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遗工艺美术创新设计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遗工艺美术创新设计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工艺美术创新设计策略与路径。分析非遗工艺美术在现代视觉环境中被边缘化的两个主要原因,考察现代技术、媒介环境和产业型态等重要因素,从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形态、表意内涵和功能价值三个维度展开研究,阐明数字化、新媒体和产业化给传统非遗工艺美术的现代化转型带来的作用影响,论证以交互场景设计、数字动画技术和文化品牌塑造等方法手段作为创新设计策略和路径的有效性。这些研究结果为实现非遗工艺美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非遗工艺美术;创新设计;视觉形态;表意内涵;功能价值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是由民间工艺思想和生活智慧长期积淀而成的精华。它与传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经世代传承而凝结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非遗工艺美术的历史传承具有动态化的特征,蕴含着民间工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展现了随社会环境和生活形态流变而不断拓进的创造精神和审美情趣。非遗工艺美术在现代视觉环境与社会生活空间中,在对传统视觉文化基因予以保存和继扬的同时,亦受到现代视觉形式、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的挑战。这种复杂的情形构成了非遗工艺美术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但也隐含着创新发展的契机。

一、非遗工艺美术的处境状况

工艺美术对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向性,通常需要满足两种要求:功能实用性与精神适用性。功能实用性是指工艺美术的设计形式要符合日常使用的功能要旨,而精神适用性指的是工艺美术用品包含的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要切合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精神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叙事就是对传统社会生活与文化精神的演述和表达。随着社会结构与文明型态的嬗递,传统的耕织社会捩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和信息世界,封闭的文化体系衍化成开放多元的人文环境,致使传统事物的生存境遇不断变化改换。失去传统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的加持,非遗工艺美术样式在现代视觉环境中呈现持续收缩的态势,其根本原因是功能实用性的消泯与精神适用性的失落。非遗工艺美术的创新设计策略与路径研究RESEARCHONTHECREATIVEDESIGN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RTSANDCRAFTS

(一)功能实用性的消泯

非遗工艺美术物品属性中实用功能的消泯,导致实用性与艺术性发生分离。从前,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凝结为与视觉形式相辅相生的精神意蕴。失去实用功能后,人与物品的审美关系产生了根本改变——兼具“用”与“看”的审美互动转变为纯粹视觉的审美关注,因此淡化了蕴含在视觉形式中的精神意蕴,令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内容退变为一种仅作用于心理浅层的装饰样式和视觉趣味,形成僵化的审美展示形式。

(二)精神适用性的失落

传统的生活形态与文化语境的消逝,使非遗工艺美术在现代视觉环境中的演绎机会和空间越来越少。构成传统生活图式的诸多事物从现代生活空间中退场,遗存的视觉样式缺失生活情境与精神世界里的具体意指对象,因而失去了生成新的文化意义的活力。在现代视觉环境的规限下,其文化内涵被固化为一种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崇古观感和怀旧情愫,从而造成其与现代文化语境的隔离,结果导致非遗工艺美术无法与现代生产和生活产生精神联系与互动,难以形成和积淀现代意蕴。

(三)影响与应对

缘于以上两种因素的影响作用,非遗工艺美术在现代生活中陷于尴尬的处境,呈显出两种吊诡的情态。一方面,由于寄寓在传统视觉形式中的精神内核被弱化,因此多数情况下选择以装饰形式和视觉趣味为核心来开展设计创作和审美欣赏。但是,失去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的规范和指导,便难以形成合理适度的使用原则。当下对非遗工艺美术视觉元素的运用,频繁出现随意挪用和拼接、过度演绎和诠解等失当操作,伴生着对非遗工艺美术文化内涵的曲解与附会,致使非遗工艺美术的核心价值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僵滞的传统视觉样式与固化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下的生活方式、视觉习惯、精神需要和价值取向存在较大的心理距离,无法契合现代生活中精神适用性的特点,因此难以激发多数人的审美兴趣和精神共鸣。这种情形制约着非遗工艺美术的传播范围和传承途径,导致非遗工艺美术的核心价值无法全面展现。以上问题需要在传播和传承过程中获得解决。非遗工艺美术的传播与传承,包含对核心文化基因的复制和创新两个要素。复制的含义指的是保持精神内核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保留重要的传统视觉元素和传统审美韵趣。而创新的宗旨,则为非遗工艺美术融入现代视觉环境提供了思考方向。在内容创新的维度,非遗工艺美术需要面向现代生活,挖掘现代主题,创设新的叙事内容,提升对现代生活的表意功能,与当下社会生活建立意义关联,为非遗工艺美术注入现代意蕴。在形式创新的维度,应从现代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视觉需要出发,理解现代社会的视觉环境和生活形态,解悟现代视觉模式,并参照现代设计理念对现代生活形态的表述方式,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和视觉元素,改造陈旧僵化的传统展示形式,提升创新设计的能力。

(四)创新设计的策略与路径

现代科技塑造了一个以现代媒介为主导的现代生活形态。一方面,接收各种现代媒介汇集而来的信息,构成了现代生活的主要活动形式。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视觉技术与强势渗入的现代媒介造成了视觉文化的转向,使人们对图像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这意味着生活观念的形成过程,不再依靠历时性的阅读与理解,而是转为依靠丰富的视觉传达和感官体验所形成的视觉经验。[1]由此可见,现代科技与媒介联手打造了一个超越传统的现代视觉环境。视觉取得优先地位,事物必须依靠视觉形态来获得存在依据,并需要通过媒介的视觉仿像来塑造现代生活的真实感。此外,现代商业社会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图式和文化语境,以商品经济与消费主义重新定义日常生活中人与工艺美术品之间的关系,重塑一套对工艺美术设计的价值评判体系。综上所述,非遗工艺美术融入现代视觉环境,进入现代生活空间,必须要凭借现代技术、媒介与产业的力量形塑出新的设计理念和路径。

二、数字化促进视觉形态的创新设计

在当下,现代数字化的创作技术逐步替代传统工艺技法并成为主流,涵盖着影视媒体、电子艺术、数字互动与虚拟现实设计等诸多形式。对非遗予以数字化方式记录与保护已形成一股重要趋势,同时也促进了以数字化方式开发的探索。[2]这构成了一种新的情形,即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含量和指标来界定非遗工艺美术在现代视觉环境中的位置。换言之,传统非遗工艺美术对数字化技术的接受程度与运用水平能够映现出其在现代视觉空间中展示机会的多寡与使用价值的高低。而以数字化技术作为创新设计的策略工具,给非遗工艺美术带来的直接作用是视觉形态和质感的演变,主要体现于体验模式与展示模式两个方面。

(一)模拟主创视角的体验模式

经过数字转化,非遗工艺美术由物质实体演变为数字纠合实体的复合视觉形态,这种虚实融合的存在形态造成视觉感知上的特殊效果,形成新的视觉质感,衍生了创新性的体验模式。一方面,这种“以虚为实”的体验模式创造了极致真实的视觉体验,能够加深人们在欣赏非遗工艺美术时的沉浸感与体验感。另一方面,虚拟化技术在设计操作上具有超越现实的优势,可以更加方便地对视觉形象进行调整与修饰,有利于对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形式开启创新性的设计试验。[3]体验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于数字化技术所构造的“虚”与“实”两个层面。“虚”指的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图像转换,制造虚拟形象、仿真视角和交互场景。“实”指的是在“虚”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物的具体互动关系。以数字化设计的虚拟图像为中介,使观众与非遗工艺美术的实体形象产生实在的视觉联系;数字化交互场景的设计,能够使观众代入创作者的身份角色,取其主创视角,“亲身”参与整个制作或展示的过程,增强“真实在场”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例如运用AR、VR技术结合交互场景设计对非遗工艺美术展开的创新设计,就浮现出一些新的视觉特点。对于传统泥塑、木雕和织绣等传统工艺美术来说,多数情况下观众只能以纯粹观赏的角度与工艺美术品进行互动。而借助数字化技术的交互界面和设计工具,可以打破传统固定的角色关系,为观众提供一个模拟创作者的观察视角和情境,使观众能够介入到对泥塑、木雕和织绣进行数字模拟性的制作与体验过程。在此过程中,非遗工艺美术得以表现出丰富多样的视觉形态。凭借设定好的交互功能,观众无需掌握专业的技艺,就能轻松地改变虚拟形象的各种元素,如造型、材质、色彩等等。甚或施用简单的动作,便可使VR情境中的泥料产生形变,木材产生刻痕或变换刺绣针法。由动作引发的一系列视觉变化,加深了观众对工艺美术制作过程的具象化认知,形成一种强化了互动关系的体验模式。由此,模拟主创视角的交互设计扩展了现代大众的视觉体验,增强了他们对非遗工艺美术的观赏兴趣和意愿,反过来也加强了对视觉形态的设计关注和创新意向。

(二)构建动态演绎的展示模式

非遗工艺美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由静态展示发展为动态演示,是对传统视觉形态的创造性突破。[4]其中,数字化成像与动画技术由浅入深地推进了动态化展示模式的发展。在基本层面上,静态向动态的转换得益于成熟的数字化成像技术。以非遗工艺美术常见的民俗装饰画为例。利用软件工具将传统工艺美术的画面形象转化为数码形式,并用电子屏幕来代替纸绢帛等传统媒介材料。这种数字化的装饰画能够自由调整和转变画面的视觉要素,如画幅、色调、亮度等。此外,还可以设置图像的定时更替程序并自动执行,构成类似电子广告牌的图像切换效果。这种展示模式有效地打破传统非遗工艺美术固化单调的视觉形态,使人们对装饰画中的民俗文化形象产生更为丰富的动态意象和观感。在深入层面上,运用动画技术可以增强传统非遗工艺美术在视觉上的传达效果与形式美感。例如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概括的形象造型和凝固的画面情景通常需要观众施展主观想象来生成动态化的审美意象。而动画技术能够将此主观想象过程具体视像化,从而突显出剪纸艺术的形式美感。另一方面,传统剪纸中的故事情节需要通过语言或文字来展开描述,而采用动画形式的剪纸艺术则在动态画面的连续性展示中构成完整的叙事情节,能够通过直观的动态展示过程来展现蕴含在剪纸艺术中的文化内容,这就增益了剪纸艺术的视觉传达效果。据此表明,由数字化技术淬炼出来的动态演绎的设计观念与展示模式,能够带动非遗工艺美术视觉形态的创新发展。

三、新媒介推动表意内涵的创新设计

由于媒体对生活的全面覆盖,非遗工艺美术作为视觉信息和文化符号,通过媒介的传递推送实现对现代生活的多方位介入。换言之,新媒介拓宽了非遗工艺美术的语义范畴和表达方式。在现代媒介和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传统非遗工艺美术的表意内涵发生转变,固化的形象符号背后,其文化涵义得到新的诠释并形成现代意蕴,揭示出非遗工艺美术在表意情境与表意形式两个方面的演变情形。

(一)创设社交互动的表意情境

社会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对社交对象、空间与交流方式产生价值认同与情感依赖。非遗工艺美术在传统社会生活里,除了满足生活与审美的功能需求之外,亦在社交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赏玩、展示与交流,一方面表露拥有者的社会身份与审美水平,另一方面折射出个人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的状貌,从而有助于社交关系的形成与深化。时下流行的网络社交媒介能够使身处不同生活空间的人们通过社交平台彼此相连,非遗工艺美术需要灵活地渗入到现代社交活动形式中,才能够有效地连接现代大众的精神世界。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采用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样式来设计社交互动界面,营造氛围浓厚的网络社交空间和表意情境,如社交APP、知识分享群组、线上互动博物馆等社交平台的设计、开发与推广。通过置入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元素和文化符号,缩短非遗工艺美术与受众的时空间隔和心理距离,让人们在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环境与文化氛围中开展话题交流。[5]凭借现代社交媒介中高强度的互动频率与高浓度的视觉氛围,使不同的线下生活形态和情感状态与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形象产生直接联系,亦即在网络社交空间与场景的使用过程中对非遗工艺美术形象与内容形成不断强化的心理印象和情感关联。每一位社交媒介的使用者,既能从表意情境中理解非遗工艺美术的传统人文蕴积,亦能依照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观念赋予非遗工艺美术新的精神内容和价值意义,继而给非遗工艺美术注入当代的文化意蕴与现实涵义。由此可见,新媒介影响下的表意情境正逐渐成为现代设计思考中的重要因素,为非遗工艺美术的创新带来诸多启发。

(二)拓展传统非遗的表意形式

非遗工艺美术在传统文化语境里滋育出深厚的表意内涵,但这种表意内涵随着功能实用性的消泯与精神适用性的失落而削弱了实际效用,而现代新媒介的传播技术与手段能够拓展非遗工艺美术的表意形式与内容,提升其在表意情境中产生的作用功效。以非遗工艺美术中的传统年画为例。传统年画主要采用木版套色印刷技术来生产制作,并依靠纸张为媒介载体来进行传播。由于现代生活形态的转型,致使传统年画的表意功能在面对现代文化生活时显得抓襟见肘。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不断突破传统媒介的传播范围,迅速降低对传统媒介的依赖程度。这两个因素减少了传统年画在现代生活中实行大规模传播与吸引大量艺术拥趸的可能性。传统年俗文化的赓续,与现代新媒介创造与增设的表意功能密切相关。传统年画需要凭借新媒体环境中衍生的表意形式,挣脱对传统媒介的依赖和传统图像表意的掣肘,继而弥合传统年俗文化与现代生活形态的裂隙。以新媒介的表意形式对传统年画进行创新设计或二度开发。比如采取时下流行的网络头像表情包设计(图2),为传统年画增加原本不具备的现代社交属性与现实生活内容,使之契合当下日常惯用的沟通方式与交流主题。在表意形式的传达上,可以将传统年画嵌入到APP小程序、手机游戏(图1)等交互媒体的设计应用中,透过群组共享或娱乐游戏的形式,在节日的交流互动中相互传递情意祝福,实现对年俗文化仪式和内涵的延续和引申。使传统文化中的民俗记忆和情感得到传承发扬,也为传统年画开拓出现代意义空间[6]。正是由于这些现代媒介的表意形式具有在场性、交互性、体验性的功能特点,使非遗工艺美术能够籍此参与当代的生活叙事与意义生成,其文化内涵得到扩展与充实,同时也描划出新的设计路向。

四、产业化推动功能价值的创新设计

现代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特点是社会分工,通过分工使设计与制造发生分离,这是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生产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商品经济社会里,非遗工艺美术的成品与受众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商品形式的消费与被消费关系,意味着传统工艺美术演化为现代产品设计是已然的发展形势。这说明非遗工艺美术试图融入现代生活,就应与现代工业化生产所注重的产品功能与产业模式形成深度的契合,依凭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观念中的产品理念和产业思维,挖掘和开拓非遗工艺美术潜在的功能与价值。

(一)设计开发现代实用功能

非遗工艺美术应当参照现代生活消费用品的功能属性,来开发符合现代需要的功能价值,从而实现更加贴近大众现实生活需求的创新设计,继而提升功能与审美的双重价值。以非遗工艺美术中的传统灯彩为例,它既具有照明功能,同时具备观赏价值。但是,其在现代生活空间中,由于无法达到现实空间照明所需的条件要求,因此只能用作装饰性照明或单纯的工艺摆设。通过对工艺设计诸要素的取长舍短,增强传统灯彩的照明功能,使之接近现代灯饰的使用效果。亦即提取传统灯彩的造型元素和装饰手法,结合现代灯饰的结构、材质、光源与生产方式,创造出既具有传统视觉装饰韵味又能满足现代照明需求的灯具,使现代灯具的实用功能嵌合传统灯彩的审美形式。(图3)通过现代对传统的功能补充与增益,现代设计表达形式与传统工艺制作要素的调和,令非遗工艺美术以涵盖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产品形式重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且易于被现代大众所接受,是令非遗“活化”最有效的手段。[7]可见,非遗工艺美术在实用功能上的增益,能够助推传统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形态的转化。

(二)结合产业塑造品牌价值

“产品”是特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可以看作为文化基因与商业模式的合成。传统非遗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以现代产品形式进行传达,无疑开拓了大众与非遗工艺美术的接触渠道,扩展了大众对传统工艺文化的认知途径。传统非遗工艺美术依靠手工制作模式,通常不及产业化生产与销售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以生产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的商品形式为设计宗旨,实行规模化生产的产业模式,映射出非遗工艺美术文创产品介入消费社会的范围和程度。由此可见,产业模式是非遗工艺美术文化产品与文化价值持续性扩张和广泛性传播的动力之源。非遗工艺美术蕴含的文化价值是文化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品牌的重要价值依据。[8]文化产品产生的持续性影响,会积聚成为文化品牌效应。非遗工艺美术形成的文化品牌囊括了传统工艺美术的观念要旨和美学精髓,亦体现了对现代设计理念、产业化和品牌运营模式的认同与兼容并蓄。以当下活跃的国潮文创设计为例。国潮文创设计以中国特色文化元素作为关键的设计要素,巧妙地融合时下流行的设计手法与视觉样式,体现了一种以传统文化价值作为品牌号召力的创新设计。这种创新设计是由追崇传统文化价值的消费需求促进形成的,此消费动机中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身份意识与文化归属感。借鉴国潮文创设计的成功经验,将非遗工艺美术中的传统造型改造为具有强烈个性视觉特征的IP角色,采用品牌策划营销的方式将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符号与文化内涵推广开来。[9]围绕非遗工艺美术产品的文化价值来构建其价值模型和产品体系,进一步对非遗工艺美术IP品牌策略予以深入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系列性的衍生品(图4),沿着“文化商品——文化产业——文化品牌”的发展路径,逐级深化功能价值,使非遗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能够通过品牌化的创新设计得到极大提升。

结语

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指向未来的能力。通过实施创新设计的策略和路径,使非遗工艺美术重新融入现代视觉环境和生活空间,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广泛的传播,也令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能够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旨。以人为本的活态化传承,归根结底是通过创新意识和设计实践来表达人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真实需求。因此,创新设计的策略和路径需要在传统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形态、表意内涵和功能价值诸方面做出突破性贡献,才能够强而有力地助推非遗工艺美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李南南,卢章平,李明珠.设计视域下非遗研究态势的可视化分析[J].设计,2020(10):122-125.

[3]蔡新元,陈婧.多元与融合:数字媒体时代设计的转型与创新路径探索[J].传媒,2021(05):22-24.

[4]周屹.VR技术在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的创新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09):126-128.

[5]许莉,路由.基于服务设计的非遗手工艺APP设计研究[J].设计,2020(09):32-35.

[6]袁宙飞.融媒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衍生与传播——以年画为例[J].民俗研究,2021(03):71-77.

[7]章莉莉.非遗活态传承:重链手工艺和现代生活需求——章莉莉谈设计与扶贫[J].设计,2020(18):70-74.

[8]章莉莉,李姣姣.上海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设计策略研究[J].上海艺术评论,2021(02):62-64.

[9]朱珠,吴艳丽,门子琦.对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J].市场周刊,2021,34(04):47-49.

[10]宋佳,康米.新文创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与传播路径[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1(03):132-133.

作者:居华倩 钟尚联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