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歌剧演出的高雅艺术定位与市场选择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歌剧演出的高雅艺术定位与市场选择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西洋歌剧以及民族歌剧演出如何把高雅艺术定位市场选择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市场普及与自身发展的双赢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字:歌剧 高雅艺术 市场

我国高雅音乐市场从无到有,从初见成效到品牌树立,高雅音乐的观众群随着高雅音乐演出的扩张在不断壮大。高雅音乐演出市场日趋成熟,在不断推出为市场接受的歌剧演出及营销方式的同时,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而西洋歌剧以及民族歌剧演出如何把高雅艺术定位与市场选择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市场普及与自身发展的双赢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歌剧发展模式的改变。如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现代娱乐方式不断出新,歌剧音乐的题材和存活空间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应新的环境,“改革”似乎成为当下的主流,一些“阳春白雪式的收藏”使得歌剧远离自然、社会或原有的非功利目的。其次,歌剧发展根基的改变。歌剧一般多活跃于高级知识分子多、经济发达、国际交往频繁等“三高”区。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开发,歌剧演变成为一种带有较强商业性的乐舞,高雅音乐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艺术根基。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歌剧的演出场合也将自然消失。再次,歌剧审美理念的改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步入了“电声文明”时代,歌剧的审美观念也产生了动摇,神圣的氛围在淡化,最终可能使得部分歌剧音乐逐渐消失。

一、如何发挥传媒的作用

发展歌剧艺术最难的是找不到一条合适的途径让大家接受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今天,传媒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力量,让歌剧艺术的新生得到可能。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达给更多观众,这种传媒文化的传播与流行,也会带来新一轮的冲击波,吸引艺术家、唱片公司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关注,激发他们对歌剧艺术的兴趣,促进我国优秀歌剧艺术的发展,推动歌剧的普及和发展,让人们真正接触、认识并重新接纳高雅艺术。

二、重视市场的开发

“票价高”是歌剧演出市场的顽疾,百元至千元的门票让观众望而却步。在欧洲,世界顶级歌剧院的演出,一般票价在28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80元),票价仅占欧洲人均月收入的2.8%。在国内,某国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2009北京演唱会门票定价分380元到2000元六档,平均票价接近一千元。高额的票价占普通观众月收入的14%,与我国观众的收入相差甚远。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几百元的票价仍然偏高,不少市民只能“望剧兴叹”,导致演出商几乎是自动放弃潜在的观众。再加上赞助难、赠票多、只注重大牌和每年的演出场次等原因,门票更是居高不下,渐渐把真正想看的人挡在了剧场外。

究其原因,这与我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由于国内演出达不到综合开发歌剧音乐演出市场价值的阶段,演出推广单位的观念仍停留在依靠票房为生的层次上,导致了歌剧演出成本过高,票价降不下来。

三、加大政府扶持

歌剧音乐市场的培育首先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目前国家对歌剧音乐市场培育行为的鼓励政策,尤其是对民营公司的支持力度不够。以某省级城市的大剧院为例,国内一流的演出团体制作成本大致要20万元,国际一流演出团体的价格则在百万元以上,尚且不算大剧院音乐厅对外场租30万元。大剧院音乐厅有2000个座位,每个座位均摊100元至500元的制作成本,再加上一定的宣传和营销费用,演出商承担的成本就更高了。此时,多数演出商采取了提高票价这一直接手段来确保收入。在国外,歌剧音乐演出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市场分类较细,观众观看演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而在中国,歌剧音乐的观众基数小,制作单位凭借个人的经验和艺术领悟进行市场判断,盲目投入,排演一个剧目的风险巨大。民营演出机构的繁荣才是歌剧音乐市场化程度高低的标志,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民营演出机构的政府扶持。

四、不断与时俱进

歌剧艺术发展与进步的最大特征是求变。传承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对歌剧音乐实施完整、原始或博物馆式的保存,是与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相悖的。由于歌剧音乐自身专业性强,属于严肃音乐,演出形式和普通大众有一定的距离,以至于观看歌剧音乐的观众大多数是要“懂”音乐的人。这种现象与歌剧音乐演出设计、节目制作缺乏创新内容,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奢盼歌剧音乐实现所谓“原汁原味”、“未经污染”等附加值,只会加速失去原有的再生功能和存在价值。歌剧音乐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开放与共融的综合,应当允许它适应工业化和都市化,允许转型,这样歌剧音乐才可能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我们要想歌剧音乐适应社会和人民的审美情趣,就必须打破那种封闭、半封闭的状态,走出狭小的天地,在当今东西文化的撞击交汇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宋淑红:《影响高雅音乐走向大众的几大因素》,《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3。

2.孙秋霞:《中国演出市场发展与展望》,《演艺设备与科技》,2007.4。

3.赵爽:《2004北京演出市场凸现十大特点》,《北京日报》,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