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皇家建筑屋脊兽蕴含的东方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皇家建筑屋脊兽蕴含的东方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屋脊兽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东方文化思想与艺术审美孕育的瑰宝,积淀着数千年的东方文化,折射出思想层面的“中庸观”与“天命观”、形制层面的“阴阳观”、艺术层面的“虚实相生”以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东方审美意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对现代建筑设计也有一定的启示与影响。该文从早期皇家建筑屋脊兽的功能作用与形制特点出发,在思想层面、形制层面、艺术层面研究屋脊兽蕴含东方文化思想,探寻屋脊兽的东方审美意境。

关键词:屋脊兽艺术价值;东方文化思想;审美意境

由于我国早期的皇家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的木制构架极易受到雨水浸渗,因此匠人便在整条屋脊前端增加一个小型建筑构件,以起到防水防渗、保护建筑的作用,这个止水构件就是屋脊兽的前身。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愈加热切,这种对艺术的热忱也推动着古代建筑工艺向更加精巧细致的方向发展。由此以来,平平无奇的止水构件在匠人精益求精的追求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屋脊兽。屋脊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建筑工艺与文化艺术的产物,是东方文化思想与艺术审美孕育的瑰宝,人们可以通过屋脊兽的特点解读其包含的文化思想与审美意境。

一、屋脊兽的出现与发展

屋脊兽主要安放在建筑两侧的戗脊上,具有固定屋脊、防潮防锈的功能。古人曾在屋顶瓦片的前檐处用瓦钉固定屋脊,屋脊兽就是为了防止瓦钉生锈而设置的构件。早在汉代时期,人们就有在安放屋脊兽的习惯,但当时屋脊兽的艺术造型古朴简洁,种类较为单一。唐宋时期,屋脊兽的外形种类逐渐丰富,但是其摆放的规制尚未确定。明代,屋脊兽的排列顺序、等级地位逐渐确定,形成传统屋脊兽等级排布的顺序,从屋脊前方向后依次为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清代,屋脊兽的排列顺序、等级个数、应用范围及造型样式进一步明确。屋脊兽从出现到发展跨越了数千年时间,凝聚了华夏文明的艺术美[1]。

二、屋脊兽艺术反映的东方传统思想

透过一尊尊精巧的屋脊兽,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人为建筑艺术创作倾尽的心血。屋脊兽不仅是一种造型精美的建筑构件,而且是东方思想与建筑工艺融合而成的艺术品;不是毫无根据地凭空想象,而是立足于东方文化与传统思想而形成的艺术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缩影。古代建筑之精巧,所在一隅之间,尚可窥见,砖石瓦兽,皆有来处,华夏数千年的文化思想也就在这一砖、一瓦、一兽中源远流长。1.思想层面的“中庸观”与“天命观”最初,屋脊兽主要被应用于皇家宫殿、庙宇中,是一种体现森严等级制度、凸显皇家至高地位的建筑构件。古人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天圆地方,皇帝是真龙天子,为了实现天人感应、通晓天命,天子应择中而居。因此,古代皇家建筑群整体上追求平衡和威严之美,多讲求建筑中轴线的设计,将皇帝使用的核心建筑宫殿布置于中轴线上,并将屋脊兽安置于建筑两端的戗脊之上,呈现出两端对称的布局形式,从而进一步凸显建筑组群的中轴线,以此彰显皇权,并营造出一种威严肃穆、令人生畏的空间氛围[2]。此外,屋脊兽对称式布局的形成还受到古代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古人崇尚中庸之道,主张率性而为、顺应自然,处世行事追求不偏不倚,心性留有纯真但不失执着,万事“致中和”,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内在的思想层面的“中庸观”与天子择中而居的“天命观”不谋而合,最终作用于外在事物上,成为屋脊兽采用对称式布局的关键原因。2.形制层面的“阴阳观”屋脊兽艺术除了具有对称式的布局特点,还在摆放规制上有章可循。以北京皇家建筑——故宫为例,除了太和殿一处为十只屋脊兽,其他皇家建筑多按照三、五、七、九的奇数摆放,这主要是受到我国“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可划分为阴、阳两面,阴与阳要两者平衡、相辅相成。阴阳思想的形成对我国早期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并逐渐渗透各个领域,在建筑形制上形成了“阳奇阴偶”的数量观念。其中,奇数中的九为至阳之数,所以皇帝处理政务、日常起居的乾清宫戗脊上安放了九只屋脊兽,以此体现统治阶级的至上皇权。除九外,五也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具有权力中心、财富中心的寓意,所以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为“九五至尊”[3]。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皇帝为真龙天子,应身居阳处,实现“天人合一”,所以在皇家宫殿、庙宇多将建筑构件按奇数形式设置。这种布置方式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同时将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森严的等级制度表现得淋漓尽致[4]。总而言之,屋脊兽是在“阳”的基础上对建筑等级再划分的并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建筑构件,是一种能够表现建筑等级的艺术语言[5]。3.艺术层面的“虚实相生”与西方艺术相比,东方艺术更加讲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深远意境,注重内在精神和人文思想,所以屋脊兽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外在抽象夸张的造型,而且在于其内在的中国神话传说和浪漫人文情怀。从艺术层面看,屋脊兽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实”是指外在的引人瞩目的造型艺术;“虚”是指屋脊兽内在蕴含的深刻内涵。屋脊兽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是文化思想与艺术审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脊兽具有不同的外貌特征,不同的外貌特征又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内在意义。屋脊兽的原型来源于我国神话故事,它们皆具神力,可以除奸恶、防火灾、保平安。小小一尊屋脊兽,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日夜驻守在戗脊之上,跨越漫漫历史长河,向人们讲述着古老的文化故事。

三、屋脊兽艺术体现的东方审美意境

谈及审美意境,必然会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园林。中国优秀的古典园林在造园手法上有共通之处,既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视觉变化,又追求设计者与游览者内在精神上的共鸣,园林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文化的厚度。屋脊兽作为古典园林建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反映出东方审美意境,这种审美意境是基于东方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产生与发展的,具有独创性与代表性。1.空间丰富,步移景异东方艺术的审美意境在古代园林造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代园林造园讲求空间层次丰富,步移景异,使游览者从各个角度看到的景观效果各不相同。因此,在皇家建筑设计中,设计者考虑了空间尺度的变化,使远景、中景、近景都有景可赏——远景可观建筑群的宏大规模,中景可观建筑群的立面布局形式,近景可观建筑精巧的工艺细节。屋脊兽是构成皇家建筑中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抽象夸张的外在造型使其区别于近景与远景,从而使皇家建筑的景观观赏层次更为丰富,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此外,屋脊兽作为皇家建筑“第五立面”的主要装饰构件,扩大了游人观赏的视域,以建筑屋顶为界,可将观赏的空间分为地上空间与屋顶空间,使观赏空间变得丰富而多样,使游人所观之处,皆有可赏之物。2.动静相生,天人合一动静相生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意境。春秋时期,老子便提出了动静观,强调“静”的地位,即宁静方致远。随着这一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动静观逐渐在山水画、古诗词中得到体现,这才有了“鸟鸣山更幽”的动静对比[6],两者相辅相成,鸟鸣因山谷的幽静愈加响亮,山谷也因鸟鸣显得格外幽静。在古代皇家建筑设计中,也存在与此共通之处。古代皇家建筑布局多呈现出中轴对称、平面展开的特点,这种规则、均衡的布局方式虽然能够增强建筑的庄重感与稳固感[7],但也增强了建筑的沉闷感与笨重感,而屋脊兽灵动的外形线条恰恰能够中和建筑外立面的沉闷,屋脊上的小兽姿态各异,使建筑富有生气。规则的建筑立面因屋脊兽灵动的外形轮廓显得愈加稳固,屋脊兽也因建筑立面的规则均衡显得更加灵动,这就是动静相生的道理。此外,屋脊兽还体现着精神层面的人文情怀,作为神话传说中的远古神兽,古人认为其具有神力,既可保佑平安,又可通晓天意,能够成为连接天与人的纽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结语屋脊兽最早作为止水构件而存在,后又经过了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明确了使用形制。屋脊兽开始具备经由人类想象加工的外在造型和深厚文化底蕴赋予的深刻内涵,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此外,屋脊兽的对称布局、形制摆放、艺术手法都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追求的“天人合一”、皇权至上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立足于文化思想建立起来的东方艺术审美意境,在屋脊兽艺术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人们通过屋脊兽感受到的不仅有深厚的东方文化思想,而且有回味无穷的艺术审美价值。屋脊兽本是普通的建筑构件,古人通过发挥聪明才智,使其既具有外在的欣赏价值又有内在的文化价值,在实现功能的同时又具有文化的厚度[8],这为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宝贵的启示。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下,设计领域开始向国际化发展,少数建筑设计者在建筑形式上一味地追求视觉效果,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建筑形式,忽视了对场地的思考,从而出现了追求体量、忽视内在的建筑设计。建筑是生活的家园,是文化思想的载体,建筑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厚度,而不是仅仅追求思想空洞的烦琐外观形式。大道至简,设计师应该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形式设计,不应只追求外观,富有生活温度和文化厚度的建筑才值得肯定与推崇。

参考文献:

[1]丁苏煌,郭华瑜.试论仙人走兽之源起[J].四川建材,2017,43(4):204-206.

[2]刘文良,邢美艳.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皇家脊兽的美学意蕴[J].美与时代(上),2011(9):23-26.

[3]陶书霞.中国屋脊兽艺术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28-130.

[4]刘程.论“屋脊兽”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概念[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报,2015,12(4):72-75.

[5]潘祖平.中国传统环境艺术中的动静观念[J].美术大观,2009(9):230-231.

[6]刘文良,邢美艳.中国皇家脊兽的思想及美学意蕴探析[J].民族论坛,2011(16):86-89.

[7]史敏.论故宫脊兽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5(4):28.

[8]袁丽娜.浅谈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屋脊兽[J].黑龙江史志,2014(23):59.

作者:李蕾 王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