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变“游戏幼儿”为“幼儿游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变“游戏幼儿”为“幼儿游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例描述】

开学第二周根据工作安排,我们进行了班级环境创设观摩。经过一周布置,每个班的环境都焕然一新,特别区域游戏环境可谓多姿多彩,我心里忍不住给老师们点赞,经过上学期培训,老师们的理念得到了很大改变,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班级增多了,游戏内容丰富了。第三周区域游戏正常开始,问题出现了,日常巡视中发现很多班级区域游戏出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偏差,孩子们在游戏区角里玩着和老师创设的完全不一样的游戏,我不禁疑问:这是怎么回事?是孩子们不喜欢玩游戏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孩子们爱游戏,无论是晨间活动、户外自由活动,还是课间休息,到处都会看到他们自发地聚集,玩着各种自创的游戏,不亦乐乎。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带着问题我询问了一些班级的孩子,得到的答案是:不好玩,没意思,不知道怎么玩等。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后我开始重新审视各班区角游戏,发现真如孩子们所说的,有的班级游戏环境创设很精美,但幼儿不感兴趣,如中三班的“笑笑茶楼”,空杯空壶零人气,营业员们在茶楼里无所事事,有的班级游戏材料提供得很丰富,但幼儿不会玩;如大二班的“民俗一条街”,民间艺术品眼花缭乱,种类过于繁多,操作材料杂乱,程序复杂,孩子们无从下手;还有一些游戏内容很新颖,但对地处农村又大多为外来务工子女的幼儿园孩子来说有一定距离,如大三班的“蜜糖甜品站”,孩子们对甜品一词尚还陌生,玩甜品店的游戏更是茫然无措。

我利用周三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就“如何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游戏”这个问题和老师们展开热烈的讨论,讨论中老师们开始反思问题所在,最后老师们得出:孩子们不感兴趣的最大原因在于老师创设游戏时没有敏锐把握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主观以为自己觉得好玩的,孩子一定喜欢,甚至有的老师照搬外出学习时看到的其他姐妹幼儿园的一些新颖区角游戏,在没有充分了解本班幼儿实际特点的基础上想当然地创设了自以为丰富多彩的游戏,这样的游戏肯定是不成功的。知道了原因再改进自然不难,接下来一周,各班在主题活动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幼儿兴趣点延伸出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游戏,此外有的班级在老师带领下搜集了丰富的游戏资料,与幼儿一起制定游戏内容,游戏规则,收集材料,创设环境,在做足了所有准备工作后,区域游戏又一次正常开展,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案例分析】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以来,我园老师们的儿童观、课程观有了一定改变,大家深刻体会了游戏在幼儿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开设丰富的游戏区角成了老师们的重要工作,旨在希望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社会性活动,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参与各类游戏区角活动提高各项智能,因此每个班的老师在开学初都会花大量时间设置区域游戏内容、布置区域游戏环境,忙得不亦乐乎,外出参观培训拍摄姐妹园的游戏环境照片成了每位教师要做的工作,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老师们关注的焦点更多的落在了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内容的新颖上,一味追求游戏环境的赏心悦目、游戏内容的丰富多样,而忽略幼儿主体本身的特点,忘记游戏为谁开设。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幼儿游戏不应成为仅是老师精心策划的活动,这种所谓的游戏处处体现教师造作的痕迹,已经不是幼儿自发的活动,游戏失去原本的价值,“幼儿游戏”演变成了“游戏游戏”,游戏本来应当承受的任务悄然被所谓的形式化游戏替代了。游戏演变成了迎接检查的表演活动,更多地被形式化的东西掺杂,认识和操作上的混乱使游戏作用大大削弱,幼儿的游戏活动变得低效或无效。因此在接下来的一学期中我们着重在教师游戏创设力及指导力上进行系统培训。

一、研读幼儿,在讨论中碰撞

维果斯基说:“在童年早期,儿童是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的。学前儿童学习要教师尊重儿童的生命、尊重儿童发展规律。我们要做的是:仔细研读儿童,解读儿童的学习方式,用儿童能够感受快乐的、易于理解的、利于健康发展的教育,对儿童实施启蒙的早期开发。“适合”的幼儿园游戏应该充分关注儿童体验、操作和内化的过程。如孩子们在雨天穿雨鞋接雨滴体验雨趣、在瓶瓶罐垒高中体验建构、在扮演爸爸妈妈游戏中学习生活。关注真问题、关注真情境、关注真体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审视我们创设的区域游戏是否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教师的指导是否真正关注幼儿的活动?在每周业务学习中我们专门开设了“游戏大家谈”板块,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将本班区域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自己的疑惑一一提出,大家自由讨论,碰撞思维火花,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教师指导游戏的能力,更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

二、角色互换,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必须先了解孩子,什么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能诱发孩子游戏与学习的动力。其次,突出一个“趣”字,即趣味性。趣味性能使教师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将自己放在游戏者角度思考问题。和孩子们一起“玩”,研究怎样玩才能玩得高兴,玩出花样,玩出内容,进而进行游戏创设。每月年级组沙龙一次一个主题,老师根据对本班幼儿的观察,换位思考,从幼儿角度出发,分组进行游戏开发,发现问题,即时改进,并反思自己的游戏指导策略,从中探寻更为有效的指导方式。

三、常态评价,在观摩中提高

所谓旁观者清,作为第三方有时能更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游戏中除了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推磨性观摩评价外,每个年级组的蹲点行政还进行蹲点指导,进行实时评价,老师们互相指点,相互促进,游戏观察能力不断提高,幼儿游戏趋于动态向前发展。

游戏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意味着“玩”,甚至不仅是儿童用以理解生活的手段,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教师必须理解这种存在,遵循这种规律,尊重儿童发展,让儿童享受童年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