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与优化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与优化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倡导的“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 结构 改革

Pondering on the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Curricuium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u Guixi

【Abstract】Ability based tracning mould is advocated in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laying emphasis on the training of studends skills and application needed in actual service, in other words, “training professionals with adequate basic knowledge,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comparatively vide vision and high quality”.Optimization of curriccnlums, renew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s the only approach to the enhancing of studengs’ adaptability to the socicty.

【Key words】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StructureReform

一、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的目标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课程结构指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一门课程内部知识的组织方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将相关的工作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将工作知识序化,以优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要正确处理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型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这四个关系,是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

1.建立“实用、适用、够用”课程体系,达到学生学习知识“管用”。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根据专科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立足教学全过程,合理设定本专业知识模块、能力结构框架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时比例,精心设置每门课程的内容、授课时数及教学环节、考试考核方法、检测评估手段;并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构建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结构。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以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完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和评估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分配实践教学的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单独设置实训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多变的需求。

2.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总是在社会发展对现行教育提出质疑的时候产生的,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培养人。而达成人的成长的要件是特定的教育内容与特定的教育方法。其中,教育内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方法或者说途径总是可以不断寻找和开拓的,当教育的内容确定之后,教育的起点和目标之间就有了一段距离,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师的不同条件,寻找能够达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虽然这方法和途径有好与不好、快捷与缓慢之分,甚至有时候因方法不当,而导致缘木求鱼,但方法毕竟会因人而异,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却往往是倾向性的,它能够左右学生的教育现状。因此,研究教育内容,即搞清楚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也可以指向一门课程内部知识的组织方式。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标准答案”判优劣的思维定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

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的方法

从教学要求说,课程改革是为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改革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深化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建立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评价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

1.进行课程定位,明确课程在课程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定位,其实也是思想定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结构,应突出它自身的主题――职业性与技能性。因此,它不能搞成本科课程的“压缩饼干”。但是,也不能因为强调职业特点,而放弃高等教育的前提。我们培养的人,说到底,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不同于技工,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有规律的。

课程改革要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课程开发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企业专家的主导作用;课程标准要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体系为基础,课程结构要以工作结构为逻辑,努力强化岗位的针对性;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切实做到学习能力与岗位技能的有序迁移;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设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能够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有效地使用数字模拟、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重视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将课程评价贯穿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改革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手段。

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类型课程的评价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施课程评价,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课程评价要兼顾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内在评价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材料以及师资、实训条件等进行全面考察。效果评价要对照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测量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上发生的变化,对课程的有效性、适用性作出判断。

课程评价要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课程评价要以多样化为特征,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兼顾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制订相应的督导和检查制度,有计划、多形式地加强对课程实施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课程结构体系。

围绕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使技能内容融入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坚持“学做合一”的形式,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给学生增加上岗机会,及早让学生动手做事,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

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

三、改革中要避免的几个问题

1.课程内容改革避免降低教学要求

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改革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改革是提供学生更多的可选择机会;改革是变换手段、方法,让教师站的更高,学生看的更远;改革是吸引、鼓励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改革是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更加切合市场的需求。

课程内容调整必须坚持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避免因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而选择教学内容,甚至一降再降教学标准,导致学生素质的下降,教师不思钻研,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受益,提高教学质量,使走出高职院校大门的学生都能够沉着应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2.课程结构优化避免专业素质降低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有关专业的基础和知识,教会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是提高专业技能的工具,必要的专业技能是学生谋生的手段,是适应社会的基础。所以,课程本身就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在课程机构优化中,特别是专业课程的重组,必须尊重科学规律,不因教师而异,不因学生而异。避免因教师设课程,甚至是跨类课程;避免因生源删减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真正达到课程结构优化,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的目的。

3.“双证书制度”避免职业资格证书泛滥

为了让学生增加就业的筹码,提高学生考证的积极性,国家推行“双证书”教育。但是,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个别部门、行业协会、个人中介都想从中捞一杯羹,导致职业资格证书过于泛滥。有的层次较低,有的花钱买证。因此,在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时,选择与职业能力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正确处理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关系的关键。

四、结束语

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为切入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落脚点,才能最终达到“提高质量,形成特色”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