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星星的诗句

关于星星的诗句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婚联里的诗句

婚联,又称喜联,是喜庆婚嫁时贴挂的对联,表达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它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其间蕴藏的丰富文化,体现了我国人民一种独特的生活情趣。下面的三副常见喜联,文化含意隽永浑厚。

其一:“诗歌杜甫其三句,乐奏周南第一章”

这是一副传统的婚联,旧时常出现在新婚人家的门楹上。“杜甫其三句”是指杜甫《四喜》诗之第三句“洞房花烛夜”。据传杜甫作《四喜》诗为:“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诗中所言确实是人一生中的四大喜事。“周南第一章”是指《诗经・周南》中的第一首诗《关雎》。《关雎》是《诗经》开篇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

其二:“三星在户,五世其昌”

三星,即“参宿三星,是猎户星座中组成猎户腰带的三颗等距离明星,中国民间称之以“福、禄、寿”三仙。福星怀抱幼孙,禄星高冠博带,寿星高额白眉,都给人以吉祥感,从而增添结婚时迎祥祈福的喜庆气氛。其实,“三星在户”出自《诗经・唐风・绸缪》。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第二句分别是“三星在天”、“三星在隅”和“三星在户”。“三星在天”是说三星已经在天,星月皎洁;“三星在隅”是说三星正在天之一隅;“三星在户”是说三星闪烁映门户,已至子夜。这里景中有时间的推移,而这时间的推移,正倾注了夫妻新婚之夜的畅快、喜悦、幸福和甜蜜。

“五世其昌”,典出《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春秋时,陈国公子完出奔齐国,齐大夫懿仲想将女儿嫁给他,事先预卜婚配吉凶。占兆说:这是凤凰,和鸣锵锵,有妫姓的后裔,将要到姜姓处长。五世以后将会昌盛,与正卿的地位相当。八世以后,没有人能比他地位更高的。于是,懿仲就把女儿嫁给了完。这副婚联里用了“五世其昌”,实际是一种祝贺之意,是说男女双方的结合美满而幸福。

其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是《诗经》里《桃夭》的诗句,全诗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夭》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好比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此诗运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全文阅读

儿童的诗意 诗意的童心

摘要:儿童诗是低年级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儿童诗的教学既要有“文学味”,又要有“孩子气”。给学生安上了想象的翅膀,激发其情感体验,引领他们感悟诗的意境和语言的魅力,让课堂徜徉在儿童的诗意中,捍卫诗意的童心。

关键词:诗意;想象;情感;童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45-02

儿童诗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构思新奇、想象独特,是最适合低段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练习儿童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

新课标对儿童诗的教学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该目标从“语言、情感、想象”三方面对低年级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三方面要求也正与诗歌的三大特点相对应。但具体的课堂教学,“想象如何展开,情感体验如何激发,感受到的语言美怎样表现出来”才算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就《鲜花和星星》这篇课文对儿童诗有效教学做了一次探索和尝试。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思考。

一 、入境,流淌一份情

儿童诗那短短的诗句中,流淌着一条情感的河流。这河流,从诗题处起“源”,到结句还未断流。在教学《鲜花与星星》时,笔者从开口说第一句话起,就用不同的手段激情、聚情、传情,带着学生融入课文,透过一词一句,理解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1.导入处激情。

全文阅读

古代诗文中的星宿考论

摘 要:天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极其特殊的重要地位,而星宿作为天学中的一个主要分支,对古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也随处可见。文学作品中的星宿常被用做意象表达和景物描述,文人们注重其形式性更大于科学性和准确性,名称误用现象也时有出现。由此可见,星宿在诗文表达中的广泛应用,其本身的文学性可见一斑。

关键词:星宿 古代诗文 艺术性 文学性

在古代社会,人们格外重视天象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关系,《易・系辞上》云:“天垂象,见吉凶”。上层社会中有“天人感应”说、星宿分野说、星象与王权的联系等;下层民众中占星术、星宿与历法、星宿的神话也普遍流行。《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对星宿的了解便十分详尽了,可以根据心宿所处位置判断气候变化。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对二十八星宿则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由此成为第一个系统的星经性质专著。古代诗文中提及星宿的也比比皆是,《古诗十九首》中有“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南箕、牵牛就都是星宿名字。特定的星宿在诗文中的作用也是有象征意义的,类似黄昏、钟声等意象,可以寄托感情,渲染氛围,比如牵牛星与织女星常被用来形容男女情感,但有时候诗文创作者们却并不细考究,信手拈来,便会有星宿误用情况出现。

一、古代星宿简介

我国古人将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二十八星宿即是按东南西北划分了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均有七大星宿组成:“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1]此外,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五行所指的这五大行星也是常被诗文提及的,像彗星、流星和未名小行星则多被叫做客星,以上基本涵盖了所有名称。但是,古人对星宿的称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除了一直沿用的官方命名外,还有民间称呼和指代称呼,再加上数量繁多,随季节变化万端,整个星空愈加显得神秘烂漫。

二、星宿名称在诗文中的误用

李煜曾写过:“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此诗诗意浅显,晓畅明白,借用天上的星宿抒写男女思恋却不能相见的怅惘之情,联系诗的上下内容,自然会理解成说的是牛郎星和织女星,然而经过考证就会发现,黄姑女在这里其实是误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黄姑,牵牛星,一曰河鼓。”从资料中查证,牛郎星又名牵牛星,这个称呼比较常见,然而它有其他不太常见的名字,如河鼓、黄姑、何鼓、檐鼓、荷鼓,其皆为有些吴地的民间称呼。也就是说诗句里的牵牛星和黄姑其实指的都是牛郎星,李煜却将它们搞混了,以为黄姑指的是织女星。不过,这样的误用并没有影响整首诗的整体效果,读者也能很容易地理解其背后表达的情感。

再有郭璞的《游仙诗》中有一句“蓐收清西陆,朱羲将由白”,昴宿又名西陆,是西方七宿中著名的一个星宿,关于西陆最早的记载在《左传》中,后来有“日行西陆谓之春”的说法,西陆也就成了春天的代名词。但联系郭璞这两句诗的上下文意思,很显然这里的西陆并不是指代春天。草木凋零,太阳的光芒变淡,所处的季节是秋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郭璞的误用不但没有任何歧义,反而是西陆这一称呼词意变更的一个表现。诗句中提到西陆的有很多,“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整御当西陆,舒光丽上弦”,此时的西陆皆是指代秋天。西陆一开始的确是昴宿的别名,但随着五行思想的渗透,古籍记载上的模糊,文人们开始用它指代一片区域,进而演变成秋天,慢慢地它便确定下来指代秋天了,这也是作家主体和社会环境对文词影响力之大的一个佐证案例。

全文阅读

莫道“桑榆”“树”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一句,课文是作如下注释的:意思说早年的时光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还特别引用了《汉书・冯异传》里的句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无论是《滕王阁序》中的句子,还是《汉书》中的原句,都涉及了一个重要的词语“桑榆”,课文注释也有交代: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这个注释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仔细一想,“桑榆”和日落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这自然让笔者联想到“桑榆暮景”、“桑榆晚景”,还有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名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等,但对其中的“桑榆”一词,不少辞书都解释为:落日的余晖照在桑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人的晚年时光。我们不禁要问:树木有千万种,落日余晖为什么只照在桑树、榆树树梢上,而不照在别的树的树梢上呢?有人解释说,中国古代遍种桑树,用“桑树”来代指所有树木,并非专指。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如果“桑”是代指,那么“榆”呢?也是代指吗,说不通吧,况且桑树榆树也不都在西方啊,为什么又总是“桑榆”并提呢?显然解释不通,让人难以信服。

让我们看一下“桑榆”在一些典籍中是何面目。《史记・天官书》有“出而留桑榆间,疾其下国”一句,裴在《史记集解》中引用晋灼的话说“行迟而上(下)也。正出,举目平正,出桑榆上者余二千里”。这里说的是,太白星出现以后,总不离桑榆之间,即上下左右运行。这里的“桑榆”是桑树、榆树吗?能说太白星在桑树、榆树间运行,对它下边的国家不利吗?另外,太白星也不至于仅高出桑树、榆树二千多里吧。很显然,此处的“桑榆”并非树名 ,那到底是什么呢?西汉无名氏编著的《典术》上说“桑”是“箕星之精”,这就说“桑”是一个星座的名称。《康熙字典・术部》说得更明确:“桑,《典术》:‘桑,箕星之精’”。进一步指出,箕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末一宿,有星四颗。

此外,北大季镇淮等人选注的《历代诗歌选》选有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一诗,其中有“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的诗句,书中对这两句是这样注释的,“桑、榆:二星名,都在西方,日暮时分,太阳运行位置在桑榆二星间,古人常用以观察时辰”。《历代名诗大观》和《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选》对该诗中的“桑榆”二字也作了类似的诠释。我们再来看看古乐府《陇西行》中的几句诗:“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这里的“白榆”就是星座名,这句是说天空中的白榆星座,真像一棵棵种在那里的白榆树一样,看起来多么分明。下句中的“桂树”也是星座名,后两句是说桂树星在黄道两边分布,青龙七宿则对着黄道一角。“白榆”、“桂树”乍一看多么像树名,但实际上却是星座名。如此说来,一不小心把“桑榆”当做两种树,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此我们就清楚了,以后再看到“桑榆”一词,不能仅仅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桑树榆树了,它还可以指西方天空的两颗星。切莫以讹传讹。

河北迁安第一中学(064400)

全文阅读

材料作文“我的微躯,我的心”评讲

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60分)

宗白华

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

一会儿/又觉着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灿着。

根据这首诗歌的含义,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诗歌内容与含意的范围。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诗歌赏析】

全文阅读

从《哈尔滨诗集》看室生犀星眼中的中国东北城市

摘要:《哈尔滨诗集》是现代日本作家室生犀星于1937年前往中国东北地区旅行后创作的诗集。作品中,他有意回避“国策文学”等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以诗人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对于中国东北的几大城市进行了独具个人特色的阐释。

关键词:室生犀星;《哈尔滨诗集》;洲国;哈尔滨

中图分类号:I313.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5-0021-005

1937年4至5月间,室生犀星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为期19天的旅行。他在神户港登船启程,抵达大连后途经奉天(今沈阳)等地,最终到达旅行目的地哈尔滨。这是室生犀星73年生涯中唯一的一次海外旅行,对于此次旅行,他在游记《骆驼行》中这样写道:“有传言说我此次旅行收到了某些后援力量的资金赞助,事实上我并没有受到满铁的招待,亦或是某些后援的赞助,我只不过是拿着自己的钱去旅行而已。”(1)[1]446在此,室生犀星明确地指出自己的旅行是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个人行为,这一点在他归国后创作的《哈尔滨诗集》以及长篇小说《大陆之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其他20世纪上半叶来到中国东北地区旅行的日本作家不同,室生犀星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当时风行的政治因素。诗人出身的他用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细腻的笔触,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当时的中国东北地区。

作为此次旅行的成果之一,《哈尔滨诗集》的出版显得姗姗来迟。1957年(昭和32年),《哈尔滨诗集》的初版终于由冬至书房刊行。室生犀星在诗集卷首感慨道:“昭和12年4月末的时候,我去满洲旅行,途经大连、奉天,最终来到哈尔滨住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想发表这部《哈尔滨诗集》,但是,20年了,却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2]这部时隔二十年终于发表的诗集,共收录《大连》、《石兽》、《哈尔滨之歌》等34首诗歌,其中最短的一首《荒野的王宫》只有3行,最长的一首《石兽》则达到108行。这些长短各异的诗歌按照作者在中国东北地区旅行的顺序串连在一起,将诗人落在各座城市的视线交织成一幅诗人风格的画卷重现在读者眼前。

一、“安静”的旅大堡垒

对于20世纪前半叶游历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人而言,旅顺几乎是他们行程中必须安排的一站。这种独有的情愫源自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作为登陆中国东北的港口要地,争夺旅顺的战争异常激烈。整场战斗中日军的死亡人数达到6万多,仅在位于西线的二零三高地一处日军就损失了4.5万左右的兵力。为此,身为指挥官的乃木希典在战争结束后特意将二零三高地根据谐音改为“尔灵山”,以纪念在战斗中死去的日本士兵。《荒野的王宫》便是室生犀星在参观了这样的堡垒之后写下的短诗:

我睁大眼睛/在洁白如宾馆般的堡垒/侧耳倾听风儿即将掠过的声音[3]

全文阅读

行在路上 11期

摘 要: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基于这一原因,初中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诗歌作品,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也是被认为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需要语文教师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传授学生有关诗歌的知识,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话、感悟、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诗歌教学;品读;诗歌知识;学为中心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诗歌难懂,不喜欢,甚至根本不感兴趣,除了课堂学习的几首诗外,几乎没读过其他的诗歌作品。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也被公认为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让学生亲近现代诗歌,让教师重拾现代诗歌教学的信心,是现代诗歌教学急需重视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丰富新诗知识,让读诗不再是畏途

要使学生阅读和鉴赏新诗的能力获得真正的提高,就必须千方百计从质和量上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1.挖掘现代诗歌的形象美――意象

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诗歌的情感,而情感是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的,是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

抒情诗《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赋予星星以丰富的内涵,“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另外,还用“夜、冰雪”等意象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整首诗的诗意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如果学生能捕捉到意象,自然也就领会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探讨“星星”的意义,也就探讨了诗歌的主题,教学难点会迎刃而解。

全文阅读

星星变奏曲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全文阅读

诗心,诗意,诗的课堂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儿童是诗,诗是儿童。因此,儿童诗的教学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把儿童诗还给儿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儿童诗,教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是我”的角度,和文本展开对话,以期与诗人产生共鸣,并激发“我是诗人”的创作灵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课堂上,力求通过想象、体验、诵读、仿说,带领学生走进诗意课堂,让课堂“有效”“有趣”“有用”。

【教学目标】

1.基于课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2.基于教材:学会本课的“伞”“柄”两个生字;抓住空白处,模仿诗歌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

3.基于学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教学活动及意图】

课前谈话,播放和夏天有关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根据学生发言整理成一首小诗,以“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全文阅读

揣摩编者意图 引发深层对话

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和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因此,我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促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方对话。

一、朗读想象,体悟语言

师:读了这首小诗,深夜里,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安静的)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别吵醒了调皮了一天的风娃娃和浪娃娃。

(生读)

(多媒体展示明月星星倒映在海面的动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