇化战略实施基础上,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整合资本市场上的各类金融机构,充分吸引各类民间资金、企业资金甚至国际资本,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推进和保障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平稳发展。国内最早的城镇化建设基金是成立于2013年4月的山西省灵石、襄垣、武乡三只县域城镇化建设基金,此后,广东、陕西、山东、贵州等地都开始酝酿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作为破解政府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瓶颈的有益探索,这种新的城镇化融资模式正在兴起。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的运作模式

在项目选择阶段,地方政府根据科学规划梳理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和重要项目,将投资期短、见效快的“好项目”和资金需求大,周期长、投资回报见效慢的项目捆绑在一起,进行科学统筹安排,确保建设项目整体上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在资金募集方面,政府作为列后投资人的设计提升了投资者信心,同时通过市场因素的引入弱化了政府主导的地位;通过少量政府财政和政府平台资金注入,利用资本市场金融杠杆效应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城镇化建设基金一方面通过直接投资推动城镇化开发建设项目、产业配套升级项目、现代示范农业项目及企业股权投资项目的发展,另一方面发挥着财政和地方政府平台资金的金融杠杆效应,创造了财政资金以外的资本分享城镇化建设回报的通道,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甚至国际资源,不仅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可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信用水平,减轻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压力。最后,通过注入资本金和输出管理咨询的方式,城镇化建设基金还能助推新式农村集体经济和城镇建设。

三、基金需求规模测算设计

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首先应掌握研究区域内的资金需求规模。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可行的测算思路:首先,结合区域“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城镇化发展战略,确定该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目标及原则。

其次,城镇化是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工业发展、产业集聚、解决就业等在内的庞杂而浩大的工程。测算时可以依据融资项目的性质对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体系加以拆分,便于针对性地解决融资问题。具体而言,应考察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融资项目,并尝试建立一个包含营利性、还款来源、借款人性质等在内的多维的项目分类标准,再以此对城镇化过程中的融资项目进行细致、科学地分类,根据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搭配组合,形成可以向资本市场提供的“项目包”。

第三,融资需求总体规模的测算。以往的融资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作大致的预算,如在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增长率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测算。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研究区域的融资规模,可选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及城镇就业三方面的资金需求进行估计,得到资金总需求。

第四,融资供给能力的测算。根据用于研究区域内城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等历史数据及未来发展趋势,运用时间序列变参数模型对城镇化融资的供给能力进行测算。第五是融资缺口分析。综合融资需求与供给能力,计算出现有发展趋势下城镇化融资缺口,并进行城镇化融资资金平衡设计及给出替换方案。

最后,应从“肥瘦搭配”角度出发,将投资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与投资周期长,见效缓慢的项目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实现捆绑销售,为进一步融资做准备。

综上所述,本文在概括城镇化建设基金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基金需求规模测算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论可以作为实地调查的基础,调查形成的政策建议也将为地方政府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