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普通移民 庶民之乐,随遇而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普通移民 庶民之乐,随遇而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年以来,大陆去到台湾的“外省人”,除了老兵之外,他们中的很多人散落在民间,犹如一粒粒飘浮的尘埃,喜乐自知,与所谓的“本省人”或矛盾交加地相处,或尽量和睦地往来。

追寻认同

《童年往事》里,一家人各自有着回大陆的心态:爸妈知道回去已经非常难了,心里却还是有“外省人”的身份认同;已经有一些老年痴呆症状的祖母,一直带着小阿孝咕寻找回大陆的路;阿孝咕完全没有身份的概念,无忧无虑;而姐姐却把自己当成了“本省人”,当时的台湾外省人家庭,似乎都有着这样的烦恼。比如和侯孝贤同时代的王童的《红柿子》,外婆成为了主人公回忆的主角,而外婆回忆的主角,却是从河南老家临走时,那已经成熟的红柿子。无论是《童年往事》,还是《红柿子》,都带着强烈的半自传体特色,导演拍摄自己童年的过往,显得特别真切。

即便有些人经由台湾飘零到了世界各地,却仍然大都在努力寻找一种身份的认同。比如李安,成长在最为典型的外省人家庭。他曾经说过,“有时候我什么都是,有时候我什么都不是”。他从小就被本省人视为外省人;去到美国后又被视为外国人,在家里做了六年“主夫”写剧本;回到大陆,他又变成了台湾人。所以在他早期电影中,《推手》或是《喜宴》,都是像他一样的外省人第二代到国外,最后是在寻求一种身份的定位或认同,骨子里的被认同。

活下去很重要

对于在台湾的普通外省人的表现,一批由大陆而来的外省人导演,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李行在1963年拍摄的《街头巷尾》,是他的第一部以国语发音的电影,也是著名的“健康写实”电影的雏形之一。一个大杂院里,本省人与外省人不分彼此,虽然困苦,却能苦中作乐,相互照顾,虽然显得有些教条,但已是难得的现实佳作。

1970年白景瑞导演的《再见,阿郎》,写尽底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由阿郎和桂枝的分分合合,艰难谋生,展开了一幅台湾真实的质朴风情画。里面有部分外省人与本省人之间相处的情节,虽然还是带着略为教化的时代痕迹,但已属不易。在这里,小人物不是在寻求身份认同,而是必须坚韧地活下去。

王童似乎也特别偏爱这样外省人生活状态的电影,他中期的作品里,还有一部《香蕉天堂》,一个部队逃兵,为了照顾一对孤儿寡母,用寡妇丈夫的身份找工作,并一起生活。这部电影有着一种黑色幽默的乐观精神,“既然回不了大陆,那么就好好活下去吧”。庶民随遇而安,以及“活下去”的豁达乐观,让他们显得比老“荣民”们,过得更加踏实喜乐一些。