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技跨国创新网络形成机理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技跨国创新网络形成机理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科技创新全球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显著,任何企业都难以独揽全部前沿技术,技术开发分工合作进一步细化,形成企业之间超越国界的跨国创新网络。跨国创新网络技术外溢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决定因素。科技跨国创新网络化过程为新市场的扩大与开发提供了平台,跨国创新网络正成为全球市场开发与整合的新产业组织形式。科技跨国创新网络不仅是科技传播的场源,也提供了传播的内容和传播介质。因此,对科技跨国创新网络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也应当纳入科技传播的研究课题之列。

关键词 跨国创新网络;技术转移;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 TP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3-0057-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早已深入人心。而科技传播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推动力。科技传播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按照技术进步来源区分,技术进步可分为自主创新和对跨国创新网络技术的引进、模仿及学习。大量实证结果表明,跨国创新网络技术外溢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决定因素。这里所讲的技术外溢实质上就导致了技术的传播。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有赖于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的互动频率、密度和质量。企业海外R&D基地间的密集互动不仅为各企业彼此快速进入对方的知识场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知识和资源池”的价值。由于任何企业都难以独揽全部前沿技术,技术开发分工合作进一步细化,形成企业之间超越国界的跨国创新网络。高科技产业技术特性及创新要求使企业集聚呈现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化趋势,企业参与跨国创新网络可得到一些不参与就得不到的科技资源。

根据科技传播场的相关研究成果:场源、传播内容、传播介质、传播时空和传播受众作为主要因素,构建了科技传播场[1]。科技跨国创新网络不仅是科技传播的场源,也提供了传播的内容和传播介质。因此,对科技跨国创新网络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也应当纳入科技传播的研究课题之列。

1 科技创新全球一体化趋势分析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生产网络不断扩展,其向海外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许多新技术开发出来后很快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跨国公司正在改变在本土从事R&D活动的方式,加快向海外转移R&D基地的进程。随着科技资源的跨国重组,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也更多地转向利用内部、外部两种科技资源[2]。1992-2001年间,美、日、欧跨国公司中外部科技资源占有重要地位的企业已迅速上升到80%以上。OECD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起,OECD国家显著增长的R&D支出呈现趋势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R&D活动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大,海外R&D实验室和基地迅速扩张;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或高校R&D团体之间形成的跨国创新网络诞生并迅猛增长。在大多数OECD国家,外资投入比例正在显著增加,英国、加拿大超过了35%。1999-2001年欧洲专利局(EPO)中6.7%的专利属于国际协作R&D联合专利[3]。大多数国家与ICT有关的专利国际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领域,说明高技术企业这一特征最为鲜明。同时,不少发展中国家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重组机遇促进本土高技术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全球市场和科技资源。在全球性科技互动网络中,企业寻求的是最适合于产品和市场竞争的合作伙伴。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有赖于跨国公司内外部科技资源的互动频率、密度和质量。跨国公司海外R&D基地间的密集互动不仅为各基地彼此快速进入对方的外部知识基础创造了机会,而且还大大增加跨国公司的“知识和资源池”的价值。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重组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过程,有日益加速的趋势:技术升级加速,R&D费用不断上升,而产品生命周期却在不断缩短,企业会尽快大规模地使用,在短期内收回投资;任何企业都难以独立掌握全部与其相关的前沿技术,R&D分工进一步细化,形成企业之间超越国界的跨国创新网络;信息技术成本降低,为数据交换、合成模拟、结果分析等技术处理提供了便利。高技术企业是知识高积累和快速创新兼具型企业,高效地配置技术资源是高技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技术特性以及网络和制度等决定全球技术外溢,跨国创新网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其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网络。

2 全球市场开发与技术整合的特征分析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技术要素作用突出,而要素流动的动力和要素的可流动性问题尤为重要。技术特性以及网络和制度等决定技术系统,技术系统对企业行为与发展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其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网络。企业参与跨国创新网络可以得到一些不参与就得不到的资源。相对封闭的地方集群甚至成为发展与创新的桎梏,企业的技术特性及其创新要求使企业集聚呈现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化趋势[4]。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壁垒形式的变化,使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出现新趋势,即整合与分化并存。系统产品兼容性要求日益突出,兼容性标准已成为计算机、电话通讯和消费电子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允许多个标准并存,新产品、新产业的分化与发展加快。企业之间围绕R&D和技术标准形成的跨国创新网络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的基础。

企业将其技术确立为标准的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其长期竞争地位和经营成败[5]。对于那些希望与网络相联接的企业来说,技术瓶颈,即本质要素就是一套技术标准。Langlois(1999)提出了“虚拟网络”的概念,即通过经济上的互补性和对于共同技术的关联而将参与者联系在一起[6]。技术竞争与合作正在成为相关企业和组织集聚联接的一种虚拟网络。技术竞争与网络外部性促使企业更多地选择跨国创新网络,这就是一种技术创新的集群网络,是现代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关键。在网络型产业中,标准是主宰市场的战略,竞争和效率不成正比,协作型竞争才能保证整个行业的高效率。所以,参与自发的跨国创新网络已成为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开发和市场策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技术的角度看,这意味着网络向模块创新与兼容标准开放[7]。这种创新机制促成了相关企业的网络集聚,其自身也同样存在递增收益或网络效应,使网络迅速扩大。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体系的动力和努力均表明跨国创新网络将使得更大范围的相关企业联系起来。跨国创新网络化过程为新市场的扩大与开发提供了平台,跨国创新网络正成为全球市场开发与整合的新产业组织形式。

3 企业学习与创新的虚拟化趋势分析

Passiante(2002)从电子学习过程和虚拟创新系统研究了跨国创新网络的性质与特征,认为这是促进传统创新体系向全球范围扩展的一种新途径,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平台的虚拟学习过程[8]。他建立了一个组织之间电子学习过程的综合模型,描述和分析了跨国创新网络的一些共同特征,指出跨国创新网络是综合各单个参与者拥有的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的结果。成功的创新需要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8]。技术创新需要不同产业、不同学科、不同特点的人们相互协作,形成各种高效的虚拟网络组织[9]。虚拟的空间有助于获得动态的外部经济,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或组织上和技术上的联系可以加速集体学习过程,提高创新能力。Romano(1997)用虚拟创新系统(VIS)描述学习环境从地理产业集群到虚拟产业集群的这种转变,认为创新是一个非线性过程,通过复杂的多边对话将各种不同的合作伙伴组合起来,形成网络发展和推动力的基础。一个虚拟创新系统的特征分析是基于相互链接的空间,而不是某一个地理空间,在不同的本体论层次得以发展[10]。事实上,虚拟的互动已经成为物理上的互动的替代和互补品。地理空间概念已经被一个新的虚拟空间概念所取代,地理上的接近性正在为信息和知识的接近性所取代。Bart (2004)认为多样性与通过互动参与学习或创新过程的主体数量有关,同时,参与主体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化也很重要[11]。Oinas(2002)提出,区域创新系统可称为为空间创新系统;嵌入性并不总是同某一地方相联系,它也许会产生在某种群落中,而这些群落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的,进行远距离交流[12]。Paul Tracey等(2003)指出,在全球性的互动网络中,企业寻求的是最适合于它们的产品和市场竞争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地理因素[13]。

4 创新集群的网络化趋势分析

交通和网络的发展,突破了地理空间集聚的局限性,使企业集聚的范围、内涵和形式发生重要变化,产品、资本、人员伴随着各种信息和知识在网络间穿梭流动,使组织迅速调整战略以与全球保持联系成为可能[13]。虚拟手段如此发达,完全可以通过因特网,在虚拟空间创造新的集群,形成虚拟的产业群体[14]。Passiante(2002)指出,电子化、网络化的世界经济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前景,其突出表现为从区域的产业集群向由数字化创新驱动的跨国创新网络发展[3]。基于Web的跨国创新网络提供了一种新的竞争空间。地理集群中能获得的诸多生产力要素和竞争优势在跨国创新网络中同样可以实现。同时,经济全球化消除了跨国创新网络发展的市场壁垒与区域障碍。Bart (2004)认为应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关注跨国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和发展[11]。“空间创新系统”的出现,使创新网络“嵌入”不再局限于当地,而可以是远距离,甚至是在虚拟程度上的嵌入。全球经济正在形成一种由流动经济和地域经济构成的互动系统。这种系统基于因特网实现虚拟的集聚。Johansson(2004)等认为,在空间上分散主体构成的网络能够取代这些主体在某一地方的集聚,即当协同定位不可行时,网络集聚能替代地理集聚[15]。实现这种替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使得商品和服务标准化。在促进知识创造、R&D、创新与外溢等方面,集聚和网络的替代性同样存在。第15届北美地区科学大会和2003年成立于费城的区域科学联合国际组织(RSAI)就是网络集聚替代物理上的集聚以扩散、传播有用知识,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学习型网络建设,新竹与硅谷的互动联系更是在全球科技创新一体化趋势中形成跨国创新网络的有力例证。

参考文献

[1]栾永玉.关于科技新闻的传播场理论的思考.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人民出版社,2006.

[2]江小娟.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济改革与发展,2006,(7):38-40.

[3]Giuseppina Passiante, Giustina Secundo. From geographical innovation clusters towards virtual innovation clusters:the Innovation Virtual System. 42th ERSA Congress,University of Dortmund (Germany),August,2002,(27-31):1-22.

[4]Besen Stanley M.,Farrell Joseph.Choosing how to compete:Strategies and tactics in standard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8(3):117-131.

[5]Hill,Charles W.L. Establishing a Standard: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technological standards in winner-take-all industries.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7,11(2):7-25.

[6]Richard N.Langlois.Technological Standards,Innovation,and Essential Facilities:Toward a Schumpeterian Post-Chicago Approach. Paper for theGeorge Mason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Dynamic 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December 1999:1-55.

[7]Henrik Glimstedt. Competitive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standardization:The case of third general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1, 8(1):49-78.

[8]Andreas Pyka. Innova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s: From the incentive-based to the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5(3):152-172.

[9]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A.Romano, G. Passiante. Innovation Territorial System as Learning Organization of Local System-Innovation Virtual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37th European Congress,26-29, August,1997.

[11]Bart Nootebnoom. Innovation,learning and cluster dynamics. ERIM report series research in management,2004.

[12]Oinas 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interconnected places: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 Geografiska Annaler,2002,84(2):65-76.

[13]Paul Tracey,Gordonl. Clark.Perspective―Alliances, 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Rethinking Cluster of Innovation. Growth and Change,Winter 2003,34(1):65-71.

[14]刘琦岩.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中国科技产业,2003,(5):49-52.

[15]Johansson,B,J.Quigley.Agglomeration and Networks in Spatial Economies.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2004,83(1):16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