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江源,江河的摇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江、黄河、澜沧江孕育和浇灌了上下五千年东方文明,像三条巨龙,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成为中华大文化的精魂血脉。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其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高寒广袤的源区每年向下游供水600亿立方米,使之成为“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塔”。而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又孕育了它同样独特的生物系统,使之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三江源的生态平衡事关全流域乃至中国和世界的生态安全,其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由此可见。
在千万年的付出和流淌中,三江源大地为中华文明的出现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补给了无尽的营养和能量。直到今天,长江、黄河、澜沧江来自青海的水量仍占全流域水量的25%、49.2%和15%。
山,是三江源区地貌的基本骨架。北面,莽莽昆仑横空出世;西面,可可西里山神奇壮丽;东面,巴颜喀拉山高峻逶迤;南面,唐古拉山冰雪接天。这些巨大的山系纵横错落,耸立起2000余座高峰,峰接峰,山连山,在相互的烘托和映衬中成就了一幅大山的旷世群像,真有“天下众山皆由此起”的万千气象和深厚气韵。每一座高峰之上便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千万年凝冻的冰川,冰川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储水量约4000亿立方米。这些大山不仅是江河的摇篮,也成为一条条大江大河的分水岭。而那浩浩荡荡的蓝天白云之下,便是茫茫苍苍、无边无际的亘古莽原。
水,则是三江源大地的灵与魂。无数的溪流山泉从那些冰峰雪山充盈流溢,涓涓汇集,那数不清的源流河溪像东方女神高昂的头颅上披落的发辫,那数以万计的沼泽湖泊则是那发辫上熠熠生辉的头饰。湖泊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半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188个。雪山、冰川、河流、湖泊和沼泽以及地表之下的永冻层共同孕育了大江大河的生命之源,得天地之精血,聚日月之光华,汇集了众多的溪流源泉,从青藏高原上奔流而下时,已是波涛滚滚的江河了。
三江源大地不仅托举着众多的大山,孕育了无数的源流,而且珍藏了大自然极为美妙和丰富的生命状态。在面对三江源大地时,我们常常为那些生命的原始美而感动。一只飞奔的羚羊,一株迎风雪而立的牧草,在那高寒奇绝的地方,都会令人心动。尤其是,当我们对生命演进的历史仔细打量时,就会发现,在这片大陆上,几乎每一个生命物种都经历了无法想象的苦难和跋涉而锤炼了生命的坚毅和顽强。
因为环境的无比严酷,这些生命才显得格外美丽。
因为千万年与世隔绝的封闭,这些生灵万物才得以尽享共存共生的和谐。即便是人类,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他们也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以及爬虫蝼蚁们,平等地享受着充足的阳光和稀薄的空气。这里的一切,原本遵循和延续着大自然的伦理秩序。
高寒产生了大量冰雪,冰雪融化创造了草原、森林和灌丛。有了水草条件,也就有了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有了逐水草而居的牧人和他们牧放的畜群。一个生命的链条就这样延伸开来,一个生命之网就这样编织成形。每一个物种既有自由的生存空间,又都受制于其他物种。每一片荒野、每一个物种在这个共同体的整体演进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稀有种群也正面临一场浩劫,栖息地也遭到严重破坏,繁衍已无法为继,生物多样性正受到威胁,许多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而每一个物种的消亡,就会危及许多其他的物种的安全。整个生物链的断裂就如同推倒第一张多米骨牌。
地球用几亿年的时间成就了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万物,而人在高原上开始大范围行走是最近几万年的事。就是在这最近的几万年里,大自然也依然延续着和谐平衡的伦理秩序和生命序列。人类还远没有对大自然构成威胁,他们依然是大自然怀抱中乖巧的孩子,对大自然满怀敬畏。
直到最后的一个世纪,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才开始慢慢恶化。全人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这种消耗速度的日益加快,已使地球大伤元气,全球气候急剧变暖,生态环境整体恶化。受其影响,原本十分脆弱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也在急剧恶化。加之,区域内人类经济活动程度加深,使得生态压力不断加大。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长期受贫困折磨的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涌入三江源,到处乱采滥挖,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更加剧了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恶化。
昔日美丽的三江源如今已是伤痕累累。青海境内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8814万吨,输入长江的泥沙量达1303万吨,输入澜沧江的泥沙量也已有1392万吨。这就相当于每天有3万多辆10吨位的大卡车往江河里倾到泥沙。黄河已从源头开始断流,长江已从源头开始变浑变浊,澜沧江源区生态环境也已急剧恶化。
如今,人们普遍地认同这样一个结论,即青藏高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的战略地位无法替代,可以说它是中国生态最为关键的地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制高点和平衡点。而三江源则可以说是这个制高点和平衡点的核心枢纽。
1998年,一场洪水几乎淹没了大半个中国。然而,当铺天盖地的洪水席卷而来时,我们的诺亚方舟才开始打造。
也就在这一年底,国家正式启动了天然林禁伐及保护工程。随后,全中国几乎所有的大江大湖流域均列为生态功能区,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开始实施。随后,又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列为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基础,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恢复生态环境的重大工程。
也就在这个大背景下,全流域乃至全中国才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三江源第一次迎来了亿万双眼睛的共同关注。
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暨纪念碑揭碑仪式在通天河畔隆重举行。它向世人宣告,这是共和国历史上面积最大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它和可可西里、阿尔金山、羌塘几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群落。
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它标志着从今年开始国家将用7年时间,投入75亿元的巨资,实施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通过实施规划,到2010年,使工程区内湿地退化、沙化得到治理和恢复,工程区内群众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保护区生态状况实现良性循环。这是青海人民盼望已久的一个宏大工程,也是当代中国又一项举世瞩目的生态工程。
应该说,青海各族人民为保护和建设三江源生态环境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高原珍禽黑颈鹤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藏羚羊等高原珍惜野生动物的保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还先后建立了一大批省级自然保护区,使青海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20.06万平方公里。青海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地区,但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方面却一直走在前列。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可可西里”、“藏羚羊”等名字几乎已经成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代名词,这些名字也因之成为具有启蒙意义的绿色象征,对全中国人进行了一次生态环境保护的启蒙。与此同时,有人为保护这里的野生动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有很多人自发的组织起来,开始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这些年,大江南北一批批的有志之士来到这里,为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奔走呼号。
应该说,青海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1998年之后的这些年间,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仅1998年2002年的5年时间里,全省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0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面积1816平方公里,植树造林3.1万公顷,封山育林5.45万公顷,完成草地建设8.56万公顷。2002年之后,又在34个县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到2002年底,全省共完成退耕还林草140万亩,荒山造林种草202万亩。还有,天然林保护、生态防护林建设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的实施,也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在青海的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盛事。
现在,这个浩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已经正式启动了。让我们一起来为这个生态工程祝福,一起翘望那抹绿色的曙光。
相关链接: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5.23万平方千米,由相对完整的6个区域组成,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玛沁、甘德、久治、班玛、达日6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6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2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和河南2县,格尔木市代管的唐古拉山乡,共16县1市,行政区划共由70个乡镇组成。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重点是长江源区的各拉丹冬雪山群,尕恰迪如岗雪山群,岗钦雪山群,黄河流域的阿尼玛卿雪山,脱洛岗雪山和玛尼特雪山群,澜沧江流域的色的日冰川群;当曲,果宗木查,约古宗列,星宿海,楚玛尔河沿岸等主要沼泽;以及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陵湖,鄂陵湖,玛多湖,黄河源区岗纳格玛错,依然错,多尔改错等湿地群。野生动植物: 国家与青海省重点保护的藏羚、野牦牛、雪豹、藏野驴、黑颈鹤、岩羊、藏原羚、冬虫夏草;典型的高寒草甸与高山草原植被;青海(川西)云杉林,祁连(大果)圆柏林,山地圆柏疏林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及高寒灌丛,冰缘植被,流石坡植被等特有植被以及兰科植物等珍稀和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栖息地。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保护群众生产生活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三方面统筹考虑,确定以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项目为主要内容。
生态保护与建设包括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重点湿地保护、森林草原防火、鼠害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设内容;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态移民工程、 小城镇建设工程、草地保护配套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生态保护支撑项目包括人工增雨工程、科技支撑及生态监测、农牧民培训。
(来源:可可西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