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雅教育论文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博雅教育大学语文论文

一、博雅理念与教学改革

事实上,与博雅理念相对应的教学范式与教学方法是发展大学语文课程不应忽视的重要内容。纵观教育发展史,基本的教学范式有三种: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中心的范式,学生大多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的思考,是应试教育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如果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习的质量往往也难以控制。现代博雅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述两种范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师生互动是国际博雅教育广泛采用的教学范式。我国目前的教育讨论也经常讲师生互动,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呢?这是大学语文实现博雅教育目标的关键。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以成效为本的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不能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出发点,确定教学方向,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对学习成效的具体评价标准是什么?在学习课程内容之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预设,师生都了然于心,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将博雅的要义落实到大学语文课程中,成效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良好的汉语言语感、批判性思维与创意能力的人。审美是个体的生动感知,要改变应试教育下的被动接受式语文教学,把审美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自由思考是大学语文教育达成博雅目标的前提。在学生的审美阅读中,其所思、所感要通过说、写来与学习团队交流,良好的语感由此得到培养,批判性思维也在倾听、论说、写作的交流碰撞中得到训练,细化的成效预设和考核标准,必定落实到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教师要侧重传授方法,给予学生有效引导与及时反馈,而不是讲座式地报告自己的文学研究。教师重在引导,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预测学生可能达到的不同成效等次,对于不同的课题任务,需要拟定细化的层级标准与学习指引,并在课程开设初期发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随时进行主动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努力达到较高等次的学习成效。

(二)师生互动与教学设计师生互动

顾名思义,一定要“动”起来。但长久以来,许多高校语文教学采用教师中心范式,以教师的审美解读为主,考试也以教师所讲为准。学生只听不做,或少做,由于没有动口、动笔、动情,导致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的解读非但没有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拘囿审美的负能量。要改变这种状况,学生就必须在课堂上获得主体性,变被动为主动,体会审美愉悦。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建构的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激发能量的场域。因此,在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引导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

第一,学习团队的组建。国外博雅教育一般采取小班教学。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的条件,还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团队的组建尤其重要。四至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以此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改善班大人多、一盘散沙的状况。组建学习团队一方面便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与课堂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同辈交流,培养团队意识。

第二,学习成效的分享。学生需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分享审美感受,展现说辩风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给予学生分享学习成效的平台,着力营造自由开放、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只有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多的交流、碰撞与能量激发。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任务,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学习成效考核。如此文本赏析、艺术演绎等各有侧重的团队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文本赏析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程式,在师生互动教学范式中,可以变教师赏析的传统授课方式为学生先“赏”,教师后“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制作讲解课件,自主选择讲析、辩论等生动的方式分享对文章的审美感受与思考。艺术演绎任务,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或创作剧本,由小组成员表演短剧或拍摄视频短片。这两种类型的小组课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意思维得到训练。课题活动完成后,在课堂展示、学习团队互评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展现,也受到考验,促使他们在评论别人的同时观照自己,在分享中取长补短。

全文阅读

论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

摘 要:早期清华大学(1926-1952)的外文系培养了大量的人文学科杰出人才,是西方博雅教育理念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成功实践。它将西方博雅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相结合,旨在培养中西会通、全面发展的文化人,而非器物化的某一特定职业的从业人员。其重视基础、文理兼修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中西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并非语言技巧或职业技能训练。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两个层面对时下高等外语教育深具启示意义,对中国高校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弘扬人文精神以及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均有史鉴价值。

关键词:博雅教育;清华大学; 外文系;外语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041-06

一、引 言

清华大学外文系始于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1928年易名为“外国语文学系”。抗战爆发后,1938年清华大学与北大、南开三校迁至昆明,建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外文系建制撤销。外文系除培养出钱钟书、季羡林、曹禺等学贯中西的大师之外,尚有一大批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家、戏剧家、诗人、作家、翻译家等杰出人才,以毕业年份为序(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27年朱湘;1928年陈嘉和陈诠;1928年杨业治和吴达元;1930年李健吾;1931年张骏祥;1936年吴景荣和刘世沐;1938年方钜成;1939年许国璋、王佐良、杨周翰和李赋宁;1940年穆旦(即查良铮)、赵瑞蕻、周珏良、黎锦扬和杨苡(即杨静如);1942年许渊冲;1943年巫宁坤、何兆武、林同端和郑敏;1945年金、刘承沛和杜运燮;1946年袁可嘉和卞之琳;1947年黄爱(即黄雨石);1949年杨德豫;1950年英若诚、吴云森(即江枫)和文洁若 ;1951年资中筠和冯钟璞(即宗璞)等 [1]。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外国文学部1935年共毕业四位研究生:赵萝蕤、田德望、曹葆华及杨绛,后来均成为学术大家[2]。

本文论及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指1926年至1952年间(含西南联大时期)以培养“博雅之士”,汇通中西之学为目标的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以下简称“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的教育理念,本文重点讨论清华外文系博雅外语教育理念与相应的课程体系,兼论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对时下外语教育及整体大学教育的史鉴价值。

二、外语教育的博雅理念

作为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828年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指出:博雅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一种开启全部心智的教育,或一种全面开启心智的教育。[3]它要求开设广博的课程,反对高等教育过早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以经典的和基础的科目训练学生的心智。“博雅教育是文化的教育或是以文化为依归的教育。博雅教育的最终产品是文化人。”[4]

全文阅读

博雅教育在中国实施的环境及策略

[摘要] 博雅教育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一定的内涵:1.培养“完整的人”;2.不是为职业做准备,非功利性。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分析,博雅教育在中国扎根的土壤的成分非常复杂:中国高等教育环境既有可供博雅教育存在和生长的养分,又存在排斥博雅教育的成分。因此,博雅教育在中国实施的策略就显得极其重要,主要包括:抓住机遇,分阶段、分层次实施;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目标层次化;与原有教育相融合,顺应中国改革潮流;提升教师的素质,为博雅教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 博雅教育;环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23-03[ZW(N]

[作者简介]谢睿(1989―),女,山西运城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

近年来,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借鉴了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如哈佛大学最新的普通教育课程等,开始大力推展博雅教育[1]。但是国内博雅教育的实施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博雅教育在中国扎根的策略就显得极其重要,需要进行探讨。

一、博雅教育的内涵

全文阅读

浅析论博雅教育中的自由理性

论文关键词:博雅教育 人的存在 自由 理性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人的存在所需的自由理性进行探讨,引出博雅教育对塑造人的自由理性的作用,以及博雅教育的自由理性的特点。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源自拉丁文Liberalitereducatione,其在法语中的对应概念为良好的教育(the belieeducation)。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给密友狄翁的支持者们写了一封书信,这就是著名的《第七封信》,柏拉图在书信中指出,有理智的人只有在“自由的教育”(eleutheras paideias)中才能取得自信,“自由”的教育使志同道合者结成友谊,而且是一种高贵的友谊。柏拉图在书信中所说的eleutheras paideias,也即英文中所谓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这是博雅教育概念在西方历史上的首次现身。古希腊是博雅教育的发祥地,希腊人作为自由理性的倡导者把我们带入另一个世界。阿那克里翁的诗歌说:“自然赋予牛以犄角,赋予马以四蹄,赋予野兔以速度,而赋予人以思想。”在柏拉图看来逻辑力量是人之灵魂最高的属性,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也这样认为。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译作自由教育),而博雅教育存在于文化之中。

二十一世纪的美国风行博雅教育,博雅学院的建立。博雅教育的中心原则是它更关注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为具体的职业做准备。它认为对学习的爱好、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有效交往在学生的一生中要比某一学科的知识深度更有价值。

不论是对博雅教育课程的探讨,还是多博雅教育制度的探究,本文认为博雅教育中的自由理性是其灵魂所在。那么什么是自由理性?二者之间的联系在哪里?这就是本文主要要探讨的问题。

一、博雅教育之自由

人存在于社会中,作为文化者而存在,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进而反影响文化,创造着文化。人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是自由的,一方面在本能的统治下“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又在趋向创造性地自我决定中“走向自由”。

全文阅读

博雅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关于课题名称的界定

天津市卓群中学成立于2012年6月,毗邻天津市文化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气息,2012年9月学校迎来了建校以来的第一届学生,作为新建校,各方面的工作尚处起步阶段,学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实现学校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

“上下同欲者胜”,一所学校特别是新建校想干成事、干好事的重要前提是团队内部在价值观层面达成共识、用团队的核心理念凝聚人心、明确方向、开展工作。学校在建校伊始就确立了“和谐治校、真爱施教、博雅育人”的办学理念。

所谓“和谐治校”是指尊重个体差异,客观认识每个人的经历、原有的工作环境,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用“和谐”包容差异、尊重个性、化解矛盾、凝聚力量,要用文明理性的制度、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治校,唤醒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所谓“真爱施教”,就是要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广博的学识,要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化作具体的行动,正如在教师的成长手册中校长寄语写到的那样:“希望全校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刻苦钻研业务,严谨治学,以新课程理念引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为卓群中学的腾飞而努力拼搏!”如果说“和谐治校”是我们的管理理念、“真爱施教”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博雅育人”则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在此基础上加以梳理、概括,我们学校形成了以“立志、尚德、博识、求真”为核心的校训,要求卓群的每一名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志向高远、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追求本真的博雅之士。

校名“卓群”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以“卓群”为我校定名,就是希望学校能培育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名师,培养出德才兼备,个性鲜明,卓尔不群的学生。依据校名和我们的办学理念,学校将其抽象为“博”与“雅”两个字。 并将其转化为“做博雅教师、育博雅学生、建博雅校园”的奋斗目标,将“博雅”作为学校核心的文化价值理念,以“博雅”为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

做博雅教师,“博”就是要求老师要做博学的教师、做博识的教师、做博爱的教师、做博采的教师,“雅”就是要做雅正的教师、做雅气的教师、做雅兴的教师。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建设一支博雅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实现博雅育人的前提,是构建博雅校园的基础。

全文阅读

浅析博雅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论文关键词:博雅教育 思政教育工作者 素质 提高途径

论文摘要:当前博雅教育已被广泛地认同为理想的大学本科生教育模式,它更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升思政工作品质。推行博雅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只有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才能使博雅教育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实行和贯彻。

博雅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liberal education),也称自由教育。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要能进行清晰的逻辑思考,理智的阅读和生动的演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对“博雅”的论述。《论语·述而》:“子所言雅,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荀子·劝学》:“吾常而望全,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可见,博雅教育这一西方教育理论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不谋而合。它的内涵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累广博的知识面,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一、在高校中推行博雅教育的意义

1.博雅教育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

当今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创新经济的时代。信息革新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无法教会学生一生所需的知识,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现代博雅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它已不再是单纯地教导专业知识,培养职业人才为目的,而是要给予学生能适应动态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个人素质。

2.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2007年12月,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的一大战略步骤。博雅教育倡导的正是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并且其培养兼具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广博知识、高雅品格的教学目标也将引导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

全文阅读

博雅教育遭围城

3月的一个傍晚,十来位哈佛校友借清华校园的会议室,开了次闭门会,主题是21世纪的博雅教育,特邀嘉宾是哈佛主管本科教学的杰伊哈里斯(Jay Harris)教授。哈里斯教授开门见山抛出争议话题:最近博雅教育在美国身处围城(Liberal Arts Education Under Siege),被质疑为“旧石器时代的教授来教数码时代的学生”,未来的博雅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

谁的博雅教育

参加闭门会的哈佛校友各自提出看法,从尼日利亚人口的快速增长到谷歌阿尔法围棋(AlphaGo)的胜利,从评价哈佛萨默斯校长的改革到中美两种文化的冲击与反向冲击。作为旁听者,你会觉得所有的话题都似曾相似,又不着边际,两个小时下来没达成一致的看法,真真切切的是一次“务虚会”。但作为参与者,带着问题、观察与思考与他人互动,既有理有据地捍卫自己的想法,又用开放的心态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框架,受益还是匪浅。

其实,这次讨论会就是一个典型的博雅教育课堂。

在美国的常青藤大学与文理学院,本科生接受的都是博雅教育。哈里斯教授定义的博雅教育通俗易懂,他说这不是职业教育,不是一门用来谋生的学问,学生无法通过博雅教育找到会计、工程师或教师的工作。所以,哈佛从没有会计学专业,至于工程学、教育学、法学、医学、商学等以职业导向为专业的也都放在研究生阶段。得益于本科四年扎实的阅读写作训练,以及与教授或同学的深度交流,接受博雅教育的毕业生颇受各大研究生院的青睐。哈里斯教授指出,哈佛本科毕业生40%都选择了读研,而不是网上流传的40%都去了华尔街。有朝一日哈佛本科毕业生真的40%都去了华尔街,恐怕哈佛不好意思再称自己是博雅教育。真实的数据是哈佛本科毕业生40%读研,20%进投行、咨询等高薪行业,20%当中小学老师或投身公益,10%拿着奖学金(罗德学者奖、苏世民学者奖等)在海外间隔年,还有10%去向不明。

对有的学生家长来说,这不是好消息。难道读大学不是“上保险”?不是手握通向高薪工作的“船票”?博雅教育的关于非洲人口增长的讨论,去热带雨林等偏远角落“满世界乱跑”的假期经历,当中小学老师或做公益的情怀,是不是不务正业?

选择博雅教育,学生需要家庭乃至社会提供安全感,不仅在经济上没压力,心理也要够强大。有人认为这至少需要三代人的积累。美国开国元老杰弗逊说:“我们要学政治、学军事,搞革命;我们的孩子才能学工程、学法律,建设国家;这样他们的孩子才能学哲学、学艺术,思考人生。”情况确实如此,美国如今现实就是博雅教育仍然基本是“白人富三代”的“专利”。一般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非裔或拉美裔、母语非英语的移民、单身妈妈、重返校园的退伍老兵)一般会选择职业教育,学当会计或护士。

谁更博雅?

全文阅读

博雅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声乐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研究

摘要:当代语境下的高职教育正向着素质化,通识化发展,如何在博雅教学模式下培养出高素质的声乐人才,将成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声乐教育的新课题。

关键词:博雅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声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616

声乐教学是艺术类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育部对艺术类高职院校的音声乐人才培养十分重视,极大调动了院校对声乐课程潜力的挖掘,声乐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声乐乐的积极性,在多所院校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艺术类高职院校声乐乐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越来越多的声乐乐人才走出校园,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喜爱。但是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声乐教育仍然存在诸如教育幅度不够,缺乏适当方法,基础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本文将在“博雅教学模式”的语境下探讨如何应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力求对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提供理论帮助。

一、针对“博雅教育”的总论

(一)何为“博雅教育”

对于大陆文化圈而言,博雅教育并不像字面涵义那般陌生,它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素质教育”,台湾对博雅教育的翻译更为直观――通识教育――也是最能突出该教育模式的核心翻译,而本文将要论述的“博雅教育”则是香港的译法,博雅教育还存在其它一些翻译形式,例如:人文教育,通才教育,文科教育等等[1]。乐教育使用“博雅”一词,意为培养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才,能够实现对人类灵魂的塑造,在博雅教育模式下,学生会脱离庸俗,迈向卓越,成为真正的艺术人才,文化人才。

(二)博雅语境下,如何界定人才

全文阅读

论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价值

一、博雅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概述

“博雅”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指“适合自由的人”。“博雅”在中文中的意思是指: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认为博雅教育就是指:“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得多一些。”

尽管“博雅教育”的字面意思只是被简单解释为“自由教育”,但是,这一词组的内在涵义却是非常之丰富,其外延的范围和具体表现形式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拓宽。在古希腊时期,“博雅教育”最初的含义是:区别于奴隶、工匠等人的身份,在他人命令下进行工作的人所接受的“自由人”教育。古希腊所提倡的“博雅教育”主要是针对贵族的子弟而设置的教育体系,它的根本的教育宗旨是:通过推行博雅教育,以培养贵族子弟们的优雅的气质,并使之积累广博的知识。在古罗马,博雅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为“七艺”,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教育对象通过学习以获得以上七种基本的,被当时的罗马人奉为至宝的生存、生活技能。而在古代中国,博雅教育在我国儒家所尊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体现。在近现代教育发展历史上,“博雅教育”逐渐衍变、革新、提升为:强调对“人”的教育,关注如何将人教育成为具有广博的知识、能独立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健康个体的教育模式。它通过一系列对受教育者在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并增强了受教育者的审视世界的能力。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铸就了不同的文化特性,这也使得当今的世界教育领域中对“博雅教育”一词的释义与翻译方式风格迥异。在中国大陆,“博雅教育”被解释为“素质教育”;在中国香港,“博雅教育”被称为“博雅教育”;在中国台湾,“博雅教育”被称做“通识教育”;在美国,“博雅教育”被视作“Liberal Arts Education”……然而,诸多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博雅教育”所形成的不同释义并没有影响到“博雅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在世界教育界日渐重要的地位;它被人们推衍为当代世界教育界所主张的多元化、高质素教育的最佳的教育模式,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足见一斑。

博雅教育并非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理想的人格,发展其丰富而健康的人性理念,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类的日臻完善的人性教育的理想。换句话来说,博雅教育就是将人类的知识成果与人类崇高善良的美好品德共同结合,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统一体的教育模式。它是在受教育者积累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达到“博学”的层次之后,在其精神领域中所产生的飞跃,受教育者将在接受博雅教育后最终升华至“雅”的完美境界之中。

二、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作为博雅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级成部分――音乐的学术研究成果,其发展对其它学科,如:美学、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博雅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隶属于广义上的音乐教育范畴。其具有如下几项基本功能:1、审美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学中的核心功能就是审美教育功能。由于人们是借助于对音乐的切身体会来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价值的,它是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的必经之途径,因此,在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功能是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其他所有功能的根基所在。它也是在博雅教育中推行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2、教育功能:音乐利用旋律、节奏、和声等与生俱来的特性来组织、协调、引导人的意志行为,传达交流人的思想感情的信息,对人思想理念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其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音乐教育通过传授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表演技巧和欣赏方法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娱乐。它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等因素调整人的思维运动频率,使其达到放松身心的状态,充分发挥了其娱乐功效。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博雅教育中的地位不可低估。

全文阅读

关于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论文摘要: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提出新要求。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为提升媒介素养培养,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和唤醒网络文化意识;在教学上,可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法和多元课外实践方式;在支持资源上,应该体现人文关怀,聚焦网络文化,采用适当的技术,构建生态资源。

论文关键词:博雅理念;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信息载体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革新。相应地,人们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应该不断更新,并采用适当方式加以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越来越倚重于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缘由分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源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源于当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不足。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生活,需要针对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时代文化形态转变: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例如,网络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大学生很容易沉湎于其所营造的虚幻空间,而拒绝与他人沟通和外界交往,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内化。

在网络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转变为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由此引发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交往性质以及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网络文化深刻改变大学生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