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项目预算论文

项目预算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项目预算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项目预算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在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预算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预算编制的难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目前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预算编制面临预算标准及目标不明确,预算平衡很难把握,预算编制人员水平不足,预算编制影响因素多等难点问题。同时在编制的过程中可能面临预算的依据不足、重点不突出、事前审计缺乏等问题。基于此论文给出了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预算编制的三条原则:首先预算应结合重点学科的长远规划;其次要坚持将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同时要坚持将项目投入成本与效益相结合。

【关键词】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预算;预算编制

0 引言

“重点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1]。虽然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教育资源相对于发达国家或世界平均水平而言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的教育资源还十分有限,因而采取择优加强的策略,对一些大学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科在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发展,无疑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可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突出重点。项目经费的预算及管理成了项目建设工作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预算编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预算的必要性分析

重点学科建设作为项目进行建设,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探索学科建设的一项创举。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的要求,各省各地区十分重视国家、省级的重点学科建设,投入很大,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从地方财政中拨出专款支持重点学科。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我国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设的资金主要是由财政支出,那这些资金怎么用的,用在哪了,用了多少等问题都是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的,而项目预算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项目预算是指用货币单位表示未来某一段特定时间内,项目资金及资源取得及运用的详细计划。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预算,就是指重点学科就所获得拨款做的详细运用计划。由于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周期较长。所以对项目进行预算管理十分必要,有关部门可以以预算的手段,对项目建设进行预算管理。一般的流程为:完成项目可行性论证并经过有关主管部门批复后,有关财政部门会将投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控制数给予该建设单位,同时要求建设单位编制该款项用途的详细计划,此后工程的经费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进行,并在最后的绩效评价中给予审计及评价。这一过程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是控制投资的主要途径。教育投资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消费性投资,往往不讲究投资效益,这就造成了一些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条块分割、运用效率低下等现象。然而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所收益,这里的收益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所以教育投资也一样必须要讲究效益。一方面,重点学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来源于国家税收收入,属于人民的公共财产,有关建设单位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预算,让人们清楚资金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对经费进行预算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控制执行偏差,避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预算是项目过程管理的依据。预算及预算管理是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通过规范预算及预算管理加强工程过程的监管。这样有利于控制项目过程,如果出现差错可以早纠正,有利于避免专项经费的浪费。

(3)预算是项目绩效管理的内容。从财政工作的角度来看,进行预算管理是实施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既符合有关财政工作的法定程序,也体现了财政工作的严肃性。因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采取的是项目管理的办法,在项目的最终评价将采取项目绩效评价的办法进行评价。而预算将是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价通过分析预算及绩效间的关系,作为判断下一步工作的依据,这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2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预算编制的难点分析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是属于教育事业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教育事业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和公共性等特征,而且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编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预算时不能简单地套用项目管理办法。因此,在实际工作展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标准及目标不明确。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里,各项投入和支出无法准确计算,基于学科建设的这种特殊性,学科投入和产出目标也具有难确定性。对于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人才队伍甚至社会公誉度等。投入多少才能得到产出的成果,什么时候以及出什么样的成果,都是未知数。也就是说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预算缺乏一个确定的标准。

(2)预算平衡很难把握。在编制预算时,必须平衡学科内部的不同诉求。而维持学科发展、促进学科进步的资源需求越来越大,因而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源往往也十分有限。学科内部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预算编制者为容易将整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预算变成教授分钱,难以真正突出建设重点,这是学科编制预算面临的另一个非常实际的难点问题。

(3)预算编制人员水平不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预算编制往往由学科带头人或者学科有关工作人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编制。但大多数学科带头人或者工作人员并非是财政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对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及市场情况不是很了解,这给编制预算带来极大不便。预算编制者往往要花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一个并不是非常准确的预算,这也是编制这一规划的另一难点。

(4)预算编制影响因素多。预算编制不仅受预算目标、标准、内容及预算工作人员的影响,还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有关部门财政支出、报账的规定、利率、汇率等因素。因此,编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预算,要尽可能多地考虑一些外部的因素。

3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常见问题分析

因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经费预算在编制中面临许多难点,这些难点也导致项目预算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一些问题。

(1)预算的依据不足。由于投入和产出目标的难以确定,不少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编制预算时,往往采取一种较随意的态度。很容易将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过低,而在投入方面则乱要价,缺少明确依据。预算的缺乏依据,造成经费分布严重不合理,这使得预算编制及预算管理变得毫无意义。

(2)预算缺乏重点。预算缺乏重点,导致项目经费使用效益低下。对学科来说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是很重要的资源,应该珍惜这些学科专项经费,可以通过集体决策做好有关预算,争取将学科建设经费用在刀刃上。但事实上,不少学科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将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当成是项目经费,喜欢将钱分散使用,将可贵的资源化整为零,没有发挥好专项经费的最大效益。

(3)预算缺乏事前审计。不少预算决策者,对于市场情况不了解,且缺少深入调查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采用常见的约数成本进行预测,最后可能由于约数误差大导致整个预算不准确。而如果能在对学科制订预算前做事前审计,则可以防患于未然,有利于对计划、预算以及投资项目实施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及时纠正和剔除,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或效益不高。

4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制的原则分析

由于各学校、各学科的实际情况不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预算的编制没有一定的标准模式,但在编制预算时,可以参考一些共同的原则。

(1)预算应结合重点学科的长远规划。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专项经费的提供在于提高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尽管投入和产出难以确定,但学科发展方向是相对稳定的[3]。因此,预算应尽量参考学科的长远规划,保证经费投入方向和用途落实到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

(2)坚持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相结合。随着学科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学科资金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在学科资金安排上,要优先投入学科急需方向,当然也要适当兼顾学科内部各方面的需求。

(3)坚持项目投入成本与效益相结合。学校在做预算编制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效益性。不仅要对预算编制人员加强普及预算知识相关知识,而且要做好有关文件精神的学习工作。其次,要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全面掌握预算的基础资料,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5 结语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预算编制是一种系统、复杂、难度较大的工作,对此进行项目预算管理非常有必要。论文在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预算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预算编制的难点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给出了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预算编制的原则。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科研及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211 工程”“九五”总结报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8.

项目预算论文范文第2篇

一、地质项目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管理意识,对项目预算不重视

很多地勘单位在预算方面都存在着共性问题,如忽视了管理预算经费的重要性,预算编制造假,巧立名目套现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有的把地方财政的经费拨款完全作为成本,把获得的利润拿到项目单位进行内部分红,这实际上相当于私设小金库,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后果。地质项目评审专家中缺乏既懂地质有擅长财经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很多都是地质专业出身,对财务管理方面可以说是“门外汉”,导致项目评审忽视了财务方面的评审,不符合项目预算评审的要求。不少地勘单位的管理者都是身兼多职,在企业中作为管理者的同时,很可能也是某高校客座教授,甚至是地质项目的评委,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对项目预算不重视,导致地质项目预算的管理职能形同虚设。

(2)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

地勘单位的项目预算管理制度的问题,导致预算过后产生的经费结余要全部入库,不允许有任何的节流经费,缺乏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有的单位就打“球”,利用虚报成本费用的方法获得调控预算的结余;或者不按照预算的范围内使用资金,故意节省预算,当花不花,通过各种渠道如凑发票,套现,把项目使用预算结余的资金回流到单位,作为单位的小金库进行分配;会计核算做手脚,会计报表造假,单位的基本开销来源占用项目资金的支出,严重影响了预算的固定性,使得预算形同虚设。

(3)地方政府拨款迟滞,影响工作效率

地方拨款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拨款到达地方的时间太长,效率太低,资金最少半年才能到位。往往有时候项目工作已经开展实施,财政拨款还没有到位,导致项目进度经常性的因为财政不到位而耽误,只能在项目开展前自筹经费,导致前期钱不够花,后期钱不知道如何去花的尴尬境地。

二、完善地质项目预算的相关对策

(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项目承担部门在选择预算编制方法时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审慎选择,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要关注预算的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审批预算的程序要公开透明,建议单位管理者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预算的编制要以本单位的长远发展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指标的计算方法或确定原则是否与预算制度规定的吻合,通过提问和答辩讨论的方式,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定夺,审批要严格把关。预算的编制通过后,要严格按照预算使用资金,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

(2)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增强责任意识

实行“两级三岗”的岗位责任制:“两级”指的是地勘单位的管理者和决策执行者,“三岗”指的是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意识,应履行下面的责任:首先,健全单位岗位责任制;其次,制定单位项目管理制度;再次,保证项目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最后,监督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每个岗位分工到位,相互配合。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的开展情况,包括项目资金的收支情况和明细监督与核算,并最后签字定夺。财务人员要全过程地参与预算编制,做好本单位财务支出平衡和预算执行的衔接,保证审核质量。坚持项目初审制度,初审人员中必须有经济人员参加并提出明确的预算审核意见。

(3)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早落实拨款

国家财政预算年度与项目实际工作年度不同步,经费拨款迟缓,地方财政拨款“人代会”后才能下达,即3月底到4月初,中央财政拨款要到下半年或是年底才能下达,影响了野外工作开展,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在深入学习国家财经政策和主动适应财政拨款现状的同时要加强与上级主管、国土及财政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早落实拨款,或采取折中政策,即在“人代会”前先落实部分拨款,可以是三分之一,保证项目的如期开展工作;或是按季节有重点的分批落实拨款,如水文地质调查中野外采集水样的工作分丰水期和枯水期,丰水期要保证采集水样的工作量,拨款要确保按时足额保障;枯水期则主要做数据分析、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拨款按实际需要即可。

三、结语

项目预算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控平台;路径

1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现状

1.1基本现状

科研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并将其放在首要战略地位,不仅配套出台相关法规加以引导和规范,还持续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2014-2019年我国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增长170.13%。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大量科研经费投入到高校、科研院所等,较好的调动了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根据201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当年中国国内论文数量为44.8万篇,其中66.3%集中在高等院校,中国的SCI论文占到世界总量的21.5%。如何管控好海量的科研项目和配套经费,这不仅关乎科研项目的成效,更是防止科研经费“跑、冒、滴、漏”,甚至是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也是管理者必须解决好的实际问题。

1.2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实际运行来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是对科研预算编制不够重视。二是科研预算编制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三是科研预算编制和实施未形成合力。四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五是科研经费的适用缺乏有效监督。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重立项,轻管理”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二是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缺乏专业指导。三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过于笼统。四是相关部门本位思想严重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五是科研预算执行的监管力度不够。

2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路径

以“做好两个优化,搭建一个平台”为纲,切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

2.1做好制度优化

制度就是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石。好的制度,有利于推进工作,不好的制度,不仅影响甚至阻碍正常科研工作的开展。目前高校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散见于各处,且有的制度规定过于僵化、老化,与实际有一定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执行者遵守,也不便于监督者执行,所以优化整合现有制度,夯实科研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基础,是提升加强该校科研经费管理之基。

2.2做好流程优化

流程是事物进行过程中的次序或顺序的布置和安排,是向既定目标有序前进的保障。简洁、明了的流程是避免重复劳动,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针对该校目前科研预算管控流程不清晰,链条冗长的实际,有必要全面、系统梳理流程,删除多余环节,减少不必要环节,组合重复环节,保留必要环节,让流程中的管理层掌控目标,各部门明确在各环节中的职责,经办人员具体工作内容,大家按部就班,高效推进科研预算管控工作。

2.3搭建资源共享的信息互通平台

搭建资源共享的信息互通平台,即由科技管理部门在全校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发设计集科研项目和经费预算两大板块为一体,功能涵盖项目立项申报、项目流程管理、项目结项审核,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经费审计等流程,管理层、各部门、各经办人多层级参与的信息网络互通平台。让数据多跑路,提高该校科研经费费管理工作的效率,让项目信息在该平台实现共享,充分发挥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变科研经费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

3搭建信息平台的构想

3.1项目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旨在通过系统手段,科学规范的对项目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规范预算全流程中的各种行为。该管理系统可以分为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调整、预算监测四个模块。3.1.1预算编制模块为科学编制项目预算,该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1)项目预算编制。对于项目审核通过已经立项的项目,用户(项目责任人)可以在系统进行预算编制,用户页面展示个人所有立项项目的预算编制状态,分为“未编制”、“未提交”、“待审核”、“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并可以查看预算编制当前状态的全部内容,“待审核”、“审核通过”状态的预算不可进行修改。(2)支出预算。系统提供格式化的具体支出类别页面,包括人员费、设备费、管理费、交流费、会议费、差旅费、咨询费等子项目,用户在该页面填报所有支出的预算及其子项目,支出预算完成后保存相关信息。(3)来源预算。系统提供格式化的具体来源类别页面,包括企业经费、捐助经费、单位划拨经费、自筹经费、政府专项经费等子项目,用户在该页面填报所有收入的预算及其子项目,收入预算完成后保存相关信息,。(4)预算提交。用户完成收入预算及支出预算填报,形成完整的预算方案后,将所有预算内容汇总后提交到项目所在部门处,项目所在部门初审后,将项目预算提交至主管部门进行审核。3.1.2预算审核模块实现预算编制的线上审批决策,同时保证审核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及审批流程的完整性,该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1)预算审核人员管理。系统管理人员根据接受的信息,维护管理预算审核委员会的人员信息,确保预算审核人员确定后能够及时获取审核权限,对预算编制进行审核。(2)目标相关性审核。该模块中,预算审核人员通过查阅申报材料,审核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项目任务目标,各项支出是否与项目任务紧密相关。(3)政策相符性审核。该模块中,系统展示项目预算涉及的政策及制度,预算审核人员审核预算编制是否符合国家财政政策及财会制度,符合经费管理规定,预算的开支范围、额度、标准是否符合具体规定。(4)经济合理性审核。该模块中,系统展示同类科研各子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预算审核人员可以参考同类标准,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审核支出的经济合理性。(5)预算审核意见汇总。预算的分类审核完成后,在预算审核组负责人处汇总意见,预算审核组负责人依据上述意见,对预算编制提出整体意见,作出审核通过或不通过的决定,反馈给系统。(6)审核意见反馈。系统根据审核人员的结论意见,将审核通过的预算编制存档,并将预算编制状态调整为“审核通过”,展示给项目组;审核不通过的预算编制则直接反馈给项目组,项目组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后重新提交。3.1.3预算调整模块考虑到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主、客观条件变化,保证预算的严肃、合理性,为项目开支留有一定的空间余地,防止预算的经常性更改,该模块有以下功能:(1)预算调整申请。项目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预算调整页面进行申请,填报预算调整的子科目、原因、金额等格式化文本,向预算审核委员会进行提交,状态标记为“已提交”。(2)预算调整审核。项目预算调整申请后,系统向预算审核委员会推送相关申报情况,预算审核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状态标记为“已审核”,并反馈至系统管理员处。(3)预算调整执行。系统接收到审核组的意见后,对于“审核通过”意见的项目,系统管理员根据预算调整的审核意见,记录预算调整审核全过程,根据预算调整申请的内容,调整系统内预算指标,向用户反馈审核通过的意见,并更新项目预算编制,用户界面显示预算调整审批的过程及结果,展示更新后的预算编制内容;对于“审核不通过”意见的项目,系统管理员将申请反馈至用户处修改,用户可以撤销或者重新申请。3.1.4预算监测模块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旨在及时发现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该模块有以下功能:(1)预算执行信息查询。预算执行模块与财务系统对接,通过请求调用财务系统数据,展示项目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供项目组及管理人员查看。(2)预算监控。系统根据一定的规则,将项目进度与预算进度进行匹配,在系统内设置项目预算执行的临界值。当项目某个子科目的费用情况达到临界值,系统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财务系统,并由财务人员操作财务系统,暂停某个子科目的费用报销。同时,系统向用户发送通知告知冻结情况,提醒用户及时查看预算执行情况,需要调整的由用户发起预算调整流程,预算调整获得批准后,系统根据新的预算编制情况,为用户调整预算执行指标,并向财务系统发送信息,解除相关费用报销限制。(3)预算执行报告。系统定期对全部项目进行预算执行数据收集,从收入、支出、效率等方面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生成预算执行报告向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反馈,供其进行决策参考。(4)项目资产入库。项目组购买设备、材料或研发出实物成果,交由运营管理部门进行采购、运输、入库、保管,当项目组需要使用时,应通过系统向运营部门申请使用。(5)预算评估考核。项目过程中,考核部门定期对项目进行阶段评审,审核评估预算执行情况,通过与考评系统对接,将预算执行情况与个人考核考评相挂钩,作为评估项目的重要参考指标。(6)预算审计监督。项目过程中,审计及监督部门能够随时介入项目中,对预算执行情况予以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时,监督部门通过系统向项目组发出通知,要求整改或中断项目。

3.2项目过程管理

项目过程管理主要是管理项目研发进度,实时追踪项目进展情况,该管理系统可以分为研发计划、研发实施进展、阶段评审三个模块。3.2.1研发计划模块在管理研发计划文本档案,通过研发计划生成各项进度指标,主要有以下功能:(1)研发计划申报。项目组应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研发计划申报界面,填报格式化研发计划文本,明确研发任务、研发周期、研发用途,细化计划任务及时间节点,项目研发计划被提交至项目管理人员处,进行研发计划审批。(2)研发计划审核。用户上传研发计划后,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审核操作,审核完成后,系统管理员将意见反馈至用户,由用户进行修改。审核通过的,用户可以查阅研发计划书。审核不通过的,用户需要重新修改提交。(3)研发计划任务分解。研发计划审批后,系统根据审核通过的研发计划,为研发人员提供量化可视的研发进度指标,分配工作任务,研发人员完成指标内的工作后,相应的进度将提高。3.2.2研发实施进展跟踪监测进度完成情况的管理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1)研发工作上报。项目组成员定期上传个人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格式化文本,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审批汇总,形成项目组定期工作计划、总结后上传至主管部门。(2)研发进度量化。系统根据项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将完成的工作内容与研发进度计划相匹配,量化评估研发进度后,将工作内容及工作完成度更新至工作任务界面,供有权限查看的用户了解项目实时进展。3.2.3阶段评审定期对项目情况进行评审的管理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1)阶段报告申报。系统根据项目计划书,设置关键时点提醒功能,用户将接收到系统发送的阶段报告上报信息,用户需在研发计划所列示的重大时间节点前,整理阶段工作成果,填报阶段成果格式化文本,并向主管部门进行汇报。(2)阶段报告评审。用户上传阶段报告后,系统管理员将报告发送至评审人员处,评审人员出具评审意见,经评审组长处汇总后,系统将评审意见反馈给项目组。评审意见作出后,如评审通过,则阶段报告任务完成,相关报告归档并不可修改,供相关人员查阅调取;如评审未通过,用户可以进行一次申诉,提交补充材料后由评审人员审核;如申诉未成功,则相关阶段报告作废,状态显示为“审核未通过”。

3.3项目结题管理

项目结题管理旨在规范项目结题流程,对项目进行考核评价,促进成果转化,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项目结题管理模块有以下功能:3.3.1结题申报(1)项目结题报告上报。项目负责人结合项目组全部工作研究资料,撰写格式化的结题报告,提交项目工作总结、研究结论及成果运用方式方法,提交完整的结题报告。(2)报销终止模块。结题前,项目负责人通知项目组成员在结题截止日前报销所有财务费用,所有报销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通过系统向财务部门发出账户冻结指令,终止项目相关的一切报销行为。(3)资产清查系统。财务系统受到项目终止指令后,会同运营部门清点核对项目资产,将系统中的资产全部列入封存状态,关闭资产申请使用功能,编制项目资产负债表及预算执行表后由审计等部门联合审批,审批通过后的财务报表发送给项目负责人。3.3.2项目结题评审一般由财务、科研、运营、专家等多个部门单位进行全面评审:(1)部门评审。项目组所在部门归口管理本部门的科研项目结题报告,审查提交材料,归档项目材料,科研技术申报及管理,将所有资料汇总提交至科研主管部门。(2)科研主管部门初审。科研主管部门接受所有部门的项目结题报告,统一进行归口管理,同时对材料完整真实性进行初步审核,初审后将对应资料权限开放给相关评审部门。(3)运营管理部门评审。运营管理部门负责管理项目的实物成果,对项目组提交的实物成果完成入库封存操作,对实物物资出具保管及处理意见,同时出具会签的评审意见。(4)财务管理部门评审。财务部门收到项目结题申请后,对项目组的财产作出清算工作,完成项目结题财务处理,在系统中录入项目结题时间节点的资产负债情况,对项目预算执行状况出具评审意见。(5)专家组评审。专家受到结题申请后,对项目组的任务完成进度、成果结论、运用转化等作出专业评价,出具科研报告验收意见。(6)科研主管部门终审。科研主管部门汇总各评审成员单位的评审意见,形成总的评审意见书,向项目所在单位进行分发,再由项目组所在单位反馈至项目组处。3.3.3项目结题对于项目结题终审状态为“已结题”的项目,各职能部门应配合项目结题。项目结题后,项目组用户显示项目为“结题”状态,同时关闭项目的所有修改操作功能,归入历史档案作查询调阅使用。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在完善科研经费申报流程和审批流程的同时,提高预算编制、调整、执行的科学性,以实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控。项目在实施工程中,通过系统及时汇报进展,让决策部门了解项目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项目目标及任务。监督人员能够动态调阅项目经费的申报审批文件,将项目进展及经费使用的情况形成指标,录入项目考评系统,对项目进展进行阶段性评估,杜绝考核和拨款两张皮的问题。同时,通过平台高效的档案管理功能和用户行为记录功能,防止角色缺位错位,甚至违规操作。最终实现一个平台既要管科研项目的“出生”,又要管科研项目的“成长”,还要管科研项目“消亡”,更要管科研项目全程可复盘追溯。

[参考文献]

[1]邵亚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以S大学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6.

项目预算论文范文第4篇

    对于不同的财政专项经费投入,由于经费管理办法不同,所资助的科研活动各有特点,因此应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例如,如果财政资金投入到基础研究领域,那么此类项目的社会效益考核指标应该加强,而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弱化。

    2财政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1设计指标体系框架的总体思路

    本文中设计财政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对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产出这一思路设计的,涵盖项目立项、组织实施、产出全过程。我们提出的是财政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也就是通用指标。由于每一类财政科研经费资助的研究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可以按照这个框架设计每一具体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可以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项目分类设置指标。

    2.2指标体系框架的内容

    本指标体系设三个层次,一级指标3项,分为项目决策、项目实施、项目绩效;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30项。这一指标体系虽然分为三个层次,但是各层次、各指标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例如,一级指标中的“预算落实情况”指标和二级指标中的财务管理相关指标就是相互关联的。

    2.2.1项目决策指标的设计思路项目决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核的是项目立项是否科学合理。这项指标包括4项二级指标和6项三级指标。由于项目立项阶段主要是专家对项目的合理、可行进行的判断。因此对于这一过程的评价毋庸置疑采用的主要是定性指标。包括项目目标、决策过程、项目创新、项目预算等。但是在设计这些指标时,尽可能选取能够客观评价的内容,减少人为主观评判的因素。例如,项目目标的明确程度,是否量化;决策依据充分性中的申报单位资质情况等;决策过程指标中决策程序是否合规等考评内容都具有客观性。项目预算中项目“预算落实情况”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项目预算与项目目标是否匹配,决定着整个项目绩效水平。如果预算资金远大于完成目标所需经费,那么整个项目经费就会有浪费、违规现象,项目绩效水平低;如果预算资金不足,不能满足完成目标所需经费,那么整个项目工作无法完成。因此,对于这项指标的评价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经费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

    2.2.2项目实施指标设计该级指标包括2项二级指标和9项三级指标,主要内容是项目组织管理和财务管理。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评价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水平,包括组织管理、财务管理等。其中财务管理指标所占的比重较大,是考评的核心内容,涵盖资金到位情况、支出情况、预算执行率、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等各方面,既有定量指标,例如资金到位率、预算执行率等,也有定性指标。通过对这些基于项目支出的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出该项目实施是否有效,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项目决策指标体系中“预算落实情况”。通常情况下,预算落实情况评价较低时,说明项目预算资金过大或过小,那么预算执行指标都会出现异常,预算资金过大时,预算执行率偏低,或许会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资金支出方面违规现象时有发生;预算资金过小时,预算执行进度和工作进度一般不会同步。财政科研经费在使用中是否安全有效,在这一层次的指标中基本上可以评价出来。

    2.2.3项目绩效指标设计这是基于项目产出的指标体系,包括4项二级指标和15项三级指标。具体有项目产出指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项目产出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是绩效评价最直接的指标,而社会效益指标是间接影响的考评指标。项目产出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尽可能采用定量考核指标,而社会效益等无法量化的,采用定性指标。这些指标较为全面的概括了科研经费投入后,可能出现的各种产出情况,如论文、专利、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收入等。在这些指标中,较难把握的是“生态影响程度”这一定性指标,主要依赖于考评专家的判断。

    2.3对本指标体系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2.3.1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应当进一步细化考评指标。本指标体系是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绩效考评的框架指标。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研发目标及产出情况各不相同,例如,对于基础研究类项目可以弱化经济效益指标,同时进一步细化社会效益指标;而对于试验发展类项目则进一步细化经济效益指标。

项目预算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科研管理; 分层结构; 架构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09?0173?03

Abstract: The common file management system may cause that the managers do the repetitive work frequently, which will increase the pressure to the manager, and make the teachers working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ost a lot of time to sort out the materials. Even if like this, the information gathering statistics is often incomplete. Sin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huge data size, complex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rocess, and wide management range,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s studied.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the advanced computer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are used to manag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ffectively, which can further optimiz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rchitecture desig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0 引 言

管理信息系y(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个信息的综合处理系统,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对信息的存储和传递等,它是一门全新的科学研究领域,致力于研究如何充分地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三项技术的优势以应用于信息的管理,其处理的方式一般是通过调查整合现有的资源,然后将其数据化,建立数据库,再依据需求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最终形成各种资料信息。

在全社会鼓励创先的大势之下,高校的科技创新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加之高校的制度改革,对科研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投入到科研工作,科研管理开始成为高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目前高校的科研管理面临极大问题:数据量十分庞大大,科研管理的流程十分复杂,还有管理的范围很广。利用普通的文件管理系统,就会导致管理者经常要做重复性的工作,不仅给管理者增加了压力,也是从事科研的老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整理材料,即使这样,信息收集统计常常也是不完整、不全面。为此,研究了基于分层结构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在高效建设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高校科研活动的有效管理,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

1 系统功能和特点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见图1。依据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模式、具体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等,该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科研项目管理:对从国家、部委、省(市)政府等拨款资助的研究项目、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以及校级科研项目进行区别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登记项目预算,到款经费的确认、分配与统计,各项管理费的提取、预算执行进度管理等。经费管理流程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与财务系统实时交互。

科研成果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包括论文、著作、获奖、技术标准和专利等的管理。系统支持期刊库的管理,方便教师准确地找到论文的期刊信息,方便学校对论文等级的评定。

项目预算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 笔者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投资 为引线,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现状,主要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角度出发,浅析福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隐患,简明扼要地剖析问题与隐患的成因,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我省是人多地少的省份,人均耕地只有0.6亩,全省47个县市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警戒线,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全省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分布零散,按照“生态省”的要求,坡度较陡的地块不但不能开发,还要安排部分退耕还林,大面积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开发整理是我省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年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践,我省已 总结 出一套相对合理、简练的工作机制。然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在国内的进展历程毕竟有限,很多方面的工作仍然需要不断摸索、实践、总结。笔者曾参与多项省内外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设计,通过自我总结心得,对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见解,希望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成效。

1 存在问题与隐患

1.1 重点设施无法落实,总体规划缺乏完整性

就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省内投资的而言,土地整理亩均投资约为2000元,高于国家投资项目的土地整理亩均投资。但是,项目一旦涉及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型水工 建筑 物,就很可能面临资金窘迫的境况,使得项目的总体规划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例如,2004年省级投资的仙游县大济镇土地整理项目:项目总面积约为4102.98亩,总投资约为824.39万元。项目区地处木兰溪中游和大济溪下游两侧,以省道242线为界,分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南片区位于木兰溪北岸;北片区则有木兰溪支流大济溪自北而南方向。项目区所涉及的木兰溪和大济溪都是径流较大的两条河流,如果将防洪工程和桥梁工程设计纳入该项目的土地整理工程设计范围,投资资金明显存在较大缺口。可如果不予考虑,则必然存在一连串与防洪工程密切相关的安全问题;其次,由于河床宽度较大,如将大跨度农桥纳入投资范围,资金更是捉襟见肘。而如果不纳入投资范围,则必造成项目区 交通 系统总体规划上的不完整。

如果说,仙游县大济镇土地整理项目只是特例,那么对于闽西和闽北的项目,类似问题却是屡见不鲜。原因是这些项目区周边大都为被丘陵山地环绕的盆地,或分布在河流两岸的狭长河流阶地,总面积不大,总投资也不过在400~500万元,可又往往很需要建设占投资相当比例的防洪工程。而防洪问题总是项目区农田建设的大前提,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设计单位只能“委曲求全”,强行压缩其它工程投资,从而造成项目区总体规划由于资金短缺而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1.2 投资重复,规划相异

在省内各县市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踏勘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在项目区内存在几乎同时或者正在施工,由农发办投资的田间设施,或者由 水利 部门投资的防洪排涝设施,或诸如新 农村 建设、村村通之类的道路设施。于是,某些业主单位为了充分“利用资金”,挖空心思将这些设施“融”入土地整理项目投资范围内,从而造成投资重复。

然而,从规划设计角度考虑,这些“已经存在”的水利设施同样可能给新的规划带来一定的设计麻烦。原因很简单,由于资金渠道不同,投资部门不同,规划理念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项目总体规划要求与标准也就必然不同。比如,省内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一般要求排灌分开,而农发项目则大都采用传统的排灌结合设施。因此,如何做到充分利用已有田间设施,合理科学规划,需要设计单位深入项目区,实地认真勘查,实测现有沟渠断面尺寸,才能做到新旧结合,前后一致。

1.3 新增耕地数量斐然可观,耕 地质 量良莠不齐

从我省近五年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中,针对提高新增耕地质量的工程措施有如凤毛麟角。新增耕地面积不大,而且可能散布在项目区各个角落,更是难为人所重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历年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费用表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列入这方面投资的内容寥寥无几。即使存在,也不过是“蜻蜓点水”,仅仅是一些示意性的、简易的措施,比如客沙或客土之类的。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新增耕地”在项目实施前是荒草地,项目竣工后依旧如从前。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的新增耕地完全是为了应付竣工验收,草草翻耕了事。

1.4 预算编制不合要求,投资总额难符实际

2007年5月22日,闽财建[2007]57号文《福建省 财政 厅、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的颁布,标志着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开始正式采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以下简称“国土定额”)。但从笔者近期参加的施工图技术交底会、设计变更会以及2007年省级项目的审查会,许多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反应的问题,大都与预算密切相关。现就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问题,做一些探讨:

(1)人工预算单价滞后。根据闽建筑[2006]24号文,建筑工程于2006年5月1日起已经对人工预算单价做了调整。以松溪县渭田土地整理项目(总面积3220亩)为例,按照国土定额标准的人工费(六类工资区)计算,总投资约为644万元。如果直接将人工预算单价直接由原来的26.40元(甲类工)、15.89元(乙类工)直接增加到31.40元(甲类工)、20.89元(乙类工),总投资则将增加到678.85万元。前后两者比较,总投资增加5%,亩均投资无形中增加了108元。

(2) 材料 预算单价与项目区实际价格差异较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材料大都直接采用信息价,而大部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往往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材料 运输 方面大都存在二次搬运。

(3)定额与施工组织设计脱节。比如,沟槽土方开挖,按照国土定额,除上口宽度超过16m的渠道及上口面积大于80m2基坑土方工程采用人工与 机械 配合施工外,土方开挖都应采取人工开挖,但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大多采用机械与人工配合的施工方法,难以符合预算定额标准。

(4)项目设计过程虽根据设计进展分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三个阶段,但并没有因为设计阶段的不同,对工程量采用相应的扩大系数,这可能造成后阶段的进一步设计内容的调整压缩。

综上所述,由于预算编制的种种不符合标准现象,极可能给项目施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定额本身就是规定必要劳动消耗量的标准,“标准”一旦“失真”,总投资预算过程的重复性差异叠加,势必造成项目总投资与实际投资的存在大幅度的偏差。再加上某些施工单位为了中标,不顾后果地压缩标底,尤其是某些采取最低价中标的地区,对后期工程实施无形是“雪上加霜”,其后果很可能是降低工程质量、施工单位半途退场、蓄意增加设计变更,等等。

1.5 框定工程费用比例,约束总体规划内容

根据省内外多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审查会经验总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施工费的费用组成结构大致是:土地平整约占20%,农田水利约占40%,田间路工程约占30%,其它工程约占10%。有些省份甚至要求农田水利占施工费的比例不得小于40%。如果土地平整工程或田间路工程比例增大,都可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因为多数人认为只有农田水利工程才是土地整理项目的重要部分,大量投入资金在所不惜。而不为重视的土地平整工程,在有些省份甚至被硬性要求不得超过施工费的10%。否则,设计单位将可能被要求重新优化总体平面布局,重新安排资金投入。

而值得深思的是:如果撇开“土地平整”,规范大田块、合并小田块,“田成方”又从何而言?提高耕作效率,均匀灌溉又从何而言?从长远来看,如果不利用当前大好局势,我们的耕作田块又何时才能规范化,下一步土地整理的工作又将如何推进?笔者认为“土地平整”乃是区别于其它类似工程最独特之处。

2 问题成因分析

2.1 程序尚未成熟, 投资 无法放开

实际上,国内土地开发整理真正开展应该是起始于新

2.2 不同部门步调不一,设计理念有待统一

不同部门对相同项目区投入资金,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属正常的现象。首先,投入资金总额的不同,可能就已经定格了不同项目总体规划的思路。根据资金宽裕情况,结合现场实际要求,解决项目区内最紧要的设施,也是每一位设计者、策划者或业主预先考虑的问题。这就基本确定了项目设计方向,局限了总体规划的思路。其次,由于部门职能的不同,对项目建设的出发点不同,或由于不同部门策划者本身对投资项目不同程度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直接影响了项目设计的方向。所以往往形成有的工程内容重复建设,有的倍受冷落或刻意规避。

2.3 重数量,轻质量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因此很多地方单位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数据上的“一本账”,对于后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不够重视,耕 地质 量问题往往不能顾及。与耕地质量息息相关的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土壤改良、地力改善等措施视觉上大都难以辨别,难以技术 检验 ,工程量审核只能通过签证来体现,效果也是滞后的。因此,为了避免投资资金不落到实处,只能“忍痛割爱”,从而使得耕地质量问题遭受冷落。

2.4 定额标准贯彻力度不够,单价高低人为因素影响大

在“国土定额”未出台之前,省内均采用的福建省 水利 水电厅闽水电[1997]计201号文颁发的《福建省水利水电 建筑 工程预算定额》(以下简称“97水利定额”)。因此,很多设计单位、审查预算专家甚至投资审核部门,对新的定额标准理解可能还不是十分透彻,影响项目投资。

此外,对项目总投资影响较大的因素还有投资审核单位。他们可能依据以往审核项目对送审项目的单价进行人为限制,以达到降低项目总投资的目的。

3 对策与措施

3.1 开拓筹资渠道,汇集多方力量

土地整理资金的充足与否是土地整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必要前提。目前筹集资金的渠道主要来自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资金渠道还可作进一步拓展,以争取充足的资金:一是组织农民投资、投劳,以及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 社会 资金的投入;二是利用国内 金融 部门贷款;三是积极引用外资、如亚洲 银行 等国际性投资。

为了克服同一项目存在上不同部门投资,不同理念的规划,必须尽快构建起一个将管理行为与跨部门协作联系起来的组织架构,汇集各方有效力量,凝聚各方投资资金,合力攻克诸如项目防洪堤、引水干渠之类涉及项目安全隐患的重点工程,有系统、有保障地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保项目实施后安全稳定地运行。2006年由国土资源部门与农业综合开发办联合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这一举措,笔者认为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里程上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步。

3.2 规范定额标准运用,实事求是编制预算

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经济 核算的基础依据,因此,规范使用预算定额是编制投资预算的根本。从省内的国土定额运行情况,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以臻规范运用、实事求是的目的:

(1)邀请预算定额标准编制人员或者预算专家,对设计、施工、审查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深刻理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内在含义,掌握预算定额的使用条件,从而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2)由土地开发整理管理部门组织各设计单位、资深预算审查专家、优秀的施工单位,以技术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技术交流,并形成定期举办的惯例,逐步规范。

(3)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为 调查 对象,广泛征询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意见,组织预算专家,通过讨论研究,总结并改进预算定额标准中与省内不相吻合之处,循序渐进,提炼出一套符合福建土地开发整理实情的预算定额。

3.3 结合实际情况,开拓工作思路

从土地开发整理定义出发,土地开发整理就是采用工程或生物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或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的活动。因此认为,无论是土方平整、道路工程还是其它工程,均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故应当一视同仁。

当然,借鉴以往项目投资情况,总结投资各组成比例,也是检验项目规划合理与否的传统手段之一,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框框来生搬硬套,则不合理。比如,在一个水利设施完善,道路设施缺乏的项目内,投资重心就应该往田间道路工程倾斜,而不是生硬地套用比例框框。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个分项工程,只要情况属实,项目区内确实需要加大投资,都可以大胆投入资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合理规划。

3.4 加强资金 财务 管理 ,实现项目“综合治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财务管理的重点是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控制支出,是项目按时保质完成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项目“综合治理”(本处指对田、水、路、林、村全方位进行治理)的前提条件。以下就如何加强资金管理力度,提一些浅薄的建议:

(1)划清各项费用开支界限,严格遵守资金支出程序;

(2)认真审核支付凭证的真实性、可靠性;

(3)加强资金支出责任人签字制度;

(4)建立完善的 会计 核算工作制度;

(5)加强工程项目的 审计 力度。

4 结语

土地开发整理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 农村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工程的综合性、复杂性、季节性、区域性等特点,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制度,使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真正成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项目预算论文范文第7篇

科研管理是高校重要的工作之一,包含了项目、经费、成果、人员等部分。随着科研项目在数量的不断提高,国家对科研管理的日益规范,为做好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的全过程管理,做好科技政策、资源最及时的获取和传播,做好各类科技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刻不容缓。

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绝大部分国内高校都已启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科研管理数据库,然而,很多高校在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整体规划和有效整合,导致资源浪费。

1.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规划

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仍处在初期,许多高校的信息系统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论文管理系统和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使用不同的公司来开发的现象不在少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效率。高校应使用一家公司,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中的各项工作,甚至其他职能部门涉及科研管理工作的,都应该纳入这个全方位的系统统一管理。

2.与其他部门互通不足

高校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项目、经费、成果等管理外,还涉及财务、人事、国资等相关部门,而这些部门往往也构建了自己的管理系统。多个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共享,造成信息孤岛。以财务为例,财务管理部门对经费的报销进行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则负责项目预算制定。没有预算财务难以有效的进行支出控制,而没有经费报销信息的科研项目信息是缺失的。

二、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够实现科研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从科研工作涉及的人员类别来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有四个:

1.为科研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通过系统,可以使科研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科研动态,并通过网络管理自身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完成项目申报结题、经费管理等工作,实现无纸化办公。

2.为学院的科研负责人及科研秘书管理本单位科研工作提供手段:通过系统,学院领导可以及时了解本单位教师的科研情况,科研秘书可以协助科研管理部门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如组织项目申报、开展产学研对接等等。

3.为科研决策及其他部门决策提供依据:通过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科研管理基础信息的记录,还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学校各类科研情况,为科研决策提供依据。此外,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等信息也可为职称评定、学科建设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4.为各主管部门统计工作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系统,可以快速并统一标准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避免了人工统计中常有的误差;此外,在系统中输入不同的条件即可得到所需的数据报表,保证了统计工作的准确性。

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1.科研人员管理模块

科研人员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和基础,一切科研活动均离不开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管理模块应以学校人事部门管理系统为基础数据来源,抓取学院、专业、年龄等关键信息,同时树形添加其参与的科研项目、争取的科研经费、产出的科研成果等信息,为职称评定、人事考核等提供重要依据。

2.科研项目管理模块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旨在做好从科研项目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过程管理。在项目申报阶段中,科研人员通过系统提交项目申请书,科研管理人员组织申报、评审;项目立项后转入项目的研究阶段,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定期提交项目完成报告,科研管理人员按期进行项目中期检查;待项目完成时,科研人员在线提交其成果产出情况,如论文、专利等,科研管理人员及时做好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并做好归档工作。

3.科研经费管理模块

科研经费管理模块必须与财务管理平台紧密联接,做好数据互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共同进行预算编制指导工作,并将批复后的预算及时录入科研管理系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财务管理平台定期将项目各科目支出数据推送给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以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此外,系统自动根据项目的执行期和预算结余情况,向项目负责人发出预算提醒,并自动生成项目财务决算信息,为项目负责人准备结项材料提供数据支持。

4.科研成果管理模块

对科研人员而言,借助系统可以实时提交自己的科研成果,包括文本、表格、软件等各类电子文档和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对科研管理人员而言,借助系统可以将论文、授权专利、收录论文、论著专著等成果集成在一起,形成高校的科研成果库,并与企业需求相关联,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5.科技统计模块

项目预算论文范文第8篇

1引言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绩效评价贯穿部门预算的全过程,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监控,对于有效提升财政支出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2.1基础工作尚需完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基础,包括地方和部门领导重视程度、评价制度建设、内部职责分工、标准化项目库建设与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等主要内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指出,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而实际工作中,由于绩效评价经费难以保障,部门(单位)内部还存在自己揭自己短的片面认识,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等因素,致使各预算部门(单位)对绩效评价的主动性不高,难以形成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之间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2.2绩效目标管理应更科学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绩效目标报送不及时;绩效目标与本部门(单位)职能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缺乏相关性;绩效目标数量、质量、成本、效果、支出水平、目标实现程度等全面性体现不够充分;绩效目标未经充分论证、测算和全面评审,缺乏可行性;以及绩效目标批复、调整程序运行尚不规范等。

2.3绩效监控常有缺位

工作中往往重绩效目标申报、重绩效评价,而忽视绩效监控的计划和组织实施,以及对出现绩效偏离时的应对与调整。

2.4绩效评价质量有待提高

影响绩效评价质量的主要原因是,部门(单位)自评缺乏公正性,第三方评价独立性机制尚不健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和全面性尚不充分,评价项目的选择缺少规范,评价经费保障不足等。

2.5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全

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结果信息公开不充分,奖惩机制尚不健全,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项目预算、人员考核等方面挂钩应用还不完全。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出现问题的完善对策

3.1筑牢四个关口,保障绩效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①支出项目库建设与管理。全面系统地建立支出项目库,将全部项目支出一一编报绩效目标,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评审)通过,方可进入支出项目库成为入库项目。申报部门预算支出项目时,只能从项目库中筛选和产生。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在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中定性或定量结果不再符合入库标准的项目,退出项目库。新增项目及时组织申报、审核(评审),符合条件及时补充入库。②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在重点评价阶段,以及鼓励部门(单位)在自评阶段,选择有资质、信用好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绩效评价[1]。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要重视建立结合部门(单位)实际、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的独立机制,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信用评级,并实行动态管理;要加大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有效保障绩效评价经费落实。③充分发挥绩效监控的作用。对涉及重大项目、重大资金、重大工程的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绩效监控。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分季度或实施月度监控。绩效监控的主要内容,要涵盖绩效目标的运行趋势分析,绩效目标进度状况测评,及时发现绩效运行过程中有无偏离,若指标分析出现偏离预警,则靶向定位偏离点、定量偏离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纠偏措施。若情况复杂或出现政策性因素影响,则应启动程序调整绩效目标,或按程序中止或终止项目的运行。④评价结果公开与应用。首先,除信息外,要加大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力度,在部门(单位)网站、政府网站、财政绩效评价专门网站,逐步公开绩效评价的项目内容、过程和结果,以信息公开、社会监督促进财政、部门(单位)重视绩效评价,规范绩效管理。其次,将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工作考核结果,建立部门(单位)项目支出保留、整合、调整和退出机制,并切实予以落实。

3.2突出三个导向,重在建机制、补短板、破难题

①突出问题导向,建立绩效评价与内控体系和管理会计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都是以《预算法》为根本依据,围绕“预算”开展工作;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风险点与控制,是提高管理绩效的有效方法。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指出,管理会计活动是单位利用管理会计信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方面服务于单位管理需要的相关活动,评价是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因此,在绩效评价和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强化以预算为主线的内控基础,探索管理会计提出的业务与财务融合运行,形成三方合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②突出标准导向,补足评价指标体系分类指引的短板。在财政部的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按照财政支出功能分类,探索制定绩效评价指标分类指引,以科学、规范、标准的分类评价指标指引,指导各地提高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水平。③突出结果导向,破解追责问责的难题。首先,建立奖惩机制,对评价和评级结果较好的,绩效目标合理、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项目优先支持或予以表扬;对达不到绩效目标或绩效监控与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可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调减项目预算,直到取消该财政支出。其次,将绩效评价与从严治党、依法行政相结合,与落实财政监督责任、部门主体责任相结合,对相关组织和责任人追责问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