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3―6岁)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新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幼儿探索知识的重要过程。幼儿对知识的探索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提高认识、获取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对幼儿存在溺爱,家长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理解还存在着偏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正面鼓励,树立自信;遇到困难,适当放手;创造机会,适时锻炼;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预备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幼儿 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分析。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人们往往觉得。幼儿的生活是最无忧无虑的,他们没有任何作业、考试、升学的负担,又因其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处于家人严密陪伴和照顾中,认为此时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时过早。加之现代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长唯一的“宝”,集家人的万般宠爱于一身,时时处处有家人围着,等候着为其“服务”,都等不到孩子亲自动手。导致许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过多地依赖于大人,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长辈,一遇到困难便手足无措。
2.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1)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幼儿能力有限,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为时过早。但是随着幼儿园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介入,使得幼儿具备了一些独立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同时3-6岁的幼儿身心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具有主观能动性,遇到困难和矛盾时,他们想自己去试一试“解决”。虽然这种“解决”问题的目标指向并不明确,方法也不一定符合逻辑科学,但是此年龄段的幼儿已经具有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的意愿。因此,对于幼儿来说。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
学习的过程就是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并掌握相应方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著名的“苏格拉底问题法”实施时,苏格拉底便先就某些感兴趣的问题与学生攀谈,谈话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使其积极思索,最后利用各种有关事物进行启发和诱引,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结论。因此,在儿童生活学习过程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通过尝试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儿童能力不断进步的过程。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且培养了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又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
(3)有利于幼儿素质的发展
幼儿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丰富精神生活,发展创造能力。幼儿对生活充满向往与好奇,是天生的探险家,他们一方面渴望发现新事物,一方面又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或家长要引导幼儿不要惧怕困难,要学会和同伴合作,并激发其求知欲。这样能满足幼儿学习求知的需要、友谊社交的需要、独立自由活动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需要,使其感到精神充实,热爱生活,充满活力。尤其重要的是,家长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境是幼儿展示才能的广阔天地,幼儿可以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力量,乐于进取和开拓。这些良好的个性品质与《幼儿教育纲要》中提出的“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不谋而合。
二、对“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理解的误区
1.对“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理解的片面化。
人们发现问题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而且是一种能力。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出现很多困难和矛盾,这是考验幼儿解决问题的良好时机,而很多家长却错失这种大好时机,认为教育要正襟危坐,仿佛幼儿的学习必须是家长、教师有准备教给的。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种由教师、家长专门创设的问题既不是来自于幼儿对学习、生活内容的思考,又不是来自于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种问题脱离了幼儿本身生活。忽视了幼儿主体地位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幼儿缺少了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
2.对锻炼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机会的剥夺。
幼儿年龄小,能力有限,这一点并没有错,但当幼儿面对困难时家长过分“热心”地帮忙和指点,甚至包办代替则是不对的,这使得幼儿缺少了独立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幼儿对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的,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达到一种“愤”和“徘”的状态。教师、家长在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是错误地代替幼儿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在一次幼儿趣味运动会中,要求小运动员想办法把萝卜运到指定地点,在指定时间内哪一组运得多,哪一组为胜,结果老师们发现游戏还没开始,家长们已经给自己的孩子指定了运送方法,孩子丝毫没有尝试自己想法的机会。这种只是让幼儿去试一试成人预先设计好了的解决方法,根本无法提供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3.过于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是多元化的,这也决定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幼儿认知的结果。由于幼儿认知上的差异,问题的答案也往往是多种多样的,答案的多样性反映了幼儿在思维上的多元性和发散性。例如有活动要求幼儿把高处的物品取下来,幼儿有的会想办法爬高取物;有的会利用棍子够下来;有的会请周围的大人帮忙;有的想办法把高物推倒……教育界在谈到教学的目标时,常提到的话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不如交给学生发现知识的金钥匙”等。然而,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成人却往往忽视幼儿的求知过程,只注重结果。当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或者与成人的期望不符时,成人一味地批评指责都是不可取的。从发散思维的角度讲,错误的结论也是学生的一种思维的方向和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幼儿的这种探索精神,鼓励幼儿去寻找原因,从而激发幼儿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1.正面鼓励,树立自信。
人的坚定的信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关键。幼儿只有信心十足,才能走向真正的独立。作为成人,应时时给孩子以支持,让孩子觉得自己能行,才会有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的意向。幼儿进行独立解决问题的尝试后,不论结果如何,成人都应给予鼓励。就算孩子在这一过程中犯了错,成人在批评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对其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给予肯定。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坚强的自信,使孩子乐于独立去做事。
2.遇到困难,适当放手。
许多成人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无论困难是大是小,总会迫不及待地伸出援助之手。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的心理,以为大人总会帮助自己,从此不肯独立动手。因此,大人适当的放手极其重要。对于孩子能独立解决的事情,大人更应该大胆地放手。比如,一位孩子对老师说:“我装油画棒的盒子掉到柜子的后面了,你能不能帮我拿出来?”老师对她说:“我现在很忙,你能不能自己想出办法?”而后,教师开始观察这位孩子,发现她尝试多种办法:手伸进去掏,用木棒捅,用力去移动柜子,等等。当做了这些尝试还是无济于事时,她又求助于教师,教师却还是那句话:“你自己想办法吧。”她有些无奈地走开了,过了一会儿,她又返回来高兴地对老师说:“老师,那边有许多废旧的油画棒盒子,我能不能拿一个来。这样我的油画棒就有地方放了。”教师在答应的同时,不禁感到欣喜。因为这一次放手,让孩子有了一次真真切切的锻炼机会。
3.创造机会,适时锻炼。
当我们发现孩子胆怯、过分依赖成人时,可有意识地创设多种机会,由易到难地锻炼孩子,使其渐渐获得提高。例如,有孩子对绘画时色彩搭配缺乏信心,有畏难情绪,大人可引导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其中的色彩规律。再鼓励孩子自己尝试:你试试这种色彩搭配法,再试试那种搭配法。到后来可以对他说:你自己动脑筋进行色彩的搭配吧。就这样,一边鼓励孩子。一边提高学习的难度,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4.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预备知识和技能。
知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相应的技能,通过人脑思维加以综合,融会贯通,而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三者有机统一关系。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知识经验不够丰富。看事物往往简单片面,因此有时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需要成人临时给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支持,以满足孩子的当前需要,从而使孩子能更好地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安排中班孩子到超市购物前。老师需要让孩子们事先认识物价标签,并引导孩子们讨论:老师只给我们每人1元钱。但我想买3元钱的东西。我该怎么办?事实证明,孩子们经过思考与讨论,学习了一些购物必备技巧后,超市之行便非常成功。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如何购物,而且,有的孩子经过观察、讨论,发现把各自的一元钱集中在一起可以买到3元或4元的东西,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用不多的钱通过合作完成了任务。由此可见,老师或家长给孩子一定的预备知识在其独立解决问题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给予重视,加以正确的指导,孩子就一定会越来越自信、独立、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