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化桥:中国投资者的“走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化桥:中国投资者的“走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化桥 瑞银华宝执行董事、中国研究部主管,负责研究中国民营股和消费股。

张化桥何许人也?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证券分析师,他推荐的股票让很多人赚了钱;有人说他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言人,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仗义执言;有人说他是偏执狂,把他告上法庭甚至让他在法庭上败诉赔钱。而他自己说:“我只是投资者走狗,没别的事可做,也不会取巧,只能老老实实做研究报告。”

总是自称为“湖北农民”的张化桥1963年出生于湖北荆门。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计划司工作了5年,1993年,张化桥来到香港,先后在东方汇理、里昂、汇丰证券等公司任职。而后,他来到瑞银华宝担任中国研究部主管,对中国民企开始进行深入研究,逐渐在业界崭露头角。现任瑞银华宝执行董事、中国研究部主管,负责研究中国民营股和消费股。有7年的证券业从业经验。最近两年连续被《机构投资者》杂志选为排名第一的中国分析师。

2002年初,由于张化桥发表质疑香港上市公司格林柯尔管理不透明、产品存在环保节电问题的文章而受到,虽然最后是赔钱了事,但也令其名声大振。随后,他对欧亚农业的质疑也差点为其带来了另一场诉讼,“杨斌后来有点焦头烂额,最终被抓了起来,没来得及告我。”张化桥在谈到官司问题时显得非常轻松。

民企代言人

张化桥对中国民企的深入调查以及对中国宏观政策的把握被认为是独到而有远见的。

虽然民企中也存在做假行为,但相对于国企,张化桥对中国民企更多的是推崇和赞美。张化桥认为,民企老板的生意是自己的,因而都看得很紧,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业绩搞上去。民企虽然通常没有政府背景,但由于在市场中受到了洗礼,因而生命力更顽强。正因为对中国民企的这份信心,他在瑞银华宝首先推出了中国民营企业指数,即“P股”,纳入了12家中国民企。静悄悄的1年后,他拿出成绩单:2001年这些民企获得42%的升幅。“如果你买了1992年第一家国企H股‘青岛啤酒’,今天已经亏了77%;若买第二家H股‘昆明机床’,今天已经亏损64%;买第三家H股‘北人印刷’也亏73%;如果买第四家H股, 可能要破产(‘东北输变电’正在清盘聆讯)”。他很得意地对你说,你买了他推荐的民企股已经大赚。

作为热切关注民营企业发展的分析师,他当然为民企在中国受到的“待遇”鸣不平。他曾经撰文呼吁:“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人对民企还是看不顺眼,心存妒忌。殊不知,中国如果没有引入私有经济,失业率会高到何种程度?每个人又会穷到什么地步?”

张化桥认为,政府对民营企业需要从官老爷居高临下的态度转变为尊敬和真诚的服务。民营企业除了直接创造财富和就业之外,还逼着国有企业和官商们更加老实和有效率。

“今天,我们有很多条例仍然歧视民企,使得他们做生意成了一种昂贵的奢侈品。在批评民企违规时,大家有没有想到我们的“规”是否荒唐。或者,大家有没有问问,我们的国企是不是更加胆大妄为?为什么有人敢为国企犯规护驾,却惩罚民企?要知道,民企并非‘二等公民’。”

当然,作为证券分析师,他也看到了我们国家过去很多年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假、大、空的风气,如果把这种风气带入证券市场,后果则不堪设想。他说民营企业要成功要注意“两个口袋”、“一个口”。第一是公司的口袋和自己的口袋,要很清楚自己和公司的资产,不要损害小股东利益,第二个口袋是左口袋和右口袋,不要利用关联交易把私人资产以不透明方式出售给上市公司。另一个口是好大喜功,口出狂言,他说少听反对意见,口出狂言令人反感,自毁形象,高估能力轻视风险,造成过分借贷和不必要扩展,企业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很少企业能够长存。他这些话曾经对民营企业家演讲,但更多时候他躲在幕后,看这些商人的行动。

平均每天要看3家公司的分析员

“我每天都想去见公司,有时候甚至希望快点天亮,因为每天都有不明白的东西,好希望可以知道这些民企是怎样赚钱的,当有所获时便会兴奋不已。”谈起自己的工作,张化桥手舞足蹈,已经41岁的他,充满了激情和热忱。

张化桥自言一个月平均到100家公司作实地考察,差不多每天要看3家公司。他说:“我经常去‘亚信’(Aisainfo)和其他公司,我一开始就说要沽出‘亚信’,因为太贵。但我每次去,他们都很热情,很有耐心,这是一个管理很好的公司。”他也给“白马”“沽出”评级,但管理层还是邀他出席研讨会,他盛赞“白马”管理层够专业,“我尊重他们”,他对很多公司了如指掌。

“许多分析员分析得不准确,因为没有去做实际的公司访问,有些分析员撰写某家公司在天津的业务报告,甚至连天津市在地图上哪一个位置也搞不清!”张化桥笑称,“70%至80%的分析员报告都是错的!所以投资者有时候也不必太认真。”

张化桥的股票分析只看公司的基本面,这和内地众多股票分析师动辄“超买超卖”等技术术语挂在嘴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表示,公司基本面是根本,所谓行业、入世、QDII更多只是一种概念,公司的业绩不会因之有实质增长。对于QFII规定的出台,张化桥表示,虽然从长期来说会对中国证券市场起到积极影响,但目前国际上的大金融机构并不会立即把钱投进来,即使将来真有资金进来,也只会投比例非常小的一部分公司。这类公司大约只有几十家,主要是自然垄断以及占有稀缺资源的一些公司,而大多的国内上市公司根本就对国外大机构资金没有任何吸引力。

每个县都应该有一个股票交易所

“语不惊人死不休”,大概是媒体对张化桥的一致评价。的确。不信,你听他说:“只要监管严格,每个省、每个县都应该有一个股票交易所,而且它们应该相互竞争。” 这听起来好笑,但事实未必如此。张化桥在全国各地旅游和访问公司时,经常遇到一些规模很小,但经营模式很健康,前景光明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内部制度不规范、管理人员的眼界受到局限,融资困难。它们的增长受到阻碍,而外人也无法参与,爱莫能助,当然也不可能分享这些企业成功的果实。他总觉得这是很遗憾的事情。这也催促着他考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而这样的思考总会引发骇人的观点。

“股市的职能是什么?”

张化桥认为,股市的惟一职能是把储户的资金引导到需要钱的企业,一家企业不论其规模或行业或所有权性质如何,都应该有资格利用股市筹措资金。严格地讲,股市与银行并无两样。股市比银行的好处在于,它提供较高的流动性。股市比银行还有很多另外的好处。首先,银行的中介费用很高。现在居民存款的收益一般在1.5%左右,企业贷款的成本在5%以上,这巨大的3.5%就被银行的“中介费用”所吞掉了。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的银行还不赚钱,原因是费用太高,浪费太大,选贷款项目的水平太差, 坏账太多。事实证明,把过高的希望放在银行家身上是完全错误的,就好比我们以前把经济运行权放在计划委员会一样错误。中国如此之大,聪明人如此之多,怎么可以想像几十个、或者几百个计委、经委的人能操纵一个复杂的经济?张化桥说,股市是最完美的经济民主。股民愿把钱投给哪家公司,就投给哪家公司,不高兴就随时退出。这总比靠计委、经委或者银行强得多。在中介费用方面,股市也比银行低得多。政府惟一的职能是组织股市的成立,确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如果一家公司规模很小,长期亏钱,前景灰暗,它是否应该上市?张化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它上市的权利和资格与中国联通或上海石化一样,只要这家公司如实披露它的小规模,它亏钱的事实及前景如何灰暗。好公司有好公司的价钱,坏公司有坏公司的价钱,只要透明,愿打愿挨。股市的美丽之处就在于,每个人对同一家公司的看法不同。

“政府救市只能造就懒惰股民”

不久前,张化桥带着一帮香港的QFII基金经理到内地考察上市公司。他们怀着当年哥伦布探寻新大陆的心情在内地的龙头上市公司转悠了一圈之后,添了满肚子的狐疑。他笑对其中的一位高级基金经理:“这样说吧,中国啤酒行业的龙头―――青岛啤酒(600600.SH)全年(2003年)的利润(2.5亿人民币)还不及你去年的奖金(3000万美元)。”

张化桥真正所指的是,在传统制造业寻找一个值得投资的具有高利润的上市公司是多么难。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看似充满希望与机会的新兴市场,为何股市却往下走,而值得投资的上市公司又是那么的少?

关于中国的股市,除了政府官员们通常乐观地表示要“积极看待取得的成绩”之外,大部分经济学家、基金经理都持悲观态度。

而张化桥更是说:“股市正如一条正在下沉的船,已经下沉了40%,还能沉到哪里去呢?答案是,‘它可以沉到海底去’。”

但他反对政府救市,他希望的是股民们自己聪明起来。他问,股市就是股市,全世界都一样。公司治理、盈利、现金流和长期持续的竞争力决定股价。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的股民们可以好好问问自己,我们买的究竟是些什么东西?我们的公司究竟值几何?

他说,很多股民怪政府不救市。可是政府这十年一直是救市的。结果如何呢?长期救市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就算可能,救市只能培养一大批只赚得起钱,而亏不起钱的股民,懒惰而不做调研的股民,和只听小道消息的股民。救市也只能创造和鼓励一大批懒惰的、作假账的、无竞争能力的董事会和管理班子。在中国,这样的公司和股民已经太多太多,我们还需要更多吗?

那些要求政府救市的人无非是想用别的纳税人的钱填满部分股民 (自己) 的腰包。救市有哪些可行的措施呢?无非是停止所有新股发行,用纳税人的钱去买股票,或者由财政部直接补贴上市公司以便把业绩“做大、做强”,或者由税务局给上市公司以税务减免。如果实在不行,干脆给予税务补贴(负的税收)。如果这些上市的“阿斗”确实是稀泥巴扶不上墙壁,再搞全民动员,诸如此类。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这些救市措施之荒谬。

既然如此,中国股民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张化桥首先批驳了市场上通行的观点,如股市已经跌了40%或者50%,还能跌到哪里去?他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看看日本的股市即可。跌了50%的股市或股票还可以再跌60% 或者70%,这种事情没有什么奇怪的。一条正在下沉的船,已经下沉了40%,还能沉到哪里去呢?答案是,“它可以沉到海底去”。接着他提了3点建议:千万不要看图线论股票、买股票;股民们千万要忽略政策因素,只看公司及行业的基本面。不要打听政府可能出台何种措施,因为任何政策措施都是不能改变公司基本面的;在中国,好公司太少。不能承受风险的人们,老老实实把钱存在银行。

回顾几年来中国股市欲振乏力的现状,或许,张化桥真的说得有点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