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91-01

摘要: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间思维情感的不断碰撞,教师思维的活跃性往往因此得到激发,产生一些瞬间灵感,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完善了教学设计,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加以推敲总结,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有几点感悟

关键词:感悟;摩擦力;转换法

“学好物理,实现心中的梦想。”这是学生写在作业本上的一句话,这使我又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作为物理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要好好利用物理学本身提供的事实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时机有意识渗透人生观的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学科的教育观感悟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摩擦力定义教学的感悟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60页给出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静摩擦力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其相对运动趋势的力,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有弹性形变、有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例题: 用F1=5N的力推小车,没有推动,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用F2=10N的力推小车,没有推动,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用F3=15N的力推小车,没有推动,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用F4=20N的力推小车,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用F5=25N的力推小车,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分析五种情况下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深刻体会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小车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能够认识物体受力做加速运动的雏形。

三、选择参照物教学的感悟

物理学上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选了参照物才能考察其它物体的运动规律,没有参照物就谈不上物体所遵循的规律。只是许多时候我们都默认选地球和与地球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但这里我们明显看到,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选择好了参照物对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好的途径。解决问题是要考虑方法的,而且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当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我们要变换一下参照系,从不同的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叫殊途同归,这对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有相当好的指导意义。

四、建立物理模型教学的感悟

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很多,而建立模型的方法是解决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任何一个物体都会和周围的物体有作用和联系,而且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要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不可能考虑完各种因素,总是考虑主要的,影响大的因素,忽略次要的因素。把物体的运动抽象成模型,就可以用模型所遵循的规律来解决问题了。物理的学习就是要学会建立模型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需要。这一物理学方法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待问题的态度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础,我们的生活会面临许许多多,各种问题交错的复杂局面,有时候让我们焦头烂额,无从下手。这时候我们就要用考虑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方法来建立各种模型,用解决模型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不要斤斤计较,把许多次要矛盾考虑进来,使问题无法解决。

辩证唯物论指出: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矛盾可分为主、次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服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用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五、转换法教学的感悟

在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因此,注意考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在初中阶段,转换法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下面就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结合具体例子谈谈转换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转换法在探究物理规律时的运用。转换研究对象再现物理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学习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从阿基米德的思维方法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直接处理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感到困难时,可以将问题变换为我们熟悉的另一个问题去解决,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在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时,首先就要知道怎样“看出”摩擦力的大小呢?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是无法直接“看出”的。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利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把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转换为拉力的大小。

(二)转换法在探究物理概念时的运用。研究对象的选择,一般是研究什么量就以什么为核心,选取与此量有直接关系的物体为研究对象,但有一些概念问题,这样思考下去困难重重。当要研究的概念不易直接得出时,如果活用转换法,将研究对象合理放大和转换,通过实验设计来间接推断,问题就会得到简捷解答。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下面的学生只能听到声音,而根本无法看清发声物体的振动。怎样才能使细微不明显的振动现象变得明显呢?设计简单易做、现象明显、有趣、好看、又好玩的实验是掌握这一知识的关键。乒乓球、大米、水“跳舞”的情景效果就不错,放大了发声物体振动的物理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的兴趣。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思维开始活跃,交头接耳自觉地展开热烈讨论,极容易地就归纳得出――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三)转换法在探究物理实验时的运用。在保证实验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四)转换法在探究物理习题时的运用。依据物理情景,把较复杂的物理过程转换为理想的物理过程,从而降低解题难度。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问题巧妙获解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能充分展示解题者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巧解,进而实现速解之目的。

转换法是指在解决物理问题时, 要正确分析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如果正面直接求解遇到障碍,便可考虑另一个角度思考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间接获取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是从另一个迂回接近目标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的内容宽广而又深厚,虽然它研究的是自然科学的规律,但是它的许多分析问题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有指导意义的。我们通过自然科学的学习,掌握自然科学规律,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很有意义的,物理教学的任务,不要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科学本身的传授,还可以发展到一个人的人生方方面面的启迪。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