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发展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化发展

众所周知,城市化是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经常高达90%多。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很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低估了城市化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解决生存与发展的矛盾。

建国以后,为了优先发展工业,只好靠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剪刀差”完成原始积累,工农差别在当时有其合理的经济基础。同时,为了稳定农业,保护城市经济,又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农村,不仅如此,还一次次地把城市青年往农村赶,人为地遏制城市化的推进。这个时期建设的城市,如“火车拖来的城市”玉门,再如攀枝花、六盘水、大庆等,大多是国家计划经济的产物。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村的工业化开始飞速发展,但历史又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80年代中期,国家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条政策,叫“离土不离乡”,其实还是怕农民进城,民以食为天,没有人种地不行。后来粮食够吃了,但城市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却没有疏通,乡镇企业式的工业化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结果出现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异现象。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已超过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5%。中国的经济要长足发展,“三农”问题要彻底解决,大刀阔斧的城市化是必由之路。

按照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处于30%的时候,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处于70%的时候,则进入缓慢的平稳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近10年来平均每年大约以0.6%左右的速度提升,目前已到了35%左右,正处于起飞的前夜。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过规模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远的城市化运动,其直接结果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将至少有一半人从农村搬进城市,中国将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为城市化国家。这将是何等波澜壮阔、沧海桑田般的景象啊!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现有的城市格局肯定要重新洗牌,无论是重量级的大城市,还是数以百计的中小城市,都面临着怎样调整自身的定位、自谋发展的问题。于是乎,如何经营城市也就成了市长们的必修课。对各级地方首脑来说,就似乎昨天在长江里行船,忽然一夜之间驶出长江口来到了太平洋上,不免有一种昏眩的感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今天在哪里?明天到哪里去?怎样培育航船的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一连串的天问,都是城市经营的题中之义。

未来格局将“三分天下”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曾出现两派:一派认为,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另一派则认为,要积极发展大城市,尤其是要发展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组团。实践证实,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建设使土地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城市的聚集效应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故两弊相衡取其轻,发展大城市虽然难免带来种种“都市病”,但却更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前不久,浙江省政府就转变思路,提出要重点建设杭州、宁波、温州一批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调整无序的小城镇建设。

在目前的中国,我们不难察觉有三个城市群正浮出水面,逐渐形成未来中国城市框架的基本格局:一个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一个是所谓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大北京都市圈,另一个则是以香港、广州为核心的华南城市带。这三个城市群好比三个巨大的增长极,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据统计,其总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7.53%,土地占全国的1.24%,但GDP却占全国总额的30%,利用外资额更高达73%。

全文阅读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摘要:当代中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本刊就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发展、社会民生、古城保护等问题采访了朱学勤教授。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发展;社会民生

中国名城:当代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更新,许多学者对当下的城市化进程持有异议,您是如何看待的?

朱学勤:许多学者在对城市化排斥的过程中,实际上参与了城市的营建,这是非常矛盾的一个状况,也是我所忧惧的。另外,城市里长期生活的老居民,他们分享了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利益,相对而言,在这个利益大蛋糕当中,他们所享有的比例是相当小的。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居民,迁徙到城市的。他们心理上是既“迎”又“拒”,终于盼来了城市化的发展,多少人从过去那种棚户区,那种老里弄生活中摆脱出来,祖孙几代的愿望实现了。实现了以后,基本上都会迁徙到城市的外环以外这个区域。这也是与人不友好的地方,所以我希望这个局面能够尽快地改变,但是想去改变它,看起来也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

中国名城:参加研讨会的学者开玩笑说:“上海内环讲英文,中环讲普通话,外环讲上海话”,您是如何看待上海的城市发展的?

朱学勤:仔细想想,这是上海发展,它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情况。真正的原来的老市民被放逐到城市,这个现象是不是也值得反思?在以人为本的想法下,是否值得调整呢?城市发展了,老居民被赶走了,我觉得这个也是将来中国城市发展应该面对和反思的问题。怎么处理好城市发展和这个城市的主人――居民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其实我们都是城市居民,包括我在内,我现在住的地方实际上是上海城市的和中环之间,更接近外环的地方。在上海,我回不到我在上海居住的老社区,回不到自己的乐土了,每次回到自己小时候生活的虹口,找不到以前的弄堂,找不到自己的小学,上面全是高楼大厦,感觉很是矛盾。既感到这是个可喜的变化,又感到内心最珍贵的东西被粗暴的对待。六七十年代我们可以说与天斗,与人斗,是奋斗的哲学,是那个水门汀。到新的时代,应该把水门汀打破,水门汀确实是打破了啊在水门汀打破之际,新鲜的植物,草啊,小树丛啊就长出来了,之后在上面再铺第二层水门汀。这个社会就不是有机社会,这个城市就不是有机城市,还是那个无机社会,无机状态。我们否定“”不是为了等来这样的一个社会发展。

中国名城:上海金门这一块土地拆迁费用是个大问题?上海是不是要调整一下思路啊?

朱学勤:他们已经在调整了吧!现在他们至少能感觉到拆迁不像80、90年代那么容易了。80、90年代政府一决策,推土机就来了,同意不同意都开工。现在有各种参与,各种维权,你碰到一间民房,碰到一棵老树,都要踌躇再三,不得不坐下来谈,和老屋言和,和老树言和,我们能坐下来谈,本来这就是一种进步。

全文阅读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摘要】文章解读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现状城市文化发展的现象,通过案例的方式,从建筑风格、文化项目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现代城市空间这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怎样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建筑;空间。

从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开始关注精神生活需求,关注城市的文化环境。

从环境背景来看,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在我国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下,城市的发展在强化城市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强调城市的自身特色塑造,也就是要具有自身的城市文化,以此来吸引人才、技术、资本,从而促进城市发展。

因此,没有城市的发展,就没有对城市文化的关注,没有城市文化的注入,也就没有城市发展的再次升级。

一、城市文化的概念

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属物质的或有形的器物用品,如城市建筑、园林、教堂、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交通工具等;后者则为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艺术、宗教、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

二、现状城市文化发展现象

全文阅读

优先发展大城市――浅议西部城市化发展

【摘要】 城市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文章分析了西部城市化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阐述了西部应重点发展大城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西部城市化 大城市 对策建议

一、西部城市化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经济的较快发展,西部城市化进程亦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东、中部相比尤其是与东部相比,西部城市化发展仍显得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数量少,密度低,城市化水平亟待提高

2004年占全国总面积71.5%的西部,仅拥有城市171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5.87%,每万平方公里仅分布城市0.25座;而仅占全国总面积11.1%的东部,拥有城市263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9.79%,每万平方公里分布有城市2.48座。同年,西部共有城市人口(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下同)29398.62万人,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24.95%;东部拥有城市人口46763.54万人,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39.69%,西部仅相当于东部2/3。若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则西部城市化水平为28%,全国为41.2%,西部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

2、城市平均规模偏小,规模等级结构不协调

2004年在西部拥有的171座城市中,巨型城市1座,超大城市2座,特大城市6座,大城市13座,中等城市48座,小城市101座。若以西部所有城市为100,则巨型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所占比重分别为0.59%、1.17%、3.51%、7.60%、28.07%、59.06%,大城市的比重尚不足10%,发展明显不足,而小城市比重超过59%,占绝对优势。从分省情况看(见表1),西部12省(市)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均不合理,垂直联系不连续,出现了断层。其中重庆、贵州、云南、新疆4省市有特大及以上规模城市而没有大城市,仅有2个小城市。这说明西部城市体系发育很不健全,在特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缺乏大城市这一过渡,各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呈分散化的自我发展,缺乏联动效应。

全文阅读

城市化发展战略

摘要:如何寻求中国的经济增长点,如何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发挥城市规模经济和优化产业结构,利用地理优势和地方文化,实施城市化战略具有时代性、战略性和它的必要性。首先把握未来我国城市化的基本趋势,其次提出加速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群对策

城市化的含意及其指标众说纷纭,角度不同,见地也不同。我们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角度看,可把城市生活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这种特殊商品的普及化。实施城市化战略对于我国未来20年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可能性

今后20年是我国工业化中期发展时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其标志是我国工业化初期产业,如纺织、普通食品、普通建材等,已处于严重的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状态。难以再带动我国经济继续增长。目前,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已转向以机械电子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以建材、建筑业为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这些产业的未来需求量大、投资量多、资本技术密集,它们的发展无疑会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就决定了我国未来20年城市化必然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另外据估计,今后20年至少有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人们普遍认为,未来20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是我国未来2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在此对实现这一目的的可能性和条件作一分析。从国内形势看,国内有效需求后劲不足,居民消费呈现疲软状态,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如何发挥少存款多投资拉动需求,刺激消费传统的第一、二产业趋于成熟并走多从次化、纵深化、一体化发展,而第三产业未改变产业布局,进出口结构,解决就业问题,带动消费。城市化战略为其提供了环境,并且逐步改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从国际形势看,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中国要增强竞争实力为其向规模发展,而小城市小乡镇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经济战略优势、品牌战略,建立综合型、政治型、经济型、交通型、文化型、旅游型等特点的城市。随着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小作坊,小工厂,小企业已不适应当代要求,走城市化战略是国际形势的要求。中国沿海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发展成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城市群,表明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方向、趋势。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的趋势预测

在我国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1997年)左右,今后将进入从30%发展到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将出现以下几个基本趋势。

全文阅读

名城保护与城市化发展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城市化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本刊就城市化过程中的名城保护、农民的失地保护、房价飙升、节能环保等城市化问题,采访了金德钧主任。

关键词:名城保护;城市化;房价;节能环保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at the same time, some problems appear. This magazine interviewed Director Jin Dejun on issues of famous city protection, protection of farmers’ lost territory, house price escalation,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famous city protection;urbanization;house price;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12-57(4)

专家简介:金德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原建设部总工程师

中国名城:您去过很多地方,您觉得哪些城市的古城保护得比较好,或者说哪些措施是值得其他城市借鉴的?

金德钧:我们的国家在城市建设当中,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有一个怎么处理好古城保护和现展的问题,如果单单就古城保护来说,我觉得西安是做得比较好的。西安明朝时的城墙全部保留着,还在不断进行修缮,保护得很好,城里的有些街道也做得很好。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既要保护历史上留下来的一些东西,同时又要新建一些东西。因此任何一个城市,首先要解决留什么?拆什么?既不能全部拆掉,也不能都留着。如果都留着这个城市怎么发展呢?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把原来的都留着,然后建一个新的城市,不可能的。它都是历史和现实融在一起,最重要的历史、最精髓的东西都保留着。历史的文化元素在这个城市里头是不是看得很清楚,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至于有什么好的措施,这是规划部门、设计部门一直在争论的问题,怎么保护好,怎么保护才算好?我觉得谁也没法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毕竟一个城市一个样。

全文阅读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面临着一系列不足和困境,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强调等多方面关系,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 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 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的源泉,是一个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环境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是某特定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整体景象,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城市文化更多强调的是一个城市标志性的或者内在的价值,是多数人对一个城市的总体认识结果,更多的是一种价值概念,是城市自身特点和文化模式的反映。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实力。一个城市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所体现的文化。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最初的挡风避雨的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建筑物到今天越来越丰富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建筑群,城市越来越随着人类自身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与城市一起,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也成为城市文化的本质所在和最终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在经历着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社会转型,城市社会正成为中国社会的支配性结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和建设规模急剧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当代城市文化伦理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当代中国城市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划设计缺乏文化底蕴,优秀历史文化建筑遭受越来越多的忽视乃至破坏等等。城市在物质发展一日千里的同时,精神文化却越来越千城一面,摩天大楼金碧辉煌的背后却是文化的苍白无力甚至终于缥缈不可寻。面对此种形势,每一个身处城市的我们,是否该反省和思考,如何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既能承前又能启后建设出自己的特点,使自己的城市富有品位和人性化,拥有越来越多千姿百态的文化底蕴,这就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全文阅读

临沂城市化发展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临沂市加速城市化发展是目前的客观要求。临沂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在参考相关方面研究成果、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将临沂城市化进程中的现状及问题加以概括,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确保临沂的城市化沿着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临沂;城市化;对策

临沂,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临沂市是商贸名城,物流之都,中国江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基地。但由于建市时间不长,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受观念、体制等的束缚,建国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档次、水平都不高,严重制约了临沂城市化的进程。改善城市环境,创造经济发展条件成为广大群众最大的愿望。

一、临沂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临沂市行政区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人口1003.94万人(2010年)。临沂市人口数量大,人口密度大,已经快接近大城市的规模,2010年临沂市城市化水平为48%。以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来看,当城市化率超过30%,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市化将处于急速增长阶段。临沂市是城市化水平早已经超过30%,而且人均GDP在2003年市已经达到1000美元,可以预见,在为了时期内,临沂城市化水平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临沂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2.00%。

二、临沂城市化发展的问题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目前,临沂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主要有3 个方面:

1.临沂市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刚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全文阅读

常州城市化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常州城市化水平现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指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旨在推动常州城市化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常州;城市化;影响;对策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而产生和发展的,涉及到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空间扩张、观念转变等诸多方面,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历史上不少经济学家曾对城市化进行定义,虽然对城市化的定义表述不一,但其基本涵义都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即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二是人口的迁移,即从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三是人的观念及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转变。城市化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化率=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一、常州城市化现状及其影响

常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为雄厚。2006年,常州全市的人均GDP达37210元,约折合5150美元。从国民收入来看,常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为16649元,约合2310多美元。加上各种人群都有统计口径之外的收入,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上远大于2310美元。根据购买力平价,则常州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达4000多美元。按照经济学家钱纳里建立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化阶段的关系,常州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后期。根据国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当人均GNP达到1500美元后,就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1.城市化优化常州产业结构

城市化促进常州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化是随着产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工业发展要求资源和人口在一定的自然空间上聚集,工业生产和工业品消费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工业生产可以集中在固定的空间区域内,从而带动人口集中居住,这就产生了城市。在工业化的推动下,资源和人口的聚集达到一定规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就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其生产和消费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同步性,因而只有工业发展导致人口聚集达到规模要求后,第三产业才有发展的空间,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将促使人口和资源更进一步地在空间上聚集。

城市化繁荣城市商业。2006年,常州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03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3297元,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18元,增长14.1%,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085元,增长27%。其次,城市化带动了常州市中心商务的繁荣。许多来自周边地区甚至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看好常州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纷纷把总部、地区总部、营销中心等搬到常州,同时,城市的扩大也促进了现代物流、旅游、保险、咨询、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全文阅读

城市旅游化的发展模式

大中型城市的旅游化发展,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城乡统筹、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发展结构。随着信息与休闲时代的来临,旅游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一、城市旅游化的发展体系

(一)旅游形象品牌的构建

旅游城市形象的构建依赖于城市的旅游资源,有些资源是极具特色的,通过旅游市场营销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起来。就像我国很多旅游城市是极具特色的,哈尔滨的冰雪旅游、三亚的海滨度假旅游、桂林的山水旅游等等,都是通过旅游形象品牌塑造来发展旅游业,进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的。

(二)城市风貌体系的构建

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景观、历史文化都不尽相同,城市风貌可以通过城市的标识系统、建筑风格、山水分布、交通设施等来反映出来。城市风貌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三)功能性配套设施的完善

旅游可以作为产业来进行发展,那么配套设施的完善对于旅游景区的吸引力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包括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的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面,旅游带动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城市化的进程也会加快。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改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