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业农村改革自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业农村改革自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围绕示范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制定出台《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和《县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示范建设实施方案》。二是在全县开展数据摸底,对全县110个行政村按照《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的要求,开展自查和督查,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提高我县在省、州乡村振兴战略考评的竞争力。三是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在镇村、镇村新建育肥肉牛养殖场各1个;在乡纳坡发展高山雪菊200亩,在乡村建设猪肉加工厂1座,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四是全力推进省级先进乡镇、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5011.45万元,在镇牧场等村建设农业生产道路4.9公里、栈道370米、公共厕所3座、堡坎653米、村内道路5.4公里、安装饮水管道13.5公里、维修排污管道1.9公里、排水沟1.4公里、防洪堤340米、安装太阳能灯40盏、便民桥2座、修缮围墙800米。五是认真开展州级先进乡镇、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961.77万元,在黄龙乡三舍驿等村新建公共厕所2座、防洪堤1.1公里、钢架桥1座、村内道路1.4公里、道路堡坎100米、安装饮水管道6公里、河堤堡坎340米、安装太阳能灯58盏、灌溉池5口、安装灌溉管道1600米。

二、稳步推进农村“三权”分置改革。一是制定了《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指导方案》,有效保障了全县17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在完成17个乡镇122个村11248户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向现代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流转土地2.9万亩,更大程度上搞活了土地经营权。三是建立全县集中统一、产权分明的经营权出入体系,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建成商价控制制度,积极引导农牧民依托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经营主体,有序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农村经营市场。

三、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模式,努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一是结合农村治理实际,率先在两镇一乡、两村一社区(村、村、社区)开展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二是全方位推行“枫桥经验”,有效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下的基础性作用,努力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三是进一步优化了行政村布局,夯实了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努力提升农业园区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一是制定县1+5产业规划,为松贝、臧红花椒、高原蔬菜、藏香猪、牦牛、休闲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二是发展藏花椒3450亩,年产藏花椒224.3吨,实现产值达2691.6万元,目前,藏红花椒产业园已评为州级现代农业园。三是整合各类资金6000万元,引进通利融松、牦之牛等9家涉农企业落地,推动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核心的“1+5”农业园区新格局。

五、实施休闲农业工程,增强农牧民增收续航力。依托特殊的地理优势及浓郁的民俗风情,带动110个行政村农牧民从事旅游业服务,实现人均增收3700余元。构建“休闲农业+整村推进”模式,建成旅游综合服务站10处,生态农业体验园14个,思源阁藏家乐和红色农庄等一批旅游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带动项目所在村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六、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清产核资工作。在做好集体所有的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等各类资产复核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并完成了全县122个村(其中:12个社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赋码登记和股权量化工作。

七、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是出台《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大力培养农村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合作社+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累计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50余家,家庭农场11家,种养殖大户257户,全年,培育专业示范合作社1家(正在申创),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家,州级示范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家庭农场1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1428户。

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组织实施总投资75万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全县种养殖新型经营主体安装农产品追溯体系终端设备,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监督服务。二是投入资金200余万,对县兽医实验室、农产品检测室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增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投入。三是为17个乡镇购置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设备17台(套),从技术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对非法运输未经检疫牛肉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从人防上确保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违规经营农畜产品事件在“川观新闻”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九、狠抓生猪稳产保供,产能恢复有序推进。一是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25万元,在乡下河坝村、村改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2个,建设完成圈舍300平方米,饲养生猪220头。二是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100万元,在红土镇建设藏香猪养殖场1个,建设完成圈舍1768.9平方米,饲养藏香猪226头,其中能繁母猪86头,种公猪4头。三是全面落实《省促进恢复生猪生产八条措施》,通过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措施,调动了广大养殖户发展生猪产业积极性。据预测,全年出栏生猪2.5万头,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82元。

十、夯实品牌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围绕“净土”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个(申报中),绿色农产品2个(申报中),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申报中)。二是以“三品一标”创建为抓手,积极申报地标、绿标、有机品牌。三是继续保持“松贝”的核心优势,加大大蒜的地标申报力度,确保“莴笋”“花椒”地标入库并启动相应申报程序。

十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狠抓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推广。投入资金200万元,从外地引进12个品种的藜麦,在县镇牟尼村,乡烟囱村、镇川盘村进行藜麦试验示范种植,种植面积达740亩,最大亩产达789斤,藜麦种植推广不仅调整了我县高半山区产业结构,也为高半山区农牧民增收培植了新的增长点,农牧丰收节当日,藜麦丰收情况在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播出;投入资金75万元,在、红土等乡镇开展种草养畜新技术示范推广,套种大豆-玉米1200亩,亩产青储饲料5吨,亩产实现增收1500元。二是夯实道地中药材产业基础。按照“生命、生态、生产、生活”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路径,不断突破中药材发展要素和瓶颈制约,努力把地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全面加快了以松贝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发展,种植松贝1500亩,种植羌活5000亩、种植大黄等其他中药材25000余亩,帮助农牧民年人均增收435元。三是扩大销售半径,增加农牧民收人。依托“净土”区域品牌,加大与省内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组织“净土”商标使用权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省内外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畅通了市场渠道。立足服务农村、便捷农户、加快网销物流渠道下沉,建成牧场村电子商务示范村1个,电子商务O2O特色产品体验馆1个,县级电子商务中心1个,乡镇电商配送服务站12个,村级电商终端服务站点18个,有效挖掘了农业新的增值空间,实现农产品简单包装销售额达1.3亿元,帮助农牧民年人均增收510元。四是加快错季节蔬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县环境优良、空气、水质、土壤洁净这一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理念,加快了蔬菜产业发展,围绕成都等大中城市和本地市场对蔬菜需求,通过规范流转土地和土地入股的方式,集成要素集聚,加快了莴笋、大白菜等错季节蔬菜产业发展,在全县推广种植各类适销对路蔬菜3.5万亩,实现产量12.6万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1528元。五是着力臧红花椒产业发展。立足多样化生态特点、立体式空间布局、差异性气候特点和乡、镇江关镇产业发展基础,按照“最适、最优、最特”的原则,加快藏红花椒产业园建设,新增花椒面积1000亩,实现花椒产量1100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248元。六是土地扩面,粮食增产。我县采取撂荒地复垦复种,在乡、镇扩种玉米101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采取林下套种方式,在乡、岷江乡扩种马铃薯202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

十二、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一是全面开展农房风貌改造。制发《藏区新居建设(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投入资金1866万元,积极推进C、D级危房改造,全面完成712户2153人藏区新居建设,全县群众实现“住有所居”。二是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积极开展卫生村镇创建、卫生家庭和健康红旗能手评比,共创建省级卫生乡(镇)11个、卫生村80个,评选“卫生家庭”273户,“健康红旗能手”71人。三是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全县安装路灯120盏,乡村空间及道路照明设施基本完善。建设通组路、黑色路面、主街道等5150米,全县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前143个建制村实现硬化路全覆盖。四是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21家养殖合作社(场、户)负责人签订《动物防疫承诺书》《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责任书》等文件,督查养殖合作社(场、户)112次。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5吨。五是高标推进户厕示范创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7个、户厕改造1434户,示范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2%以上,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工作更上台阶。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始终不渝把发展农业放在优先位置,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活农业农村自身发展动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努力构建高原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全县农牧民增产增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