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侗族鼓楼 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分析了侗族象征性建筑――鼓楼的一大主要特征,杉树的建筑用材及造型上模仿杉树,并从三个方面分析此杉树建筑艺术特征的原因,即就地取材,图腾崇拜以及杉树的寓义,阐明了在当今现代社会中鼓楼建筑合理的发展方向。
鼓楼是村寨的暖和窝
没有鼓楼无处寻欢乐
高高的杉木竖起鼓楼来
有了聚集的地方有了欢乐的歌
――《侗族民歌》
侗族地区的人民对杉树非常崇敬,他们喜爱杉树四季常青不屈服于自然的精神,赞赏杉树笔直挺拔的性格。杉木是侗族各种建筑的最主要材料,侗家的代表性建筑――鼓楼,就是一座纯杉木建筑。侗族的各个村寨都建有鼓楼,它既是侗民族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侗族文化艺术的象征。
蔚为壮观的杉树建筑艺术
到过侗族村寨的人,都会被那高高耸立于寨子中心精美别致、雄伟壮丽的鼓楼所吸引,虽经风雨沧桑而斑驳陆离,却亲切又不失威严。置身于其中,仿佛感觉到历史伴随着如水的岁月正在缓缓流淌。
侗族鼓楼的楼层都是奇数,整体的楼身由四根特别粗壮挺直的大杉树为主柱,从地下直竖楼顶,另有四到十二根圆木做副柱,气势雄伟。鼓楼的柱材,均选用深山老林中背阳面的积年古杉。鼓楼由上中下三个部份组成:“鼓楼”因上部楼顶放置了一面皮鼓而得名。鼓楼中部为密檐式的层叠,形似宝塔,其密檐层层叠叠,巍峨壮丽。下部是宽敞的楼底。高大的鼓楼完全用杉木制作,全楼找不到一根铁钉,都以木榫、木栓穿合。站在楼下仰望,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条木横穿直套,纵横交错,扣合无隙,结构严密。
鼓楼的造型为杉树
侗族无文字记载,传说族鼓楼最初为遮荫树,即大型杉树。杉树,侗语称梅夸或梅办,常绿乔木,树干高大挺直,枝丫直长并且颇为匀称地向四周伸张,形成下大上小顶尖的宝塔形状。侗族有 “生住杉木楼房,死用杉木棺材安葬”的谚语,杉木木质细嫩,干后轻便,不易生虫蚁,防腐防蛀,经久耐用,是民用建筑和制作家具农具的极好材料。古时,侗族先民们喜于杉树荫下竭息乘凉、集会议事、歌舞娱乐。但树荫不抵雨雪、不档风寒。众人议论仿杉树形状在寨子中间建造“堂瓦”(公众集会娱乐场所),雨能避湿,冷能避寒,谒息乘凉、集会议事、歌舞娱乐方便极了。从此,“堂瓦”取代了遮荫树,人们有了固定的集会娱乐场所。
侗族鼓楼在造型上来源于对杉树的摹仿。远观不难发现鼓楼的整体轮廓就是一株巨大的杉树。诚然,鼓楼这种象征意义上的取像于杉树构型是有其文化根据的,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杉树看作为鼓楼最原始的形式。
侗族鼓楼杉树建筑及造型原因
1.就地取材
侗族人民聚居的地区气候温湿多雨,土壤肥沃,有着优良先天的自然条件和贮藏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其创建木构体系建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侗族先民就地取材,他们认为,杉树无论形状、木质以及成材的时间都是其它树种无法比拟的,采用的杉树均为深山老林中背阳面的积年古杉,求其坚韧结实。
2. 宗教原因――图腾崇拜
在侗族的传说和古歌里.对杉树有着许多传奇般的描述,也具体到了鼓楼的建造。把鼓楼同树木联系起来,实际上是在文化上给了鼓楼一个神圣的身份,使鼓楼和自已民族最古老的间建立起了一种渊源和传承上的关系,这也使后来的鼓楼成为具备宗族权威标志的象征。
在巨树崇拜的语境里,巨树通天的象征赋予了巨树周围的空间是―种神圣空间,宗族里神圣的事务都围绕着这根圣柱而举行。流传至后来在圣柱的基础上演变发展出结构更为复杂的建筑,这个建筑自然秉承了神圣空间的性质。侗族的鼓楼从整体上看便是一个神圣的文化柱。侗族人立寨必先立鼓楼.如果是一时人力物力财力达不到,也必须先立一根杉木柱子以作为鼓楼的替身。鼓楼中主要支撑直竖楼顶的四根主柱象征着四季和四方,规格高一点的鼓楼有十二根副柱象征着十二个月份,说明杉树象征的古老大柱崇拜是侗族鼓楼神圣出身的一个来源。
杉树的寓义
侗族鼓楼在除了符号构型象征上取像于杉树,还有取其象征生命力旺盛的含义。侗族有民俗,当小孩出生时,老人就会栽上杉树,期盼孩子与杉树一样茁壮成长,在侗民心中,杉树被赋以村寨人丁兴旺、安定团结的意义。这杉树一特点有关:老杉树倒了之后,其根部又会源源不断地发出新的树苗,并且会越发越多以至成片成林,这对于将鼓楼视为宗族标志的侗族人民来说,其寓意是再好不过的了。
侗族杉树建筑何去何从
侗族鼓楼作为一种始于族源、纵横时空、蕴含着厚重人文而延续至今的象征性建筑,它的意义早已远远超出了仅是图腾的范畴。它在侗族谋求发展和繁衍生息的历史过程中所起的功绩和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份。它所积淀的历史岁月和文化根基既是侗族人民宝贵的精神文明,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诚然,抱残守旧和淡漠历史都是不可取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文化交流的冲击下,侗民族的观念和习俗都在发生变化,这既是历史的必然,同样也是发展的必要。侗族建筑和鼓楼文化应该在坚守自己民族根本的前提下顺应这种变化,既保持传统又吐故纳新,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活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李梦依(1989-),女,湖南怀化人,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