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人生格言

经典人生格言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体学视角下的经典文学阅读

内容摘要:高校人文学科教育本质是人本教育,经典文学阅读是人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承担着人文教育和英语语言教育的双重职责,基于文体学视角开展经典英语文学文本细读,既关注了对于规范性英语语言系统的学习,也兼顾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石二鸟的良方。

关键词:文体学 人文教育 语言教育

经典教育是文化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经典阅读是基础和核心。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美国教育家赫钦斯(Hutchins)在其著作《美国高等教育》中提出“普通教育的核心是永恒的学习,经典名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赫钦斯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时,对芝加哥大学进行了改革,推行名著教育,要求学生直接阅读经典,这种直接研读经典的方式延续至今,别具特色。当今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一个最基本的内容是经典著作的阅读。

2005年6月,在主题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上,众多学者提出大学人文教育应该改革“概论、原理加通史”的模式,使之转变为研读古今中西原著经典的方式。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提倡“经典阅读教育”;香港大学甘阳教授指出“要通过一门深度阅读的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不是要一门满堂灌地讲上千年的哲学史和文学史”(2007)。经典作品必须具有内在的超越性,经典本身无论在内容、语言上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中国国内英语教育界众多知名学者都一致呼吁英语教育回归到人文教育的传统上来。

一.内容与语言

毋庸置疑,作为人文学科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经典文学是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上佳材料。清华大学的罗钢教授就“经典”作如下界定:“所谓经典,是那些能够穿越时空和种族的藩篱,给一代代人的心灵带来震撼和滋养的作品;经典不仅仅能提供知识,更能够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开掘人的潜能(2008)”。大学教育是之于人的内在教育,而不应该驻足于单纯技能的培训,人本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使命。经典文本内容以其深刻的、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为学生提供了进行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生命体悟的素材,帮助学生培养内在的价值尺度和批判精神,有助于学生健全有力的独立人格。学生通过与先贤、智者以及名家的对话和神交,感悟人类思想的渊博厚重,修得个体生命的丰盈圆融。

经典文本之“经典”之处不仅在于内容,也体现在其语言。经典文学文本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提炼、浓缩和总结,具有鲜明的文化和时代特色。正如莎士比亚之所以会成为世界公认的戏剧大师,不仅是因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在于其令人回味无穷的语言艺术。

需要指出的是,英语教育担负着语言和人文教育的双重责任,因而经典阅读教育是基于英语经典文学文本阅读进行的,具体应该如何开展经典阅读会更有助于实现语言和人文教育的双重目标呢?将文本细读与语篇文体分析结合起来,在文体学的关照下开展经典文本细读是一剂良方。

全文阅读

语言学下汉译佛典四言文体的形成

[摘要]

汉文佛典中大量运用的四字格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语言现象。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初步探究佛典中四言文体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汉译佛典;四字格;认知语言学

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语言往往是最直接的施加影响者,也是最深刻的被影响者。佛教的传入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一场文化交流活动。佛教作为一种不同质素的语言和文化系统,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试探、依附、冲突、改变、适应、融合种种阶段,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自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安世高译出《明度五十校计经》始,直至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佛经译场停顿,其间八百八十六年是佛典的翻译时代。这一场近千年的文化交流活动给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汉文佛教文献。佛教文献是一种既有别于书面语,又不同于口语的特殊文体,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四字格的大量运用。朱庆之先生在博士论文《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指出,汉文佛典“刻意讲求节律。通常是四字为一顿,组成一个大节拍,其间或与逻辑停顿不一致;每个大节拍又以二字为一个小节”。俞理明先生(1993)认为,汉灵帝时支曜翻译的《成具光明定意经》最早开始大量使用四言文体,经文中四言句与杂言句交替使用;而在东汉康孟详译经中,通篇以四字句为主。根据颜洽茂先生的研究,六朝译经中四字句是最常见的句式。隋唐以后,经文中已经很少出现四字格之外的文体了。汉语是一种人文性极强的语言,四字格这种独特的语言构成格式,负载了许多语言层面以上的文化信息和内涵,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梵汉对译中出现的大量四字格词语和四言文体形成的内在动因。

一、四字格符合语言的精确性和经济性原则,有利于佛教教义的传播

从佛经翻译的根本目的出发,汉译佛经必须同时满足精确性和经济性两点要求。由于佛经是以传达宗教教义为宗旨,字面上的谬误和偏差很有可能导致意义上的分歧和谬误。对于《圣经》流传的不同版本的信奉导致了众多教派数百年的分歧和斗争,可见以宗教原典不可动摇的权威性、丰富的内涵性和可解读性,“一字之差”产生的蝴蝶效应是不可估量的。《荀子•正名篇》有云:“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佛经汉译的过程伴随着汉语从单音化发展到双音化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大量口语进入书面语导致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词语为了适应表达信息量增加的需要。为了使词义更加精确、明白,汉语选择了词的自身内部自我注释的方法,排除了双音词或单音词的多义性。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是产生四字格结构必不可少的内部条件。在此之前,汉语基本上是通过双声叠韵的语音手段产生新词,但是语音构词的手段局限性比较大,而由双音化引起的汉语构词手段的增加为四字格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于双音化大大增强了汉语词汇表意的精确性和丰富的内涵型,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被大量采用。

经济性原则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artinet提出,指的是:在表意明晰的前提下,为了提高语言的交际效率,尽可能采用经济简洁的语言符号形式。(徐下考等,2008)语言使用中的经济性原则是所有语言使用的本质需求。这种需求在佛经原典被译为汉语时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佛典被翻译成汉语的最终作用是宣扬教义、教化民众,使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和流传。在知识分子集中在社会上层、普通大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前提下,佛经文体必须便于诵读和记忆,才能广泛流传。从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四字格是一种非常符合人脑认知记忆的语言结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脑处理或记忆信息是以组块为单位的。组块可大可小,都是作为一个单位被处理和记忆的。人脑的记忆的第二层次即短时忘记,其信息处理区的容量一般为5个组块,超过5个,会给信息处理带来困难①。“四字格”结构正好适应人脑认知心理上的特点。因为句子太长会超出人们的记忆,太短则无法准确完整地表达出应有的含义。“对于固定语来说,四字格的长度很适中,既不至于形成长串的音节而使人发音不畅便,同时又是可表示丰满、复杂的意思和明晰的结构关系。”(刘叔新,1990)这一现象在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并且同样深受佛教及其语言影响的藏语中可以得到印证。“藏语的四字格音节整齐、语调铿锵、组织严密、结构对称、表意巧妙、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感染力强、能产性大”,“在早期作品中这种四字格出现得较少,但在十三、十四世纪以后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用得多了”②。我们知道,十一世纪前后,佛教在地区复兴,藏族僧侣开始搜集、整理、编纂之前,《格萨尔王传》都是以游吟歌手口口相传、世代传唱的方式流传的。除此之外,吴海勇在《汉译佛经四字文体成因刍议》③一文中考查得出结论,佛经四字文体形成的关键是受佛经原典首卢偈的影响。文中认为,出于忠实原典的原则,译经者极有可能用对等的汉字字数翻译梵文音节数,因此是梵文原典中四音节一顿的行文特征促使了汉译佛经中大量四字文体的形成。书写梵本佛典的语言是多音节文字,但是为了便于记忆、唱诵仍采用四音节一顿的停顿形式,那么作为单音节文字的汉字就更容易做到这一点。藏语和梵语中的这种现象,也证明了四字格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认知结构的特点。在这一目的促使下,这种经济性原则在汉译佛经中对于句法规则的制约力极强,甚至使一般的句法规则都为之让步。因此,在佛典汉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既非散文,又非韵文,或者说散韵结合的新文体,朱庆之先生称其为“混合汉语”。颜洽茂先生(1997)认为,汉译佛典采用四字格这种整齐划一的文体,固然促成了诵读的便利,增强了宣传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迥异于世俗文献的语言面貌。具体包括:其一,语词的割裂与省缩;其二,语词的增扩与添加;其三,外语词的大量引进与初步整饬。④

全文阅读

浅谈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摘 要: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品,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底蕴。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经典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教学;人格修养

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传,得到的必将是新课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恰当地把诵读经典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能达到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目的。

一、阅读经典,滋养心灵,培养语文兴趣

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父母便开始教自己孩子背诵古诗词,这就已经接触经典了。让小学生诵读经典,使学生的心灵与具有悠久历史的祖国文化接通,让经典之髓慢慢在孩子身上发酵,从此“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将贯穿于孩子们生命的始终。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激发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宋朝大文豪坡,自幼熟读四书五经,长期浸润在诗书的氛围中,处处散发着儒雅的气质。古诗书赋予他宽广的心胸,致使他能写出“大江东去……”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名句。老一辈革命家,青少年时代读了六年私塾,学习了《论语》《孟子》《诗经》《三字经》等。还有许多大文学家,他们都是在年幼之时便饱读经典诗书,才能写出一鸣惊人之作,成为千古绝唱。

二、阅读经典,丰富知识,开发孩子记忆

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发展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有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时期,它们大多都在小学阶段,十三岁达到高峰。因此,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诵读经典,学习千古美文,是开发孩子黄金记忆力的重要工程。

全文阅读

试分析藏族古典文学中的格言诗与比兴

摘要:藏族古典文学中的格言诗结构严谨,意思完整,情节动人。其具有寓意深刻、音韵铿锵、生动感人、语言流畅、精炼等特点,不仅是藏族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藏族文学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对格言诗进行解读,有利于藏族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因此,本文对藏族古典文学中的格言诗与比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藏族;古典文学;格言诗;比兴

格言诗不仅是藏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藏族哲学的一种载体,是藏族历代高僧智慧的结晶。藏族格言诗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例如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教育等,因此给予人们许多的启示。众所周知,藏族文学是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形成的以民族为依托,展现了一个民族多样的生存现象、生活智慧以及生命特质。所以格言诗表达的不仅是民族原生态的生活状态,而且由审美情趣向多维角度进行延伸,充分体现出了民族精神,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藏族格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特征

(一)藏族格言诗的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公元七世纪时期,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那个时候的繁荣、国力强盛,赞普从尼泊尔和唐朝引进佛教。但是在佛教传入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还没有形成体系;传统的苯教仍然占据着统治的地位,而这个时期的佛教传播主要是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随着吐鲁番社会阶级与奴隶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并经过王室几次的佛苯之争,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提高了佛教的地位。到了赤松德赞时期,第一个佛教寺院,桑耶寺成功修建。在赤松德赞之后的赞普也大力扶植佛教,并建立了僧人供给制度。但是赞普的兴佛措施引起了许多贵族不满,导致他们谋害赞普,并开展禁佛运动。此后,朗达玛的两个子嗣云丹和奥松为了争夺王位而开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底层的劳动人民渴望稳定和谐,而各个政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笼络民心,又继续扶持佛教。因此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支派,各个支派的高僧也为了宣扬教法,纷纷著书立说,格言诗因此而产生。

(二)印度和藏族的诗赋传统

藏族格言诗其实都是由佛教各个高僧撰写的诗歌体裁作品,在文学领域中属于写作形式,但是由于是高僧所写,因此具有深刻的意义。在印度佛教时期,就已经有许多诗歌散布在佛经中,例如《佛所行赞》,其对释迦牟尼的一生进行了记叙。除此之外,还有《三身赞》、《八如来赞》、《一百五十赞》、《三宝赞》、《法界赞》、《圣度母赞》等。而藏族的格言诗最早可以追溯到吐鲁番时期,在《贤者喜宴》、《五部遗教》中,都可以看到吐鲁番时期所吟唱的一些诗歌。但是藏族格言诗政治兴盛的是在的后宏时期,关于这点可以从《水树格言》、《萨迦格言》中得以佐证。

全文阅读

消费文化视域下方言对经典影视的解构

[摘要]消费文化对经典影视作品解构有三种方式:一是各阶层通过表达“话语权”对经典进行解构,二是信息化和读图时代的特征对传统经典的冲击所带来的解构,三是消费文化的心理驱使进行的解构。当方言的符号性质从方言本体脱离以后,方言逐渐成为特定阶级、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定现代化水平的代表符号;方言所具有自身独特的发音方式,成为经典娱乐化的重要手段;方言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方言在对经典影视作品解构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方言;消费文化;经典;解构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JK0293);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K12124)。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政治、文化全球化格局,文化成为继政治、经济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权码,文化实力强弱逐渐在全球性话语权确立的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前进、文化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了政治、经济的发展成果。文化的发展正在经历着内、外两个方面的催动,呈现出了多元化存在的态势。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文化,在这个双向促进的进程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消费文化的兴起代表着经济从自然向工业化的转变,在自然掌控社会劳动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没有严格的休闲和工作的区分,一切依季节而定。在工业化进程中,机器掌控了社会劳动的节奏,使得休闲与工作有了制度性的区别。时间的保障使得休闲成为一种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性也得到了延展。休闲活动的方式、方法、观念、潮流等逐渐引领了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渐次发展成为一种消费的文化。

文化消费从物质消费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前行,物质消费中文化消费的高附加彰显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从这个辩证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消费,可以将文化消费分为三个层次:文化主体的消费,是指消费以获得文化的享受和满足为主要的目的,这是从物质消费显性剥离出来的文化消费,比如看影视、听音乐、看文艺演出、看书等所获得的精神世界的享受和满足。文化元素的消费,是指消费以获得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某种实用功能,文化元素在消费时起到同类优选的决断作用,这是附加在物质消费上的文化消费,比如选择入住酒店,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当时不同酒店包含的企业文化、服务品质、细节筹谋等的文化元素对于最终的决断起到决定性作用。文化审美的消费,是指某一物质消费对象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在这种物质的消费过程中将隐藏着某种文化的体验,消费者不同的文化审美心理将决定消费的水平、消费的过程和消费体验的差别,比如旅游消费、美食消费等。

当文艺成为一种消费品时,文艺从传统的殿堂走入寻常巷陌,文艺不再是上层社会阶层的专属,也不再是统统治阶级的载道工具,文艺开始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紧密结合,并表现出了日益世俗化、通俗化的倾向。“文艺消费逐渐成为了下层民众、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他们慰藉心灵、表达人生理念、审美文化诉求、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对抗上层社会的强势文化,争取自己应得文化权利的途径。”[1]

全文阅读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经典文学学习

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有着永远的思想与语言的魅力。经典文学阅读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起点、一个读书的空间、一种阅读经典儿童文学的氛围,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著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从思想高度和审美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真正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

“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发育史。”将这种说法推到个人身上,则可以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这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读书生活正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学生的精神处境和人格风貌。

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性格的塑造、品质的打磨既有待现实生活的锻造,也需要文学的启蒙与熏陶。童年阶段的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是美好人性的起点、审美情感的起点、性格塑造的起点、人生体验的起点,在充满好奇、探索、发现与体验的经典阅读中,孩子能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无穷无尽的滋养,体悟到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忧伤……但由于家长和老师对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缺乏了解,儿童的阅读正受到影视、网络等多元传媒的冲击,儿童“经典阅读”的氛围远未形成。“能感动今天的孩子的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教师要在儿童的经典阅读中担当起“点灯”的责任,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起点、一个读书的空间、一种阅读经典儿童文学的氛围,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扶助。

令人欣慰的是,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这种情况开始有所改观,比如人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等都有意识地收入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如果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童话、寓言、现代科幻文学,还依然是搬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那一套教法,学生厌倦语文的状况就得不到有力的改观,更谈不上语文教师在儿童文学与儿童之间应起到的纽带、桥梁作用了。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特点,中学生一方面保留有儿童的心性,另一方面又渴望成长,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所以应该鼓励他们在阅读儿童文学的同时,也走入的经典世界。文学的审美特征决定了与文学作品教学有关的精神活动都应带有鲜明的审美特性和A向,并不是抽象的概括所能传达的,也不是一两句貌似高深的结论所能诠释的,因此必须摒弃一切审美概念化的教学活动。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过程是一种极富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读者自己的精神融入其中。其实对一部作品来说,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一次再创造,都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学生能读出时代新意,读出个性,也是从经典著作中汲取了营养。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鼓励他们用心灵去感受、体验。要提倡在文学文本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学生才会愿读、乐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才会逐步提高。还有一些众说纷纭的作品,譬如《诗经・蒹葭》的主题是表达青年男女恋爱,还是思念贤人,还是表达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哲理;《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喻说”,还是“爱情说”,还是“双重主题说”。这些作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争议,从而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孔子在解释《诗经・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里包含孔子的文学观,强调的是一种中和之美。孔子的文学观启示我们,文学的意义在于复杂的情感表达。优秀的文学作品,情感往往是多元交织的,喜、怒、哀、乐与共是许多文学作品成为传世经典的一个原因。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琦君的《春酒》、李商隐《锦瑟》,等等。教师如果用单一的情感方式去解读意蕴丰富的文学经典,就很难使学生领悟文本深沉婉转的审美意义。学习文学经典作品,需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应当揣摩语境,从语感、语义等多角度开掘审美意义。文学首先是语言艺术,应该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著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从思想高度和审美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尤其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等,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尚情操,塑造良好人格,树立远大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学审美修养。

文学教会人表达个人情感,用更丰富的内心去理解世界,不接触文学,可能会有精彩的人生,但精神世界会比较贫乏。在中学阶段接触经典文学必不可少,可以丰富对人生的内心体悟,提高个人表达、沟通能力。而经典文学阅读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作家呕心沥血的产物,是他们从生活出发,对所处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经典里融化了先人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探索,表达了先哲们对真善美的思考。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有着永远的思想与语言的魅力。阅读经典,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和思想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可使年轻的学生在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几乎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所载的阅读内容毕竟太少,在阅读功能逐渐退化的今天,通过语文课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实在有杯水车薪之感。由此语文学习必须呼唤和倡导课外经典文学阅读,充分发挥经典文学的精神养育作用,使学生从文学世界里发现人的精神力量、汲取精神营养,通过文学精品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认识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提升人生境界,塑造完美人格,成为真正和谐的人。

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全面指导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并且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出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只有选择好的、有意义的阅读对象,才能真正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好的、有意义的书刊可以成为“人生的教科书”,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使学生受到教育与启发。经典文学是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经典文学的阅读使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另一方面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合格公民。进而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使学生在艺术的审美愉悦中获取人生的智慧和生命的启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全文阅读

从经典中汲取养分

摘 要:加强经典阅读,感悟品味。中华文化精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陶冶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味,学生从经典中汲取养分,让其受到教养,得到熏陶。

关键词:文言知识;传统习俗规制;人文情怀;写作技法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选取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李杜诗篇、苏辛豪放、柳李婉约、唐宋散文、元曲杂剧、明清小说,真可谓网罗百家,绵延千年,既有精致小品,又有鸿篇巨制,精品荟萃,琳琅满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苏教版教材还单独分编了两本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其意义更为深远。教材编写说明指出:通过对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增添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也就是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中国人,有义务通晓本国传统文化有关经典的基本知识。虽然有段时间兴起一股“国学热”,但也是浮光掠影,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必须加强经典文化的教育,守住这块阵地,让学生从经典文化中汲取养分、阅读经典、学习经典、品味经典、享受经典,为现实的浮躁送去缕缕清风。

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担当经典文化传承的重任,积极探索经典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从经典文化中汲取养分,让中华经典代代传承,让中华文明泽被后代。守住文化,就守住中华之根,不是有人说过么,消灭一个民族,先消灭他的文化。

选自《史记》的《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各种版本教材所钟爱的经典篇目。两篇选作描述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震撼人心的历史事实,集中展示了司马迁叙事写人的高超技艺。两篇文章塑造了两幕鲜活的历史剧,再现了中华先贤们再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大智大勇,现就两篇文章谈谈如何让学生从经典中受到教益,汲取养分。

一、文言文教学应强化文言知识的教学,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全文阅读

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及实行方法

摘 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由于自然科学落后而挨打的历史,所以学校教育把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数理化作为重点,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但当下,我们的经济蒸蒸日上,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校生学习缺乏动力,精神世界贫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应该回归传统教育的精髓。的确,学习的内层次由高到低分为道、德、法、术四个档位,现在从小学的基础教育到大学的专业教育,关注的基本属于“术”层面的东西,至于最高层次的“道”和“德”在现代教育中被弱化,而“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功能已经有名无实。即便是中小学的语文科目也是以工具性为主。

关键词:经典;基础类;结构类;装修类;系统读经;累计式方法;学校教育

经典教育属于“根”的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道”、“ 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五经、"四书"等经典,里面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的思想,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仍是当今社会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是健康人的基本素质。"修身"、"立德"等道德文化关于为人处世的论述,指引立身行事,潜移默化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处事习惯,"化"于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可以提高内在修养。不仅如此,经典教育还可促进智力教育。

中小学生诵读蒙学读物和几本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十三岁以前多多诵读,不仅充分运用了自身记忆能力很强的资源记忆大量经文,而且能起到全脑开发的作用。十年读经,十年解经,十年用经。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起到开智慧的作用。

有一份资料,说的是“国学经典诵读十大益处”: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

(2)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

全文阅读

免费电子词典

无论对于英语爱好者、办公一族,还是常上网冲浪的网友来说。电子词典都是我们经常需要用到的应用软件。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免费的电子词典软件。

软件名称:有道桌面词典

当前版本:1.1

软件性质:免费软件

运行平台:Windows 2000/XP/Vista

支持语言:简体中文

官方网站:(简体中文)

下载地址:http://WWW.省略/GoogleTranslat/ GoogleTranslat.exe

全文阅读

从《马桥词典》分析韩少功小说的语言特点

内容摘要:《马桥词典》是以韩少功下放的一个名为“马桥弓”的小山村为背景,结合他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所陈列的一百一十五个新的词条,用词典的形式与文化人类学、思想随笔和经典小说等形式相结合写成的一部小说,记录了许多生动地“马桥故事”。《马桥词典》的出现,其独特的体裁和所表达的文化思想内容以及方言的考证都是语言学界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关键词:《马桥词典》 韩少功 小说 语言特点

1.朴实的“乡”气美

朴实风格较于华丽风格来说减少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藻丽的词语的使用,文章整体风格比较平淡质朴。在韩少功看来,为了模仿西方的风格而丧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得不偿失的。他早年的知青生活为他寻找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了便利环境,使他更加关注语言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韩少功的语言特点初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词语的运用上有浓厚的地方口语色彩

口语化的语言是《马桥词典》非常鲜明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用科学注解的词典,该词典中有许多只流行于马桥地区的区域性的特色方言,比如句子较短、重复多、结构简单等特点。由于地方文化色彩比较浓重,如果没有情境环境或者词条注解的话,读者将很难读懂。在《韩少功自选集・马桥词典》中,他精选了41个词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些词条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2)在局势上大量运用直陈句

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韩少功特别喜欢使用省略句、短句、等同类结构的平行排比句式,例如,“江边的人也打鱼,下吊网,过着下线钩”,这样的句式凸显了整齐舒缓的特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