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察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察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同一般的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相比,纪录片的字幕翻译有更多的限制。本文基于比尔・尼克尔斯对纪录片的六种分类,以电影《浮生一日》为例,将探讨其中观察纪录片字幕翻译特点以及翻译限制,从而得出观察型纪录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字幕翻译;观察型纪录片;限制

1.引言

作为当代纪录片电影研究的开创者,比尔・尼克尔斯在其著作《纪录片导论》中,将纪录片分为六种类型,即诗意型、解释型、参与型、观察型、反射型和表述行为型。尼克尔斯(2010:112)认为:“观察型纪录片的制作者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现在‘现场’,而在影片中他是隐形的非参与者。”在观察型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一直是处于“墙上的苍蝇”的视角,拍摄方式也运用长拍,后期剪辑很少。因此,观察型纪录片倾向于只站在观察的角度,而让观众自己得出他们所推断的任何结论或感想。

电影《浮生一日》由一系列短片组成,所有片段记录了分别来自192个国家的人们2010年7月24日的一天。在这部影片中几乎很难发现导演凯文・麦克唐纳的踪迹,而整部影片都是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由普通百姓本色出演。导演就如墙上的一只苍蝇,观众可通过观影对电影主题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2.观察型纪录片字幕翻译的限制

纪录片取材于现实生活,以真人为表现对象或演员,来记录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正如尼克尔斯(2010:14)对纪录片所下的定义:“纪录片所讲述的情境或事件包含了故事中以本来面目呈现给我们的真人(社会演员)…影片创作者独特的视角使得这个故事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对这个历史世界进行观察,而不是使其成为一个虚构的寓言。”故相比于一般的影视作品,纪录片字幕翻译的限制更多,而作为纪录片类型中以“还原本真为目的”一种,观察型纪录片字幕翻译限制更多。

巴塞尔・哈提姆和伊恩・曼森(2000:430-431)就译者在字幕翻译中遇到的主要限制作出了如下总结:①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②字幕翻译的长度、行数和停留时间的限制;③作为字幕的原语言压缩;④与画面的匹配。以上谈到的限制几乎涉及到了一般字幕翻译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难点,但是根据观察型纪录片的特点,笔者在此基础上对观察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限制作出了如下总结和补充:①从口语(原语)到口语(目的语)的转换;②时空限制;③译者限制。

2.1从口语(原语)到口语(目的语)的转换

虽然纪录片只能记录现实生活的一些方面,但是电影制作者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对观众展现事实本身,观察型纪录片在真实性上的要求则更高。因此为了更大程度的保留其本真,观察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理应是从口语(原语)到口语(目的语)的转换。

相比与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从口语(原语)到口语(目的语)的转换难度倍增。若电影中的原语言是英语,便是最佳。但若碰到诸如《浮生一日》这样其中涵盖数十甚至上百种语言的纪录片,电影制作商考虑到经济原则和可行性原则,不可能聘用同时精通数十种语言的译者。最经济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将所有语言先翻译成英语,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直接将翻译后的英语再翻译成目的语。例如《浮生一日》首先是在西方英语国家上映的,之后在中国或者其他国家上映时,译者则是直接将英语作为原语言进行翻译的。这种方法就不可避免造成了不止一次的语际翻译,从而大大减少了观察性纪录片的真实性。

除此之外,语内翻译也是影响观察型纪录片字幕翻译从口语(原语)到口语(目的语)转换的一大因素。即使是操统一语言的民族,也会因为地域等的差异造成统一语言的差异,即方言之间差异。电影《浮生一日》取材于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即使其中有些短片是来自英语国家,译者若非当地人,也很难把握当地方言的韵味。故对于观察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来说,很难做到原语口语和目的语口语的对等。例如:

原语:(不知道)

英语字幕:He’s a retard.

翻译1:他是个傻子。

翻译2:他是个累赘。

虽然这里的说话人说的并非英语,但是影片只提供了英文字幕和中文翻译字幕,因此原语是缺失的。但是根据片中的情境,依然可以判断出最佳译文。当原语被翻译成英语时,译者用的是“retard”,英语俚语中的“retard”有两层含义:一是形容有认知障碍的人,含贬义、轻蔑之意;另一种是形容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愚蠢、迟钝或无效率。在无法完全对等的翻译原语的情况下,译者选择了英语俚语进行翻译,从而以另一种方式传达了地区文化,从而弥补文化差异。再看中文字幕翻译,一个版本是“傻子”,另一个是“累赘”,而短片中的说者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小地方,是一个有三个孩子的无业游民,其中一个孩子智商有问题,由此可推断他受教育的程度不会高。故他使用书面语“累赘”的几率几乎不存在,相反“傻子”在一般的平民中适应更广,且更符合说者身份。因此,在观察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过程中,如果无法做到语言文化等的完全对等,可以采用目的语当地的语言文化进行转换,以求得最大程度的保留观察型纪录片的本真。

2.2时空限制

就上述巴塞尔・哈提姆和伊恩・曼森提出的主要限制中的后三点,可总结为字幕翻译的时空限制。这也是任何影视字幕翻译都无法避免的。因为字幕翻译的一大特点就是瞬时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在时间上,要求语言和图画的同步;这里的空间限制则是指停留在每一幕上的字符需适宜。一般字母的出现时间是2-7秒,因此一行字幕不能超过33-42个字符(贾佩林:2013)。而在观察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中,译者在保证语言和图画同步的同时,必须用不超过33-42字符向观众传达原语信息,且尽可能保留本真。

缩减法是克服时空限制的惯用法,在实际操作中可分为三种:浓缩(condensation)、压缩性(reductive paraphrasing)和删除(deletion)(李运兴:2001)。但在观察型纪录片字幕翻译的过程中却是要尽量避免使用缩减法,尤其是第三种“删除”。例如:

原语:In a short…short while…

翻译字幕:不久…

短片中的说者是一位刚刚接受过重大心脏手术的病人,采访前还带着氧气罩,故说话断断续续,很难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从原语也可以看出。但翻译出来的字幕则完全省略了说者的语气,导致说者的身份角色被弱化,而删除的原因也并非为了匹配图画进度或受到空间限制。故在时间和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观察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应尽可能完整呈现原语。

2.3译者限制

在贾佩林的采访录中,她提到字幕翻译还会受到来自导演的限制。而在观察型纪录片中,导演被要求作为一个“墙上的苍蝇”的角色,所以来自导演或编剧的限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却有来自前一个译者的限制。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浮生一日》中涉及数十种甚至上百种语言,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可行性层面,整部影片的翻译不可能由一个译者完成。根据之前推断的,会由一批译者将其全部译为英语,而当电影要在海外如中国上映时,则会由另一或几个译者直接将英文译成中文。前期译成英文的译者不能规避翻译中出现的主观性,而后期译者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前期译者的影响。

要尽量减少这一限制所带来的影响,必须从译者本身下手。如今虽然多语言者人数越来越多,但精通多语言的人始终为数不多。故要聘用一个多语言译者成本较高,不符合企业的经济原则,所以应该加大培养多语言译者的力度,尽量避免重复翻译造成的原语失真。

3.结论

作为非虚构性影片,观察型纪录片字幕翻译较之一般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限制更多。在语言转换上要求以保留本真为基础尽量做到语言风格的对等,故观察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要求从口语(原语)到口语(目的语)的转换。所有字幕翻译都受制于时空,观察型纪录片旨在向观众直观展现现实世界,这便决定了要尽量避免使用缩减法,尤其是删除法。除此之外,观察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不同于一般影视作品会受到来导演或编剧限制,而是会受到译者本身的限制。要解决这些限制,一方面上述提到的策略可起到辅助作用,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译者本身的专业素养,培养更多多语言译者。(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金海娜.(2013).从《霸王别姬》到《一代宗师》―电影译者Linda Jaivin访谈录.中国翻译,4,65-67.

[2] 李运兴.(2001).字幕翻译的策略.中国翻译,4,38-40.

[3] Basil Hatim &Ian Mason.(2000).Politeness in screen translating,430-431

[4] Bill Nichols.(2010).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Second Edition,Americ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5] http:///browse/retard

[6] http:///wiki/Documentary_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