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银质九叠篆“皇宋通宝”说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银质九叠篆“皇宋通宝”说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见《收藏界》(2009年第9期、2011年第2期)连续刊发多篇论及九叠篆“皇宋通宝”的文章,所介绍的皆为铜质,并称此钱为历代泉家眼中的稀世之品,有的属馆藏,有的则为个人藏品。笔者持有一枚银质九叠篆“皇宋通宝”,直径22.5毫米,廓厚1.1毫米,穿4.9毫米,重3.39克(见图示)。包浆黑漆古旧,属沙坑钱,出自内蒙辽、金故地。这里权且不对所刊个人藏品真伪去妄加评论,也不涉及宋仁宗铸此钱的历史背景和朝政得失,仅结合此钱对几篇文章中所提及的一些说法,浅谈一点个人认识,以商榷。

(一)九叠篆“皇宋通宝”的性质和用途。文章作者称,九叠篆“皇宋通宝”铸造的背景,现今钱币学家一般认为属“置样钱”“镇库钱”或“开炉钱”,应不是正用流通币。笔者为此查阅了古今一些钱币学家对此钱的注释,早如丁福保,近如唐石父、卫月望、戴志强、余榴梁、孙仲汇、华光普、高英民以及《中国钱币大辞典》(北京卷)“皇宋通宝”章节编者阎福喜、陈光明等对此钱的注释,均无此述。笔者翻阅了由余榴梁、徐渊撰写的《镇库钱和开炉钱》一文,解释说,镇库钱是辟邪钱,是放置库房中的镇物,形制一般比较大且厚重,可说是钱库中的“神灵”。“开炉钱”也称“祝吉钱”,也带有试铸性,或作为样钱,或作为赐赠用的纪念币。而“样钱”或所称的“置样钱”,按钱币辞典解释,样钱有两种:一系进呈样钱,是送给最高统治者审查,以备选用;一系部颁样钱,铸工精整,作为钱监或钱局铸钱之钱样,也可当作母钱用。九叠篆“皇宋通宝”现已发现至少有五六种版别,在形制大小和外缘宽窄上有所区别,直径最少约为22毫米,最大约为26.5毫米,按上述“定义”来看,均构不成镇库钱。而开炉钱又都比流通钱大且精整,按有的作者所提的图样看,连内穿都未经锉磨,比较“生猛”,若称为“置样钱”是否有点勉强。况且五六种版别,大小不同,那一个版别是“置样钱”。若说这些都属试铸样钱,那么,这枚银质钱又做何解释?笔者很倾向这些铜质版别各异的九叠篆钱,是一种普通的流通钱币,因为只有在流通钱币的基础上铸制一定数量的金、银钱,以作为馈赠、赏赐、宫廷之用,这样才解释得通。古今不同版别的钱,铸制数量并不是很均衡的,有的数量多,有的数量少。况且宋朝时就已有人注意集币了,洪遵是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对这种特殊版别的钱币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经元明清至今,传世发现甚少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二)以九叠篆为钱文,“皇宋通宝”是否是“孤例”。有的作者称,在版别众多的“皇宋通宝”钱币中,这种“皇宋九叠篆”钱币尤为珍贵,这不仅是因为存世极罕,还因为将九叠篆用于钱文,在数千种古钱币中,“皇宋通宝”仅为孤例。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早在《钱币小辞典》(文物出版社 1995.5)第237页,就已刊录过一枚九叠篆“泉府元神”厌胜钱(直径42毫米)。笔者还想举另外一枚例子,这是一枚以九叠篆为钱文的“大安元宝”大铜钱,直径37毫米,厚2毫米,重17.39克。宽缘(见拓样),在此姑且不论其是否属西夏钱,也暂不去辨真辨伪,仅为说明用于钱文并非孤例,或者可能还有第二品、第三品。

(三)关于九叠篆“皇宋通宝”钱的存世量,不少钱书及一些文章都这样写道,九叠篆“皇宋通宝”钱存世仅二三品。其根据可能是:罗伯昭“存有一品,人故,已交中国历史博物馆;张叔驯归藏一品,人去,钱也不知下落;解放初,北京密云县废品收购站发现一品,已存入首都博物馆。这么多年,这么大的中国,再没有人收藏九叠篆“皇宋通宝”,这种说法几十年一贯制,似成定论。殊不知,过去仅仅是少数人玩钱,而如今集藏者已成千军万马。我很赞同董大勇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大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似乎被翻了个底朝天,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今天被发现了。事实上,在华光普先生《中国古钱大集》(乙)一书中,汇集某些泉家所提供的拓样,不同版别多至四种,若再加上前述馆藏之品,何止二三品。但话又说回来,市面上九叠篆“皇宋通宝”钱伪品甚众,可能是因为自明清以来,珍品就有人作伪,几十年、几百年过去了,单从锈色上很难辨其真伪。因此,辨此钱真伪也要从包浆(区别于锈,它很难作伪)、锈迹(尤其生坑和老生坑即熟坑)、形制、穿口、字口、铸工、材质等多方面辨认才是,要言其真伪必须触及实物不可。

(四)“皇宋通宝”钱文是否为御书。一些文章的作者都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这个问题,而钱文尤其是九叠篆字由谁书写,这是众泉友和热心读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很多人都知道北宋盛行御书钱文,有记载是从太宗赵光义(炅)“淳化元宝”真、行、草三种书体开始,这也成了在钱币上有众多书体的滥觞。宋志上虽未记载“至道元宝”为御书钱文,但按“至道钱”文也是三书体,则有人认为“至道钱”也为御书。按《钱币纵横》一书作者苏晔、李菊称,真宗赵恒所铸的四种钱(咸平、景德、祥符、天禧)多为真书(即楷书),虽无对钱,但都为真宗御书。到了仁宗朝,又铸有八种钱,真、草、隶、篆无所不有。并说“宋仁宗(赵祯)的篆书是很有功力的,他曾为寇准、王旦、陈执中、王沆、王曾、曹利用等多名前朝宰相重臣的墓碑,用篆书撰写过碑首。有人认为仁宗时所铸的钱多为御笔。“皇宋通宝”钱既然由仁宗钦定,九叠篆“皇宋通宝”钱文或可能由仁宗御书,虽无记载,但并不排除。而“皇宋通宝”真书钱文则疑为是出自富弼之手,富弼当时与大书法家文彦涛齐名,他所题的《龙潭诗》真书石刻与“皇宋通宝”钱文很相似,当然这也都是后人推测。

(五)对银质九叠篆“皇宋通宝”钱的认识。不只是本文所指的几篇文章,就是不少钱币大家和权威图谱都不曾提到仁宗朝是否铸有金银钱,这也自然包括这枚九叠篆“皇宋通宝”银质钱(有无金质尚未见载)。由于这枚银质钱的出现,又打破了过去很多说法。所以,这枚钱的真伪也很重要。

北宋铸金银钱从品种和数量上,虽赶不上辽、金,但它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铸行金银钱是有着丰厚条件的,如众所周知的淳化年间铸制的金佛“淳化元宝”,1988年在五台山一次出土就有两千多枚。宋以银为本位,对外或市肆交易中多折银两计算。宋辽、宋西夏议和,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向西夏每年输银七万三千两。除淳化钱外,北宋金银钱还有“太平通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崇宁元宝”、“靖康通宝”等。南宋也有隆兴、乾道、大宋、太平、绍定等金银钱。由于历史原因和时代的局限性,北宋银币图谱收集的很不完全。据笔者所知还有银“淳化”(直径25毫米)、“圣宋”(直径23毫米)、“政和”(直径30毫米)、“重和”(直径23.5毫米、直径33毫米两种)、“大观”(直径33毫米)、“靖康”(直径28毫米)、“淳熙”(直径24毫米 背穿上月)、嘉熙重宝(直径24毫米)等钱,这里还不包括鎏金、鎏银钱。

(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