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黄厚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黄厚江老师提倡以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我在这里响应他的倡导,“阅读”黄厚江,并且记录一些阅读的随感。
一、黄厚江的成长经历
黄厚江老师的成长经历与许多个“三”相关联:第一,工作过三所学校:最普通的乡村中学――一般省重点中学――苏州中学这所全国著名中学;第二,在不同时期形成过三个关注的重点:考试的成绩――课堂教学的艺术――语文学科的使命;第三,教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研究――语文学科课程研究;第四,师徒关系有过三部曲:开始间接学人家的――然后拜师正式学习――现在主持名师工作室,领导共同体;第五,语文教学研究有过三个目的:为生存――为发展――为热爱的事业。
黄厚江的成长经历提示我们,教师成长至少有以下关键元素。
1.树立理想。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就是对新人培养的渴盼,对新人培养的坚持。黄厚江从来没有放弃过理想,他自称是“浪漫的现实主义者”,他对学生的要求是:“你可以不做诗人,但做人不可没有一点诗意。”“诗意”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人性中理想的光泽。尽管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要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有时也迁就,也妥协,成为“戴着枷锁的舞者”。但由于他个人的努力、积累与坚持,对语文教学的规律已经登堂入室深得三味,进入了一种自由王国。所以,他的课,已经感觉不到对应试的顾忌和束缚感、僵化感了,有时候,已经是一种诗意课堂了。
这使我联想到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的一段文字:“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体。”有梦者,事竟成!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具有重要启迪意义的。
2.站稳课堂。如同一个演员的成长,必须在舞台上“滚”出来,教师也必须靠一节一节课垫起人生的高度。黄厚江是靠课堂安身立命的。他为自己的书写的自序,就题为“成长从课堂开始”,他说:“一个教师的尊严,一个教师的幸福,一个教师的价值,都来自课堂。”信哉斯言!朱光潜先生提倡人生要“慢慢走,欣赏啊”,就强调人生要创造自己生命的图画。人生其实是在展现生命,欣赏生命。作为一名教师,钟情课堂,用心课堂,研究课堂,享受课堂,人生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黄厚江上的初中语文的公开课就有500多节,简直有些匪夷所思。他成长的案例告诉我们,名师是站立在一节一节经得起推敲的课上面的。
3.潜心读写。在我的朋友中,厚江未必是读书最多的人,但他读书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些书厚江读过许多遍,他告诉我《论语》不知读了多少遍,《老子》《史记》《红楼梦》都读过不止一遍。他还有一个好的习惯,总是带着思考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与经典对话,而且会把心得随手记下来。比如阅读《论语》,他的研究心得《〈论语〉读人》的书稿已经基本形成。
黄厚江的阅读不以广博胜,他的精读其实也是一条好的路子。前贤们也有这样的主张。比如,陈寅恪就提出过人生的阅读也就是几十本书,我的揣测,这应该是让我们足以安身立命的几十本书。就语文教学说,文学、文化源头的几十本书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学者提出过,人生要反复读一本大书,那是可以让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黄厚江那里,《论语》《史记》《红楼梦》大概就是。杨义先生指出,要带着“精神关注点”阅读,张弦以待,雁过留声。这一主张厚江也有很深的体会。
厚江是一个勤奋的笔耕者,他更多的写作是撰写语文教学论文,到目前为止,他公开发表的论文就有50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了100多篇。美国有位学者讲过一句很有意义的话:“写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间”。厚江基于实践,基于思考,基于研究,下笔千言,滔滔不绝,把许多不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可能。我想,这其中有些是名头、名号、名利,更多的则是生活的充实和精神的饱满。
二、黄厚江的教学主张
一位名师总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或者称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等等,它使其教育活动和思想带有了倾向性、一致性、稳定性。黄厚江老师举起的思想旗帜为“本色语文”。其基本内涵,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他语文教学的基本定位,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他对语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像语文课”。
阅读黄厚江的本色语文,引发我思考的是:
1.“本色语文”是“我们”的。《论语》里有一个片段,似乎对讨论厚江的本色语文有些启发。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我想,“素以为绚”“绘事后素”,都讲到一个底色的问题,素洁是人外在的和精神世界的底色。这个“素”就是最基本的,就是厚江强调的“原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厚江的本色语文不是“我”的,而是“我们”的,是反映语文规律的,是语文最基本的东西。
2.“本色语文”又是“我”的。在我看来,名师的教育哲学、教学主张一类的东西,都是他们对学科本质独到的理解、发现和表达。所以,它又是“我”的,是“我”与“我们”的统一。陈嘉映教授在《价值的理由》里有对类似问题的深刻的阐述:“本真不是现成地摆在那里的东西,它倒毋宁是某种新鲜的东西,我们搜集各种历史线索把它创造出来。只不过,这种创造与科技创造不同,它从来不是单纯的进步,而是在不断变化的情势中,创造出与以往的优秀卓越尽可能坚定的联系。”我以为,黄厚江的“本色”就是陈嘉映先生所说的“本真”。其中,有厚江自己的“创造”。
3.“本色”应当进一步贴近语文的特质。列宁说过,人的认识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厚江对“本色语文”的探索还在螺旋式上升的路上。我建议厚江老师更多地从以下方面思考语文本原的问题:第一,从母语习得的特点看,更多关注综合性、实践性;第二,从汉语自身特点看,更多关注形象性、诗性;第三,从人文学科特点看,更多关注主客观的融合性;第四,从教学基本特点看,更多关注活动性、经验性。当然,这些方面有的厚江已经论及,只是还需“言其详”而已。
三、黄厚江的意义
阅读黄厚江,是因为黄厚江的意义。我想,这至少在四个方面:
1.“本色语文”源于本色的人。黄厚江个人的性情、气质、教育背景、成长道路,对于他的本色语文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我即语文”,厚江又是一例。他的意义在于,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其实就是在做人的登攀中拾级而上。
2.教学主张的本质内涵在于人文关怀。那些能够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教育哲学、教育观念、教育教学主张,都是源于人文关怀,源于人道主义精神。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斯霞的“童心母爱”,等等,无有例外。黄厚江的本色语文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在阐说本色语文时,他曾经有多个设问:教学中,你在意的是谁?你的问题,学生应该回答吗?课文解读,你是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的吗?这样的活动学生需要吗?你的目的,真的是为了学生吗?你的教学,对学生有用吗?“本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基于学生,就是学生立场。同时,他的本色语文,也包含了对自己成长经历的感悟。这就提示我们,坚守人文立场,弘扬人文精神,实践人文主张,是有可能产生响亮的思想的。
3.做一个乐观主义者。在应试教育疯狂得几乎无以复加的境地中,我们听到太多的无可奈何的叹息,一些老师看不到光亮,自暴自弃者有之,随波逐流者有之。黄厚江说他是“浪漫的现实主义者”,这里的“浪漫”就是坚守理想,就是具有乐观的精神。黄厚江是一个语文的乐观主义者。他以积极的姿态走向生活,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坚持有所作为,渐渐大有作为。他的成长案例对于广大的老师们是有鼓舞意义的:只要我们乐观,信心就存在;只要我们努力,希望就存在;只要我们前行,理想就终会照亮我们的生活!
4.语文教育应该有技术路径。黄厚江的本色语文有实践体系的雏形。他创造了许多具体的、可以操作的东西。语文的“可为”,很重要的是理念落到现实,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厚江一直坚持这样做,仅以课堂教学设计说,他就提出:添加,增加课堂的广度和厚度;删减,让课堂由多到精,以少胜多;重组,在整合中提高教学效益;分解,使重点难点的解决更加到位。语文教学之难,对于青年教师往往就难在笼统,难在模糊,难在飘忽。如黄厚江这样,在正确思想观念的导引下,找到一定的技术路径,于是我们就在接近科学性的意义上,能够“做”起来。于是我们的实践,也就可能如黄厚江的所作所为一样,在现实的土壤里生长着金灿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