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项目经费论文

项目经费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项目经费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1篇

有研究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经费87%来自科研项目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总数的27%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同时高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任务,承担了78%的基金自由申请项目,1/4的973项目,1/3的863项目。可以看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在申请国家基金项目获取科研经费方面既有优势,也是团队获得科研投入的重要渠道。所以了解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取的科研项目数和科研经费,可以窥见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科研投入现状。表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1999~2009年间获得的国家基金项目数和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简表。1999~2009年间涉及到14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5人没有相关记录。数据表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在竞争国家基金方面优势明显,代表团队的个人在获取科研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差异显著。张启发获批准18项,经费总额为1696万元人民币;陈赛娟获批准11项,经费总额为1276万;张天真和华子春均获批准7项,经费总额分别为264万和249万;朱玉贤和郑平各获批准5项,经费总额分别为979万和116万;叶新山和孙凤艳获批准2项,经费总额为145万和65万;钟建江获批准1项,经费总额为20万。张启发、陈赛娟、朱玉贤所获资助比较多,同时他们所在的团队也是综合科研水平最高的。虽然单凭申请国家基金来评判团队整体科研能力也许太过偏颇,但是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得国家级别的各种资金项目,对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发展和壮大意义非凡。因为中国现阶段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实验室科研经费2/3以上来自社会竞争性项目渠道,主导方不是国家而是社会。实验室主任作为团队的领导就必须竭力争取科研资源,合理与否姑且搁置不议,这是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领导的开展科研的首要基础。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立30~100人规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的土建经费大约400~1000万元,每年的设备购置费和运行费大约50~60万元。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验室的要求,所以多数重点实验室会从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中扣取适当比例作为仪器设备购置费和运行费。但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缺乏稳定性,这与重点实验室需要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是矛盾的。而在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则几乎百分之百的来自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正因为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转费用要用项目经费来补贴,在项目经费十分不足的情况下,这使得重点实验室削弱了对中长期基础研究的关注,研究方向贯彻“短、平、快”原则,缺乏原始性创新。

2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概况

按照中国现行管理方式,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科研水平是团队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所以仍然选取1999~2009年间涉及到14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我们调查研究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科研水平的参考对象。

2.1生命科学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本科研状况

表2以Webofscience的数据库为例,以作者为第一检索词,以作者所属机构作为第二步的筛选检索词,查找了1999~2009年间他们的论文产出情况。14人十年间总共发表604篇论文,人均论文43篇,年均4.3篇,其中8人高于平均水平,604篇文章的总被引频次是6223次,每篇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是10.3次,其中六人的文章平均被引频次超过平均数。尤其张启发2002年的某篇文章被引频次高达361次,陈赛娟有四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超过100次,而且如果考虑2009年近期论文的引用高峰尚未来临,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和总被引频次可能都比现在的计算结果更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2008年共收录中国论文11.67万篇,占世界总量的9.8%。论文共被引用340万次,居世界第九。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2次,较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4.6次又有提升。而国际科技论文的世界平均每篇被引用10.06次。有8个国家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10次。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引进“表现不俗论文”概念,即其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2008年我国内地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9.23万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数为1.06万篇,占论文总数的11.5%,80%由高校贡献,近19%产自研究院所。化学、物理、数学、电子通讯与自动化、生物等五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最多,生物学科首次进入这个表现不俗行列。这也许验证了李克特(HeinrichRickert)和马克思·韦伯(MaxWebers)所极力说明的科学活动的价值关联现象,即科学家们通常总是选择哪些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兴趣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生命学科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功不可没,实验室主任所在团队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率远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接近或略超世界平均水平,代表中国最高水平,虽然与世界知名国家实验室相比较,差距尚远,但发展态势和赶超速度令人振奋。

2.2我国生命科学科研水平的国际比较

与世界一流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相比,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有限,原创性研究不够,获得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在持续不断培养科研人才,引领科研创新方面还有很多差距。例如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CL),先后有25人荣获诺贝尔奖,平均每年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级刊物上30篇左右。又如,英国国家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的Crick和Watson等人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Perutz和Kendrew等人发现了血红蛋白结构,并分别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和化学奖,目前,该实验室已有十多人相继荣获了诺贝尔奖的殊荣。表3可以帮助我们具体感知这种差距。我们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最小的学科门类,都是我们原先就有基础,后来一直奋力追赶的,比如植物与动物学。其中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是发展历史最短的,但也是目前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门领域,与国际的差距也最大。这说明科学的发展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并不能一蹴而就。二十多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员,造就了一批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为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帅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成为孕育本土科研领军人物的摇篮。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命科学部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科研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毕竟我们在投入、规模和发展历程上无法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放眼未来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然很大,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3从《S》《N》看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竞争力

由表四可知:1988~2004年间在《Science》或《Nature》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15个,仅占当时正在运行的15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实验室(筹)总数的9.5%;在《Science》和《Nature》两种刊物上都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只有3家,占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9%。从学科分布来看,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居相对优势(7个),占总数(12个)的58.3%这些成果值得肯定,但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我国SCI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论文质量还未跻身于一流,具有重要原始创新意义的高质量论文较少。虽然不能简单以能否在《Science》或《Nature》上作为标准,两大期刊的特点决定了有些专业的成果更适合发表,而有些专业成果或许并非因为水准不够,而是学科特性决定的。但是纵观生命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著名专业期刊和杂志如:Cell、AnnualReviewofCellBiology、NatureGenetics、ImmunologyToday、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都极少见到中国科学家发表文章。这些基础数据表明,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不平衡,基础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科研水平仍不能令人满意,尚未取得令科技界震动、使我国民族精神振奋或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重大科研成果。

3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流创新型科研团体的形成需要人、财、物各种条件的积累,但在任何时空条件下,人的要素都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个环节。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科学研究中领军人物的水平对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在诺贝尔奖得主中就不乏师生几代人纷纷获奖的例子。反观中国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的现状就是:普遍存在缺少年轻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大师级科技帅才。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个群体的有关状况就可以窥见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的人才现状和培养特点。

3.1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学习背景

表5表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学习背景基本国际化。通过赴西方科技和教育发达国家学习、交流以及合作研究,不仅实现知识技能的原始积累,同时接受先进科研管理经验和最新研究动态的渲染和陶冶,学习交流建立的学术交流网络成为日后开展团队跨国科研合作的基础。由此可见:新一代科研团体领军人物在发展初期寻求以国际的视野和眼界来夯实专业基础技能、形成追踪学术研究前沿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以谦逊、开放的姿态来充实自己、努力创新,这是中国科技人才培养令人乐观的态势。但与国外一流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选聘和培养相比,“含金量”还有待提高。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国家实验室主任的学术背景要求十分苛刻。例如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阿贡实验室、斯坦福直线粒子加速器中心历任和现任共计20位实验室主任都具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同时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这些实验室主任大多是荣誉等身,其中有“原子弹之父”,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大多有着多年的游学经历,取得了该领域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并有多年该领域不同单位的领导工作经历[9]81~91。

3.2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年龄结构

已有的研究表明,科研创造的最佳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的区域内,其峰值约为37岁[13]。例如,28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获奖成果研究的平均年龄为38.7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44%,45岁以下的占77%[14]。这说明,处于最佳年龄区域的科学家做出重大科研贡献的可能性最大,拥有一流的人才是创造一流成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情况来讲,14人中仅有1位领军人物的年龄处于最佳区间,大多数人处于45~60岁这个区间,60岁以上有3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科研领军人物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但是在中国,不管是科研还是行政管理,论资排辈的习惯力量一直比较顽固,很多正当年轻,创造力鼎盛的年轻科研人才囿于社会惯性力量往往错失良机。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通过对比研究我国两院院士的平均年龄及结构分布发现:科研领军人物队伍的年龄构成还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因为这些领军人物未来的发展目标可能就是当选两院院士,他们中张启发、陈赛娟、杨胜利已经当选两院院士,其他人也是两院院士潜在的有力竞争者。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707人,平均年龄为72.37岁;中国工程院院士701人,平均年龄为70.89岁[9,51]。从纵向发展趋势看,科研人才的年龄结构完善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3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任命和考核状况

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但在任用上行政命令的比重较大。在管理和人员编制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自主性。而美国国家实验室实行真正的主任负责制。在主任的聘用由主管部门和托管机构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选聘,任期则由法律和业绩决定。从美国能源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主任历任和现任的经历来看,他们普遍是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科技界名流,在学术领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具有科研工作领导经历。在研究经费使用和资助项目上,国家实验室主任拥有相当大的自,有权用总经费的5%~10%的机动经费以支持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除从主管部门获取运行经费和科研经费外,实验时还可承接其他政府机构的任务,接受项目经费,也可与企业合作研究[12,42~48]。但我国对于实验室主任的培养、任命、考核,还处在学习和摸索阶段,对于如何遴选和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研人才以及领军人物,有许多体制问题需要健全、完善。

4小结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2篇

高校在教书育人的本职之外,还担当着推动国家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职能。高等院校研发经费占全国的约10%,其中80%左右投向了应用科学项目。然而,高校科研转化为实践运用的效率低下实在让人心痛。

在“985”、“211”等系列工程推动下,我国高校的校园越来越庞大,建筑越来越豪华。据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的介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启动以来,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以论文数计算,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种种可以看见的成绩说明,我们的高校确实科研上取得一些成绩,但与此同时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高校科研更多的是强在纸上却弱在实践,强在数量却弱在质量。

综合来看,国内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源在于缺乏约束力的科研机制。高校的科研机制还深深地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迹——研发与产业脱钩,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绩效无关,“一切围绕经费申请与转。”国家拨付经费的科研项目,很少有人去追究科研项目的产业转化率,发几篇面子上过得去的论文,既方便评奖评优评职称,又省去了运用于实践的种种烦恼。正是在这样的科研考评机制,使一些高校教师喜欢炮制无实际意义的论文,他们把一些还是理论层面或实验室技术状态的项目,拿来套取国家与地方政府的科研经费或补贴,甚至以此作为致富捷径。这种“自娱自乐”的高校科研运作模式,助长了急功近利、夸夸其谈的科研歪风,对提升科研实力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临床在研项目;精细化指标;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005-03

我们处于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有效规划我们的信息,尤其是管理好临床在研项目信息,成为现代医院比拼科技实力的关键。我们计划通过系统管理平台建设,着眼于解决“项目多,项目水平低,成果少、高水平成果少”的问题,加强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成果产出。在信息平台的搭建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项目统计并提取出若干要素,并发现若加强这些要素的监控与管理,将带来良好的研究成果及触发一定程度的后续经济效益,如何实施且完善该平台的建设成为本文讨论的重要议题。

1 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

1.1 系统设计

绝大多数单位缺乏临床在研项目管理平台,目前停留在用手工或EXCEL表格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有信息管理平台,但仅限于提供给科研人员申报项目、专家评审等功能,缺乏对项目可持续性管理、资金的使用监控等功能,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制订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审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在监控项目经费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1.2 技术人员

科研单位信息管理部门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信息技术人员没有足够的技能,缺乏根据指标与功能需求建模能力。

1.3 资金投入

政府在临床在研项目信息管理方面投入不足,缺乏资金保障和激励机制;投入不足造成平台建设落后,缺乏长远管理规划。

2 平台优势

管理要素指标按时间设计指标划分为研究初始期指标、研究中后期指标,按构成部分划分为研究资源与运作指标、研究突破指标、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推广及第三方证明指标,而每个指标下又进行细分,通过指标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数据通过科研管理的各个阶段采集而成,如经费按年度使用情况、项目成功申报情况等,无需人工手工录入,达到电子化信息自动管理的目的。见表1。

3 研发内容

系统监控管理部分采用C/S结构设计,而项目汇报部分采用B/S结构设计,项目负责人使用WEB 浏览器界面对项目进行申报与过程实现,结合项目管理的新业务流程,实现网上汇报、网上科研办公等功能[1-4]。见图1、2。

下面简述一下科研人员申报及后续合同、验收等功能结构:

3.1 项目负责人操作模块及功能

3.1.1 工作助理

重要通知、在途申报项目、申报项目是否通过等信息,对用户当前项目进度作一个大概、总体上的清晰提示,如已使用金额、剩余金额、已完成成果、计划成果数,并对当年未按计划年份使用完金额的则提示。

3.1.2 业务申报

细分为市教育局项目、国家自然基金、横向项目等,用户按模板填写申报书并自动生成WORD、PDF版本,方便离线编辑浏览;其中通过浏览全部业务可查看所有申报项目,科研科获取批文后审核该项目,申报人就可以在此签订合同,已有的内容不用再重复填写。

3.1.3 合同管理

所有合同下均附中期检查、验收申请、经费报账等操作。用户在此查看先前填写的合同并可在先前未完善合同的情况下修改,同时该栏目也作为后续的中期检查报告、验收申请等操作的入口,整个项目周期围绕此开展;中期检查报告含主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年度计划要点和调整情况、当期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内容,申报者在此填写后科研科即可实时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对于科研经费使用不当者予以提醒,有效防止科研经费滥用、不及时使用等情况的发生。

验收申请含工作总结、完成成果等内容,申报者申请验收后科研科即按相应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如组织专家验收、查看相关成果文件等。经费报账涵盖暂付款申请及各类费用的操作,不同项目负责人根据预算金额及类型提出报销申请。

3.1.4 中期检查管理

用户在此修改查看所有汇报测评表,对项目进度有个清晰完整的流程安排及结果查看,每次使用了经费可及时在此录入,并可查看详细的剩余经费,如业务费计划是5万,现在还剩3万等。改善了旧时项目开展过程中缺乏进度的电子文档记录及经费统筹安排。

3.1.5 个人设置

包含个人信息修改、密码修改。与普通信息维护不同,这里注重于项目负责人的交互协作。只要填写了手机号码,系统在关键时候便会发送温馨提示。项目负责人只要在此完善了个人信息,下次申报时或进行其他操作时项目组成员中的信息就不用填写,会自动带出。

3.1.6 管理文件

包括科研项目申报流程、发表科研论文流程、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科研成果申报流程、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等说明文件,申报者在此栏目可以了解相关的科研政策文件,最新的制度,省去旧时为了了解而跑去科研科手工拷贝相关工作的办事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增加了政策透明度。

3.2 管理部门操作模块及功能

科研科管理模块由以下部分组成,供管理部门使用,通过汇集终端用户的关键信息,实现高度集成于一个管理平台,避免系统间的频繁切换,提高工作效率。

3.2.1 申报及合同库管理

3.2.1.1 项目详细信息 由项目信息、项目内容、工作单位、人员信息、经费信息、附件清单、Word文件、批文、合同信息组成。其中经费信息栏目涵盖申报者填写的中期检查报告的使用经费以及详细预算经费;批文由科研科将扫描文件在此上传。

3.2.1.2 审核项目 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查意见、学术委员会审查意见、单位审查意见组成。可将扫描图片上传至数据库或录入文字。

3.2.1.3 通知 对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回给申报者,提醒申报者注意等,申报者登录系统时将以红色文字醒目提示。

3.2.1.4 查询统计 支持自定义双条件进行查询,如首条件可选“项目类别”或“工作进度”,次条件可选“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或“项目名称”,时间类型支持申报日期、项目开始日期、项目结束日期等进行查询。为方便经费管理,查询结果前三行分别显示总经费完成百分比、已使用经费和总经费。并对即将到期而经费未完成九成以下的项目予以红色颜色预警显示。

3.2.1.5 用户管理 提供用户注册认证、用户应用模块、数据使用权限分配等方面进行管理,确保业务系统能安全运行。 3.2.2 经费效益管理

根据项目产出与资金投入的关系,系统具备一定的统计筛查功能,按不同分析指标分为:经费进度使用得分、论文产出得分、项目综合得分,这样可以对不同级别、不同结题年度的项目给予直观分析结果,对结果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多样,这里考虑到用户的易用性,提供了柱形分析图与饼形分析图,柱形图对所有同等条件的项目进行排名,饼形图对单一项目的不同分数构成分析,可以指出这个项目的某方面欠缺的地方,帮助项目管理者改善项目的执行进度。

3.2.3 论文库管理

此功能有助于每年度管理科室的论文统计。不仅可以依托基金,也可以以个人名义发表,论文不仅仅反映科研工作者的项目成果,更与整个单位的综合专业水平有关,该模块按不同级别、年度及是否依托基金发表等选项筛选并显示详细信息。

4 讨论

本文阐述的系统旨在通过系统提供的信息使管理层更容易、清晰地规范研工作者的行为,避免经费滥用的现象[6],对于存在违规行为、完成经度及缺乏科研成果的将影响项目负责人的以后项目申报,同时对于在研期的项目进行多方面指标的考核,从而为管理者提供优秀项目的遴选建议。采用电子认证,可以简化项目负责人的报销流程,大大缩短手工签字消耗的时间。对不同金额费用我们予以不同管理方法:① 1万元以下:一次发生的1万元(含1 万元,下同)以下的支出由课题负责人按预算签字,经过专项经费管理系统审核,交财务报账、支出;②1万~5万元:一次发生的1万~5万元支出,需要由科研科负责人签字,经过专项经费管理系统审核,交财务报账、支出;③5万元以上:一次发生的5万以上支出,需要由科研科负责人、医院主管院长签字,经过专项经费管理系统审核,交财务报账、支出。对预算支出范围内的劳务费、接待费、餐费、交通费、办公用品等经费报销,不论支出金额大小,均需三级审核。从而加强了经费的监控管理,避免差旅费、餐饮费等非相关活动过多从中套取支出,促进实际项目活动的正常开展[7]。

[参考文献]

[1] 任传成.企业销售合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商场现代化,2008, (28):115-116.

.http://bob123.com/lunwen23/21422.html.2009-01-20.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1):44-46.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4):93-94.

[5] 王娜,任大娟,马永祥,等.科研管理及项目监控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198-199.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4篇

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公布*省“*”高教强省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的通知》(鲁教研字〔20*〕4号)和《*省“*”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鲁教研字〔20*〕2号)、《*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管理办法》(鲁教科字〔20*〕1号)(以下统称《管理办法》)的精神,我厅组织专家于20*年*至*月,对*省“*”高教强省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的397个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现将评估情况通报如下:

一、中期评估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中期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管、重在建设。通过评估,督促项目依托单位和学科、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认真进行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方向,找准不足,在余下的两年多的时间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加大投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在“*”期间形成更多的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产生较多的标志性成果、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进行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探索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创造更有价值的经验。

重点建设项目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本次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规划的总体执行情况;依托单位管理制度建设与落实情况;学术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建设经费投入、科研工作等情况。

评估方式:采取了学校自评、材料送审评估和现场考察评估等3种形式。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11个省级筹建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议;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对31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材料送审评估;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73个省属高校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和部分抽查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首先听取学校关于重点建设的总体情况介绍和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审核《*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考察表》及背景材料,然后进行质询讨论,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形成考察意见,给学校进行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建议,为各高校的重点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重点建设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中期评估和现场考察,专家认为,各单位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非常重视,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已形成共识,把重点建设项目作为单位一号工程,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在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措施有力、成效较为显著,基本完成了各年度规划任务。各单位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和获奖、为经济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增强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为建设教育强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重点建设带动了内涵发展。各单位高度重视重点项目建设,尤其是强化建设重点项目。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省级筹建重点项目的依托高校,学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到内涵发展上,把重点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全面统筹,正确处理规模与内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力加强队伍、条件和制度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学科管理水平。

条件建设成效明显。检查发现,许多单位,特别是一些力争上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已经完成新老校区转换的高校,明显加大了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20*年至20*年共投入建设经费4*86.5万元。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等方面有了明显增加。据统计,“*”期间,全省重点建设的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达11*04万元,“*”到目前为止,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128653万元,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期间,我省高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在20*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我省新增的2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增的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全部是依托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发展起来的。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被检查的单位普遍认为,由于重点建设的龙头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相关学科(实验室、人文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真正地起到了全面推动内涵建设的作用。

(二)创新团队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各单位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汇集了一批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学历层次的人才队伍,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职称及学历结构更趋于合理。在此基础上,很多单位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建设项目都设置了学科(学术)带头人岗位,大部分重点建设项目根据研究方向设置了3-5个关键学术岗位。20*至20*年,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共设置关键学术岗位348个,集聚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博士化率明显增加,有的学科达到了90%,形成了具有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团队,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团队建设收到明显成效。

(三)科研实力与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各单位均制定了科研激励政策,科研氛围不断浓厚,与“*”期间相比,各单位的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初步统计,20*年至20*年强化建设项目投入科研经费139570万元,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21项,增长幅度较大。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90项;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5519篇,达到“*”期间收录论文总和的72.3%;主办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15次。高校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产学研项目不断增多,成果转化加快,对区域经济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获得了多方面资金支持,使学科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部分重点学科实验室已经步入了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重点建设项目承担的高层次科研项目有较大增长,使得研究生能够较多的参与科研,得到了较好的科研锻炼,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发表的论文数量较“*”期间明显增长,有的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人均达到2篇。20*年我省获得的3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与4篇全国优秀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有6篇来自重点学科。

(四)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各单位都成立了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具体职能部门、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部分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负责重点建设的管理工作。各单位都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条件建设、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学科评价等方面的制度、措施,努力健全重点建设的科学管理体系,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问题与不足

(一)团队建设亟待加强。教师队伍与学术团队建设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检查发现不少高校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组合成团队,团队中青年骨干力量发展潜力不明显;有的高校将引进学科带头人与现有人员简单组合,团队凝聚力不够;个别学科仅有带头人,未形成学术梯队。团队的组建不能单纯理解为简单的博士化,也不仅是引进几个学术带头人的问题。如何将研究方向的前瞻性、研究基础的比较优势、区域或行业经济需要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建立具有发展潜力和明确目标的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将是今后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科研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各单位的科研实力较“*”期间有了明显的增长,但也有许多不足。科研方向不够稳定,难以形成科研优势。理论研究的水平普遍较弱,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特别是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973项目偏少,缺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应用研究方面标志性的成果少。产学研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有的学科因人设置研究方向,使得研究方向不够集中,人员过于分散,不能形成团队力量,在承担大项目方面缺乏竞争力,难以产生重大成果。

(四)经费管理不够规范。各单位在匹配建设经费上做了大量工作,基本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需要。但有些单位存在经费匹配不足额、不及时等现象,尤其是对非强化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经费落实不到位;有的重点建设项目存在规划不科学,论证不细致,突击花钱的现象,影响了建设项目的顺利进展。

四、今后工作要求

经过几年努力,“*”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效。但*作为教育大省,代表学校综合实力的学科水平相对较弱。去年全国重点学科评选,尽管我省增长幅度较大,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我省只有5个,与京沪江浙等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必须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充实条件,强化管理,不断提高重点建设项目整体水平。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要大力建设传统优势学科,又要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如电子、控制、信息、能源、环境等学科,以及医疗电子、微电子等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二)建设一批创新团队。不少单位已经行动起来,组建了一批学术创新团队,并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但还有的单位团队建设的意识还没真正树立起来,团队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应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团队建设意识,引进和培养水平较高、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创新团队,在团队内部形成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风气,承担大型攻关课题和高层次科研项目,增强创新能力,产生高水平成果,带动学科水平的提高。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5篇

1.总体概况

山东高校2005年教师与科研人员36437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34874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369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503人。R&D人员16396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15693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6163人。

2005年山东高校筹集科技活动经费123102.9万元,其中R&D经费83444.3万元,占全部经费的67.78%。当年的科技活动经费中政府资金为67310.8万元,占54.68%,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41809.7万元,占33.96%,其他经费13982.4万元,占11.36%。这说明科技经费的投入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但企事业单位投入的比例相对较高。

2005年山东高校承担科技课题8271项,其中R&D课题6982项,R&D课题经费投入57521.4万元,经费支出41830.5万元。

2005年山东高校出版科技著作781部,其中科技专著163部,编著228部。发表学术论文24186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4825篇。申请专利898项,其中发明专利555项;获得专利授权403项,其中发明专利180项。

2.2000年以来的增长状况

2000年到2005年山东高校从事R&D活动的人员呈上升势头,从10804人增加到16396人,增长了51.76%,这说明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加入到R&D活动中去。

2000年到2005年山东高校科技活动经费呈递增趋势,2005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23102.9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273.56%;R&D经费拨入83444.3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399.20%。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07084.8万元,比2000年增加了288.60%;R&D经费支出57808.6万元,比2000年增加了398.65%。

2000年到2005年山东高校R&D课题经费有明显的增长,2005年R&D课题经费投入57521.4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292.53%;R&D课题经费支出41830.5万元,比2000年增加了277.09%。

2000年到2005年山东高校R&D产出有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24186篇,比2000年增长82.11%;2005申请专利898项,比2000年增长413.14%,获得专利授权403项,比2000年增长311.2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增长了592.31%。这充分说明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并越来越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山东高校R&D活动的地位

1.在全国高校R&D活动中的地位

选取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辽宁、陕西、湖北、广东高校2003年科技统计主要指标和山东高校相对比,可以看出山东高校在全国高校R&D活动中的地位。

与部分省市高校相比,山东高校R&D人员处在中游位置,占全国的4.80%;R&D全时人员占的全国5.08%。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山东高校R&D人员和R&D全时人员均排第三位。

山东高校R&D经费相对其他省市来说比较低,当年投入R&D经费仅占全国高校的2.2%,当年支出R&D经费占全国高校的2.0%。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山东高校R&D经费排第四位,在全国的位次就更低了。

山东高校和其他部分省市比,数量居中,占全国的4.96%,但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偏少,分别占全国的3.49%和3.89%。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山东高校R&D产出排第四位。

2.在山东省R&D活动中的地位

2002年山东省R&D人员72600人,R&D经费881600万元。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68203人,占全省的93.94%,R&D经费733356.1万元,占全省的83.18%。2002年山东申请专利12856项,专利授权7293项,而山东高校专利申请257项,专利授权99项。说明山东R&D活动主要以企业为主地位突出。2004年山东高校R&D全时人员9655人,山东科研机构的R&D全时人员只有3868人,高校投入R&D活动的全时人员明显高于科研初构。山东高校R&D经费支出42677万元,山东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44879万元,高校R&D经费略低于科研机构。山东高校发表学术论文21976篇,明显高于科研机构发表的论文数,是它的4.25倍。山东高校申请专利587项,拥有发明专利435项;山东科研机构申请专利231项,拥有发明专利327项。可见在R&D产出方面高校优于科研机构。

三、山东高校R&D活动的特点

1.山东高校R&D活动的集中程度

2005年山东共有45所理工农医类院校及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参加科技统计,从科技统计数据看山东高校R&D活动相对集中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它们的科技活动经费占山东高校总量的45.27%,R&D经费占43.89%,发表学术论文占21.59%,申请专利占48.78%,获得授权专利占44.42%。虽然山东三所高校在山东高校R&D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特别在R&D经费方面差距更明显。

2.山东高校R&D活动类型构成的特点

2005年山东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支出11282.3万元,应用研究经费支出26416.5万元,试验与发展研究经费支出4131.7万元,三者占R&D研究经费的比例分别是26.97%、63.15%、9.88%。R&D经费占课题经费总支出的72.22%,其他非R&D经费占27.78%。

3.山东高校R&D活动产出的特点

山东无论从人口还是从GDP总量来看是个大省,但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较慢,高校数量也较多,但全国重点高校只有三所,省属高校R&D活动实力也较弱,2003年R&D经费支出仅占全国高校的2.0%,而占全国高校的5.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数3.2%。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分别占全国的3.5%和3.9%,均高于全国平均,与北京、上海、江苏等高校相比明显偏低。但从投入产出关系看,山东高校以相对较少的投入获得了较大的产出。

4.山东高校R&D活动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特点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6篇

针对选题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结合科研工作选题。指导教师的课题可以分解成子课题,选择其中结合专业、难易合适的子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这样的课题通常水平高,同时有科研经费支持。二是结合教学工作选题。指导教师大多承担一定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在教学的课件设计、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中,可以选择一些适宜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工科类的毕业设计需要大力提倡选题的工程实践性。三是结合企业需求选题。将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转变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使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要。四是在上述基础上把握选题的符合度,即有新意、难度、份量适中,符合专业培养方向。增强学生现代设计的创新意识与工程能力,适应现代工程教育需求一是增加机械制图综合性实践环节的指导内容。如在制图课程上,增加计算机绘图和测绘学同时,将现代工程设计方法与案例引入制图课程,培养学生使用三维模型表达工程设计思想的方法。二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制图基础部分以手工绘图训练为主,在综合练习部分加强CAD做图训练,动手进行机器拆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特别注意工程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进行结构的创新设计,并按照国家最新标准绘图,图纸做到规范、准确、表达清楚。

2.多方投入,解决经费和实习问题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毕业设计的经费投入,不一定要一刀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经费预算,院、系成立专家评审小组,对实习、实验所需经费进行合理分配,逐年改善。对确有实用意义的设计项目重点扶持,考核验收,记录在案,作为以后经费使用的依据。此外,还可以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竞标,评选有价值的课题给予经费支持。虽然对于大部分毕业设计题目有相当难度,校企合作解决毕业设计经费问题也是一种可行选择。多方面下手,除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联系毕业实习单位以外,学生可以通过亲朋好友等自行寻找专业对口且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企业。学校和企业建立对口实习基地,基本目的是保证足够的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对于设备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考虑到过程工艺企业实习,例如食品加工企业,化工生产企业等。

3.完善教学体系,提升实验室服务开放能力,扩大学生受益面

在教学体系方面,选修课的组合要合理配套,应该和毕业设计挂钩,使前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与毕业设计衔接。对重要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未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应缓期毕业设计,真正实现毕业设计的要求和目的。以过程装备专业为例,学生不应该只是有机械和设备设计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工艺方面的知识,例如食品工艺,化工工艺等。还要有一定的机电一体化知识,例如测控仪表,单片机和PLC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创造工程学”、“工程与工程师”等职业素质类课程也可适当开设。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实验室水平、实验设备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其他配套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因此,实验室既承担着基础性、辅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与管理,也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将实验室有组织、有秩序的开放给高年级学生,保证一定的实验物料、试剂、测控仪表、水电汽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保证安全。要使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实验室的建设项目紧密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使毕业设计以新的模式与当前的教学改革接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4.合理选题,杜绝抄袭

应充分利用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管理委员会,建立毕业设计题目审查制度,使毕业设计题目既有一定的知识面和工作量的要求,又避免走形式,过于简单。工作量太少的题目应该追踪审查单位的责任。由于毕业设计题目大多属于综合题目,涉及多方面知识,可以采用几位老师合作带一组学生毕业设计的方法,组内老师可各有专业所长,可以是不同专业的老师在一起合作。就目前的科技发展和网络发达情况来看,很难避免抄袭,有时也很难判断参考、借鉴和抄袭之间的界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检测是否抄袭是一种方法,但还是有局限性。在抄袭问题上不能光靠学生的思想认识,指导教师也要有责任心,细心把关。同时,应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对于确认是抄袭的行为应该计入个人诚信档案。

5.提高专业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辽宁;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87.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6日

一、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状况

1、研发经费保持持续增长。2009年辽宁省科研院所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为31.2亿元,同2005年相比,研发经费支出增加13.2亿元,按现价计算,5年来年均增长速度为14.7%。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13.4%,高于同期高等院校在全省研发投入中所占的比例(10.3%),处于全省创新主体第二的位置。

2、研发人员数量稳步提高。2009年全省科研院所参加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工作量为1.1万人年,同2005年相比人员投入增长21.1%,占全社会研发人员的比重为13.7%。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发人力投入分别占9.2%、33.0%和57.9%,同2005年相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占比重,分别高出0.4个和6.0个百分点。

3、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力量。2009年科研院所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共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47项,占当年全部计划项目的24.9%。承担“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共计140项,占全部主体性计划的36.2%。科研院所承担项目在“973”和“863”计划中占有较高比例,分别占54.7%和37.8%。

4、科技产出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科研院所共提出专利申请892件,比2005年增长73.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33件,增长71.3%。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258件,增加1,322件。发表科技论文4,562篇,增长21.3%。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三系统收录的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科技论文中,科研院所论文被收录2,258篇,增长57.0%。

5、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和技术上的突破,科研院所相继组建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学科研究部门。截至2009年,共组建重点学科研究部门112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部门、地方重点实验室34个,部门、地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这些研究部门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梯队,本学科研究工作在国内或国外有一定影响,有力地推进了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建设。

二、民口领域科研院所创新状况

截至2009年,辽宁省民口科研院所共计162个,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研究开发机构135个,社会、人文科学领域研究开发机构11个,科技信息和文献领域研究开发机构16个。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到位,民口科研院所的功能与定位正逐步明确,并从产业部门以及面向市场的研究领域退出,更加注重为政府的目标实现服务。

1、研发活动更为活跃。2009年民口科研院所R&D经费投入15.7亿元,同2005年相比,经费投入增加7.7亿元,5年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3%;2009年投入R&D人力4,977人年,比2005年增加2,396人年,5年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人均R&D经费投入从2005年的31.1万元/人年提高到2009年的31.6万元人年。

2、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素质人才比重上升。2009年在全部参加R&D活动的6,588人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384人,占21.0%,具有硕士学位人员1,688人,占25.6%,二者合计为3,072人,占46.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所占比重比2005年高出7.3个百分点。随着辽宁省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研发人员的学历素质在不断提高。

3、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能力得到加强。2009年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15.5%和50.5%,二者合计占66.0%。同2005年相比,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支出比例提高4.2个百分点。表明民口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越来越向研发的上游聚集,探索和创新的成分在不断增长。

4、研发活动的重点是高技术领域。2009年民口科研院所R&D课题总经费中,属于高技术领域课题的经费占81.3%,其中新材料为21.3%,自动化技术为19.5%,新能源技术为14.9%。民口科研院所的研究更为注重政府目标,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高技术和社会公益性研究。

5、专利意识明显增强,发明专利占据主流。民口科研院所2009年共提出专利申请814件,获专利授权404件,同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58.1%和41.8%。最能体现技术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发明专利分别占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81.9%和67.6%。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241件,比2005年增加1,305件。

三、中科院属科研机构创新状况

中国科学院是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最大的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中科院属科研机构在辽宁省科研院所的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

1、全省科研院所研发活动的主要集中地。2009年中科院属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12.9亿元,比2005年增长90.0%;投入R&D人员3,087人年,比2005年增长32.1%。全省民口科研院所R&D经费的81.8%集中在中科院属科研机构。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中科院属科研机构加大了原始性科学创新活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由2005年的68.3%提高到2009年的77.7%。2009年民口科研院所基础研究经费的99.1%、应用研究经费的95.5%来自于中科院属科研机构。

2、科技产出数量与质量快速提升。2009年中科院属科研机构发表科技论文1,985篇,其中在国外刊物或国际会议上1,197篇,同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13.4%和49.8%。中科院属科研机构论文数量占民口科研院所论文总量的52.4%,国际论文数量比重高达92.3%。2009年提出专利申请737件,比2005年增长61.3%,其中发明专利633件,占85.3%;获专利授权349件,比2005年增长31.2%,其中发明专利248件,占71.1%。民口科研院所专利申请量的90.5%,专利授权量的86.4%集中在中科院属科研机构。

四、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研发投入规模相对呈下降之势。2009年科研院所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13.4%,所占比重同2005年相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高等院校所占比重则由2005年9.8%提高到2009年的10.3%。可见,科研院所在全省研发投入的地位在下降,同高等院校投入规模的差距在缩小。此外,2005~2009年科研院所研发投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7%,低于高等院校18.1%和企业16.9%的增长速度。

2、科学研究活动在研发活动中的地位有待提高。2009年辽宁省科研院所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占其R&D经费的比重为47.8%,同2005年的48.4%相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可见科研院所自身原始创新的能力有所下降。世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科学研究支出占R&D支出的比重均在50%以上,如美国2006年为57.3%、英国2005年为84.8%、法国2005年为76.4%,相比之下,辽宁省科研院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

3、大部分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2009年民口科研院所中,中央部门属、省级部门属和市级部门属科研院所研发投入所占比重分别为85.6%、12.1%和2.7%,可见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央部门属科研院所。2009年全省37.5%省级部门属科研院所和84.0%的市属科研院所无R&D活动开展,开展R&D活动的科研院所只占民口科研院所总量的33.3%。可见辽宁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发展十分不均衡,大部分科研院所特别是市属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4、公益类研究投入不足,社会公益性科研工作困难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社会公益类研究作为政府公共财政科技支出的重点,但辽宁省对公益科研工作的投入十分薄弱,公益类科研院所工作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骨干人员流失等问题仍然突出。以卫生业为例,2009年全省R&D投入中,卫生业R&D经费投入仅占0.9%,而OECD国家通常将R&D经费的3%~4%投入到卫生领域。

五、如何提升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

1、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增加重点领域资金投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进行,科研院所的定位更为明确,主要是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政府资金已成为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投入最主要的经费来源。政府首先应增加对科研院所研发资金的总量投入,形成稳定的财政支出增长机制。同时,应重点调整研发的投入结构,适当调整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的比例,把资金重点投向战略性、公益性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新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培育创新发展意识,多渠道筹措创新资金。科研院所要重视和发挥自身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把握创新发展的机遇,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有长足的发展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活动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激励创新活动的开展,把科技创新当作自身发展的本能式自觉行为。拓宽资金渠道,在争取更多政府方面资金扶持的同时,积极引进更多社会资金,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对研发活动的投入。

3、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机制。人才是科技实力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的源泉,没有科技人才的投入,科技创新就等于空谈,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提高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因此,应通过制定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具体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鼓励调动现有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的引进力度,在住房、工资、研发经费上予以支持。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产学研 双导师制度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65-03

近年来,随着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的逐年增加,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也日益丰富,仅仅培养理论创新的科研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从高校的教学资源来看,导师人数、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一时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教育资源短缺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尤其是师资力量的瓶颈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如何解决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目前最具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研究推广实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一方面,要根据企业需求和研究生培养自身的客观规律,努力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另一方面,要善于根据不同模式的特点,从招生、导师遴选、合作企业选择、日常管理、论文审核等环节入手,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1 前言

为了重视实践与应用,实现“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双导师制”这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模式的一个创新举措。研究生双导师制是指一名研究生分别由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知道,理论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课程选题、学位论文理论指导等,实践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课题实施、学位论文实践部分指导等,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研究生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的研究经费、对研究生的课题和学位论文负责。一般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担任理论导师;由从事实践行业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企事业相关人员担任实践导师。

2 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研究生单导师培养模式,主要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以导师个人培养为主导,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深,但是,师徒之间一脉相承,门户观念较强,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思路的开阔以及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近几年,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个导师带十几名甚至几十名研究生的情形尤其突出。一方面,使得很多导师由于精力不够,培养经费缺乏,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降低,出现很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因缺乏实验,仅能依靠数值模拟和仿真来实现,导致学术论文抄袭之风,学术造假行为日益严重,对学术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研究生们太注重学术理论性研究,很少考虑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与用相互脱节,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

“双导师制”的实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模式,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相互结合与补充,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培养目标。校企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有利于实现高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双向互补,一方面可以缓解企事业单位生产和管理任务繁重、高层次人力资源不足等企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解决高校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很难转化为生产成果以及研究生导师队伍不足等问题。

目前,在我国研究生的教育中,实施双导师制度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成本的增加以及培养经费的不足,使得双导师制的推行受到限制。(2)缺乏政府相关机构的监管和社会力量的监督,双导师制度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很难落到实处,很多高校都是流于形式,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并不参与实际指导,双导师制名不副实。(3)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人才培养的协调与沟通,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权利及利益未能明确,导师责任意识不强,造成研究生在理论与实践培养环节上脱节,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1]。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双导师制推行过程中,导师的责任意识至关重要,而提高导师责任感很重要一条就是如何明确导师的地位,激发校内外导师的积极性。

3 双导师制培养中的导师地位的分析

调查研究表明,在对校企导师走访座谈中,双方导师都认为对方没有主动与自己联系。企业导师对自己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并没有指导学生撰写论文,且很少参与学生论文答辩[2]。由此可见,校企联合培养中,制定有效的监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让校企双方导师明确各自的权责,才能有效加强双方的合作,能使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3.1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

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实际的双导师制度基本可以分成“以学生为本、以校外导师为主”和“以校内导师为主”三种模式[3]。结合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来看,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如下五种情况。

(1)研究生主要在学校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由校内导师对其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对各培养环节进行督导;在企业进行实习和科研工作,由企业导师帮助确定学位题目,并指导研究生做课题。研究生主要在实习基地完成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企业导师主要指导,对其论文的研究及进展情况等进行把关;校内导师辅助指导,通常是对论文的格式要求及理论深度等进行把关。

(2)研究生主要在学校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由校内导师对其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帮助确定学位题目,并指导研究生做课题,对各培养环节进行督导;在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导师提供实习基地或实验仪器设备及场地。研究生主要在学校完成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校内导师主要指导,对其论文的研究进展情况及理论深度等进行把关;企业导师辅助指导,通常是协助指导研究生做课题或试验。

(3)如果学校和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已有合作项目,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参与合作项目,并承担具体任务,则学生可以项目内容作为选题依据,由两位导师共同协商并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结合项目需要选择实验和答辩场所。

(4)如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如: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则既可以根据所在单位的相关课程做学位论文,此时选择本单位的企业导师,主要由企业导师来进行指导;也可以选择校内导师拟定的题目,此时主要由校内导师指导。

(5)除以上四种情况外,研究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来选择校内导师,并跟校内导师协商选择确定跟课题相关领域的校外导师,此时校内导师作为第一导师,企业导师作为第二导师。

3.2 导师地位的确立

总的来说,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贡献的大小,决定其地位。结合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一般按照如下原则来确定导师的指导地位。

(1)方向指引。

结合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的确定情况,以及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承担的培养任务情况来确立导师的地位。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由哪位导师确定,将由其担任第一导师。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与其所在学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2)经费支持。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会给予一定的培养经费,但是仅能满足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需求,对于购买实验器材以及实习等费用很难满足。在确立导师地位时,主要根据学生完成论文过程中培养经费的来源。如果完全由校内导师承担,则由校内导师担任其第一导师;如果企业导师能给予提供相关实验器材和实习经费等,则由企业导师担任其第一导师。

(3)实习基地。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产学研联合培养的进一步推进,各大高校纷纷创建了研究生创新实习基地。机电学院也已经先后和5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研究生创新实习基地协议书,在协议书中明确规定,校外导师的职责及其为第一导师的地位。

(4)应用指导。

如果导师能将研究生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或者申报的专利等,进行产业化推广,则由该导师担任第一导师。

(5)创新创业。

如果导师能指导研究生取得创新性成果或者协助并指导研究生进行创业,则由该导师担任第一导师。

3.3 导师地位标志

双导师制推行以来,很大的难题就是对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所取得的成果归属问题,这也是确定导师地位的重要标志。研究生在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一般有发表学术论文、申报并获得专利和创业公司的股份等。

(1)署名。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一般要求第一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本人为第二作者(通讯作者),也可以学生本人为第一作者,第一导师为第二作者(通讯作者)。当校内导师为其第一导师时,成果署名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学校,校外导师所在单位为第二完成单位;当校外导师为其第一导师时,成果署名第一完成单位应为校外导师所在单位,学校为第二完成单位。

(2)专利署名。

研究生在读期间申报专利,一般要求第一导师为第一专利权人,第二导师为第二专利权人,学生本人为第三专利权人。当校内导师为其第一导师时,成果署名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学校,校外导师所在单位为第二完成单位;当校外导师为其第一导师时,成果署名第一完成单位应为校外导师所在单位,学校为第二完成单位。

(3)股份及股权。

研究生在读期间创业并成立股份公司,则一般应由其第一导师占50%的股份或股权,研究生本人占30%的股份或股权,第二导师占20%的股份或股权。

3.4 成果归属与毕业要求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时,关于研究生所取得的成果归属问题与学校制定的研究生毕业条件存在着矛盾。具体表现为作为企业导师,一般希望所指导的学生所取得的成果应归属于企业,而学校要求研究生毕业发表学术论文必须以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另外,近几年各类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也规定参与评奖材料成果署名单位必须为学校。对于这类新形势下的矛盾,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改革的相关规定。

4 学校应对措施与政策支持

4.1 健全双导师制管理制度

学校应针对“双导师制”这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让校企双方导师明确各自的权责,充分尊重双方导师,明确其地位。与企业或研究所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确立双方关系与定位,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与权益并重,建立双导师制的考核体系,出台适当的激励措施,如制定校外导师的薪酬、职称聘任与激励机制,提供适当的补贴,并在横向课题上有倾斜等,调动校企双方导师的积极性,让企业导师参与研究生选题、开题及答辩全过程,实现校企双方导师和研究生的三方互动,充分发挥联合培养的优势。

针对研究生取得的成果归属问题与毕业要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学生多出成果,制定相关文件规定成果的产权归属,并针对联合培养的学生制定特殊的毕业条件和要求。

4.2 合理修订培养方案,更新教学方法

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时,应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开设相关的实践锻炼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校内导师负责对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教育和指导,企业导师负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加强学生对前沿问题的掌握和吸收能力。校企双方导师应定期沟通和协商,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或调整培养计划。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而言更加重要,不能按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多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多增设课程实践环节。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长期从事工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专家到学校或基地做专题讲座,与校内导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将传统的教学―― 科研学术性培养模式,更新转变为教学―― 科研―― 生产或应用这种新的培养模式。

4.3 拓展研究生培养经费筹措渠道

双导师制的推行会使研究生培养的成本增加,而国家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尤其是实践环节中培养经费的投入更大。学校可通过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积极联系各专业相关企业或研究生,签署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书。尽力争取校外导师所在企事业单位的经费资助,吸引企事业单位投入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长期联合培养模式来降低实践环节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杜静,丁忠.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的双导师制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6(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