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同时又是画家和音乐家,而且精研佛理,被称为“诗佛”。王维的诗中“空”出现的频率甚高,按《全唐诗(第二册)》岳麓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百二十五卷至一百二十八卷,王维所有的诗中总共有86个“空”字,涉及描写山水的“空”字有36个。其意蕴不尽相同,从而使其山水诗独具魅力,其中的空境亦别有韵味。
关键词:山水诗 空 空境
一.取“天空”之意,营造“空阔迥远”之意境
“空”字在平常中表“天空”之意最多,而在王维的诗中却用得相对较少,大概有10个。如“万里山河空”、“秋空”“远空”等。但王维诗中的“空”除字面意义外还蕴含着超乎“咸酸”之外的“有味”境界。
“群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江面壮阔,江边的城邑仿佛在水面上飘浮。波澜壮阔的汉江让诗人感觉到高远的天空也似乎在晃动。“空”显然是“天空”之意,但结合整联所描绘的景象和整首诗体现的整体意境,这里的“空”便有空旷之感,让人读来便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画面,非常富有空间感,这就营造了一种空明摇曳的意境。同时,正如坡所言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仅这一联就呈现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动远空”体现了涛涛江水的动感和声势,更把渺远的意境推向深层,调动了视觉和听觉,其妙,就妙在“空”字把这两种感觉进行了调和和统一,让声势浩大的江水渐远渐淡, 以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寓于诗境的开阔空白,空灵之境由此而出。“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赠裴十迪》);“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泛前陂》);这几首诗中的“空”从词义上理解都解为“天空”,但又创造了空旷的境界。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奉寄韦太守陟》)第一句就展现了一幅萧条苍凉的荒城景象,接下来一句更是描绘了一个空阔迥远、气吞山河的画面,“空”在此是空阔迥远之意,同时对应着前面的空旷的“荒城”,绵延的“万里山河”,到“空”一字,那种空阔悠远的境界便点出来了。在此,王维作为画家的笔法显现了出来,整幅画面,纵有“荒城”和“万里山河”,仍给人一种“空”的感觉。“中国画虚实相生,虚处渺远幽深,实处气韵充盈,实为一个充满空白的召唤结构,它在咫尺间可以容纳天地之大,任人想象驰骋。”①这两句诗正体现了中国画的“空白艺术”,虚实相生,于画面中给人想象,于诗境中给人空旷、渺远。
二.空灵渺远与空静禅趣
王维的山水诗中,体现空灵渺远与空静禅趣涵义的“空”字有29个,其中“空林”出现8次,相当于“空山”含义的出现7次。另外还有“空谷”、“空霁”、“空峦”、“空翠”等。这些词的“空”有微妙的不同涵义,同时又有些许相同的韵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写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写春山的宁静空幽。“空谷归人少, 青山背日寒。”(《酬礼部杨员外》)写山谷的空寂幽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写深山的空寂清冷。“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斤竹岭》)写曲径的空阔清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送李太守赴上洛》)“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积雨辋川庄作》)写树林的繁茂、空寂静谧。“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写树木的苍翠欲滴,满目苍翠给人的空明之感。“空翠”所表现的自然景物生机勃勃、盎然绿意,王维作为画家对色彩更加敏感,能感觉到那种逼人的绿意。“通过绿色的冰凉感、润湿感,写出山中难以言状的‘空翠’。”②这些“空”都是修饰自然景物,从整体对比来看,它们也有相同的意蕴。
“空”即“有”,强调整体。“空山”、“空林”不是只有一座矮小孤独的山坡,几颗形影相伴的树,而是连绵渺远的山峰相连,一片繁茂的树林。这就是所说的“有”,“空”修饰“山”、“林”传达的是“有”的意味,深山和茂密的树林直入眼帘。
这里的“空”体现了中国诗画的艺术,空间感和空灵渺远的境界。当读到这些词的时候,由“空”字就让人置身于高处,以宁静澹然的心境去看远处的风景。眼前是一片开阔的视野,那青山、绿林、水潭、曲径……都在幽远处,俨然一幅山水画。这就像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人在这头看风景,远处的低处是山林、潭曲,高处是空灵渺远的天空。这就体现了强烈的空间感。诗人看的风景是一幅中国画,山水装饰了诗人的心灵,看画的人在境外看他,诗人装饰了这幅中国画。“中国诗画是抵达世界微茫渺远之处的艺术,它留有大量的空白,这种空白如同天际目不可及之处,也如同精神之渊的最为深沉之处。”③王维借中国画之艺术融合于诗的艺术,创造了空灵渺远的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非常注重动静结合,体现出环境的空寂、寂静与音乐的空灵。这组词中的“空”虽然各有细微的差别,但总体来说都体现的是空静。这几首诗无一不静,山林也好,潭曲也罢,都是寂静的,整个环境都是空寂的。而王维精通音乐,他能在寂静中捕捉到音乐的声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寂清冷的山林本不见人的踪迹,但却听到了人的声音,连细微的人语都“响”,诗人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更见山林的幽静。“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送李太守赴上洛》)于静中听到人语声,以声音衬出山的空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人对声音是何等的敏感,风吹动松树的声音就像是夜里的一支乐曲,悠远空灵,也正因为这“乐曲”的清晰可听,衬托出“空林”的寂静。王维的“空”字做到了环境的空寂和音乐的空灵的融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月出之前山涧在朦胧月色笼罩下无声的安静,以静写静;月出之后则通过鸟的鸣叫来突出山涧的静,以动写静,“鸟鸣山更幽”,以局部的动衬全局的静。动静结合,幽静空灵的境界亦出。
王维诗中的“空”还体现了心灵之空静和佛家之禅趣。“‘趣’,是王维在生活中欣赏自然美想要获得的一种更高的精神享受,也是他在艺术中反映自然美所努力追求的一种更深的美的境界。”④所谓“空山”“空林”并不仅仅是自然景物而已,它是作者内心的外化。读王维的这些诗句,会体悟到其中有“趣味”,这“趣味”不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引人发笑,而是源自于内心,体会这种趣味时,读者的心也不会是浮躁不安的。若读者真真进入了诗的境界,面对其中的趣味,便会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淡淡的,却又是愉悦的,心也是安然静谧的。因为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内心是空静的,他把内心的空静投射到自然当中,于是自然与心境融合,生成内在的精神的趣味,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况且王维心中有佛,佛家的禅趣自然也融入其中。王维在《绣如意轮象赞》的序文中提出“审象于净心”“净心”是禅宗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排除一切妄念,以明心见性。惟有心净才能更好地审象,以一颗无尘埃的明亮的心去感受、欣赏自然,才能使自然和心灵相映成趣。
其实,在王维的诗中,“空”作为内在精神的自然物质来表达其禅旨佛理的顿悟归依, 并把自我置于其间。禅寓于动静之中,体认于心灵深处。“空”是内在的,是融合了禅旨佛理的“空”,“空”一方面指向心灵深处、生命本源,另一方面指向眼前的自然景物。诗人便把体认到内心的禅,通过“空”,灿烂地发挥到艺术境界。仍以《鸟鸣涧》为例,禅意的介入给这首小诗带来宁静致远的情趣,幽静的山谷,桂花飘落,月出而惊起山鸟飞,于是空灵悦耳的鸟鸣声响于幽谷。心灵深处的空静与禅趣在这样幽寂的环境得到了融合的体现,静中富有生机,境界中生出情趣。“幽暗中来了一种光照,寂静中生出一种声音,而宇宙是那样深邃、空远,好像一切都融化在永恒的静谧与广漠之中,因而诗境似能给人从此岸世界通向彼岸世界、从刹那通向永恒、从有限通向无限的感觉。”⑤
以上分为两个部分谈“空”,实为从“空”所侧重的不同意义和意蕴来分开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把单独的“空”抽离了整首诗,把每一首诗中的“空”也或多或少地抽离了诗人整体创作的体系而来谈每首诗的“空”的意蕴或意境。其实,王维诗中的“空”联系着其所在的整体。也就是说一首诗中的“空”不能单独抽离与整体割裂开来理解,它和全诗的意境相联系,有些是以“空”为中心,连结整首诗所要表达的象外之境。把整体割裂便不能体会诗人的心境。同样,王维所创作的诗,都有特定的风格。辋川集中每首诗的“空”的意境是有些许相同韵味的,如果单看一首诗,不着眼于整个辋川集的创作体系,就不能全面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空”是一首诗中的一个字,是一组诗中的一个意境。亦是诗人的一种心境,画家的一种留白,音乐家的一首空曲,禅宗的一种佛境……空明摇曳的渺远,空灵虚幻的寂静,无穷的意味尽在“空”中,惟有王维能道出。
参考文献
[1]张荣东.《中国画家诗话》著,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陶文鹏.《唐宋诗美与艺术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朱士钊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叶燮、薛雪、沈德潜.《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俞陛云.《诗境浅说》,北京:中华书局,2010.
[6]张晶.《禅与唐宋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陈铁民选注《王维 孟浩然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
[8]余恕诚.《唐诗风貌》(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0.
[9]黄燕.《寂寂空山――析入深林王维<鹿柴>“以动衬静”手法》[A].湘潮(下半月),2011.(10).
[10]肖虹.《关于僧肇“空”观思想的本体论解读》[A].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注 释
①张荣东:《中国画家诗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16.
②余恕诚:《唐诗风貌》(修订本),中华书局,2010.126.
③张荣东:《中国画家诗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14.
④陶文鹏:《唐宋诗美与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67.
⑤余恕诚:《唐诗风貌》(修订本),中华书局,2010.128.
(作者单位:安徽淮北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