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搞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搞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本文是作者结合多年任教经验对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探索与实践做出总结,创设趣味情境、问题情境、悬念情境、对比情境、生活情境等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104-02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同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来对此的探索与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搞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 创设趣味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情境,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新异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引出要讲授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自己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用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典故等形式,使学生身处趣味的故事世界里,不但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概率初步”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足球运动的特点设置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如“初三(一)班与初三(五)进行足球友谊赛,在比赛之前,由教练员抛掷一枚硬币,如果正面向上则由一班先开球,如果反面向上则由五班先开球,这种确定首先开球一方的做法对参赛的两个班级公平吗?为什么?”教师通过设置这一故事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让数学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生的脑海,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将数学问题编入古代神话故事中,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问题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做出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时,先给学生设置这样的故事情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量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奥秘,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再如,在学习本来单调无味的“有理数的乘方”时,我拿一张纸引入课堂说:“这张纸的厚度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仍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估算讨论,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大一点的说10米,最后我归纳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全班同学都怀着疑问的表情“哇”的一声。有的甚至说开玩笑,不可能。我即时做了点拨,转移到本节课学习的乘方的意义和法则上,同学们按照所学习的新知识,认真细致地计算之后,终于确认了我的说法,在不知不觉中,在很宽松的交流学习中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三 创设悬念情境,焕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疑问。创设这样的悬念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再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我出示了一题代入求解的题目:(3x2+4x)+(2x2+1)-(5x2+3x),当x=_____时,代数式的值为_______.看似有点复杂的题目,我让学生来出x的值。第一个同学提出,x=1时,我即刻回答2,全班同学都赶紧拿出笔来计算;第二个同学提出x=12时,我紧接着回答13,全班安静下来,又开始忙起来了。学生觉得很奇怪,积极思索着问题的答案……接着我才不紧不慢地引入本节课的正题,当学生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之后,问题的答案也就浮出水面了。通过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 创设对比情境,从旧知当中发现新知

数学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设计对比情境可以很好地发挥这一点,让学生从旧的知识中通过自己的发现找出新知,从而有一定的成就感,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五 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回归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拿出了2005年3月份的日历(如下表所示)问:你能从本月日历中发现什么有趣的结论吗?学生通过观察,回答:(1)每一个横行相邻两个数相差1;(2)每一个竖列相邻两个数相差7;(3)竖列相邻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后又回答:(4)用长方形框出4个数,对角线两数之和相等。这时学生情绪激昂、兴趣高涨,我趁机提出:(1)表中三个数之和为51,求这三个数;(2)表中三个数的和为57,求这三个数;我慢慢地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又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材生动地创设了拉面师傅拉面的情境,“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生活,又可以领悟到生活中的浓浓的数学味。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虽然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使用什么方法,目标都是一致的,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必须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这才是情境创设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