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专家赴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考察元青花始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专家赴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考察元青花始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它明快雅丽的绘画图案。丰富多彩的器物种类。气度恢弘而又精美的造型和科学复杂的装烧工艺,为历代研究者、收藏家和欣赏者所赞誉且被称为世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它产自于中国,经历500年的时光隧道,它们却被藏匿于异国的深宫,它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这批秘藏于土耳其深宫的元代青花瓷是否能填补陶瓷史上的空白?经过漫漫九年不懈的努力,中国古瓷专家敲开了藏有万余件中国元代以来瓷器珍品的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大门,被已故古瓷专家冯先铭称为中国“陶瓷两代学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土耳其归来一年多,此行的专家汇集出版的《托普卡比宫的中国瑰宝》一书,让我们一睹百年来元青花的真容。而本刊也非常有幸采访到中国专家赴土耳其考察总策划袁山开先生。

为什么强调“中国专家”,而不是“中国陶瓷专家”?

已经过去了三四年时间,谈起这件事,袁山开先生还是心情澎湃:在策划之初就打算请艺术品各个领域的专家,“我们的考察团是要立体的,从各个方面来认识元青花。”首先可以说元青花是世界公认的,成员中有汪庆正先生、刘新园先生两位陶瓷专家,无需其他元青花鉴定专家,收藏家费伯良先生是收藏元青花最早的,英语非常好,早年就得到一本关于伊朗和土耳其的元青花方面的书籍,故宫收藏的第一件元青花大罐,在叶佩兰老师的书讲过的,这件元青花大罐就是费老帮着买的。陈开民先生推荐的许明是作为美学方面的,通过元青花来对东西方美术、文化进行比较,可以说,我们的初衷就是成立一个集陶瓷专家的鉴定、藏家的收藏经验、研究美学以及文化比较的专家队伍,基本上我们都做到了。

漫漫十年的准备工作

袁山开先生谈到,1992年我和蒋奇栖等人一起主持拍摄了一部叫《瓷国游历》的陶瓷片,在拍摄的时候我们就采访了片中主讲中国著名的陶瓷学家冯先铭先生。谈到元青花主要在伊朗和土耳其,冯先生当时说:“藏在土耳其的元青花瓷器你们一定要安排去到那边作一个考察,它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我们现在中国的陶瓷专家对研究青花的研究不是很深刻,资料缺乏,没有人去看过收藏在土耳其的这一批东西,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当时冯先生还说,为什么土耳其的东西对我们的研究会有很深的意义,因为在青花瓷的研究当中,一个是它的青料是一个悬念,元青花很多早期的器形,看宋代,甚至元代,宫廷用的器物的造型,为什么烧制那些,当时专家只是猜测为了出口而烧制,很多早期青花瓷上面所选用的纹饰,花饰,也不是中国常用的传统花饰,当时有很多的解不开的问题。后来《瓷国游历》这部陶瓷片因为种种原因搁浅。但去土耳其托普卡比宫探寻元青花却成为我们心中的结。为此,为了这个多少代陶瓷专家的梦想,我们花了近乎十年的准备工作。这其间土耳其换了三任驻华大使,也经历了对托普卡比宫的破坏,甚至于伊斯坦布尔的大地震,终于迎来了曙光。我们这批成员如今一些已离世,但当时大家都抱着解开元青花之谜,完成几代陶瓷专家的梦想奔赴土耳其,进入了这个充满奥斯曼帝国历代苏丹辉煌业绩的王宫,领略这批自元代就远销异乡的珍贵元青花,事实证明我们的这次探寻元青花的经历是正确的。

中国专家团赴土耳其考察解决了两大疑惑

第一,百年来,中国陶瓷专家一直疑惑中国青花瓷使用的釉下青料“苏麻离青”是否出自中国本土?此次专家团赴土耳其,蒋奇栖女士就此问题与专家组成员对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和伊斯兰教艺术博物馆”藏瓷的考察和众多资料的查寻中,了解到钴蓝料来自于萨马拉。萨马拉富有钴矿,又是大量生产釉下青花瓷的制瓷中心,同时又距中国自唐宋以来、特别是元青花瓷贸易的最终目的和集散地巴格达接近。从元青花瓷以及洪武、永乐、宣德等中国早期青花瓷特殊的发色,并结合古文献及现代化学分析,可以肯定苏麻离青即钴蓝料,中国本土没有。

第二,青花瓷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毋庸置疑的。只要提起瓷器,全世界的反应就是中国的青花瓷。从唐代开始中国就有蓝釉的瓷器,唐代虽然有蓝色,但是这时候的瓷器不能称之为青花瓷器,它是半陶半瓷的,直到宋代正式开始有瓷器,袁山开先生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宋代社会摒弃“青花”,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极致,既使以后的元明清在技术上超过它,但是在艺术上却无法超越,就如文人王羲之的书法,历代文人或许在笔、墨、纸上都可超过他,但是在表现书法的艺术上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宋代的瓷器也是同理。

为什么会认为宋代摒弃“青花”,其中又有什么缘由?袁山开先生认为,唐代已有很多釉科及各种瓷器的纹饰,使用钴蓝科的色彩斑斓的三彩陶瓷,从画法上、从工艺上、从技术上来说,生产青花的技术准备已足够,民族欣赏习惯也形成,也为异域文化特制的元代青花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宋代时完全可以发展成以钴蓝科为呈色剂、以绘画为饰的青花瓷,但是到宋代时开始摒弃繁缛的装饰,它不是宋代宫廷的主流文化,以宋徽宗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是具有汉族文化为特质的淡雅、古朴、自然的审美取向,如汝窑、官窑包括定窑甚至是耀州窑(刻花)都可为宫廷使用。可以看出,宋代偏向于素面的,纹饰多以暗刻形式,这时有民间著名的磁州窑才大量使用绘花。宋代美学之大成的宋徽宗为代表的主流文化不欣赏画花,而描绘繁琐的民间瓷画青花瓷是被摒弃的,使得青花瓷器没有机会发展。到了元代,统治者的势力范围达到了伊朗及西亚,使其成为西亚的一个贸易经济中心,因为伊斯兰教文化促进了元青花的发展,虽然当时宫廷依然使用金银器较多,便于携带,然而因为其陈设,比较讲究的王公贵族还是大量使用元青花。可以这么说,元青花虽然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然而边远的称之为蒙元民族却对元青花非常欣赏,元青花成为西亚各国的宫廷重要实用器具及珍藏品,这些元青花就是为他们的欣赏情趣所制作。

为什么现存于世最精美的元青花不见于中国?

袁山开先生讲道,元朝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加上与蒙古族统治者具有同样审美观念、信奉伊斯兰教的伊朗和土耳其工匠与中国本土工匠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大批来自西亚及土耳其本土的王公贵族或者商人,带上他们特有的钴料以及适宜他们种族欣赏需求的式样来到中国特制。当成功烧制成如玉般美妙的瓷器时,它的珍贵、它的易碎,以及适合宫廷的式样使得元青花很快成为伊朗和土耳其宫廷才能使用的瑰宝,一般民众是无法拥有。而在当时的中国,青花瓷却仍不是主流文化,主要作为外销瓷来烧制和定做,运往出境,这就是大批的元青花出现在托普卡比宫而非中国本土的原因,当然国人也很珍视,故有窖藏出土。

专家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袁山开先生介绍了本次去土耳其托普卡比宫专家团的人员,这批成员都有各自的优势,汪庆正先生、刘新园先生都是陶瓷方面的专家,而费伯良先生一辈子的精力都是放在元青花的收藏上,而且也是最早认识元青花这个概念的。蒋奇栖女士一直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也是此次组团去的功臣。闫振堂先生是一位国家文物局领导。而许明先生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美学博士。这个团队可以说聚集了各个方面的专家精英。然而,却让包括袁先生在内诸多团员不愉快的事――团队出国前,每个团员都签了协议,研究的成果在没出书前不应当在任何杂志或者报纸上发表,而同行团员许明先生却擅自在某收藏杂志上刊登了去托普卡比宫探寻元青花的文章。袁先生指出,元青花的鉴定不是一次托普卡比宫之行就能顿悟的,许明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而不要随意以元青花专家自居,并误导藏家,让他们以为自己“捡漏”了一件又一件元青花,这样就违背了我们当初去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探寻元青花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