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农民,新起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农村里的新农民屹立在时代的潮头。他们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更是继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
对于伊犁州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以农牧区为主的边疆地州而言,新农村建设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时过境迁,伊犁州直各县市的许多乡村趁着新农村建设这股强劲的东风,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多年在基层采访,让记者接触到了许多新农村里的新农民。他们在生产技能、经营模式、发展理念以及对惠农政策的领悟度等等方面,都走在了伊犁农牧民的前列。
循环农牧业,前景很光明
1月20日,记者来到了新源县塔勒德镇卡普河卡阿村。村里的陈峰、陈松、陈刚三兄弟家中建有一座漂亮的彩钢红顶暖圈,还有着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循环农牧业计划,将奶业、育肥业、渔业和蚯蚓养殖有效地串联了起来,这也使三兄弟在州直新农民的队伍里榜上有名。
陈家兄弟的彩钢红顶暖圈一直雄踞卡普河卡阿村“最漂亮建筑排行榜”头名。陈刚说,传统的暖圈都是土木或者砖混结构,顶棚则基本上是以土木为主。“老式暖圈不但不利于通风、散湿气,三五年就损坏了。虽然彩钢顶比老式的木结构屋顶造价要高三四万块钱,既然要做大、做强养殖业,就不要翻来覆去地倒腾暖圈。一次投入把标准拔高,对于想长期搞养殖业的人而言,能做到心里有底。”
陈刚把循环农牧业的计划向记者合盘托出:“牛粪养蚯蚓,蚯蚓喂鱼,养过蚯蚓发酵好的牛粪还田种玉米养牛,这样就把庭院盘活。生态也循环起来了。”
养牛是主业,陈家兄弟通过保地,种上了100亩苜蓿,还准备了30吨玉米作为饲料,更是在饲养中把长草短喂、青贮黄贮等等先进饲养方式贯彻始终,保证投在良种牛养殖上的近40万元投资有良好的收益。谈到下一步的计划,陈刚说因为塔勒德镇主打良种牛育肥,所以家里将把发展方向放在了引进昭苏良种褐牛上。奶业是长线经营,育肥则是短线效益投资,三兄弟对于将来发展的蓝图,思路很清晰,前景也很光明。
用先进思路引领农机发展
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口气说出这个合作社的名字并非易事。1月21日,记者见到了该合作社理事长张秀峰。
张秀峰的新农民特质,首先体现在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9年,老张华丽转身,从一位庄稼把式成为了一名农机专业户,靠的就是敢为人先的胆量。老张赊账1万多元买下了一台时价4万多元的履带式拖拉机,一头扎进了农机这一行,一千就是20年。“4万块,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个啥概念?投入很大,好比泼出一桶水;那时候没白没黑地干活,收账时好挤牙膏,一点点地进。”20年下来,他成了阿热勒托别镇远近闻名的农机大户,也成了当地农机行里的领头人。
张秀峰的新农民特质之二,还是在于他对农机这一行有着清醒地认识。农机行的摔打,让他明白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机。“越是先进的机器,效率越高,对地块的辅助作用就越大,农民也越喜欢!”懂行的张秀峰创造了阿热勒托别农机的三个第一:前两个与机械有关,引进了当地第一台收净率达90%以上的土豆收获机以及第一台自走式玉米收割机;第三个第一则是老张最为津津乐道的,那就是做了到兵团进行农机作业的第一人。
老张的新农民特质之三,就是懂得抱团闯市场,“原先联系活,只能靠交情和打听,搞不好还‘撞车’!”自从有了合作社,大家的信息资源可以共享,避免了很多田间无效转移,使得阿热勒托别镇的农机市场更有序、更有效。
敢叫天地换新颜
两座农家庭院,一辆大东风车,价值多少钱?如果这些资产都被一个农民折价出售,只是为300亩红枣树寻来水源……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农民是一根筋,但《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告诉我们一根筋能成事。1月22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来自新源县阿勒玛勒乡的一根筋的农民玛木提江・吐尔逊。
曾经的玛木提江在阿勒玛勒乡也是数得着的人物,自2001年开始就凭着一手驾轻就熟的牛羊育肥技术掘到了第一桶金。“20多万的东风车是专门运送牛羊的,家里有两个院子,牛和羊就不用说了,从年头到年尾就没断过。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玛木提江极为缓慢的语速和挂在脸上的憨笑,多少有点自嘲的意思。
但是说起那300亩红枣树,玛木提江立马来了精神。“从电视上看到若羌县红枣种得好,我就迷上这红枣了。”玛木提江和红枣有缘,2004年就曾经种过,但是因为水没跟上旱死了。“我当时就在想,我们阿勒玛勒乡这么好的地,这么好的条件,怎么就会种不好?”正是因为这次经历,玛木提江跟红枣树卯上了。后来的几年里,玛木提江的红枣是种了死,死了还种。“东风车55万元,卖!两个院子10 2万元,卖!贷款18万元铺设近4公里的PVC管道,这些都是为了我的树能活!”
从风光一时到赔钱、欠账30多万元,这个落差不是一般人顶不住。玛木提江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尝尽了人情冷暖,愣是咬紧牙根,硬着头皮顶住了。玛木提江的一根筋确实感动了老天,也感动了他开垦出的300亩山坡地,现在红枣树长势良好,就连曾经责难过他的父母也着实夸奖了他一番。“爸妈说,你个二杆子还确实有点脑子!”
近两年,州直力推林果业,玛木提江也赶上了发展红枣种植的好年份。他告诉记者:“这片山坡地,难就难在浇水。以前好不容易把水引上去,还小;现在水大到不行,管子的口径又小了!”现在的玛木提江硬是敢叫荒山变水田,还有了种植伙伴,准备在山坡上搞上滴灌,在最需要节水灌溉的地方先走一步。“现在林果政策好,我的胆子也来了,我就想把这烂山头砸出个金疙瘩来!”
巧用“智力投资”的冉友荣
提起农民,大家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画面。那么活用、巧用、用好“智力投资”促进增收的农民呢?是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稀缺人才?1月23日,记者采访了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肖尔布拉克新村(以下简称新村)党支部书记冉友荣。
2001年起,冉友荣担任了新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自从上任开始,冉友荣就开始对这个村子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新村不新,是我们利面临最大的问题。”冉友荣一语切中要害。新村和新源兄弟乡镇的村子相比,汉族人口相对集中,不具备发展传统畜牧业的优势;人均耕地不多,不具备大规模种植业的基础;思想意识比较滞后,主要体现在村民们普遍缺少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
正是冉友荣发现了这些症结,才把为村民们做好智力投资,转变思维模式作为工作的切入口。2004年,网络出现、延伸到农村还是件稀罕事,新村村委会就拿出集体资金35万元,改造了办公室的信息网络,率先将宽带引入了新村,并通过投影仪等设备,对村民进行增收、惠农政策宣传。网络也为新村带来了时代的气息,打上了“新”的印记。
这一举措果然收到了效果,新村因为毗邻农四师72团场,附近兵团人口对猪肉需求量较大,加之汉族村民集中,生猪养殖便在这个小村子里红红火火地发展了起来。冉友荣说:“现在每年从我村出栏的生猪可达2万头,生猪养殖已经成为新村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新村人也走出小村子,在新源各乡镇场包地,大兴种植业。生猪养殖、包地种植、劳动力转移成为新村农民增收的全新构架,新村人均收入也已经达到8000余元。
2009年,新村在冉友荣又创造了一个历史,奶业合作社的成立,成为新村启动奶业发展的标志。现在新村奶业已经引进了48头良种黑白花奶牛,基本能够保证附近团场居民的鲜奶供给,成为新村新的增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