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淋巴结肿大曲霉菌感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高。曲霉菌感染一般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通常是通过吸入空气中散播的孢子致病,多表现为肺部感染,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极为罕见,此类感染死亡率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报告一例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曲霉菌感染。
一、病例资料
患儿男,13岁,2013年1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38.5℃之间,伴腹胀、纳差,无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到当地县医院就诊,查体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约2cm,质中,无压痛,双肺呼吸音粗,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WBC23×109/L,嗜酸性粒细胞36.2%,HB、PLT正常,予青霉素抗感染1周效果不佳。转入省级医院,查免疫功能IgG40.6g/L,IgA、IgM正常,T、B淋巴细胞、NK细胞正常。结核抗体阴性,血沉正常。浅表淋巴结超声:颈部、锁骨上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2.4×3.5cm。胸部CT:右肺上叶小片状影,纵隔淋巴结增大。腹部CT:脾脏稍大,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3.5×5.7cm。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占44%,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均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21%。考虑肺炎,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加地塞米松治疗,体温逐渐下降,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淋巴结无缩小。2月9日颈部淋巴结病理:肉芽组织内可见类上皮样结节,结节中心和结节之间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考虑肉芽肿。友谊医院病理会诊:淋巴结肉芽肿性炎,可见少量菌丝,不除外真菌感染。当地医院加氟康唑抗感染5天无效。2月25日体温增高至39℃,伴腹胀、喘憋,少尿,查BUN15.2mmol/L,Cr268μmol/L,白蛋白26g/L,超声:右输尿管上段扩张,左肾肾周可见液性暗区,最厚处0.8cm,胸腹部CT:右肺上叶小结节影,直径1cm左右,无晕征,双侧胸腔积液厚度约4.7cm,纵隔淋巴结增大,脾稍大,腹水,右肾积水。予补充白蛋白,美罗培南、伏立康唑抗感染,丙种球蛋白、氢化可的松等治疗后腹胀、喘憋稍好转,仍反复发热。2013年3月5日转我院,仍诉腹胀、发热,体温波动于36.4~38.2℃,WBC20.7×109/L,嗜酸性粒细胞0.4%,血气分析PaO255mmHg,PaCO233mmHg。1,3β葡聚糖(G试验)>1000pg/ml,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1.4,阳性。
隐球菌抗原阴性。骨髓未见明显异常。FIP1L1/PDGFR融合基因阴性。胸部CT:右肺上叶少许支气管扩张,合并炎症,双侧少量胸腔积液,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腹部超声:双肾盂分离,输尿管上端扩张,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较大者2.3×4.3cm。根据淋巴结活检病理,G试验、GM试验综合诊断曲霉菌感染、肺炎、I型呼吸衰竭,予伏立康唑、亚胺培南、糖皮质激素治疗,10天后呼吸衰竭、发热好转,淋巴结无明显缩小,复查颈部淋巴结穿刺病理:肉芽肿性炎,可见少量菌丝,考虑真菌感染,不能具体分类。穿刺物真菌、细菌培养阴性。因G试验、GM试验无明显下降,淋巴结无缩小,加用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20天后复查淋巴结缩小,胸部CT:右肺上叶少许支气管扩张,复查G试验19.3pg/ml,GM试验2.4。应用两性霉素B25天后(总量660mg)出现肾功能不全,停用两性霉素B后10天肾功能恢复正常。继续口服伏立康唑治疗,伏立康唑治疗4月后复查颈部、纵隔、腹腔淋巴结明显缩小,直径最大2.1cm,G试验、GM试验逐渐下降至正常,胸部CT无明显变化。伏立康唑治疗6月后复查颈部、纵隔、腹腔淋巴结明显缩小,直径最大1.5cm,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波动于2~12%,G试验、GM试验持续阴性。之后停药,随访至今,患者无不适,复查颈部、纵隔、腹腔淋巴结可见小淋巴结,直径最大1cm左右,右肺上叶少许支气管扩张,较前无变化,嗜酸性粒细胞波动于2~8%,G试验、GM试验阴性。
二、讨论
曲霉菌属于丝状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存在于土壤、空气、植物等处,也可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肤和上呼吸道,为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原菌可经皮肤黏膜损伤处或吸入呼吸道而致病,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本例患儿查免疫球蛋白及T、B细胞亚群未见明显异常,无免疫力低下表现,曲霉菌感染经G、GM试验、病理证实,诊断明确,但以深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极为罕见。
利用Pubmed数据库检索,未见有关深部淋巴结曲霉菌感染的文献报道。曲霉菌病的诊断相当困难,需要医生高度警觉并结合临床、病原学及组织病理学确诊。诊断需要综合宿主因素(免疫力低下)、临床特征、G、GM试验,肺部CT,支气管肺泡灌洗培养、组织病理等,病理仍是确诊的金标准。真菌感染常需要多种检查辅助诊断。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1,3)-β-D-葡聚糖,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该试验的敏感度为69.9%,特异度为87.1%。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主要适用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GM试验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75%~100%、38%~98%,对烟曲霉的特异性稍差。GM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程度。肺部曲霉菌感染最为多见,CT表现为非特异性,典型的表现包括多发结节,结节周围常伴晕征,随着时间推移可出现空洞及新月征,有助于肺曲霉菌病的诊断。肺部感染时可用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或经皮肺穿刺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变部位的穿刺活检病理仍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本例患儿多次查免疫球蛋白不低,T、B淋巴细胞亚群正常,无免疫力低下证据。主要症状是发热、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虽然肺部CT无典型的曲霉菌感染的晕征、空洞等表现,但因为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无特异性,不能除外肺部真菌感染。之后淋巴结穿刺病理多次可见菌丝,结合G试验、GM试验阳性,可确诊淋巴结曲霉菌感染。分析曲霉菌的来源,考虑曲霉菌可能经肺部侵入,经血行播散感染至颈部、纵隔、腹腔淋巴结。随着治疗后病情好转,G试验、GM试验逐渐下降至阴性,与病情有一定相关性,与文献报告一致。另一方面,曲霉菌可诱发嗜酸细胞增高[9],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机体的变态反应有关。本例患儿合并嗜酸性粒细胞、IgE明显增高,考虑与变态反应有关,抗真菌治疗有效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下降,与病情有一定相关性。
曲霉菌的治疗仍相当困难,首选的药物包括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在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中建议抗真菌疗程为6周至12周,甚至更长,一般治疗至临床症候消失,影像学示病变基本吸收。儿童淋巴结曲霉菌感染未见报道,没有明确的治疗药物、剂量及治疗时间。本例患者开始经抗细菌及糖皮质激素,病情未缓解,考虑可能存在真菌感染,后经病理、G试验、GM试验确诊曲霉菌感染后采用抗真菌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提示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抗曲霉菌有效,后因肾功能不全停用两性霉素B。但因为淋巴结缩小较慢,持续应用伏立康唑6月后淋巴结缩小至1cm以下,G、GM试验持续阴性后停药。伏立康唑治疗期间无严重并发症,提示儿童应用伏立康唑安全,对淋巴结曲霉菌感染有效。
总之,临床上当患者出现发热、腹痛、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时,容易被误诊为结核病、淋巴瘤、风湿病、寄生虫病等,该患者经过多次G、GM试验、活检病理确诊淋巴结曲霉菌感染,提醒医生应警惕真菌感染的可能,尽早行G、GM试验检测,淋巴结穿刺或活检病理,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刘丽辉 胡文青 施兵 向悦 张永清 单位:中国人民第三〇九医院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