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好吃”的数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好吃”的数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认识长方体》一课的教学中,多年来我们的常规教法是把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拿来让学生观察面、棱和顶点的关系,而这回我打破了以往的常规设计,在课堂中亲自用白萝卜切出一个长方体,边切边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形成过程。课结束时,学生们蜂拥而上,把白萝卜这个“教具”抢着吃了。我及时采访了几个同学:一个同学说:“萝卜真甜”;另一个同学说:“这个萝卜和家里吃的萝卜意义不一样”;还有一个同学说:“这是一节‘好吃’的数学课”。“好吃的数学”听起来似乎有悖常理,但细细品味,却有深意。学生用“好吃”这一朴素的评价语,不仅自然生动地表达了感受,也是对数学课程本质的一个概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课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本节课,除了教材提供的素材外,我还给学生准备了白萝卜、小棒、胡萝卜、一包A4纸等实物,同时还提供表格、棱台图片、平行六面体图片等素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生建立从直观到表象的认知,“空间观念” 这一核心素养获得了真正的培养。本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如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一位学生在一个装着各种形状物体的袋子里摸出一个长方体。问题1:你是如何判断它是长方体的?问题2:对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学习什么?设计意图:此活动集知识和兴趣于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手的触感,认定有棱并且大小不等的六面体的物体才是长方体,运用对长方体的触觉来复习旧知。二、学习新知1.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学生说出后,教师把它们出示在大屏幕上,再把这些实物剥去“外衣”,抽象成长方体。2.把一个白萝卜切成一个长方体。通过切白萝卜这一环节,让学生观察面和面相交形成棱,三条棱相交形成一个顶点。当切三刀做成一个长方体的半成品后,问学生:再切几刀就变成长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对“棱”“顶点”和“面”的形成过程有本质上的认识。3.合作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图形 面 棱 顶点长方体 个数 形状 相对的面 条数 相对的棱 个数

①学生拿出自己做好的长方体学具,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再填好表格。②如何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③观察、测量,在对图形的对比中自主探究。4.出示棱台图片和平行六面体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不是长方体,如果不是,是哪里不符合长方体的特征。设计意图:运用反例,旨在使学生运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巩固对长方体的本质属性的认识。5.看线段想图形。①先出示一条线段(一维图形),问学生:你能想出长方体的样子吗?再出示另一条线段(二维图形),这回能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吗?如何才能确定一个长方体的大小?最后出示第三条线段(三维图形)。②让学生到屏幕前比画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③出示三维图形的数据:30cm、21cm、5cm。让学生想象它是生活中的什么物品(一包A4纸)?由于讲台前面有一包A4纸,学生很快就想到是它,没有人猜其他东西。教师接着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包A4纸的标准尺寸:210×297mm、500sheets,W生惊呼,脸上洋溢着笑容,并获得了成就感。这一环节的设计,集估算意识和空间想象力为一体。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物体。6.合作二:做一个长方体框架。材料: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和胡萝卜块。①问题:选几根小棒才够?如何选?选后如何扎?②动手实践。③长、宽、高的定义。④图形的方位变式,把握长、宽、高的本质。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质疑、操作,通过实践,切身感受到长方体三组棱之间的位置及其长短关系。这是我校“牙签建塔”(用牙签和胡萝卜扎塔)科技活动的延续,体现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融合。7.课件演示长、宽、高如何影响长方体的大小。①当长方体的高减少到0时,它是什么图形?②当长方形的宽减少到0时又是什么图形?③如果长为0呢?决定长方体大小的因素是什么?④一张A4纸是不是长方体,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动态课件的直观演示,体会立体图形三维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图形大小的因素。三、巩固练习1.看数据选物体。长、宽、高(15cm、8cm、0.7cm)A橡皮

B手机

C柜子2.看数据想物体。长、宽、高(10cm、10cm、10cm)学生能够想象出是魔方,魔方是正方体,为下节课内容做了铺垫,下节课要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四、课后反思课堂中,通过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有许多精彩的生成,如:把生活中的物品抽象成两种长方体图形。

(图1)

(图2)师问:当一个长方体是实体,在不移动观察角度时,最多能看见几个面?(3个面),那图1为什么能看见6个面呢?学生说是透明的,像鱼缸,就能看见6个面,而最多看见三个面不是绝对的,要看是什么样的物体。学生在和老师的互动中,思维灵动,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悟。在搭长方体框架时,通过组内成员互相启发和纠正错误后认识到:不是随意怎么搭都能搭成长方体框架的,要使等长的小棒平行且相对才可以。这种学习方式比老师直接提示或告诉答案强很多。教师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精神面貌知晓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了,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如:学生展示长方体框架时,让他们边做边说,学生讲比老师讲效果会更好,为一些懵懂中的学生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如:在习题设计第一题后,出示一个长方体,并提问如何才能使这个长方体成为一个最大的正方体,这就为后面学习正方体特征埋下了伏笔。学生为什么感到是“好吃的数学”,是因为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方法。课堂中,学生兴趣浓厚,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做数学”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引发数学思考,思维有了深度和广度,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体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学生认为的“好吃的数学”,无非是有趣的、易于接受消化的、离现实生活近的,思维含量高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用直观的图形展现抽象的规律,用浅显的语言解释深奥的道理。自己先前给学生做了多少次无味的数学知识教学,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注重知识技能,淡化过程思想;注重讲练结合,轻视操作感悟;注重个体发展,忽略合作探究……五、如何给学生做“好吃的数学”我们应该怎样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让枯燥的数学教学从抽象、严谨、枯燥中解放出来,走出“王宫”,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呢?这是需要我们且行且思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设计,我有以下感悟:1.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2.应为学生提供问题化操作。3.应变“看”图形为“做”图形。4.应变标准式训练为变式训练。5.应将数学问题生活化,静态知识动态化。一节好课,应该能够折神境界,彰显生命价值。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打动。我们的职责不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而是为他们提供适度的指导,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靠自己解决问题。我们的任务不是管理学生的行为,而是教学生如何管理他们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