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可能的“萨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能的“萨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萨福,古希腊最杰出的女性诗人,由于中世纪基督教对其作品的大量焚毁,造成其人生的大量空白,古往今来,人们根据时代与自身的需要,建构了一个又一个“萨福”形象,本文旨在反驳历史上的对萨福的不公正评判,并在此过程中展现真实的古希腊社会以及古希腊人的婚姻,爱情观念。

关键词:萨福;古希腊;女性同性恋

中图分类号:I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被柏拉图称作是“第十位缪斯”的萨福,无可非议的摘得了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女诗人的桂冠。然而历史对她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的,对于其性取向,学术界也是一直存在着争议。可惜中世纪一把无情的圣火,将她的作品销毁殆尽,我们无力还原萨福却又偏执的想要更多的了解萨福,重构或虚构一个又一个自己心中的理想“萨福”形象。所以,萨福是诗人,是母亲,是姐妹,是情人,又是女同性恋的代表,甚至是被男子抛弃的怨妇,而在我看来,萨福则是一个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渴望自由,平等,爱情的伟大女性,这即是我笔下的可能的“萨福”。

一、萨福的第一次爱情尝试

热情地讴歌爱情是萨福诗篇的重要特征。在她的诗中,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怀春少女情窦初开时时的心悸,“亲爱的妈妈,我不能做完我的编织了,心中充满了对一个男孩的期望,你去责怪苗条的阿芙洛狄忒吧!”可以看出萨福对爱情的渴望。据历史记载,萨福曾经是嫁过人并有过孩子的,但在她的诗中却从来没有找到其丈夫的影子,可见她对于自己的这一段婚姻并不满意。当然,这并不难理解。萨福所处的时代,尽管社会空气相对宽松,但当时的希腊仍然是一个横流的世界。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古希腊社会,婚姻、爱情和性是可以分离的。古希腊人的婚姻只是经济和社会的结合,目的是保证家庭的存在和延续,妻子的职能也不过是生育后代和料理家务罢了,因而婚姻关系中不存在“爱”这种情感。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意味着“爱”,而是一种带有明显掠夺性、野蛮性和占有性的原始欲望,只是被看做生命力的显示。女性在希腊爱情生活中充当着悲剧角色。所以可以想见,在当时那样一个社会里,萨福期盼着一个可以真爱自己的丈夫的下场只能是以失望告终,萨福的是以平等感为支撑点的,而她强烈的悲剧意识则是源于平等感的失落。或许在她的丈夫眼里,萨福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形象。

二、所谓的同性之恋

当萨福对爱情失望之后,她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她灵魂深处对于自由的渴望仍然是强烈的。她不囿于传统观念中女子的成绩只是“纺织以及和肚子有关的东西”,她将她全部的感情投入到女子学堂,她认为女性应该和男性拥有平等的地位。她在耐心教诲女弟子的同时,收获的是与男子在一起所无法体会到的幸福感,相对于野蛮、令人畏惧的男性,和天真无邪的少女一起,萨福可以感觉到自身的美好,她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在教学诗歌、音乐和作伴游玩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为精神爱恋。

不可否认,萨福在与她所热爱的女弟子交往中存在着的倾向,但本质上却与同性恋不同,她的激情,并不强调付诸触觉的“原欲”冲动,是已经超越了萨福所处的世俗社会的时空界限的。女弟子们将萨福视为是母亲一般的去崇敬、依恋,而萨福则将她的女弟子们当做是“知心朋友”,甚至可以说是她情感上的依托。正是女弟子们给予她的爱,给了她创作的灵感,也给了她乐观积极面对世界的勇气。

萨福和其女弟子是同性恋这一说法,完全是由当时的道德价值观与我们的道德价值观相去甚远造成的。以性对象的性别来判定性角色是古希腊之后很久才有的观念,在古希腊人眼中,同性恋并不是,并没有被上升到道德伦理范畴加以关注。以男性为中心的古希腊社会,女性由于其政治、法律权力的缺失而被排斥在城邦公共社会之外,男女两性在活动空间上的距离,促使他们把审美和求爱的对象锁定在了同性之间。简而言之,当时的人们认为爱异性和爱同性没有什么差别,那么萨福与其女弟子之间所谓的同性之爱也不过是在我们看来出格但完全处于当时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一种行为罢了。然而随着希腊进入到希腊化时代,失去了城邦独立的希腊人把注意力从城市的公共生活转向了私人生活和家庭欢乐,同性恋现象日益减少,家庭和性生活的伦理受到强调和关注。而宣扬禁欲思想的中世纪则是容不下萨福的存在。萨福的诗被狂热的基督教认为是“伤风败俗”而大量焚烧,而《萨福》、《法恩》等雅典喜剧对“萨福”形象的重构,萨福诗歌中的欲望被无限夸大,萨福也逐渐被看成是的女同性恋者的代表。

然而,萨福的这种爱终究是短暂的,随着女弟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她们开始感受到来自于其他男子那里的不同于萨福所给予她们的母性的爱。女弟子们终究还是选择婚姻而离她而去,这种悲伤是萨福无法阻止的。萨福在感情上感到再一次挫败的同时,也只能像母亲那样送走待嫁的“女儿”并祝愿她们幸福。

三、萨福的抉择

尽管萨福在坎坷不幸的生活中始终展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势,但其政治上所遭受的迫害,还有婚姻、感情上的悲欢离合,都给萨福敏感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痛创,使她过多的沉浸在感情的追忆与思考之中。萨福始终对爱情,对友情的渴望与呼唤,实际上反映了心中的痛苦与贫瘠。

传说萨福最终是因为法翁选择了跳崖来结束自己的一生,他是一位年轻俊美的渔夫,有人说他是萨福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人,也有人说萨福和法翁曾一度坠入爱河后被抛弃。但历史究竟是怎样,谁又能知晓呢?如果说,萨福最终的选择是跳崖,那么也并非是因失恋而自杀,她一生都在追寻着“爱”而并非所爱的那个人。萨福是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她在诗中大胆的描写爱情,歌颂爱情,呼吁爱情,敢于置世俗传统观念于不顾,无异于对希腊社会传统伦理观念的一次挑战,她是时代的先行者,但她所苦苦追寻的自由、平等、爱情在那个时代均无法得到实现。与其被动的接受男人的统治,萨福宁愿选择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进行反抗。也许说萨福是怯懦的,在爱而不得的残酷现实中,萨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她最终选择了死亡,希望在死亡中寻找到渴望的宁静与灵魂上的解脱。

有人说,萨福是黑暗中照耀希腊文学的月亮。的确,萨维对后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会因其作品被大量焚烧而消减,也不会因历史给予她的不公正的评判而削弱,萨福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性诗人,更是时代的英雄。

参考文献

[1] 田晓菲.“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 彭国栋.从人类情感看萨福抒情诗的贡献[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三期

[3] 水建馥.古希腊抒情诗选・译本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4] 韦尔南.古希腊的神话和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