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 发展县域文化产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 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剧,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是,有些地区抓不准文化产业工作的切入点,头脑发热、跟风、赶时髦,出现了脱离地方实际,实际建设效果不佳,甚至成为包袱等现象。因此,发展县域文化产业一定要根据地方实际,抓住地域特色文化,实事求是,既要摸清地方文化和相关资源底数,又要高站位谋划,依托园区和项目,建设一个好的体制和机制加以推进,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般而言,县域经济结构偏重,发展成本和代价较高,靠资源开发实现的粗放发展严重缺乏后劲,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种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是对县域自身资源优势的再开发、再利用。在当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小,就业带动能力强,对相关产业带动拉动能力大的特点,因而,抓住地域文化特色,找准切入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县域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依托已有产业优势,打造辽河源头、契丹祖地、中国菌乡、神州炭都四张名片,突出契丹文化元素,将成熟产业融入文化元素,坚持文化提升产业,产业催生文化,文化与产业互融共兴的发展模式,建设了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中华菌文化产业园、活性炭文化产业园、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以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为龙头的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群脱颖而出。

首先,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要在文化资源挖潜中打造优势

一要科学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思路。河北省平泉县属经济欠发达县域,地处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靠资源支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明显偏重,发展成本和代价较高,这种靠资源开发的“硬发展”严重缺乏后劲,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平泉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了“文化旺县”的定位,与“农业立县、工业强县、市场兴县、开放活县”并列为平泉的发展战略。在工作摆布上,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推进器,力求以文化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引领和带动全县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以文化品牌的打造提升平泉的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要高起点谋划,明确发展目标。平泉按照“产业、园区、项目一体化推进,旅游、文化、城建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聘请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编制了《平泉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四个园区的相关规划,将文化创意、历史遗存和自然生态等空间序列串联,整体规划构筑了“一带两轴两心四园区”(一带:即辽河源水系创意带。两轴:即以承朝高速、101国道、锦承铁路交通线构成的东西交通轴和平青乐公路构成的南北交通轴。两心:即辽河源历史文化中心和平泉创意孵化中心。四园区:即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中华菌文化产业园、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活性炭文化产业园)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谋划实施了总投资85.5亿元的36个文化产业项目,确立了到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超过5%,争创环境优美、文化厚重、产业特色鲜明、综合效应突出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县的发展目标。

三要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二者互促共兴。在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上,平泉县坚持以文化优化提升产业,以产业传承弘扬文化。平泉有五千年红山文化的积淀,千余年辽金文化的融合,三百年满清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一条清晰而幽深的文脉,为平泉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独有的优势。特别是辽宋时期平泉为京畿重地,“澶渊之盟”后的120多年时间里,辽宋通使不断,王曾、包拯、沈括、苏辙、苏颂、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曾使辽并驻经平泉,其中官居宰相的北宋天文学家、医药学家、诗人苏颂,对平泉情感弥深,并留下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歌颂平泉的秀美山川,记录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座落在平泉境内的辽河源森林公园集高山林海、古墓清泉、草原花海、古树奇石于一体,八景独具,魅力独特,是国家3A级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在争创国家5A级景区;辽河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辽河源头发源于平泉境内的马盂山间,孕育了古老神秘的契丹民族,滋养着勤劳朴实的平泉人民,这里是契丹始祖的发祥地,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在这里相融共生、相互依存。同时,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除辽河源旅游产业外,平泉形成了以山庄老酒、食用菌、活性炭为主导和支柱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形成了全县经济的有力支撑。为此,平泉县委、县政府巧妙地把文化创意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相融互促,互赢共兴,从而创造了平泉独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其次,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要以项目为支撑、以园区为依托

平泉县坚持依托园区抓项目,对抓准县域文化产业切入点提供了鲜活的范例,给人的启示颇深。

一是坚持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以契丹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根据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投资50多万元聘请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产业园区和园区重点项目的专项规划设计,以契丹文化为主题,以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规划实施了总投资50.5亿元的辽河源山地度假区、契丹博物馆、始祖朝圣区、辽河源水系景观区、“走近契丹”大型演艺中心等10多个子项目。根据平泉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在县城西建设了辽文化主题公园――泽州园,设计建设了辽塔、邀月、就日馆、苏颂碑林等建筑项目,让广大游客一到平泉首先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产生赴辽河源头踏寻契丹始祖发祥地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按照产业园区布局,谋划了由县城途经泽州湖度假村再到马盂山的旅游专线,与原旅游公路形成环线,将整个园区多处景点连为一体,实现了景区相连,景点衔接。目前,园区内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1亿多元,契丹博物馆已建成并对外开放,辽文化主题公园中的就日馆、苏颂碑林、苏颂纪念堂、辽塔等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并于2009年8月8日对外开放。契丹饮食文化一条街已完成主体建设,进入装修和招商阶段。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填补了国内契丹始祖文化旅游产业的空白,唱响了“辽河源头、契丹祖源、神话河山”的旅游文化产业品牌。

二是现代农业与饮食文化相结合,打造以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为特征的中华菌文化产业园。平泉县食用菌年产量1.1亿盘(袋)、10万吨,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400多元,享有“中国食用菌之乡”、“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中国食用菌产业十大主产基地县”、“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等诸多殊荣。为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平泉立足于把小蘑菇做成大文章、大文化、大产业,深度挖掘现代人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智慧、吃出文化的“绿色营养”饮食文化特点,按照“依托大旅游,挖掘大文化,营造大环境,建设大菌业,促进大发展”的指导思想,以菌类生产为基础,以菌文化(绿色、保健)为核心,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0多亩的中华菌文化产业园,包括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祖神庙、蘑菇庄园、菌文化一条街等10个子项目。目前,园区内的菌类加工工业园、科研培训中心、“中国菌”网站等6个项目已经建成,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已对外开放。这些项目的建成,有效实现了平泉菌文化产业在品牌提升、集群发展、精深加工、VI包装等方面的迅速突破,推动了“一菌带五业”(食品加工业、生物保健业、旅游会展业、工艺品制造业、商贸物流业)的多元拓展,平泉菌文化产业园将成为一个集“听、赏、食、购”于一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综合性最高、吸引力最强、全方位展示食用菌文化的平台,成为中国北方菌类产品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交易中心、饮食中心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菌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菌文化看中国、中国菌文化看平泉”和“游在承德、吃在平泉”的愿望已逐步变为现实。

三是品牌提升与企业增效共赢,打造以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为特征的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避暑山庄企业集团是河北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承德市10强企业、平泉重要的支柱企业之一。山庄老酒是山庄集团主打产品之一,一起步就与清代“皇城”文化有机融合,同时,它古老的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庄集团旧址的“夷狄古井”进一步加深了“山庄老酒”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提升山庄酒业品牌影响力,平泉县以建设工业旅游与博览交易结合、视觉消费与体验消费结合的新型园区为总体目标,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近800亩的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规划了循环经济示范、酒精下游产品生产、山庄老酒文化旅游三个功能区,包括山庄老酒文化广场、山庄老酒博物馆、山庄老酒窖池群等7个子项目,集中展示山庄老酒特有的品酒、赏酒、论酒文化。目前,正在完善产业园区规划方案,夷狄古井和老窖池保护区建设已经开工,其它项目年内开工建设,2013年底竣工。届时,将把山庄集团建设成为集生产、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山庄老酒产能达到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5亿元,跻身中国白酒行业20强。

四是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结合,打造以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为特征的活性炭文化产业园。围绕延长活性炭产业链条,拓宽活性炭应用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平泉县聘请业内专家对活性炭产品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把活性炭的实用功能与现代文明、绿色环保、文化创意有机融合,谋划了“一心一带三区”产业园格局。“一心”即创意设计中心。结合市场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炭产品创意化和艺术化;“一带”即企业自主创新带,以龙头企业带动,积极吸纳中小炭企业入园,形成炭文化产业生产、设计、流通的企业集群;“三区”即资源配送区、培训孵化区和工艺博览区,对活性炭产品原材料、成品进行统一配送,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创业服务,建设炭文化博物馆、炭产品展览馆、炭数字体验馆、炭产品DIY等活动空间,构建炭产业园的特色区,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0亿元的活性炭文化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科技创新、绿色环保、文化消费、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5亿元以上。

第三,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要突出政府主导,强化企业主体

一要健全保障机制。首先,健全领导责任机制。成立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和四个文化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形成了“统一领导,各负其责,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将四个园区管委会实体化,实行专门机构,专门编制,专门经费,统一管理。目前,经过改革,园区管委会全部实现实体化。其次,健全推进运行机制,将文化产业纳入富民强县“八项行动计划”,将四个文化产业园项目纳入县级领导重大包保项目,实行部门负责、企业主办、专人盯办、一票否决的包保责任机制,确保了文化产业项目扎实有序推进。第三,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相关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加大奖惩力度,从另一层面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工作。

二要破解瓶颈制约。首先,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10多项优惠政策,对文化产业在项目用地、资金扶持、服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切实降低企业注册登记门槛,让民营文化企业在工商登记、财政扶持、信用贷款、上市融资等方面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其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三年来,累计投资3亿多元,用于四个文化产业园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专门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在县财政不很富裕的条件下,每年拿出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列入预算,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鼓励企业加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三要强化宣传推介。平泉县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大型活动等载体广泛宣传文化产业,着力打响“四张名片”。依托平泉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编制了《平泉文化概览》、《八沟厅备志注释》、《苏颂与契丹史研究》等系列丛书,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研究表明契丹族发祥于河北平泉》等文章。为进一步扩大平泉文化产业的知名度,邀请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播发了《辽河溯源》、《探寻契丹祖源》、《菌话平泉》三期专题节目,并把平泉“四张名片”制作成宣传形象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连续一年滚动播出。与北京美佳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在辽河源设立北京自驾游协会分营地,举办了大型启动仪式,并在中国最大的专业旅游交互平台――中国全游网等网站上大力宣传,使周边地区乃至全省全国对平泉的旅游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开通了平泉菌文化博览中心网站,通过定期举办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大会,承办首届国际食用菌餐饮暨亚太地区食用菌联谊会,出资冠名“平泉杯”全国跳伞锦标赛,参加深圳文博会、河北•香港“环京津旅游休闲产业带”项目招商推介会等形式进行集中宣传。2009年,举办首届中国菌文化节、中国•平泉契丹文化研讨会、中国平泉首届首都大学生活性炭艺术品设计大赛、辽河源采风等活动,创立中国契丹文化研究中心,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要强化企业主体。发展文化产业,企业是主体。工作中,平泉县一方面鼓励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与知名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国字号、洋字号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科研成果、管理模式,开发特色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知名度,拓宽企业生产加工领域。目前正在谋划组建活性炭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按照股份制形式运作,吸收土地、资源、资金、技术、专利等为股份,实现资源整合、要素聚合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整合后集团公司固定资产将达到1.5亿元,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利税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

文化与产业相结合、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文化与创意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结合,形成了平泉县抓文化产业的“四个结合”,“四个结合”是发展县域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切入点

总之,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抓准切入点极其重要,只有抓准切入点,才能使县域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基本路径应该是依托资源、科学定位、制定规划、盯准项目、突出企业主体。发展前期由政府主导,建设良好的体制机制,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成熟后,政府除了宏观调控,做好服务工作外,可以“退居二线”,让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发展。如此,县域文化产业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