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电气渔法捕捞效果的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电气渔法捕捞效果的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捕捞生产方面,利用电气渔法捕鱼,经常会碰到效果或好或坏的问题,或此地好,彼地差的情况。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主观方面的因素。就是我们对电极、电压、电流等物理因素控制不当,使水中电场太小或过大,因而影响电气渔法的捕鱼效果;二是客观方面的因素,就是鱼体本身、水、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前者的影响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而改变的,后者是不可改变的,而只能通过主观努力去克服或减少其影响。下面我对电气渔法捕鱼效果进行分析,以便在捕捞生产中采取适当措施获得理想的捕捞效益。

[关键词] 浅谈 电器渔法 捕捞效果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TS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94-01

在渔业捕捞生产方面,经过多年的管理,在生产上利用电气渔法捕鱼,经常会碰到效果或好或坏的问题现象,此地好,彼地差的情况。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主观方面的因素。生产者对电极、电压、电流等物理因素控制不当,使水中电场太小或过大,因而影响电气渔法的捕鱼效果;二是客观方面的因素,就是鱼体本身、水、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前者的影响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而改变的,后者是不可改变的,而只能通过主观努力去克服或减少其影响。下面我浅淡对电气渔法捕鱼效果进行分析,以便在捕捞生产中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获得理想的捕捞效益,提供捕捞生产者参考和利用,并加以提高生产技术。

1 电力捕捞效果与鱼体本身因素的分析

1.1 电捕效果与鱼的品种有关

在生产中通过试验表明:各种鱼对电的敏感性均不相同,同一反应,有的鱼所需电场强度要大些,有的鱼所需电场强度要小些。因而,在水中电场强度相同时,对电敏感性高的鱼,捕捞效果就好些;对电敏感性差的鱼,捕捞效果就差此。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一般认为是由于鱼的形状和皮肤结构不同造成的。所以无鳞鱼比有鳞鱼对电敏感;有鳞鱼中鳞片厚、粘液多的对电的敏感性就低些。

1.2 与鱼的体长大小有关

经试验观察发现:对于同一种鱼类来说,鱼体长的鱼敏感性高,容易被击昏,鱼体短的鱼敏感性就差些,不容易被击昏。

那么上述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1.2.1因为使某一种鱼类发生麻醉时,从头部到尾部的最小电位差的数值是一个常数,而与鱼体的长度无关。从头部到尾部的电位差,我们称为鱼体电压。鱼体电压我们可以用电压梯度和鱼体长度的乘积来表示:

即 VL=gL

VL――鱼体电压(伏特)

g――电压梯度(伏特/厘米)

L――鱼体长度(厘米)

从上述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电场强度下,鱼体长的鱼所承受的电压大,流过鱼体的电流也就大,因而电对鱼的作用就强,也就表现为鱼对电的敏感性高。反之,小鱼对电的敏感性就低些。

1.2.2因为电的刺激是通过神经传给鱼体的,而大鱼的神经原长些,因而神经原两端所承受的电位差就大些,所受的电刺激就强些,也就表现为对电的敏感性强些。

虽然上述两种解释目前均未得到验证,还是一种假说。但大鱼比小鱼对电更敏感,这却是客观事实,而且它非常有利于鱼类资源的繁殖保护,能进行捕大留小的选择性捕捞。

1.3 与鱼的生理状态有关

经实验表明:当鱼的新陈代谢强时,对电的敏感性就提高了。这说明对同一条鱼来说,其生理状态的变化对电的敏感性也发生了变化。

一般来说,当鱼体健康,水温、饵料以及其它生态条件适宜时,新陈代谢作用就强,对电的敏感性就高。反之,对电的敏感性就低。

另外,有些资料还报导,性成熟的鱼对电的敏感性要低些。

1.4 与鱼的生活习性有关

从目前使用的电捕渔具来看,电捕的效率和鱼的生活习性是密切相关的。凡不惧噪声干扰,潜伏性的鱼,活动性不强,游泳能力较差的鱼,采用电击昏方式都容易捕获。如乌鳢、鳜鱼、鳗鱼以及一些敌害鱼等。像鲤、鲫等底层鱼,具有遇敌害爱钻泥,不远逃等习性,也容易被电击昏。而那些易于惊动远逃,游泳能力很强的鱼,如鲢、鳙等,就很难被电击昏,必须采用电驱赶的办法捕获。

所以要提高电气渔法的效果,必须精心掌握鱼的生活习性和电气渔具的特点,否则成效是甚少的。

2 电器捕鱼的效果与水的因素有关

鱼生活在水里,电捕鱼时电流也是在水中传导,并形成水中电场。因此,水的因素必然会对电捕鱼的效果产生影响。

2.1 与水的电导率有关

水的电导率是衡量水的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电导或毫电导。不同的水域因水质的不同电导率往往有很大差异。如海水一般比淡水的电导率大500倍。水的电导率和水的电阻率互成倒数关系:

即 r=1/p

式中:r――水的电导率(单位为1/欧姆・厘米)

P――水的电阻率(单位为欧姆・厘米)

水的电导率可以用一般通用的电导仪来测量。测量时必须记录测定的水温,否则所测得的电导率就无意义。

试验表明:水的电导率增大时,鱼在水中的实际鱼体电压也会增大,电极的流散电阻就会减小,在同体积的水中产生相同的电场强度时所损耗的功率也就增大。

为什么水电导不同,鱼体电压会变化呢?这是因为鱼和水这两种介质的电导率不同,使水中电场在鱼体周围发生畸变造成的。

2.2 与水温有关

2.2.1水温高低直接影响鱼的新陈代谢能力。不同的鱼有不同适温范围。在适温范围内,鱼的新陈代谢最旺盛,因而对电的敏感性也最高。水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鱼的新陈代谢的能力下降,对电的敏感性下降,因而影响电捕效果。

2.2.2水温高低也直接影响水的电导率。水温高了,水的电导率也增高。因而要达到好的电捕效果,就必须增大电机输出的功率。反之,功率损耗降低,就比较经济。

2.2.3水温还与鱼的习性有关。水温高,鱼的活动力强,较分散,对电捕不利;水温低,鱼的活动力弱,又易于集群,所以对电捕有利。

我国的淡水鱼类多属温水性,最适的电捕季节一般是在冬初到春末,水温多在5-20℃,这不仅符合电捕本身的需要,而且又与习惯的捕捞季节相一致。

3 电捕效果与水域环境因素有关

3.1 与底质的电导率有关

当底质的电导率大于水的电导率时,电流就会大部分流入底质中,从而减弱了水中电场,电捕效果就差些。反之,则可加强水中电场,电捕效果就会好些。

在电捕生产中常会碰到这样情况,底质如果是污泥,效果就差些;如果底质是沙石,效果就好些。这是因为污泥的电导率大于水的电导率,沙石的电导率小于水的电导率,前者水中电场减弱,后者水中电场得到加强的缘故。

在淡水中,大多数情况下底质的电导率均小于水的电导率,特别是在山区水库更是如此。这对在淡水中进行电气捕捞是个有利因素。如果是在深水中使用电气捕捞,而且是在中、上层作业的话,底质电导率对电捕的影响就可以不必考虑。

3.2 与水流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有一定的水流对电捕是有利的。因为:

3.2.1鱼在有流的水中一般都是顶流而上,这就使鱼保持一定的反向,为电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鱼在流水中对电的敏感性有所下降,这对电击昏渔法来说是有利的。

3.2.2有流水时能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数量,进而提高了起捕率。

但对电栅栏鱼来说,水流就不一定完全有利。水流对于拦逆水鱼(上游拦设)是有利的,但对拦顿水鱼(下游拦设)就不利了。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电器捕捉方法的分析,客观因素对电气渔法捕鱼效果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而客观因素本身又是不可改变的。因而在进行电器捕捞时必须因地制宜,以可变的主观因素(可功率,电极等的变化)来适应不变的客观因素(鱼本身的因素,水体、环境等自然因素),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否则,再好的设备和技术也不可能得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