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体学视角下的经典文学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体学视角下的经典文学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高校人文学科教育本质是人本教育,经典文学阅读是人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承担着人文教育和英语语言教育的双重职责,基于文体视角开展经典英语文学文本细读,既关注了对于规范性英语语言系统的学习,也兼顾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石二鸟的良方。

关键词:文体学 人文教育 语言教育

经典教育是文化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经典阅读是基础和核心。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美国教育家赫钦斯(Hutchins)在其著作《美国高等教育》中提出“普通教育的核心是永恒的学习,经典名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赫钦斯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时,对芝加哥大学进行了改革,推行名著教育,要求学生直接阅读经典,这种直接研读经典的方式延续至今,别具特色。当今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一个最基本的内容是经典著作的阅读。

2005年6月,在主题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上,众多学者提出大学人文教育应该改革“概论、原理加通史”的模式,使之转变为研读古今中西原著经典的方式。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提倡“经典阅读教育”;香港大学甘阳教授指出“要通过一门深度阅读的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不是要一门满堂灌地讲上千年的哲学史和文学史”(2007)。经典作品必须具有内在的超越性,经典本身无论在内容、语言上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中国国内英语教育界众多知名学者都一致呼吁英语教育回归到人文教育的传统上来。

一.内容与语言

毋庸置疑,作为人文学科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经典文学是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上佳材料。清华大学的罗钢教授就“经典”作如下界定:“所谓经典,是那些能够穿越时空和种族的藩篱,给一代代人的心灵带来震撼和滋养的作品;经典不仅仅能提供知识,更能够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开掘人的潜能(2008)”。大学教育是之于人的内在教育,而不应该驻足于单纯技能的培训,人本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使命。经典文本内容以其深刻的、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为学生提供了进行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生命体悟的素材,帮助学生培养内在的价值尺度和批判精神,有助于学生健全有力的独立人格。学生通过与先贤、智者以及名家的对话和神交,感悟人类思想的渊博厚重,修得个体生命的丰盈圆融。

经典文本之“经典”之处不仅在于内容,也体现在其语言。经典文学文本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提炼、浓缩和总结,具有鲜明的文化和时代特色。正如莎士比亚之所以会成为世界公认的戏剧大师,不仅是因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在于其令人回味无穷的语言艺术。

需要指出的是,英语教育担负着语言和人文教育的双重责任,因而经典阅读教育是基于英语经典文学文本阅读进行的,具体应该如何开展经典阅读会更有助于实现语言和人文教育的双重目标呢?将文本细读与语篇文体分析结合起来,在文体学的关照下开展经典文本细读是一剂良方。

二.文体学与文本细读

什么是文体学(stylistics)?针对这一问题,Thornborrow和Wareing(2000)作出如下的回答:(1)使用语言学途径解读文学文本;(2)采用客观的标准而不是单纯使用主观、印象性的观念探讨文本;(3)注重分析文学语言的美学特征。文体学实际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尝试使用客观的“数据”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进而证明语言如何帮助作品达成其预期的文学效果。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则更关注对于文学作品内容的研读,通过使用相关文学批评理论解读某一作品的主题思想,挖掘其内在的美学价值;这种研读属于单纯的文学研究范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直觉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本细读关注文本传递“什么”意义,而文体学则关注文本“如何”传递意义。

具体说来,文体学并没有将文学语言束之高阁或视为偶像般的语言特例,它尝试在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之间建立联系,认为文学语言事实上无异于其它类型语言,可以通过科学的分析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继而探讨作品如何通过运用语言实现美学效果。衍生于语言学的文体学,可以说是对于主观印象性较强的传统文本细读的一项有益、客观的补充,为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基于文体学视角进行经典文本细读,既关注人文内容也关照文学语言,二者契合使得经典文本的内容和语言两个维度得以兼顾,不失为开展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良好途径。

三.文学文本的文体学解读示例

如何从文体学角度使用相关语言学理论研读英语文学文本呢?本文以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短篇小说家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激情》(Munro,2004)为例,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对相关章节进行分析,进而揭示文本中角色之间的微妙人际关系。

《激情》主要描述了主人公格蕾丝三十年前的一段经历。当时高中刚刚毕业的格蕾丝到一家小旅馆作女招待,得到小镇上帅气小伙莫瑞的青睐,莫瑞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单纯而质朴;莫瑞同母异父的哥哥尼尔是一名医生,虽已成家立业,却仍然个性不羁,让人难以捉摸。格蕾丝顺理成章成为莫瑞的女友,莫瑞甚至开始理所当然地规划起二人婚后的生活;然而,与尼尔的相遇相识却让格蕾丝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事实上,格蕾丝对于兄弟二人的态度和评价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通过对于话语的人际功能分析得到答案。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所谓“人际功能”是指言语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评价以及交际角色之间关系的功能(苗兴伟,2004)。人际功能主要体现为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

英语中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语气,即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一般情况下四种语气分别对应陈述、提问、命令和感叹四种言语功能。例(1)是莫瑞和格蕾丝初次结识的对话场景。莫瑞想要知道格蕾丝是否愿意和自己交往,也就是他需要使用行驶提问功能的疑问语气句式进行提问,然而莫瑞没有使用诸如“Would you like to go out with me sometime?”这样的疑问句式,而是使用陈述语气句式“I was wondering if you would like to go out with me sometime”。人际理论指出:主语在命题中承担相对较重的语义负荷,当发话者选择某一成分做主语时,意味着该成分就要承担相应的情态责任。疑问句式的主语是You,也就是格蕾丝;陈述句式的主语是I,也就是莫瑞本人,主语由You变成I使得言语行为成为主观取向行为,情态责任也从格蕾丝转为莫瑞,索取行为弱化为磋商行为。可见,这一语气的选择一方面反映出莫瑞做事得体礼貌,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单纯羞涩的性格。

然而,格蕾丝的反应却让本来就异常紧张的莫瑞乱了阵脚,一个简单的疑问词“What”加上一个叙述者的评价性副词“painfully”,已然充分反映了莫瑞的慌乱。事实上,格蕾丝没有按照章法作出反应,对于莫瑞的委婉提问,格蕾丝被期待的当然是她能够作出直接的、肯定的回答,亦或悲观一些给予否定的回答;但是格蕾丝连头也没抬,便抛出了一个一般疑问句“Is this a dare?”,一下子打破了“提问―回答”的常规,命题及其信息发生了变化,难怪莫瑞局促不安。当格蕾丝意识到自己的误会和无礼,她终于给出一个简单肯定的回答,但是评价性副词“quickly”的出现又让回答显得那么敷衍。

(1)She was setting up a table for a new party when she realized that someone was waiting to speak to her. It was Maury. He said, “I was wondering if you would like to go out with me sometime.”

Grace barely looked up from shooting out the silverware. She said, “Is this a dare?”

“What?” he said painfully, and then Grace did stop and look at him. It seemed to her that she saw the whole of him in that moment, the true Maury. Scared, fierce, innocent, determined.

“OK”, she said quickly.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格蕾丝与莫瑞的结识一开始便预示着某种危机,虽然莫瑞无论在家庭背景,还是在教育背景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二人的情感关系中格蕾丝却占有更大的权势,这段关系更多表现为莫瑞的一厢情愿,格蕾丝并没有太多的情感投入。不过,尼尔的出现却让格蕾丝忽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格蕾丝的脚被海滩上的蚌壳扎伤,作医生的尼尔如神兵天降带格蕾丝到医院包扎处置,包扎完毕,二人故意躲开前来关照女友的莫瑞驾车出行。例(2)中的这段对话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尼尔并未事先征求格蕾丝的意见,即便寻求意见也是使用了十分霸道的句式“You didn’t want to go home yet, did you?”。人际功能的情态系统表达肯定与否定这两极之间的中间程度或状态,然而以助动词形式出现的反义疑问句句式所表现的情态量值较高,尼尔作为发话者选择了情态量值较高的表达方式,基本无异于传达命令功能的祈使句式,说明他在这段对话中将自己放在了较高的权势地位。

不过,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一向比较有主见的格蕾丝对于尼尔这种几乎强加于人的意见征求,却毫不觉得有冒犯之感,反而异常干脆利落地给予发话者所期待的回答。另外,格蕾丝作出回答后,叙述者使用的评价性短语“have her eyes tested”进一步补充说明了格蕾丝在这段话语关系中的被动状态。接下来,尼尔又一近乎命令的表达“I need your company”同样没有遭到格蕾丝的抵触,并坚持称自己的脚没有问题决定陪尼尔出行。

(2)Neil said to Grace, “You didn’t want to go home yet, did you?”

“No,” Grace said, as if she’d seen the word written in front of her, on the wall. As if she were having her eyes tested…

“I need your company. How is your foot?”

“It’s fine.”

同样是初次结识,格蕾丝对于兄弟二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在与莫瑞的关系中格蕾丝占主导地位,而在与尼尔相处的时候,格蕾丝表现为配合和顺从。由此可见,在情感上,相对于规矩单纯的莫瑞,格蕾丝骨子里更倾向深不可测的尼尔,这也潜在性表明年轻的格蕾丝具有追求刺激的冲动,她根本不可能安心于莫瑞规划好的生活,进而为格蕾丝最后选择分手埋下了伏笔。

四.结语

当然,使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进行文本的文体分析只是众多选择的一种,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依托个人所长选择适当的语言学概念对具体文学文本开展文体研读。通过文体学把文学文本细读与语言学结合起来,既为文本细读开创了新的路径,也为语言学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除此之外,基于文体学视角进行文学文本细读具有明显的教学实践意义。文学和语言学都属于高校英语专业知识必修课程,这两类课程的传统模式都是概论介绍型,学习者只能通过机械的学习方式获得一些皮毛知识;基于人本教育理念开设经典文学文本细读课程,并将文体学引入该类文学课堂开展文本研析,一方面整合了文学与语言学的教学,另一方面给学习者提供了亲身体验英语文学原著以及运用语言学理论进行实践性语篇分析的平台,兼顾了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一举两得。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G14DB106),大连外国语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改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Z0204),大连外国语学院2012年度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XJQN1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Joanna Thornborrow & Shan Wareing. Patterns in Language: Stylistics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Munro Alice. “Passion.” The New Yorker, March 22,2004.

(3)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纲与目[R].大学理念与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7.

(4)苗兴伟. 人际意义与语篇的建构[J].山东外语教学,2004(1).

(5)罗钢.一本经典的经典阅读指南―评《最有价值的阅读》[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1).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