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顺应论视角下看《卧虎藏龙》的字幕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顺应论视角下看《卧虎藏龙》的字幕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以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作为案例分析,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基础上提出了动态顺应论在字幕翻译中的作用。结合电影字幕在时空上的技术限制,作者通过对电影《卧虎藏龙》字幕翻译的分析,从相互关联的三种语境即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着手,详尽分析了英汉语分别在这三种语境上的动态顺应,并尝试归纳了语境顺应视角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电影字幕翻译;顺应论;语境动态顺应;翻译策略;《卧虎藏龙》

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间跨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载体,一门综合性、国际性的艺术形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作为电影译介中不可或缺的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是一种新兴的翻译领域,旨在帮助目的语观众最大限度地欣赏电影内容,加深其对影片涉及的文化因素的理解。电影对白具有即时性和空间性的特点,字幕的更替必须既满足目的语观众的理解要求,又与画面的切换匹配。字幕翻译在语言的逻辑性、艺术性、感染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具有更高的通俗性和广泛性。由于在时间停留和空间安排上都受到限制,因此,采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处理好电影对白与目的语字幕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在目的语观众中的接受度。

一、电影《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是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一部以普通话为源语的电影。影片于2001年在北美上映时,凭借高达一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外语片。“这是一部打破了地心引力规则的瑰丽诗篇。”纽约《时代》杂志给予了电影极高的评价,杂志超过一百位影评家把它作为当年最好的电影。的确,这部改编自王度庐小说的电影通过才华横溢的李安为西方人展现了真正的中国元素,充满了中国风情。从影片的拍摄手法到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从影片对武功招式写意般的诠释到一气呵成的紧张情节,无一不展现了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着迷的李安内心所深埋的武侠情怀,带给观众一个最浓郁的武侠中国。该片瞬时在西方掀起了一股中国武侠文化之风潮,直至在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最佳外语片的殊荣,将中国功夫武侠类电影一举推至顶峰。本片曾荣获了多项荣誉: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第5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第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等6项大奖;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等9项大奖。2001年《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11项提名,最终斩获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原创音乐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艺术指导奖。影片被译成了各种语言,德语、法语、日语和意大利语等。

《卧虎藏龙》把一部武打片作了一次新的演绎,其实本片的角色并不多,但每个人的角色塑造却入木三分,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导演的把控以及演员的领悟真正达到水融的境界。影片中的故事线索不同于一般的武侠作品,主人公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还有罗小虎的个人情感和江湖恩怨都被处理得有条不紊,江湖与人生的主题与情节融合得不着痕迹。李慕白的修为高深、重情重义,俞秀莲的恪守妇道、外柔内刚以及玉娇龙的任性蛮横、内心对自由的无比向往都被诠释得自然到位。《卧虎藏龙》没有一般武侠片笑傲江湖的豪气,取而代之的是寻找江湖人文内涵的一种深沉思索与含蓄,通过武侠与江湖承载了李安深刻广博的文化人文关怀。该片之所以能在海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传奇的故事情节,蕴含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视觉效果,紧凑的剧情,美轮美奂的电影画面,优美动人的电影配乐之外,地道的翻译也是功不可没的。对照中文对白可以看出,本片英文字幕翻译自然贴切,表达言简意赅,充分关注观众的需求和感受,使西方观众能够从电影欣赏中得到完整的愉悦和享受。

本文以影片《卧虎藏龙》为例,从相互关联的三种语境即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着手,详尽分析了英汉语分别在这三种语境上的动态顺应,并尝试归纳了语境顺应视角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顺应论与翻译

维索尔伦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语言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并试图囊括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他强调: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人们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这些特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能动态地使用语言。这三个属性是不可分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语言的选择,这两个特征自然地导致语言具备另一特征――顺应性。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选择以满际的需要的行为过程。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选择必须顺应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目的。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它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不断选择顺应的过程,即动态的顺应过程。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是指在使用目的语文化阐释源语文化的过程中,译者使自己的翻译活动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

三、《卧虎藏龙》字幕翻译中的顺应

通过对《卧虎藏龙》的字幕翻译分析,我们发现了三种语境上的动态顺应,即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一)语言语境的顺应

1.词汇顺应

词汇顺应是指由于英汉语在词汇层面的不对等造成翻译过程中的词语空缺而进行的字幕调整。在《卧虎藏龙》中就有很多中国文化有的词汇。例如:

九门提督府玉大人到。Governor Yu has arrived.

贝勒爷:玉大人整治京城。Sir Te:Proceed with caution in your request for law and order.

不能只眼看着朝廷。Dont depend only on the court.

江湖上也要有所联络。Contacts in the Giang Hu underworld.

九门提督才坐得稳。Can ensure your position.

“九门提督” 是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这一文化信息内涵在字幕翻译中被省略了,否则西方读者会很难理解其中含义。译者将字幕概括地翻译为Governor,便于理解。

2.句法结构顺应

句法结构顺应是指在目的语字幕中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汉语句式松散,没有严格语法规律,翻译成英语则需要添加相应的连接手段,以明晰其中的逻辑关系。例如:

秀莲:写书的不那么写。Writers wouldnt sell many books.

书就没法卖了。If they told how it really is.

我看你就像书里的人。But youre just like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ies.

在以上例子中,译者增加了“if”“but”等连词,顺应了英语句子的表达习惯。

(二) 文化语境的顺应

这类顺应主要体现在对汉语文化特有表达和用法在英语译文中的调整。

1.成语的顺应

对你,我已仁至义尽了。I owe you nothing.

“仁至义尽”在字典中的对应翻译是“do everything called for humanity and duty;do what is humanity possible to help”。这一表达比较适合于书面语,而非口语。这里,译者灵活地采用双重否定形式表达含义,因此取得的效果就语境来讲更有力充分。

2.社交习俗的顺应

在下“冀东铁鹰爪”宋明。Im Iron Eagle Sung.

原本是我恩兄李慕白的。My friend Li Mu Bai.

中西方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社会习俗。在社交的称谓上,年龄和社会地位不同,称谓差别很大。“在下”是自我称谓的一种谦虚表达方式,而这一社会规约并不适用于强调平等观念的西方社会,因此译者进行了变通的表达。“恩兄”体现了称呼上的尊重,汉语中,可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习俗并不适用于英语,转换为“my friend”,对西方读者更易理解。

(三)情景语境的顺应

情景语境的顺应是指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

玉夫人:你爹这回调到伊犁。Madam Yu:Cant your father be appointed.

还是出不了新疆。Closer to civilization.

这个例子对原文的地理名称“伊犁”“新疆”在译文中进行了顺应性的调整。这两个地名对西方读者是陌生的,明晰化的翻译只会使对话的含义模糊。译者采用“civilization”,概括了两个地名的隐含意义。

电影译制工作不仅是翻译,它更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种艺术创造形式,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与西方文化融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卧虎藏龙》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以一种普及的方式被西方观众所接受。这是一个窗口,一个通道,一个理解、欣赏中国文化的桥梁。《卧虎藏龙》将东方文化悠远绵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丰厚内涵用一种西方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无疑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它表明中国电影的对外译介有着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在今后的电影字幕制作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卧虎藏龙》等成功经典的电影字幕翻译的经验和方法,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不断改进电影字幕的翻译质量,提升中国影片在国际影坛的形象,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结 语

本文结合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为基础,对电影《卧虎藏龙》的字幕翻译进行描述性和解释性的分析,从所分析的实例可以看出,顺应论对进行灵活的字幕翻译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这对今后的对外宣传以及文化交流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0.

[2] Yahoo!Movies.JamesSchamus[OL]./shop?d=hc\&id=1800207933\&cf=biog\&intl=us,2003.

[3]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4]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2).

[5]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 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5(04).

[7] 王鸿雁.从文化角度看《卧虎藏龙的字幕翻译》[D].上海:上海东华大学外语学院,2008.

[作者简介] 孙乃荣(1978― ),女,天津人,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