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中职生的人生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中职生的人生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认为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勤奋学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吃苦精神,对今后中职生的人生影响意义重大。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职生;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128-01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责任。我是一名职业中学的教师,长期从事学生就业工作,根据对就业学生的回访以及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勤奋学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以及吃苦精神,对今后中职生的人生影响意义十分重大。

一、加强中职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侧重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却往往忽视学生的养成教育,结果导致中职生生活上缺少自理意识,性格上自私自利,学习上缺乏刻苦勤奋等。

(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及刻苦钻研的精神。悲观厌学、麻木沉沦、纪律涣散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心不在焉,课后心猿意马。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应针对其特点和专业特色进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逐渐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理、自律能力的形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娇生惯养,使他们自理能力不强,良好的生活习惯缺乏。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对他们进行跟踪式的养成教育,随时纠正恶习,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团队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道路。中等职业学校就是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中等复合型、实用性人才。目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少劳动感受,有的只是好逸恶劳。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职业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二、职业学校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采取的办法

(一)让养成习惯规范化、具体化。学生,尤其是中职生,他们还处于较原始的感知阶段,必须靠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来认知世界。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把每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学生们宣读《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制定了《养成文明十个好习惯》,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

(二)加强监督,不断强化管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三)举办养成教育讲座。学校在新生入学后,就采取讲座的形式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才教育、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日寸时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学校团委、各种学生社团应当放手发动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使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能力,展现个性。

三、职业学校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教育更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依靠学校一个阵地,要随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请求家长在家里也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上,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

总之,中职生作为学习能力的弱势群体,学校和社会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养成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使他们在养成教育中提升适应社会和生存竞争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