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血流变检测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70例正常体检患者作为参照对象(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变指标。结果:观察组各项血流变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血流变检测; 血栓性疾病; 全血黏度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2-0067-03

血流变检测是指对人体血液有形成分流动性及变化规律进行检测,其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是血液流变学特征的重要参考依据[1-2],测定血流变相关指标,能够对研究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产生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讨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并选择同期70例正常体检患者作为参照对象,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观察组),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45~73岁,平均(52.4±4.1)岁。选择同期70例正常体检患者作为参照对象(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43~75岁,平均(54.1±4.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1)患者在入院前均接受降脂治疗;(2)感染性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非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3)患者肝肾功能不全、伴有严重慢性心力衰竭;(4)近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剂)类药物[3-4]。

1.3 检测方法

血流变指标测定由全自动血流变快速检测仪完成,主要检测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沉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除红细胞压积水平外,观察组患者血流变学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学者研究显示,血液成分变化、血流动力异常、血管内壁发生病变、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与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血脂异常是引起血栓性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5-7]。血液流变与血液黏稠异常可引起:(1)血液流动速度放缓,血液中会同时释放炎症因子,如白介素等,进而出现炎症反应;(2)全血高切黏度上升;(3)血液流变异常会对细胞产生刺激作用,并释放出TNF等因子,可对血管产生收缩作用,抑制血管舒张因子释放[8-10]。在这些不良因素长期制约下,可导致脑动脉血管出现硬化、痉挛、狭窄以及破损,引发区域性脑灌注量减少,最终形成出血或梗塞。

权威文献[11-12]表明,血栓性疾病患者在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等指标与体检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结果给临床带来的提示主要有正常情况下很多因素均能导致血液粘度发生改变,进而为血栓性疾病发生提供条件。通过对正常水平下血流变指标的监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估血栓性疾病的危险性及主要危险因素,进一步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14-15]。因此,针对中老年高危人群,应做到定期检测血流变指标,同时做到提早预防、及时发现,并进行早期治疗,改变患者体内血液流变学状态,减少疾病发生风险。另外,告知高危人群,不良生活习惯会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发生一定改变,进而为血栓性疾病发生提供便利,因此应减少吸烟,适量饮酒。

参考文献

[1]李俭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及病理生理学意义的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2(3):226-229.

[2]张士永,高天,孙剑,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7(2):108-109.

[3]孔祥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相关性及HMGB1 A Box对其保护机制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3,4(16):285.

[4]韩升波,曹珂.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3(20):399-400.

[5]庄文芳,宣彬彬,吴婧.血流变检测的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0):1098.

[6]林汉锋.血液流变学检验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39-41.

[7]李越.血液流变学检查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09,12(4):169.

[8]蒋灵霓.血液流变学检验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5):633-635.

[9]李华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7):92-94.

[10]涂学亮,王坤,李玲,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6):552-553.

[11]傅林金.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1):91.

[12]李健,丛玉隆.床旁检验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临床进展,2007,1(1):11-13.

[13]朱晓帅.血液流变学分析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学,2007,13(3):47-48.

[14]张景丹,王蕴慧,王月娟,等.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创新研究,2007,4(35):135-136.

[15]黄春燕,季雄娟,陆胜.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应用[J].江苏医药,2010,36(19):2324.

(收稿日期:2015-04-19) (编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