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河北省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针对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主、客观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因素;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一、高职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高职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确定哪些因素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观状,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两种调查方式,对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

调查问卷按六个维度编制,分别是:就业现状、薪资水平、单位性质、专业对口程度、工作稳定性和就业满意度等。问卷编制完成后利用网络进行网上调研,目前参与调研的人数共计947人。

一般情况下,学生就业后大多数情况下会与母校联系接纳实习生,访谈调查法主要通过走访学生实习单位的方式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学生58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8.10%的学生已经顺利就业,只有4.62%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而70.98%的学生就业单位为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和中外合资企业,只有14.46%的学生能够在国企、事业单位就业。已就业的学生薪资水平普遍不高,平均为2000元左右,而高收入者多为从事营销工作的民营企业员工,但学生普遍反应压力大,工作条件差,收入不稳定,受产品销售的条件影响。75.1%的学生选择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相同,完全一致的只占25%。83.13%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比较满意,而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薪酬低、福利差、远离家乡,买不起房等方面。60.4%的学生在就业后一年内]有更换过工作,相对稳定,目前大部分学生已是部门主管,优秀的毕业生还被提拔为部门经理。

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

(一)对就业工作的心理期望过高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网络问卷调查,我们发现:53.6%接受调查的高职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对拟应聘工作的要求是满足高质量生活的工资、优质的工作条件或环境、离家不能太远,上班不能太累,福利待遇要高,要有发展前景等等。这种过高的心理期望使得很多高职毕业生眼高手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毕业生就业心理依赖性强

目前高职毕业的学生已经是90后,他们从出生开始有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贫乏的经历和长辈的溺爱导致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过于偏激,做事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因素直接导致高职学生心理依赖性强。调查证明:24.7%的毕业生希望凭借家庭良好的“社会关系”优势,指望父母或其他亲朋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甚至以此为荣。

(三)毕业生受家庭影响就业观念世俗化

很多家庭受传统伦理观念影响,要求学生择业时首选党政机关,做一个公务员,典型的“官本位”思想;其次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外企,这些单位福利待遇好,有保障,名声好听,典型的“求名心理”;迫不得已才是民营企业,誓死不愿去农村,这种择业顺序几乎是大学生固守的“最高准则”。这种世俗观念导致高职毕业生贻误就业的最佳时机,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

(四)毕业生缺乏就业的主动性

经过调查统计,78.6%的受访者在就业前对自身所学专业目前的就业形势,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拟就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如何等情况没有进行过主动的调查研究,在上学期间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教师要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敷衍了事,导致毕业时无从下手,对未来感到迷茫,过分地依赖学校、家庭就业,缺少就业的主动性。

(五)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较差

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均为90后,受社会因素、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59.6%以上的大学生学习以及自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抗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等均较差,缺乏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访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

(一)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7.7%,处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但已连续两年低于8%的水平,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发展速度变缓,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进而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二)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

从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有17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普遍在14%左右。调查反映,当前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据统计,目前因为信息不畅,导致20%的人“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强调高校、人事、劳动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