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行为学角度谈城市道路意象的转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行为学角度谈城市道路意象的转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中,道路是其重要元素之一。从道路使用的频繁程度来看,可将其分为经常性道路、偶然性道路和潜在性道路。本文根据行为学原理,试图从环境行为学和城市意象的角度观察分析日常行为中这三种道路在意象中的转换。

关键词:道路 城市意象 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一、道路――城市意象要素

路,是活动的渠道,观察者偶然地、习惯地、潜在地沿着道路移动。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的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他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的。路经常和方向感联系到一起,人们把握环境意味着由他的住处离开,沿着一条道路行进,朝着他要去的目的地方向,参考其已熟悉的意象进行。

虽然道路的重要性会因人们对城市的熟悉程度而变化,不同的人对于城市的意象取决于他的离家出行活动范围和内容有关,离家出行活动范围非连续的地域只是城市中的几个点,中心与路。一般人们只使用或只了解城市中心的一部分,城市中的其他部分可能根本不知道,或很模糊,甚至被错误地曲解。在人们的意象内只是为他所熟悉的场所和经常、习惯性走的道路。

二、行为――对城市道路意象性分类

从行为学角度对城市道路的分类是根据人们对道路的感知意象程度和使用频繁程度讲其分为潜在性道路、偶然性道路和经常性道路。而对这些道路是经常使用、偶然走过还是现在并不知道将来有可能走,又取决于人的离家出行范围和内容。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曾在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求中说:人总是以最省力(包括能源)、最省时间、最省花费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又避免步行于汽车已成为大王的交通干道上的情况下,在一些未建设用地、已建成用地之间,

图1-1新迎片区城市道路意向图(作者绘制)

以及居住片区内的组团之间,摸索出一些省时省力又安全、安静、休闲、只有少数人行走的小路,这些小路并不一定能在地图上出现,却是这一片区的居民对城市意象的重要内容。

本人想探究的是从昆明理工大学白龙校区和新迎校区去好又多超市(东华小区)的途径。在这一片区,有西南林学院和昆明理工大学白龙校区和新迎校区的学生需要购买日常用品,根据最省时省力的原则,大多数学生选择好又多超市(东华小区),途径却因人而异。

从前,本人从学校去好又多超市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从佳园小区坐47路公交车直接到延安医院站(好又多超市)下车,为途径一;另一条是在白龙校区门口坐70路公交车到白龙路下车,从环城东路步行走到人民东路,到达好又多超市,为途径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粗断线为上文所述从西南林学院和昆明理工大学白龙校区到达目的地好又多超市(东华小区)的两条经常性道路。

以后,由于学习需要经常到新迎校区,这样离好又多超市就近了,且从新迎校区我开始尝试步行去好又多超市。一个人的情况下,只是沿着公交线路走大路,这样方向感和安全感强;当和朋友一起时,就开始尝试走一走曾经在白龙路上看到的朝向好又多超市的路口,看能否走到目的地。这些道路现在只是几条潜在性道路,只知道入口,却不知道通往何处,即不知道这条路的终点在哪里,所以从未涉足。对我来说它们是潜在性道路。

不过闲逛的情况下到达不了目的地也没关系,因为这几条小路上有的车少人稀,有的店铺林立、小有热闹,却没有汽车隆隆,而且街道的空间尺度较小,亲切宜人。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出发点昆明理工大学(新迎校区)到目的地好又多超市(东华小区)的道路中,根据昆明市地图,在白龙路上看到的朝向好又多超市的路口所指示的道路总共有五条,在图上由细实画线绘制。其中,一条是紧贴废铁路的小龙路(途径三),现已整理铺就柏油路,这条路是跨在白龙路和人民东路上的一条直路,根据道萨迪亚斯在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求来讲,这是由新迎校区通往好又多超市的最佳捷径。这也是后来我经常使用的一条道路,并形成意象。也就是说小龙路在我的意象中经历了潜在性、偶然性和经常性道路的转换

另一条路是从新迎校区宿舍区大门口对面的不知名的道路上转到田园路上来,跨过铁路,穿过菜市场,曲折走到好又多超市(途径四)。这条道路上小吃很多且绿树成荫,在知道这条路的存在后,也只是偶尔散步或者闲时从好又多慢慢溜达回来。还有一条是从新迎路的小路上转到田园路上来,进而到达好又多超市(途径五)。但是现在已经在新迎路与白龙路的交叉口新建了好又多超市(新迎店),所以这条路对于从新迎校区到好又多超市(东华小区)是不符合道萨迪亚斯的最省资源原理的。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几条道路的使用频繁程度的分类及转化:

1、经常性道路

经常性道路就是那些对于特定的人群,经常使用并且具有深刻印象,已经成为其对整个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中,途径一和途径二是早已形成的经常的道路。途径三是由后来的潜在性道路转换成偶然性道路,又转换成经常性道路。

2、偶然性道路

如果人们偶然经过他以前没走过的、不知道的道路,对它留有一定的印象。在意象分析中,途径三、途径四和途径五都由潜在性道路转化成了偶然性道路,但由于途径四和途径五对我来说并不符合最省资源原理,所以到目前为止它们在我的意象中还是停留在偶然性道路阶段。途径三则由于使用方便,逐渐转变为经常性道路。

3、潜在性道路

城市意象中的潜在性道路是那些在城市中存在但在某些人意象中是不存在的道路。将来有可能会去走,也可能永远不会走。基于本人的行为活动,这三条路是由潜在性道路转变为偶然性道路,然而从白龙路上的两个入口步行到好又多超市(东华小区)的两条道路,在我对城市的意象中很有可能再由偶然性道路转变为经常性道路。

三、总结――城市道路的意象性发展原则

皮亚杰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或认识发展)从婴儿开始直到成人,都是他与外部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提出的一般意象发展原则是组织、平衡和适应。通过上面的观察分析, 在本人的意象中,这几条途径由潜在性道路转化为偶然性道路,有的还转化为了经常性道路,其发展也经历了组织、平衡和适应这三个原则阶段。

从本人初到昆明,由于对昆明的陌生,购物的需求只能在学校下面的白龙寺范围内满足。慢慢熟悉,才知道到佳园小区坐47路公交车直接到好又多下车,到好又多购物。随着对城市和道路的熟悉,就尝试从白龙校区门口坐70路公交车到白龙路站下车,然后走环城东路到达目的地。作为主干道的途径一和途径二是我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内形成的对昆明的主要道路意象,成为经常性道路;这两种行为方式一直持续了两年多到三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模式”,即在头脑中已有这两条线路的意象和图式,图式告诉我走这两条路是安全的,心理是平衡的。慢慢对昆明了解后,虽然出行范围和内容并没有多大改变,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发现了新途径,还是开始尝试走一些捷径,上面所分析的途径三、途径四和途径五就是一些对自己来说是潜在性的道路在自己的尝试中转变为了偶然性道路,如果满足最省资源原理,这些偶然性道路将很有可能转变为经常性道路。因为对于这三条新途径,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同化新的途径和调节自己的图式,等新的图式形成了,一个新的组织也便形成了。

对于道路意象的一般发展过程也就意味着道路在人们意象中由潜在性道路转变为偶然性道路再转变为经常性道路的过程。

参考文献:凯文・林奇[美],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昆明市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