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林村墓群 令人惊叹的战、汉墓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林村墓群 令人惊叹的战、汉墓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出邯郸沿107国道南行不远,我们便在路边看到了一面猎猎飘扬的红旗,旗上写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字样,如此鲜明的标志使我们确定,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南段的又一考古发掘现场林村墓群。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总干渠所涉及的众多文物遗存中,邯郸林村墓群是仅次于北朝墓群和燕南长城的一处大型重要文物遗址,为1982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考古发掘中,属于等级非常高的A级。该墓群长7公里,宽4公里,据资料记载有49座墓,现存封土15座,初步推测为战国、汉代时期的贵族墓。

考古队领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春长告诉我们,面前这座被剖成两半的土堆,便是林村墓群中最大的西小屯三号墓。

三号墓的封土大约4米多高,沿着封土的剖面走过去50步左右的样子。东、西、北三面的坡地上,有宽大的板瓦构筑的排水槽。正午的阳光透过飘摇的旗子在瓦片上闪烁,一股亘古苍凉的滋味油然而生。

张春长说,他们是今年4月中旬“进场”的,目前三号墓及三座陪葬墓的发掘工作已近尾声,但对西小屯至户村长达7公里的墓群勘探工作,才刚刚开始。从已出土文物的情况来看,很可能是战国晚期的墓葬,也不排除晚至西汉的可能;从物品和数量来看,猜测墓的主人是一位高等级官吏或者贵族。

三号墓的墓穴大概有7米深,几个工作人员正在下边细心地工作着,随着刷子慢慢拂动,一片木头的纹理渐渐显现,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现在正在清理墓室底部的棺椁结构,此处墓葬,其大型的封土结构、形制以及墓穴的布局、陪葬物品的排列次序,在考古意义上存在着重要的价值,由于这片墓群距离赵王城最近的地方只有两千余米,很可能为研究赵国的历史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目前,出土的成型器有百余件,包含矛、玉件、樽、漆器、带钩、铜鱼、铜铃、铜盆、骨饰件、陶豆、瓦、磬、壶、瓮、罐等十几个种类,无论是墓葬的丰富程度还是文物的精美程度和价值,都是此次考古发掘中罕见的。

在文物部门所提供的图片中,我们惊奇地看到,两千年后出土的矛头依然闪露着骇人的光芒,矛柄处镂刻着的似乎是一张凶恶的人脸,充满了狞厉的美感,作为一种文化制度的符号,这种神秘威武的形象居然充塞到了如此细小的地方,实在让人赞叹;许多陪葬物镂金错银,精美绝伦,其手法之古朴、工艺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晶莹剔透的玉器上,刻着凸起的花纹,拙厚质朴的线条配合着圆润的玉质,在精美神秘中透露着华贵的气氛;而作为乐器的石磬,据说也并不多见,真想知道,当年的人们悬挂起它们,敲打着这些乐器挥戈起舞,该是怎样的一种气派……实在让人不敢相信,两千年之前,文化的精气居然已经浸润到了如此地步。除了在心中发出一声声赞美,我们没有其他的语言。

记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曹凯曾说过的一句话:任何一点考古成果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是的,在考古工作者的眼中,可能更注重的是其所承载的信息,是共存的文物之间的关系所揭示的历史的谜题,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孜孜以求的,正是人类存在的终极命题。

在三号墓地遗址边上搭着一座简易的帐篷,门口摆放着刚刚出土的古建筑构件,大部分是板瓦和筒瓦,偶尔看到一片瓦当,上面的云纹稚拙而厚重;几根钢管从里边一直顺到外边,帐篷里只有一张钢丝床,一床绿军棉被,上面扣着一本有关考古学的书。张春长说,这里紧靠107国道,车来人往,为了防止盗墓,考古队的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提到工作的艰辛,张春长说,这里的风十分凛冽,居然能把铁管做的帐篷支架吹弯;运送土方专用的车辆,光车胎就已经换了一百多条……

离开西小屯三号墓,我们徒步北行,去寻找正在田野里工作的勘探人员。沿途的小道上长着大丛的荆棘和齐腰的刺人酸枣棵,远处隐约有一群拿着长杆的人,在一位中年男子的带领下不断在地上戳着什么。张春长说,那是人们常说的“洛阳铲”,通过铲头戳入土中带出的土质来确定地下的埋藏,通过特定间距的梅花孔广泛探勘,发现特殊的地点,便要进行加孔密探,确定大置再进行卡墓,这是一种传统但十分有效的勘探方式。

参与勘探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有着丰富经验的技工,也有临时招募的附近村民,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他们已经能够有效率地开展工作,考古队的专业指导穿梭在这些技工中间,不时低头察看铲子带出的泥土。就这样,在初冬微寒的风里,他们在杂芜摇动着的衰草间,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