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好汤 、好料 ,好吸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好汤 、好料 ,好吸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结构的稳定性》一节中的课堂情境创设实例,探索如何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50-02

对于情境教学,德国学者曾经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所以,创设真实而丰富的情境开展教学,应该贯穿于新课程技术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情境的分析思考、讨论交流中理解、掌握技术知识,提高技术素养。

如何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秉承着知识之于情境,犹如盐之于汤的思想,笔者在《稳固结构的探析》的教学中,在情境教学的设计上做了如下探索: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现实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本节讲述了结构的两个重要性质:稳定性和强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技术试验,学会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结构,为后续的结构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情境设置:(图片)台湾101大楼,楼高509米。如果你是这座建筑的设计师,哪些主要荷载是你在设计这座超高层建筑时必须考虑的?(选择中国的建筑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考虑到了学生能力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既有经验作答,有强烈的参与愿望、调动课堂气氛,同时紧扣课题将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两个概念同时抛出,让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之处。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自重、参观者的重量、地震、海啸、风等等。这些荷载可以使大楼发生两种改变,一种改变原有平衡状态,一种改变结构形态。学生清楚了稳定性和强度的区别之后,又产生了新的疑问,101大楼是怎样保证强度和稳定性的呢?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科学的思考问题,同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沟通了知识点间的联系。

二、设置有学科特点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技术活动

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创设有效的技术活动教学情境不但能使学生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还能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提升技术素养。

在本节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教学重点。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并发展理性认识。

情境设置1:三个同样结构的杯子,重物放在底部、中间以及接近顶部,哪一个杯子的原有平衡状态容易被打破,为什么?

试验结果清楚地显现了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重心高地之间的关系。

“说千遍,不如做一遍。”教学情境中活动的创设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这个试验结果在做之前,学生就可以凭经验猜到,但当试验整个过程清晰的呈现在眼前,他们才会真正的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并把原因也就是重心的高低与结构的稳定性联系在一起,与生活中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落地扇、独腿茶几、金字塔等联系起来。

情境设置2:

问题1:四条腿、三条腿、两条腿的凳子,稳定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重心并没太大的改变,原因何在?

问题2:找到一种稳定性较好的方式将课本立在书桌上,要求能够承受一定外力负载。

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都清楚的意识到了改变结构形状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尤其第二个问题(学生活动),大多数学生都想到了将书打开一定的角度放置可以增大稳定性,只有少数学生将结构进行了较大的改变,把中间部分书页一张张卷起,也正是这种改变大大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让其他学生在懊恼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的同时,进一步启发和激发了他们继续通过改变结构形状提高书本稳定性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技术活动是结合学科特点创设真实情境的理想工具,教师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

问题3:除了结构的改变,还有没有其它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这个因素同样影响了凳子和书本的稳定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所蕴含的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想容量和思维强度,是学生需要经过努力思考,经过“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第三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陷入了沉思,需要教师在学生充分思考无以作答的时候给以点拨,让学生在感到柳暗花明的同时对知识的理解印象深刻。扩大支撑面积同样可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许多结构形状的变化正是为了扩大结构的支撑面积。

三、设置技术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技创新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结合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对技术问题的内驱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情境设置:比萨斜塔刚刚建造之初就发现是倾斜的,停工数十年之后,在论证了其不会倒塌之后,才在不断的修正与加固中完工。究竟是什么样的论证证明了比萨斜塔虽然倾斜但不会倒塌呢? 在学生沉思,试图用刚刚学过的重心、结构形态、支撑面大小来回答这个问题,却发现都无法圆满解答的时候,重心向下的垂线是否落在支撑面范围内是判断结构稳定性强弱的重要依据,垂线的落点越靠近支撑面中心结构稳定性越好,距离支撑面边沿越近结构稳定性就越弱,这个依据的引出使学生如获至宝、豁然开朗。进而再回头看前面立书的问题,为什么中间有书页或围成一个圆筒的结构稳定性更强,也都是因为结构重心向下的垂线更接近支撑面的中心或远离支撑面边沿。学生若有所思、点头赞许。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学生现在接触的内容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只有那些难度适中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形成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是一个富有生机、充满探究、方式多元的活动过程。教师应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丰富教学情境的内涵,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创造最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和谐教学环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犹如美味浓汤,好营养,学生食之如甘露,自然好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