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罗马广场看意大利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政治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随着各种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世界文化正进入一个趋同的时代。当各种文化开始失去自己本色的时候,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话题逐渐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并引发了一场遍及全球的大讨论。
意大利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古老文化基础上的。所有这些都根深蒂固地表现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意大利的城市文化以其丰厚的底蕴向世人不断地展现出自己的光辉和灿烂。
意大利著名作家和艺术评论家乌贝托•艾科曾经谈到:“如果说别的国家有一种设计理论,那么意大利有的则是一套设计哲学,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套设计思想体系。” 在对传承和发展的追求中,意大利的城市设计者们恪守着美学的平衡法则,把城市建设得犹如人体般和谐统一,既兼顾不同城区的局部差异,又注意必要的不断完善。在文艺复兴运动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引导下,意大利的城市建筑处处彰显出人类的美学取向。追求城市建筑的形态完美,区间协调,并不断更新。一代代的意大利设计师们传承着这个精神。无论是居民住宅、广场,还是街心的纪念碑、喷泉,处处都体现着各个时代文化的和谐统一。
城市古迹所具有的价值,使富有遗迹的历史性城市宛如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它成为城市文化遗产的荟萃之处,科学、艺术和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在这里留下了它们的痕迹。对这些珍贵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发展,成为意大利城市主要价值的一种体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经历了拜占庭风格、哥特式风格、罗马式风格、巴洛克式风格之后,意大利很多市中心建筑群的轮廓就基本成型,从17世纪以来几乎就不曾改变过,尤其是文艺复兴发源地的佛罗伦萨和罗马。虽然城市的主要建筑材料由土砖改为山石,又从山石改为花岗岩,历经了巨大的变迁,但是城市建筑对美学和几何学法则的研究却始终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意大利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从城乡规划入手,进行整体保护,保证建筑环境中有价值的遗产不被破坏,主要的建筑和自然地形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同时确保其符合社会的需要。罗马人民广场是由街道、广场、纪念碑、喷泉、教堂以及其它城市建筑要素集合而成的一个典型的意式城建系统,经历了上千年的营建、修葺与演变。直到如今人民广场的建筑理念依然是许多意大利设计作品的灵感源泉,这种理念体现了意大利人对完美城区形态的追求和城市美学的研究。
人民广场的道路网呈扇形向外放射,广场上的人民门在中世纪时是从北方进入罗马的唯一入口。文艺复兴时期,两条道路从当时尚不存在的人民门前那片呈不规则四边形的空地向前延伸,人民广场逐渐形成。15世纪末,人民门前的空地最终成为一个广场。它是弗拉米尼亚路的起点。自公元220年弗拉米尼亚路建成后,它就成为连接罗马和亚得里亚海岸的通道。1562年,罗马教皇皮尤斯四世委任建筑师南妮•第•巴西奥•比基奥修建了一座大门,作为通过弗拉米尼亚路进入罗马城的入口标志。1655年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访问罗马时,罗马人又对这座大门进行了装饰,后更名为“人民门”。1589年,罗马教皇希克斯塔斯五世以埃及方尖碑作为了广场的中央建筑,这座方尖碑高23.2米,建于公元前1300年,后被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于公元前10年从埃及太阳寺夺来,作为征服埃及的纪念树立在这里的。1815年至1816年,朱赛皮•维拉第在方尖碑四周增加了四个埃及狮子雕塑,把它改建成了一个中央喷泉。1658年由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在广场的南端对称地修建了两座教堂,它们分别被称为奇迹圣母堂和圣山圣母堂。
数百年间,人民广场是公开执行死刑的地方,直至1826年。罗马人民广场,早在铁路时代以前就是旅行者抵达罗马时首先看到的景色。这种布局使来到罗马的人们在通过那些山道、门洞和桥梁后,会感觉到豁然开朗。而由这里出发的人,面对着前方各条不同的道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站在罗马人民广场上,颇有通向全世界的感觉。
同一时期形成的还有威尼斯广场。由科尔索路与人民广场相连。威尼斯广场位于罗马的几何中心,是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的交汇处,如此一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便始于广场、终于广场。广场成为了一个和谐、平衡、开放的城市生活场所,道路成为连接的透视轴线,交汇于城市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处,如纪念碑、教堂、喷泉等,这是意大利城市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现在意大利城市建筑的基调传承了古罗马时代对人民广场的布局。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和现代时期的改造与修整都是在此布局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一个区域在城市里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其外在的有形表现如建筑、地形等,也取决于其内在的无形因素如传统、法律、传说等,更取决于历史文化的影响。
意大利人将人民广场的历史文化功能和城市交通功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19世纪的大机器生产导致了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但意大利的传统城市文化并没有随之终结。罗马新城区的建造,经过详细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意大利人采用对比的方法去突出古迹,去适应古迹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为了把广场的面积继续扩大以和时代的发展合拍,他们推倒了威尼斯广场周围的一些小型楼房,建造了雄伟的祖国祭坛――无名英雄纪念碑。因此,威尼斯广场成为罗马举行一切国民庆祝活动的中心地,来自全世界的旅游者无一不在此间停留,为此赞叹,留影纪念。
意大利的城市始终处于不断的改建和变迁中,老城的结构被吸收和重组到新的文化、社会和城市构架里。在改建中尽量完整地保留原物是意大利城市建筑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和如今流行的粗制滥造、转瞬即逝式的摩登文化完全相反。意大利的建筑追求的不仅仅是表象之美,浮夸浅薄的建筑风潮永远都只是人类建筑史上短暂的过渡、偶然的误解和纷杂的败笔。
城市建筑在艺术中属于强迫审美,它不像音乐、油画,你不喜欢可以不听、不看。一个建筑物一旦建成,这个城市的人都必须接受它,来自全世界的旅行者也必须接受它。文化是城市建筑的底蕴,富含文化底蕴的城市建筑才会魅力永存,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